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国达居士:当下的十二缘起


   日期:2020/12/16 9: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下的十二缘起

黄国达

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因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广略适中的观察

十二因缘可分顺逆两种观察:一由无明因顺观到生之苦果,一由苦果逆观到无明因。十二缘起的内容涵盖身、受、心、法,因此所观的范围广略适中。以后期佛法来说,广观一切法空,非一般人所能作到;或如强调一套法门,一门深入观察念头的生起,除了有观察的困难之外,若不能分辨有没有爱取,而一味平息念头,即使修到「一念不生」,而不能生起智慧,仍是不能解脱的。同样的,若是单纯的观察身念处的出入息,虽然容易达到专注,但若不能分辨有没有爱取,而一味专注出入息,即使修到「正念正知」,而不能生起智慧,也仍是不能解脱的。

有、生、苦

生之苦果是由于生、有,什么是当下的生、有?生命的现起不是由于上帝创造,不是非因缘的命中注定,或无因无缘的自然本有;生命的形态,即出生而存在,也即生命而苦,无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到达解脱境界的生命都是苦。这是现象的描述,不是推论。

爱、取

生命由于个体的爱——爱好、贪乐和取——执取、造作所型塑:由爱、取直接产生了苦;由爱、取蓄积的力量也引生了苦。

如何观察爱、取?苦从集生:老病死苦是依于身体的无常相和内心、情境的无常相而生起;集又依苦而起:无常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没有身心作为苦的所依的因,就不会有苦。苦的缘,由爱、取所引发;爱又是取的缘。

比方说:我现在身体很疲倦,却有事忙碌无法休息,这是苦。这苦是如何缘起的?苦由身而有,因疲倦而有。但是更深一层地观察,对于休息的舒适感的追求执取,或者说,对于疲倦的不适感的排斥,是更重要的因缘。

六入、触、受

爱、取由何而生?由苦受、乐受而生。若没有舒适、不舒适的感受,爱、取无由生起。受又由六入和触而生。没有六根,或虽然六根功能具足,若没有接触外境,苦乐的感受也是无由生起的。

所以,触、受、爱、取、有、生、忧苦的观察不是靠想象、推测,而是在六根(感官)接触六境(情境)时,观察疲倦却无法休息的苦(受),了了分明对于疲倦的抗拒,想休息的欲望(爱),执意休息在身心所起的紧张、冲突(取),进而身心陷入困境(有),产生更多的忧苦(求不得苦)的果报。这样对于整体因缘的亲身照见,能深刻确认苦的流程,不致昏昧迷蒙、模糊不清。

名色

这当中,名色缘六入,指的是六根依身心而有。这是三世的观察,除非深入禅定,或藉催眠回溯到婴儿、胎儿时期,去经验心色的初成,否则是无法当下观照的。

无明、行、识

当然,观察触、受、爱、取还是不够彻底的;即使能发现潜藏心中的细微的苦乐受和爱取的烦动,真正的苦因还是没有找到。六根触对六境的时候,因为认知(识)的偏执,才会引生苦的缘起,也就是由无明(盲目)缘行(造作)而有。如果没有无明,如圣者以明触照应境界,即使六根触对六境,也不会有认知(识)的偏执,以及引生苦的缘起。

无明、行、识、名色的观察是非常深细的,就算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之中,仍然存在着迷情。为什么说迷呢?因为常见、我见、边见等不如实的执见潜伏心中,以分别见看待自己和每一件事物,认定它是实体的、固定的、单一的、孤立的、自有的,因此仍然有爱取。

以前面的例子来说,身体的疲倦不是固定的,如果有病痛,不必勉力强撑;如果只是单纯的劳累,延后休息,忍耐一下何妨?若是兴趣所在,身累而心不苦,何来烦恼?

无明与爱为十二缘起的重心

无明与爱可说是十二缘起的观察重点:无明,是认知的局限、僵固、黏着,六根触对六境时不见根、境、识一一皆是缘起相依、无常无我的;爱,则是在态度上的黏着、沾染和好恶。

更清楚地说:无明是将鲜活流动、相依互动、没有局限的存在,僵化、孤立、局限为意识中的影像,并紧紧地抓住。认定有实体的我,有实体的物质色相、情绪感受、思想观念、意志愿望、意识知觉等,进而紧紧地黏着、爱取它。然而诸法是相依缘起、无常无我的,当它改变而不如人意时,苦就会生起。

例如:夫妻教养小孩,因为意见不同而争吵。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都是缘于个性、成长背景、知识和经验而来,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老式的打骂教育固然会伤到小孩的自主性、自尊心;一味的袒护,却可能骄纵其性。新式的爱的教育,亲子沟通的方式固然很好,却也要作父母的彼此先沟通好,取得一致性。如果能就事论事,理性、务实地面对问题,争执将可以缓和。至少,自己一方能观照到「任何的方法都没有绝对性」,多用智慧,少些无明,不执意自己的观点,不排斥对方的意见,那么即使对方还有烦恼,至少不会愈弄愈糟。

能够如实观照,那么,智慧生起,无明灭则行灭、识灭……爱灭、取灭……老病死忧悲恼苦灭。说灭,其实灭的是无明、爱、取、老病死,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有等支,是净化,不是断灭或是灰身灭智。寂灭涅槃不是死后才能证得,而是世俗相虽有,真实性无。大乘佛法描述为「如幻如化」,正是此意,是超越生命而非否定生命,离苦、断苦而非抹煞一切现象,心不触境的光明清净,这是须要审谛思惟、明确抉择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五讲:无常的观照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黄国达居士:‘学佛三要’导读 

 黄国达居士:‘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居士:‘我之宗教观’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是救世之光’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概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