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永霄居士: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


   日期:2021/1/2 1: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

高永霄

在这个急激转变的宇宙世界之太空时代中,科学已经无疑地被充分利用为拓展人类智识的范畴,故不论在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其进步的神速,已经是一日万里。所以,世界各大宗教的主脑人物都在提高警觉,曷婵精力去改进弘道的方针和策暑,以免被时代所淘汰。

佛教向来都被认为是消极的宗教,尤其是那些对佛法认识不深的人们,往往提出了似是而非的论调,制造种种借口去诽谤佛教,而有些盲从的人们也附和其说,以盲引盲,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觉得甚为可惜的事。 

可是,近百年来,由于西方和东方的智识学者,对佛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做了许多研究的工作,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这样便为佛教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给予暮气沉沉的佛教一个复苏的机会。结果,佛教在欧美两大洲已经植下了根,开始发芽成长。而在佛教之发源地亚洲的广大地区,亦因一部份佛教徒的不断努力,积极地将佛教大为发展起来,例如佛教教育的大、中、小学,医疗机构,孤儿院、幼儿中心、安老院、职业训练,难民救济等社会福利设施,纷纷设立起来服务大家,走向人生的佛教,以利益人群。因此,使世人对佛教的价值观念,作了新的评价,实在是值得令人兴奋的事。

为了使佛教成为入世的宗教,在社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应该与社会打成一片的;令人们认识佛教的修行就是人生生括方式的一部份,构成社会因素的一环,这就是发扬佛教积极精神的最佳表现。这个理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亦曾经说过:“菩萨应向五明处求。”这一句话现在看来仍然是很重要,尤其是应用于佛教教育这方面,可说是金石良言。

五明(pan~cavid!ya^)——就是世间的五种科学智识,与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佛教徒都应该学习的五种历古常新的学问。

兹将“五明”的内容简浅解释如下:

(一)内  明(Adhya^tmavidya^)——佛教哲学。其中包含了佛教的三藏十二分教,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因此,佛教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佛教哲学(内明)广为阐释,发扬和研究,使佛教的义理更为普遍和扩展,容易使人接受,清楚了解佛教粕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抖正一般人对佛教的错误见解,而能树立佛法的正信。

(二)声  明(Sabdavidya^)——声韵学与语言学。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在时间上缩短很多。所以人们的接触增加频密。为了沟通各国之间的思想,交流文化,我们应用的语言也随着需要而增加,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佛教徒应该要学习多些外国语言,以便在弘法上的便利,收到较佳的效果。至于研究声韵的历史,发展和影响的学问,也有助于人类的思想沟通。

况且,佛典能够保存下来,就是由于佛教的先贤们在语言学上有显着的成就之表现。他们从各种不同方言的佛教原典翻译成各种不同文字,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人们阅读。这就是运用语言学去弘扬佛法的最佳例子。

(三)医方明(Cikitsa^vidya^)——医药学。病痛是人生四大痛苦之一。所以释迦世尊在世时亦常劝导弟子们去为病人服务,,而他老人家亦为有病之比丘疗伤,因此我们称世尊为“大医王”,意义是他不只能解除人们的精神方面的烦恼困扰,亦能医洽人们的肉体疾病之痛苦。所以佛教徒应该以释尊为榜样,学习他老人家的慈悲精神,救度众生。佛教教育亦应鼓励青年人去学习医药知识,除了做医生需要相当时间和金钱外,其余开办一些救伤班、护理班、医疗药物知识班、针灸班、内功课程等,增加人们的自救救人的医药学问。

(四)工巧明(Silpakarmastha^navidya^)——工艺、历算、技术等学问。世界事物日新月异,弘传佛教的方式应有所改进。能以科学的技术,现代化的工具,电子仪器等去作适当的辅导,则其效果更为完善。能掌握那些技巧的人材,一定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佛教的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方面的工科人材,而佛教才能适应生存于这种复杂的环境,继续流传下去。因此,佛教要建立多些理工学校,技术训练学院,职业教育中心等,造就有志投身于工业的佛教育年。

(五)因  明(Heta^vidya^)——正理学,逻辑学,印度的佛教学者于破斥外道的邪说,常用“因明”作为武器,屡建奇功,伸张佛法的正义。印度的陈那论师曾着:“因明正理门论”,以宗、因、喻的三支作法之推理论式奠定佛教逻辑学的基础,而其结构之周密,较西方逻辑学更为完备,故为现代各佛学院中,各学生必须修读之课程之一。

因此,懂得“因明”的人,在弘法方面有很大的方便,例如对义理的解释,和对事物正确观念都有清晰的认识。

虽然“五明”是世间的学问,与佛法的离言绝虑不能同日而语,可是在这个世俗的社会,若果佛教徒适当地运用“五明”学问和方法,一方面能作吸摄更多众生的用途,在另一方面亦可以收到利生的功效。职是之故,佛教的教育应以“五明”为本,充实了在这方面的佛学知识和职业技巧,这样在于弘法利生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帮助。而佛法亦由此而融会于众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佛化的世间。

摘自《内明》第15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