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五 求法的旅程


   日期:2020/12/25 12: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 求法的旅程
 
  入竺求法僧的涌现
  松 本 前面我们追述了佛法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过程。现在想改变一下方式,反过来看一看中国的佛教徒从西域去印度求法的经过。
  池 田 可以。传到中国的佛教,走的并不只是从西域而去的单行道。最初虽然被当作异域的宗教遭到排斥,但随着逐渐为民众所接受,自己主动去天竺求法的时机也成熟了起来。其具体的表现就是所谓入竺求法僧的大批涌现。求法僧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佛教信仰由过去的被动状态向前迈进了一步,变成了主动。
  野 崎 中国的佛教界在最初的两三百年期间,确实令人感到是由来自西域各国的译经僧们指导的。
  但在鸠摩罗什进入长安的两年前,即弘始元年的己亥年,公元399年,与法显从长安出发相前后,已有几位求法僧动身去印度了。如宝云一行已于隆安年间(公元379-401)初期前往西域,到张掖之后与法显汇合同行。又如智猛[智猛,生卒年月不详。东晋时代雍州京兆新丰(陕西省)人。后秦弘始六年,与15名沙门同伴从长安出发,经西域的龟兹、于阗、波沦等地至罽宾。赴迦毗罗卫拜访佛迹,得大泥洹和僧祇律梵本各一部以及其他经典回国。到凉州时仅有同伴2人。译出《泥洹经》20卷。元嘉十四年(437年)入蜀。元嘉末年于成都去世。]继法显之后,于弘始六年(404年)与15名同伴一起从长安出发,登上去西域的旅程。
  这作为一种宣告新时代到来的现象,确实是值得注意的。
  池 田 从当时的交通情况来看,人们一旦出了玉门关往西行,就很难保证究竟能否活着回来。到天竺去寻求佛法真理的求法旅程,确实可以说是一次“不惜身命”的远征。这也可以说自己主动地去求法的时机成熟了。
  松 本 中国佛教界入竺求法时机成熟的背景,可以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刚才已经提到,作为异域宗教的佛教日益真正地在中国人的心里扎下了根;第二,与希望迎来像鸠摩罗什那样的名僧的心情一样,他们希望能寻求佛教的正确的知识;第三,在所谓魏晋南北朝时代[魏晋南北时代,公元221年至586年,中国分裂为南北好几个国家到隋、唐统一中国的360多年的时期。三国时代,魏晋时代、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时代均包括在这一时代之内。特别是在建都于江南的建业(现在的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佛教文化繁荣。],由于僧尼和寺院迅速大量增多,佛教僧团内戒律有些松弛,也现了堕落的倾向,因而想到天竺去寻求正确的戒律。这些一般都可以看作是入竺求法的背景。
  野 崎 尤其法显等入是属于第三种类型。著名的《法显传》[《法显传》,为东晋的法显(340?-420?)游历西域、印度各国的旅行记,1卷,别名《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是现存最早的西域旅行记,与以后玄史料,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法文、英文的译本。](别名《佛国记》的一开头就明确写出了这一点: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二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这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还没有完美的戒律。
  池 田 一般来说,所谓大乘佛教一开始就以在家修行为主,有着不太重视戒律之嫌。另外,在中国,像僧伽之类的组织,可以说是一种出家修行僧人的自治集体,我想是一种崭新的事物。那么,法显为什么要远道跑到天竺去寻求戒律呢?我觉得重要的问题是在这里。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出家的僧尼自不用说,就是在家的信徒,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徒,都必须要遵守应当遵守的纪律。这一点在任何时代基本上都应有错的。
  松 本 弘始三年12日进入长安的罗什,也是一方面大力把许多大乘经典译成汉文,同时早在弘始5年就着手翻译《十诵律》[《十诵律》为姚秦的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合译。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广律,将戒律项目分为十种,详加解说。]。仅这一点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佛教界寻求正确的戒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野 崎 详细情况想以后再谈。中国的佛教徒曾多次遭到国家权力像“三武一宗之难”之类的镇压。镇压的理由就是僧尼的堕落。如寺院里囤积武器、隐藏私酒,密室里发现妇女……
  池 田 这当然不会是镇压佛教的根本原因。要考虑到其背后还有着同儒教、道教等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的对立。对于以燎原之势传遍全中国的佛教,那些阴险的策士、道士们会巴结国家权力,进行镇压的。——这么看,恐怕才是妥当的。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即使没有佛教僧团的堕落,恐怕也会利用其他的借口来进行镇压。但为了让第三者——民众信服,这些丑闻事件当然也就成了绝好的镇压机会。
  不过,这里还有一点不能搞错,那就是单纯的严格遵守戒律并不是佛道修行。也就是说,尽管遵守戒律是到达佛道的途径,但其本身不能成为目的。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上具有高度发展历史的国家,以戒律为中心的小乘佛教之所以没有获得发展,应该考虑到这也是一个原因。
  法显纪行的意义
  松 本 不管怎么说,法显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还是为了想在那里补救律藏的残缺。他勇敢地进行了这次前后长达14年的伟大的长征,结果总算是达到了目的,回到了故国,译出了据说是大众部所传的40卷《摩诃僧祇律》[《摩诃僧祇律》是法显归国后,与东晋的佛陀跋陀罗一起住在建业的道场寺时所译。为小乘部派佛教传于大众部的律书。由比丘戒法和比丘尼戒法组成。载有很多本生谭,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野 崎 不过,人们评价法显在佛教史上的功绩的侧重面,还是略有不同。
  首先是他勇敢地进行了当时不可想象的巨大冒险的旅行。他鞭促自己年过六旬的老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西行,越过帕米尔的峻岭,悬渡印度河上游的天险,终于到达了天竺,共花了六年的时间。
  又在天竺逗留了六年之后,归途走的是危险的海路。首先途经师子国[师子国,Sinhala国的音译,亦译僧伽罗、执师子等,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法显曾从东印度的海港乘海船西南行,14个昼夜到师子国。当时这个国家有僧侣6万人,佛教昌盛。法显在这里待了两年,获得五分律、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等书,于公元411年从这里回国。]——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东行,漂流到爪哇附近,又北上,最后终地辗转到达了青州(山东省),估计这时法显已经是77岁的高龄了。
  他游历的国家共27个。令人感到确实是一次空前的伟大长征。
  池 田 是呀。要说入竺求法僧,在一般人中最有名的还是《西游记》中的人物的原型玄奘三藏。但也不能忘记早在他2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先觉者。
  另外,硬要说的话,法显也好,玄奘也好,他们是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所以才传说到后世。而我反而更多地想到其他许多无名的求法僧。因为在名人的光荣凯旋的背后,有着许多无名的求法僧的挺身协助。
  而且正是由于寻求佛法真髓的求法僧的不断涌现,佛法思潮才从遥远的印度传到中国,传到日本。因为有了寻求佛法的顽强的一念,佛教才能绵延三千多年,流传到今天,成为世界宗教。
  野 崎 我总有一种严肃、神圣的感觉。
  现在再来看看法显的旅行记。它简洁而准确地记载了5世纪初从西域到天竺一带的佛教情况,所以在学术上也是宝贵的文献资料,连欧美也多次出版了英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池 田 刚才已经谈过。法显自身本来的目的,始终是在于去天竺寻求佛教真理。他一定做梦也未想到自己的记录会在学术受到20世纪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
  所以尽管是这么样一次伟大的旅行,写成的纪行文却很简洁、平淡,全文还不到一万字。不过,正因为如此,反而更加感人,也可以说是一篇名文。
  松 本 法显的这本《佛国记》成为后来入竺求法僧必读的文献。不仅如此,肯定有些人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下了去天竺的决心。不论是玄奘还是义净,对于其他许多求法僧来说,这本书已成为他们去天竺的路标。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天授二年(691年)义净著,2卷,略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或,《求法高僧传》。是唐初至义净时代约50年期间,去西域、印度求法的60多名僧侣的传记,也是了解当时印度佛教及西域情况的宝贵史料。]中就这样写道:“显法师则首辟荒途……”由此也可以得到证明。
  野 崎 另外,法显《佛国记》的意义,还在于它充分地描述了佛教在西域至印度一带最兴盛时期的情况。释尊创始的印度佛教在当时(公元4世纪至5世纪初)已发展到顶点,可以说已经“广宣流布”。
  相比之下,在玄奘入竺的7世纪,印度的佛教已日薄西山,开始衰落了。这种差异是可以清楚理解的。
  松 本 法显进入印度以后,这样描述了佛教在西域各国和天竺的盛况:
  “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供养众僧时则脱天冠,共诸宗亲、群臣手自行食。行食已,铺毡于地,对上座前坐于人僧前,不敢坐床。佛在世时,诸王供养法式相传至今。”
  池 田 沙河以西各国就是戈壁沙漠以西各国,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就是说从中亚到印度次大陆、几乎整个亚洲都传遍了佛法。而且西域各国由国王带头,举国尊敬众僧,笃崇佛法。这段描述看来基本上是准确无误的历史事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法显在这个时代游历了二十几个国家,一次也没有碰上诸如被卷入战乱之类的事。当时的中亚各国可以说是地处文明的十字路口。它们一方面笃信佛教,同时在和平的环境中相互进行文化交流和往来。——我们不能不再一次想到这一历史事实。而过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观却完全忘记了这样的事实。
  松 本 是这样的。如果在20世纪后期的现代,即使想按照和法显同样的路线,把全程踏查一下,首先碰到极大的阻碍就是“国家”。因为恐怕很难取得签证吧(笑)。
  野 崎 说到签证,法显所到之处好像都是到国王的援助。据书中记载,在罗布泊西边的乌夷国逗留期间,法显一行获得符公孙的供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西行了35天,到达于阗国。看来所到之处都获得了粮食和旅行用具的供给,就这样在绿洲国家中间辗转前进。
  池 田 就是说,当时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交通工具,在地理上又要经过很多艰难险峻的地方。但所到之处都是佛教国家,而且又是和平时期,所以法显才能完成这样长途旅行。
  松 本 法显一行的僧侣身份也可以说就是他们的签证。我说一件事,可不是笑话。最近一位评论家谈他亲身的体验说,要到反日情绪高涨的东南亚,特别是佛教国家去旅行,必须剃着光头去。
  越过几多山河
  野 崎 现在让我们一边欣赏《法显传》的名文,同时简单地探讨一下当时的求法僧们是经过什么样的路程到达天竺的。现在幸好长泽和俊教授译注的《法显传·宋云行纪》(东洋文库第194)很容易买到,读者坐在家里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一次“西域之旅”。
  法显一行首先于弘始元年春天从后秦首都长安出发,越过陇山,到达乾归国后进入“夏坐”[夏坐,即雨安居(vargika),亦称夏行、夏书、夏经、夏断、夏笼、坐夏、坐腊等。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徒从4月15日或5月15日以后的三个月雨季期间不外出,关在洞窟或寺院中专心修行。]。接着到耨檀国,过着楼山,到张掖。在这里同另一行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汇合,再加上后来在于阗国汇合在一起的慧达,总共11人。
  松 本 其中有的人中途返回,有的人留在外国或死于异邦。结果能到达天竺,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又经历了艰难的旅途踏上汉土的,最后唯有法显一人。
  池 田 总之,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充满着一种今天的文明社会无法相比的温暖和善意。但是,从那里迈出一步,又是一种现在无法想象的、冒着性命危险的旅行。
  野 崎 法显一行得到敦煌太守李嵩的供给,开始渡过沙河。传中记载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
  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引用这段话,作为艰难的西域旅行的象征。
  池 田 是呀。它很好地表现了西域的沙漠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地方。旅途中循着死人的枯骨往前走,那是很不寻常的。如果没有相当顽强的求法的一念,半路上就会想返回去,决不可能把初衷贯彻到底。
  对于这些越过无数艰难险阻、到天竺寻求佛法的人们,还有那些从印度或西域各国经由同样的道路到东方、中国来弘教的译经僧——他们的死身弘法的拼死斗争,我唯有心悦诚服,低头致敬。
  野 崎 法显一行就这样在沙漠中西行了17天,到达了鄯善国。这里地处著名的罗布泊畔,是过去的楼兰王国曾经繁荣过的土地。传中记载国王信奉佛法,国内有僧侣4000余人,都学小乘学。
  从这里到达西北的乌夷国,据说那里也有4000多僧侣,学小乘学,严守戒律。
  松 本 法显一行接着到达于阗国。它是西域道上最繁荣的地方,与鸠摩罗什出身的西域北道上的龟兹国齐名。传中这样写道:
  “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
  可见于阗国是一个盛行大乘佛教的国家。这里描写的情景,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广宣流布”的典型吧!
  池 田 是呀。法显在这里待了三个月。看来他是相当感动的。
  松 本 他们一行为了看“行像”——大寺院举行的盛大的佛像游行仪式,特意延长了逗留的时间。
  池 田 这也是一个原因。但还是佛教广宣流布的于阗的一片和平景象,使他们舍不得离去吧。从动乱不断的中国来到关外,越过荒凉的沙河而来到这个一片青翠的绿洲国家。这里佛教繁荣,国家富饶,人民欣赏法乐。这个人类共和的世界,在当时看来,恐怕是一个近似奇迹的理想世界吧。
  野 崎 如果法显他们不怀有入竺求法的目的,当然也就没必要继续向前进行这种危险的旅行了。他们可以留在于阗,也可能犹豫不决,尽量地延长逗留的时间。
  这些不说了。法显他们下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子合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一直往西走了25天,到达了子合国。这个国家的国王也精进佛道,有3000多僧侣学大乘。在这里待了15天。终于要越过葱岭了。
  松 本 葱岭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越过那里当然是非常艰难的。据说帕米尔高原的平均高度是4000米,比富士山的标高还要高,确实是东西亚洲自然的分水岭。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越过这个难关而丢掉了性命。
  野 崎 法显也写出了这些情况:
  “葱岭山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而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彼土人即名为雪山也。”
  推算法显这时已经66岁了。
  池 田 大概是一种死也要看一眼佛陀的国度的悲愿推动他越过这个难关吧。也可以说是他胸中燃烧的宗教热情已经高到超越生死的境地。
  不过,已经来到这里,那也就再也回不去了。只有前进,向佛陀的国度接近一步也是好的。——他也许是这么想的。我想他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中越过这险峻的山岭的。
  松 本 他们一行途中在于麾国夏坐,接着在竭叉国观看了国王供养众僧的仪式,然后进入信奉小乘的陀历国。从这里起就是北印度了。
  野 崎 还有一处称作“悬渡之险”的难关阻挡在他们的面前。那是印度河上游的一段悬崖绝壁,法显形容说:“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据说他们在这里是利用搭在绝壁上的梯子和吊桥,渡过7000多处艰险。
  松 本 法显说连汉朝的张骞、甘英[甘英,生卒年月不详。东汉以经略西域而著名的班超的部将。永元九年(97年)奉命经安息去大秦国(罗马帝国)。但从条支(叙利亚或波斯的海湾地区)渡地中海未成而返回。据说通过这次行程所了解的情况在以后经略西域中起了作用。]等著名的冒险家也没有来过这里。这里就是现在的贾朗达尔地方。
  池 田 那是当然的了。在具有长达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是首次完成了足以留存史册的大长征。那种激动当然会冲口而出,说出这样的话。
  而且,越过这个悬渡之险,他们做梦也想看到的当时天竺佛教最繁荣的健驮罗平原就展现在眼前。他们这种语言难以表达艰苦的求道旅程终于渐渐接近目的地了。
  野 崎 法显一行就这样首先进进入北印度的乌苌国,南下到达宿呵多国。到达犍陀卫国之后,又游历了竺刹尸罗国、弗楼沙国以及西北印度的佛教国家。
  一行中的慧达、宝云、僧景三人从这里踏上返回中国的归途,和法显等人分道扬镳。
  松 本 其中宝云回国后的情况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在长安师事佛陀跋陀罗(即随智严一起来到中国的觉贤)。后来和师父一起移居建康的道场寺。而且恰好法显独自经南海回来,也到了这个道场寺,两人在这里戏剧性重逢。
  池 田 现在我们读《高僧传》之类的书,这些情况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其实两人当时恐怕都是激动得了不得。他们经历了这样豁出性命的大远征,而且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分手,一人北归,一人南行,回国后落脚在同一个寺院里,这应该说是极其少有的缘分。
  野 崎 这还是由于有着相当深厚的宿缘吧。令人感到比小说的还要奇巧。
  松 本 法显一行在弗楼沙国同宝云等人分手后,住在那竭国。冬季三月,过小雪山,据说寒风暴起,人皆噤战,慧景不能行走,口吐白沫而死。
  池 田 据说法显当时号啕痛哭。像这样在异国他乡、求法途中失去性命的人一定很多。从我们来说,一方面要向这些无名的求法僧表示哀悼,同时要深深地想到,在佛法传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宗教的过程中,是付出了许多宝贵的牺牲的。
  历访与释尊有缘之地
  松 本 以后法显人中印度进入南印度,历访了佛陀及其弟子们活跃过的地方。人们常说:“印度无史书”。在了解史料缺乏的印度的佛教情况方面,法显的这部游历记起着宝贵的作用。
  野 崎 首先从摩头罗国的角度来看,书上记载说,从这里往南称作“中国”。而且说那里“寒暑调和,无霜雪。”
  池 田 我们今天一说起中国,那是指中华共和国。但从当时中国的佛教徒法显来看,“中国”却是中天竺——即中印度(笑)。要说法显怎样称呼自己的国家,书中是用“秦”或“汉”来表示。
  从了解5世纪前半期亚洲的文化情况,应该说这部书也提供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记载在这个摩头罗国,国王以及左右的王公大臣都信奉佛教,有3000僧侣和20僧伽蓝,佛法极其昌盛。据说人民因此而富裕安乐,没有户藉、官法,人们自由地耕作,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不杀生,不饮酒,甚至不需要刑罚。
  野 崎 大概是佛法在这个国家里已经成为人民的规范,因而在法显的眼里看成是“王治不用刑斩”。另一个有趣的事是,国王在“铁券”上“书录”,发布布告。这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史的一个例证,说明当时的中印度是在铜板或铁板上刻印文书。
  松 本 描述摩头罗国的佛教情况时,说众僧的住处有舍利弗塔、目连塔、阿难塔以及阿毗昙(论)、律、经塔。这说明这些部派在释尊的十大弟子中特别崇拜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而关于多闻第一的阿难,则说他因为向世尊请求允许女人出家,所以在这里受到比丘尼的供养。
  另外还谈到“摩诃衍”(大乘)的信徒都供养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光世音(观世音),还说到这里准许传统的部派一向所禁止的“非时浆”。[非时浆:“非时”是指中午以后的时间。时期佛教教团下午禁止一切饮食。但大众部系统的教团和后来的大乘教团为了比丘有病时疗养,允许在非时也可以摄取浆类。亦称非时药。指豆、谷、麦所煮的汁以及苏油、蜜、石蜜和14种果汁等。]从这些情况来考虑,看来这是产生大乘佛教的国家之一。
  野 崎 接着法显在僧迦施国看到“僧及尼可有4人,皆同众公,杂大小乘学。”然后到罽饶夷城,众僧都学小乘学。最后终于进入了拘萨罗国的舍卫城。
  池 田 释尊在这里共待了25年,怀着最大的热情开展传教活动。这里有须达长者捐献的“祇洹精舍”。《平家物语》[《平家物语》是日本中世纪代表性的古典小说。作者不详。在民间艺人说唱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书中描写了源氏、平氏两大武装集团的激烈残酷的斗争,特别是平氏一族由繁荣到灭亡的过程。——译者]中有两句有名的诗:“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诸行本无常。”这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祇园精舍”就是这里的“祇洹精舍”。相传佛以这里为据点,同96种外道进行了论争,在国王、大臣、居士和人民的面前一一驳倒了外道。
  结果舍卫城三分之一的人民成为佛陀的信奉者,在这里实现了广宣流布的一种形成。当然,在这之前佛曾受到所谓“九横大难”中的孙陀利之诽谤、婆罗门女人旃遮摩那之诽谤等各种诽谤中伤。而且后来又碰上这里的国王——波瑠璃王对释迦族的大屠杀。不过,我觉得在舍卫城的传教确实是出自一种拼死的决心。
  松 本 释尊在舍卫城的这些活动,法显都作为详细的介绍。
  不过,佛灭后已近千年,当时展现在巡礼而来的法显眼前的,只是仅有200余户的几乎是一片废墟的城址。法显可能是产生了一种无常之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法显、道整初到祇园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伤生在边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今日乃见佛空处,怆然心悲。”
  野 崎 接着法显东行到达迦维罗卫城。大家都知道,这里曾经是释尊出生和成长的都城。
  松 本 可是,这里的释迦族已经灭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法显的记载说:“城中都无王民,甚丘荒,止有众僧民户数十数而已。”
  池 田 法显的心中一定充满了“诸行无常”的感慨。从迦维罗卫国的都城东行约50里,有一处叫“论民”的王园,是释尊诞生的地方。法显也去过那里。
  松 本 但法显在这里好像碰到了很可怕的事情。在有关迦维罗卫城描述的最后这么写道:
  “迦维罗卫国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师子不可妄行。”
  根据这样的描述,也许是曾经遭受过狮子和大象的侵袭吧(笑)。
  野 崎 法显再往东行,访问了拘夷那竭城。又从这里通过离车毗族[离车毗(Licchavi)族,或音译为犁车毗、离车、隶车、离昌,亦译为皮薄、细滑、仙族王等。组成中印度毗舍离(亦音译为吠舍离、毗耶离等)国的高贵的民族。为释尊在世时十六大国之一,非常繁荣,佛教徒很多。释尊也经常在这里逗留。据说维摩经的主人公维摩诘也出身于这个部族,第二次经典结集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居住的毗舍离国,渡过恒河,南下到达摩竭提国的巴连弗邑。这里曾是著名的阿育王所治之地,有大乘佛教寺院,据说是中印度最富庶繁荣的地方。
  池 田 在释尊在世的时候,这个摩竭提国佛教就非常繁盛,连国王频婆娑罗也是热心的信徒。在释尊灭后,他的儿子阿阇世王也作为佛教僧团的后援人而积极活动。在十六个大国中,它是与佛教最有缘的国家。
  后来的孔雀王朝以摩竭提为母体,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阿育王是这个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成为热心的佛教信徒,可以说把佛法的理想最大限度地反映到他实行的政治之中。所以直到法显来访的时代,仍然认为这个国家的佛教最繁盛。这是可以理解的。
  松 本 以后法显去过曾是摩竭提国的首都王舍城,并且登上了耸立在城东北的耆阇堀山——即灵鹫山。此外还访问了释尊成道之地伽耶城以及初转*轮之地波罗捺城的鹿野苑等地,在与释尊有缘的地方都作了巡礼。
  这时法显已经是70岁的高龄。
  池 田 他确实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可以说正因为有着这样贯彻始终的人品,所以才能征服了前面所记的种种困难。
  野 崎 归途是走海路。旅程的危险也不小于陆路。花了三年的时间生还故国时,已经快80岁了。这是一次长达十数年的大远征。
  法显归国后,据说在建康(今天的南京)翻译带回来的梵文经典,最后在荆州的辛寺逝世。享年82岁,亦说86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池田大作)(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池田大作)  

 刘元春教授:佛教在二十一世纪——日本池田大作先生佛教思想 

 池田大作:我们的“敌人”不是核武器本身 

 池田大作:现代社会应重新认识“文化力” 

 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维方式解析生命现象 

 池田大作:人应有自己的坐标轴 

 池田大作:中观与空 

 池田大作:阿赖耶识—小宇宙第八感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译后小记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参考文献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十 “三武一宗之难”与民众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九 唐代佛教与妙乐湛然 

 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八 玄奘的伟大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