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虚云和尚年谱》读后记(吕沛铭)


   日期:2020/12/29 16: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虚云和尚年谱》读后记

吕沛铭

当代高僧之中,虚云和尚是寿命最长一位(一百二十岁),自十九岁出家至圆寂的百年间,弹平生之力维护正法,度己度人。“他的无我精神,与其‘入地狱’的魄力,绝非当代任何人所能望其项背。”(陈慧剑《虚云老和尚年谱整理前记》)其一生事迹,详述于《虚云和尚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之中。

一、《年谱》之版本

《年谱》为虚老弟子岑学吕居士主编,分为三期,首期编于一九五三年。岑学吕在《年谱》序文云:“青龙在壬辰之岁,云门劫后,山陬法物,荡然无存。吾师虚云和尚,伤法道之陵夷,虑慧命之断绝,使其徒向曩日驻锡之东南诸巨刹,网罗散帙。……徇证圆(虚老弟子)等恳求,乃集诸弟子口述一百余年所忆及之事迹,录为《年谱》”。此为《年谱》编集之缘起。《年谱》编成后,由“虚云和尚法汇编印处”在香港出版。第二期《年谱》编于一九五七年,此期是虚老更正首期错处之修订版。第三期编于一九六一年,时虚老已圆寂两年。此版《年谱》之资料比前两期为详尽,出版后,有数处佛教文化机构将之重印。一九七八年,陈慧剑将此期《年谱》之句读改为新式标点,并将章节重新整理,另于卷首增《虚云老和尚年谱整理前记》序文,由台湾天华出版公司出版,此为现在通行本,本文称之为“新版”,以前各版称“旧版”。

旧版《年谱》初版印行数量不多,现已不易得见。各旧版均附有照片十余幅。一九九三年香港佛经流通处重印旧版第三期,于卷首刊出虚老照片廿六幅,内十四幅为虚老独照,其中三幅是早年照片。虚老照片现存者颇少,尤其属早年者。新版《年谱》却删去所有照片,殊感可惜。一九八八年,《年谱》第三期有英译本,名Empty-Cloud,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ChineseZen Mamter Xu-Yun,译者是Charles Luk,译文甚为忠实于原文,且文笔晓畅,诚英译汉籍之佳作,译本且保留原本所有照片。

二、《年谱》未记之虚老事迹

第三期《年谱》出版后,续有虚老其他事迹报导,均《年谱》未载。例如虚老在一八七O年栖身于温州山郊时,遇风雨及霜雪则宿于一废庙,此庙乃附近村民用以停历棺柩之所。当地习俗颇信择日,人死人殓后,在所择下葬吉日未至时,将棺柩暂历于此庙。此处常人视为幽森可怕之地,虚老却在晚间与棺柩同眠一室,其胆壮如此,时虚老年仅三十一。此事与《年谱》所记虚老六十一岁在山东时,某夜睡在置于一破庙内之棺木上,夜半遇棺里出来之痴人,有大同小异之处境。

一九四八年,虚老提名本焕法师接任南华寺住持,本焕“自觉才疏学浅,不堪胜任,虚公再三劝谕,慈命难违,勉予接受。……四九年四月初八日,南华寺开期传戒,迎请虚公上人回南华寺主持其事。虚公同意后,从乳源县云门大觉寺步行回南华寺,一日行六十四公里,门人无不叹奇有。”时虚老已一百一十岁。

一九五二年,虚老应邀赴上海玉佛寺主持祝愿世界和平法会,虚老未到寺时,寺前高悬“欢迎虚云大师莅沪弘法”横额,虚老到后,“大师二一字改为“和尚”。寺中法师云:“此乃虚老谕改,虚老尝言出家人不可用‘大师’自称,亦不可接受他人用此称。《仁王经》曰:‘唯佛一人称大师。’古今高僧如古之憨山、莲池;今之太虚、弘一、印光等,其‘大师’之号乃彼等示寂后信众为追颂其功德而用。彼等在世时,遇人称‘大师’即行劝止。”信众依从虚老意见,乃用“和尚”或“虚老”(虚云老和尚简称)称彼,至今仍如是,本文用后者。虚老入门弟子则用“师”、“吾师”、“虚公”称呼,恒不用大字,观《年谱》及《虚云和尚法汇》便可知。

虚老在上海玉佛寺主持和平法会后,续主持禅七。在此期间,每次开示后,弟子将其讲辞记录,并将录稿呈虚老审阅。虚老除略为更正外,复将记录者所署“某某恭录”、“某某敬录”之恭字敬字删去,并曰:“弟子对云恭敬,云心领谢,母需字上表示。’禅七后弟子将所记录讲辞汇编为《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亦下署“恭录”或“敬录”。此外,《年谱》及《法汇》共载虚老其他开示近百篇,均弟子所记,也不用“恭录”“敬录”语。

自谦是出家人应守戒律之一。《四分律》曰:“比丘至僧中有五法:一以慈心。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应知起立。(下略)”今有等出家人,遇他人用“大师”称彼而沾沾自喜,见记录其讲辞者用“恭录”“敬录”而引以为荣,与虚老相较,有天壤之别矣。

一九五七年,虚老已一百一十八岁高龄,身体仍异常壮健,当年香港吴性裁居士记云:“从上海专程到云居,谒见虚公,求列墙门,蒙许皈依,行礼如仪。老人和光同尘,即之煦煦然,如沐春风之中,而步履康健,行动自如,耳不聋,目不吒,看小字不戴眼镜(原注:素来如此,非返老还童),口内无假牙,嚼硬物同中年人,思虑能集中,接物应事钜细无遗,诚佛门龙象,稀世人瑞。”以上数事,各版《年谱》均未载。尚有其他未载事十余则,由于篇幅所限,不全录。

三、虚老之着述

虚老一生着述颇丰,其散文多见于《弘化》、《现代佛学》等期刊,《年谱》亦载部份诗文及演辞。此外,尚有数种佛典注释,主要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遗敦经注释》、《圆觉经玄义》、《心经解》等,见《年谱》旧版第一期岑学吕序文,此等着作均未出版,原稿不幸于一九五一年云门之难(详后)被毁,以致失传于后世。未散失之文章,由岑学吕等编集为《虚云和街法汇》十卷,一九五三年由“虚云和尚法汇编印处一在香港初版,一九六一年增订再版。《法汇》分为法语、开示、书问、文记、规约、及诗词六部份,共十五万言,一九九二年香港佛经流通处重印。此外,一九六二年即虚老示寂后三年,在大陆之弟子亦编《虚云和尚法汇续编》。

四、《年谱》编集之困难

五十年代虚老在大陆时,由于关山阻隔及邮检极严,消息不易传出,以一九五一年云门事变为例,当时海外未知详况,故《年谱》旧版第一期未记虚老如何被清算,此事后由弟子记录于一本《诸经日诵》的木版刻印佛经内页,秘密运至香港。《年谱》之编集,亦因云门事变而起。岑学吕在《年谱》第三期序文云:“云门事变后,师于重伤重病中,目不能视,耳患重听,语音艰涩,神志昏沉,诸弟子虑有变也。伺师稍清醒时,环请述生平事迹,备编《年谱》,匆遽集多手分录草稿,拆开旧经书一本,录于纸背,复装订成册,密交学吕编辑:以港中乏书参考,乃四出搜集,其中整篇文字,多由诸方丛林转录出,至于法语及事迹,亦多由师之弟子于曩日亲闻者,分别寄来。……癸巳春,《法汇》及《年谱》初稿成,同人请速付印:…:未几发觉书中有错误处,乃将印成书册呈师鉴定。以关山阻隔,文字滋疑,书信屡付浮沉,不得已乃将《年谱》拆开分寄上海友人,亲带至江西云居,始达师览。”盖当时大陆尚未实施开放政策,若将整部《年谱》寄出,必遭邮检处没收。虚老订正《年谱》第一期之错误后,函覆岑学吕云:“《年谱》一册,今日始得寓目,关河多阻,感叹奚如!忆壬辰岁春云门事变时,云重伤重病,目不见耳不闻,奄奄一息,九死余生,偃卧床褥。弟子证圆等侍奉病杨,夙夜询问予生平事迹,盖恐云有意外及祸患之重来也。云神情不宁,语音乖涩,随说随录,不成片段,予亦未曾过目,只证圆等将稿寄居士考订,承港中善信过爱,遽尔印行,且再版矣。时阅四年云始得见,其中不无误记之处,今令侍者略为签出,请居士于刊刻三版时更正之。云目啧耳聋,不能细阅,百病日增,待尽而已。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留此数行又有何益?若居士以为佛法不离世法,随顺可尔。……丙辰二九五六)八月十二日。”可知旧版《年谱》为虚老口述弟子笔录,故又称《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五、虚老之苦难

云门事变是虚老一生中最重苦难之时刻,发生于一九五一年春,当时虚老被诬藏有军械及电台之“反革命”行动。据弟子传出治息,当年二二月初一(农历),将师别禁一室,门封窗闭,绝其饮食,大小便利,不许外出,日夜一灯黯然,有如地狱。至初三日,有大汉十人入室,逼师交出黄金白银及枪械,师言无,竟施毒打,先用木棒,继用铁棍,打至头面血流,肋骨折断,随打随问。师即呋坐入定,金木交加,扑扑有声,师闭目不视,闭口不语,作入定状。是日连打四次,掷之扑地,视其危殆,以为死矣,呼啸而出。……初五日彼等闻师未死,益怒,以大木棍殴之,拖下地,十余众以革履蹴之,五窍流血,倒卧地上,以为必死无疑矣。”(新版《年谱》一五O页,以下括号页数亦属此版《年谱》)以如此残忍手段毒打龄高一百十二之慈悲老和尚,读之莫不令人发指。是役中虚老幸下死,惟身受重创,衣物及粮食被夺去,弟子妙云被打死,另数人亦被毒殴几至死,又廿余人被拘去。虚老“自重伤后,不进粥饭,日饮清水,继知粮尽,白众曰:‘老人业重,带累各位,事至今日,各位似应分向各方,求生续命。’而僧众皆不离师去,乃集众往后山采樵,量为轻重,挑往十余廿里之市集出售,得钱买米回寺,煮粥同食。二新版(年谱)一五一页以下括号页数亦属此版年谱)其苦况如此!同年五月,北京及广东省政府派员到云门调查,虚老本可趁机申冤,但当被问及曾否被虐待?财物有否损失?虚老却回答无,“只请诸君切实调查,回京报告。”(一五二页)其悲恕精神如是伟大!政府各员查明虚老无罪后,再三安慰,并令当地官府释放所有被拘僧人,云门事变告一段落。

虚老每于苦难中逆来顺受,置生死于度外,甚至为维护道场而赴汤蹈火。例如虚老七十二岁在云南鸡足山时,军阀李根源以虚老门人如此众多,疑企图纠众闹事,乃声称要捉拿虚老及拆毁寺院。消息传出,众人皆劝虚老走避,虚老不但不走,反亲往见李根源并为之说法,李卒为虚老所感动而皈依佛法。

一九五一年,虚老由大陆应邀来港主持法会,时大陆正掀起政治暴潮,在港弟子岑学吕提议曰:“内地寺院难免不安,师何不暂留香港,弘法利生?”虚老答曰:“弘法自有其人,至于我本人,似另有一种责任。以我个人而言,去住本无所容心,惟内地寺院庵堂,现正杌陧不安,我倘留港,则内地数万僧尼,少一人为之联系维护,恐艰苦益甚,于我心有下安也,我必须回去。”(一四九页)岑无语,虚老遂回大陆。同年云门事变即发生。一九五八年,大陆另掀起反右政治暴潮,虚老被诬为“僧界右派首要”等“罪状”,声称要清算老和尚,声势汹涌,虚老若无其事,四众欲为之辩白,虚老下许,闹事者后慑于虚老德望,不敢施以逼害,虚老遂转危为安。虚老所受其他忧患,《年谱》有载。综观其大半生“历尽折磨,九死而不死,坐阅世变,有生而无生:至其手建大小梵刹数十,皈依门下弟子中外百十余万人,此举世所共知者也。”六、虚老为人之谦诚

前述虚老尝言出家人下可用“大师”自称,亦不可擅受他人用此称。一九O六年,清光绪皇帝册封虚老为“佛慈洪法大师”,但虚老从不用此衔自称,猜想虚老当时未敢拒绝册封以免开罪皇帝,惟有不用封号以示不受。在册封之时,光绪皇钦赐虚老多件法器,内有锦衣、金杖、玉印、诰轴、区额等,皆宫庭御制精品。“在他人处之,则蟠龙御宝区额、金字高脚牌衔,遍列于大雄宝殿之前矣,而师(虚老)无有也,仅将紫衣、玉印、诰轴等存于藏经阁中,以为镇山之宝,及后建筑各大寺院,都无一字炫惧。师之视富贵如浮云,视世间如梦幻者。”

一九三三年春,福建省泉州功德林居士举行佛七,虚老适路过该处,顺便到功德林访问。虚老到达时,“刚好佛七止静默念,大众一闻虚云老和尚驾到,大半离座迎接。当时老和尚大暍一声说:‘你们学佛奸多年,今天对这样严肃佛七道场,给你们倒挥法幢了。……你们能不能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怎样会听到老僧来到?(下文训语甚长,略)’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在常人而言,受大众迎礼即感喜悦,但虚老却因信众不专心佛七而不以礼遇为悦。

一九五九年八月,虚老一百二十岁生辰来临之际,“各团体纷纷拟定程序及典礼为师祝寿,师前后接到函电,即行制止,其复函大意云:‘(上略)窃念宿业所驱,波波一世,风烛已残,事犹未了。每思辄愧徒为虚名所误,百年尘劳,梦幻间耳,何堪留恋。又生者乃死之端,智者直须警悟,一心进道,如救头燃,奚暇扮演世俗情态也。云心领谢,盛意谨辞。’”(三四八页)信众乃尊重虚老意见,下作任何祝寿庆典。

七、虚老示寂前对弟子之嘱咐

虚老一生业绩可分为六大类:(一)弘扬正法、(二)维护道场、(三)广建寺院、(四)普度众生、(五)培育僧才、:八)振兴宗纲。虚老一百二十岁生辰过后,自知寿缘将尽,乃嘱弟子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三五九至三六O页)虚老对弟子守戒极为重视。《虚云和尚法汇》之《规约》篇录载虚老所拟定寺院守则,其详尽与精细,对弟子诸行的约束可谓无微不至。昔世尊将入涅槃时勉弟子以戒为师,今若称虚老为当代世尊,其庶几乎!

虚老复嘱弟子曰:“倘我死后,……掘窑化身,火化之后,将吾骨灰辗成细末,以油糖面粉做成丸颗,放之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激不尽。”(三五二页)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因为虚老并不祈望后人造塔建龛以供奉其骨灰,而是“吾慰水族身掷江,冀诸受我供养者,同证菩提度众生。”(同上页)其精神如是伟大,诚如陈慧剑在《年谱整理前记》云:“不管信不信佛教,是不是佛徒,虚云老和尚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僧,是中国人群里的豪杰!”

原载《内明》第27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  

 其它:何等是首楞严三昧? 

 其它:谈罗汉名称及意义(郑有为) 

 其它法师:天天天蓝(圣印法师) 

 其它法师: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其它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其它:至尊·法幢吉祥贤着《宗义建立》之译注研究(廖本圣) 

 其它: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 

 其它: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