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四龙教授: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


   日期:2020/12/19 2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

李四龙

在亚洲的版图上,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是两大文明板块。佛教的融入,让中国文化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全力吸收印度文明的思想养份,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在“东晋十六国”、“北魏南北朝”、“宋辽西夏”以及“蒙元”时期,佛教是多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促成了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体系;在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佛教同时发挥了政治上的融和作用。

中国佛教的这种融合功能,充分表现了佛教作为一种世界宗教的超越性,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彼此的认同感。

一、夷夏论与边地意识

大约2500年前,释迦牟尼诞生的时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刚刚经历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春秋时代,中国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优越感的民族理论,“夷夏论”。“华夏”民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央,“夷、戎、蛮、狄”分别居住在世界的东西南北四方。这种地理概念,被称为“四裔五方”的“中国”意识。华夏,是中国的代名词。“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的这句话,成了“夷夏论”的宣言。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遭到了儒家与道家的双重阻力。儒家批评佛教冲击了中国社会既定的伦理秩序,道家道教事实上担心佛教挤占他们的信徒资源。两家都在运用“夷夏论”排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牟子理惑论》里就有“问者”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说: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不已惑乎?

儒生从小学的是周孔之道,现在却要改学夷狄之术,岂不荒唐?这样的问难,在牟子看来,只是看到了孔孟言论的字面意思,而没有体会他们深层的“大道”,所谓“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轲所云,疾专一耳。”其实,牟子认为,学佛并不妨碍尊孔。不过,牟子在辩解时,援引中国传统的星象学说法,北辰在天之中,提出“汉地未必为天中”的观点。这就委婉地挑战了传统的以“四裔五方”的中国意识。在后来的佛教徒中间,这股情绪演变成为一种“边地意识”。

公元266年,曹魏甘露二年,朱士行,中国的第一个和尚,毅然决然,西行求法。从此以后,数以百计的中国和尚,涉流沙,渡鲸波,不远万里,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像玄奘那样沿着沙漠绿洲上的丝绸之路,有的像义净那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求取真经。在这些求法高僧的心中,印度才是世界的中心,而华夏不过是未开化的“边地”。这种边地意识,促使中国人放眼看世界,放弃单纯的文化优越感,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这样的突破,中国文化就很难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结构。

儒家文化虽有“夷夏论”,但是,中国文化向来就有提倡“和而不同”的传统,强调“和为贵”,这使华夏民族能够不断地包容其他的民族或文化。边地意识的出现,一方面是在挑战传统的夷夏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和谐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汉传佛教来说,既保存了印度佛教的根本大义,又能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在坚持佛家理想的同时,配合实践儒家的伦理秩序。中国佛教之所以能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这与历代高僧的努力有关,更与他们的边地意识有关。

二、戎神与异族统治

中国佛教徒的“边地意识”,挑战了传统的“夷夏论”,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社会提供了范例,客观上增进了中国社会对少数民族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佛教的这种亲和力与包容性,亦即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这在我国历史上的异族统治时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东晋时期,北方地区在短短的100多年里,先后16个少数民族政权,走马灯似的政权更迭,史称“五胡十六国”。西晋的遗民,被外来的胡族蔑称为“汉子”,一个在当时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些占领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觉得佛教也是外来的文明,与他们是天然的盟友。后赵皇帝石虎说,“佛是戎神”,不分胡汉,境内的老百姓都可以信奉。石虎,这位历史上罕见的暴君,在听信了神僧佛图澄的劝告后,大力推广佛教,这使“胡汉杂居”的北方,很快实现了民族的和解。以前的汉人政权,并不允许汉人出家,佛教往往是在西域来的侨民中间流传。但到这个时期,禁令已经不复存在,汉人可以自由地出家为僧。在北朝拓跋族决定“汉化”以前,佛教,是各民族间友好相处的纽带。

大约过了五百年,进入两宋时期,佛教再度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催化剂。当时若没有佛教的交流与融合,实行“胡汉分治”的北方社会,可能会产生与唐代难以想象的断裂现象。

大唐帝国崩溃以后,中国又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乱世,史称“五代十国”。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而北方有契丹族的辽国,50多年以后,在西北边陲,党项族的西夏国慢慢崛起。随着辽国的灭亡,女真族的金国迅速崛起。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全都信奉佛教,特别是辽国统治的北方,继承了中晚唐的佛教传统,最盛行密宗与华严宗。西夏正式建国以后,大兴佛教,先后六次向宋朝请赐佛经。军事上并不强大的宋朝,文化建设却是空前的发达,很有意识地利用佛教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把自己刊刻的佛教大藏经,颁送给契丹、高丽和西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在欧亚各地发动掠夺战争,几乎引起了整个欧洲的恐慌,他们的铁蹄还踏上了印度的腹地。这支所向披靡的军队,1227年,消灭了西夏;7年后,消灭了金国。后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建立元朝;又过8年,公元1279年,蒙古消灭南宋政权。此时,先前的那些民族,契丹、女真、党项,乃至海东的高丽,统统被称为“汉人”。

即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致信萨迦派的领袖萨班,希望蒙藏结盟。萨班,全然不顾年迈,毅然离开西藏,翻山越岭,走了两年多时间,抵达凉州,现在的甘肃武威。1247年,蒙古大汗王子阔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这里与萨班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蒙藏结盟。会盟的结果,西藏从此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中央政府自此管辖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

会晤后,萨班致信西藏各派领袖,讲明西藏归顺中央的政治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这封信,就是着名的《萨班致蕃人书》,是藏族人民自愿加入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见证。1260年,忽必烈称蒙古大汗,立即册封萨班的侄子、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不久,他又加封八思巴为“帝师”、“DB法王”,统领全国的佛教事务。蒙古族,随后逐渐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同时也逐渐传入中国内地。

风云际会,掌握政权的民族变换不定,然而,当时能保持不变的,是这些民族都曾信奉佛教。就在蒙古帝国横扫欧亚、定鼎中原之际,佛教再次成为民族团结的交流工具。

三、佛教与民族认同

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表现了佛教的超越性。1879年,英国诗人阿诺德写了一首赞扬佛陀的长诗,把佛教誉为“亚洲之光”。佛教传到了亚洲各地,这个源出于印度的宗教,并没有像印度教那样局限于自己的民族,而是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种超越性并不妨碍佛教的民族性,中国佛教增强了中华民族彼此的认同感。佛教的传播,首先是应本土化,佛典的翻译、思想的融合、民俗的养成,无不需要采用民族化的形式。汉传佛教的成形经历了儒释道三教的互动;藏传佛教的发展,吸收了民族宗教苯教的元素,同时还曾受到禅宗等汉地佛教的影响;云南的南传佛教,也是受到汉地佛教的影响,改变了巴利三藏的编排方式,把“律经论”的顺序易为“经律论”。

这种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已使佛教成为民族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明清以来就已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大量的佛教词汇成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用语,如“世界”、“轮回”;藏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裕固族、纳西族、锡伯族、达尔斡等10多个民族,信奉藏传佛教,而在藏族、蒙古族等民族里,佛教是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

在历史上,清朝政府即以佛教协调民族关系。清初在五台山,把十座寺庙改建为喇嘛庙,供奉宗喀巴大师像,延聘蒙藏僧人入住,后来还在北京建雍和宫、在承德建外八庙。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清政府还规定,活佛转世灵童,须经金瓶掣签方可认定,并批准特制了两个金瓶。一个送往西藏,供于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用以掣定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等藏区大活佛;另一个供在雍和宫,用以掣定蒙古及青海、甘肃等地大活佛。这些措施,实现了满、蒙、藏、汉的民族团结,维护蒙藏地区的长期稳定。

鉴往知来,佛教是加强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四龙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四龙教授)  

 李四龙教授:佛教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学制管理 

 李四龙教授:“止观相即”的两种方式 

 李四龙教授:美国的佛教与学术 

 李四龙教授:佛教是一部舍利史——略谈佛教的舍利信仰与宗教 

 李四龙教授: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 

 李四龙教授:楚山绍琦及其“参究念佛” 

 李四龙教授:编篡《法显西行求法的目的与意义》 

 李四龙教授: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 

 李四龙教授: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 

 李四龙教授: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 

 李四龙教授:基督禅与佛教自觉 

 李四龙教授:从鄢陵县的乾明寺发现的舍利略谈佛教的舍利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