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水野弘元:譬喻师与《成实论》


   日期:2021/1/12 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譬喻师与《成实论》
一、何谓譬喻师?
[279]「譬喻者」(Dārṣṭāntika譬喻师)之名称,在所有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等部派的任何文献都未曾出现过,而是在《大毘婆沙论》中忽然出现。在此论中,譬喻者的主张前後被叙述多达七、八十次,仅次於普通被称为此论之编纂者的世友、妙音、大德1、尊者之说。世友等人是有部的骁将,大多数是我方;反之,譬喻者则是有部之敌,是异端者。譬喻者对有部而言,是最有力的反对者、攻击者,这点可从其他种种部派名被少数引用,而譬喻者之说却被多数引用,明显得知。虽然在世亲的《俱舍论》中,不太出现譬喻者之名,但是,到了众贤的《顺正理论》则频繁引用其说。
 
根据《顺正理论》,随处都有相当於婆沙的譬喻师立场的譬喻师、上座与经主,作为有部最有力的反对者。此三者是属於同样的主张或系统。从文字层面来看,譬喻师之说大体上像是在古代;上座与经主则似乎是在众贤当时的语气,2 其说深及细部,可看出有开展详说婆沙譬喻者所未言及的倾向,[280]因此,三者属於同一系统。那麽何谓「譬喻者」?它属於部派佛教中的那一部?
 
根据慈恩的《成唯识述记》,所谓「譬喻师」,是经部的异师,又称为「日出论者」。3 本来经部有三种:
 
1.根本师,即鸠摩罗多(Kumāralāta,又作究摩罗多)。
 
2.室利逻多(Śrīlāta),作经部毘婆沙,即《顺正理论》所
 
    单指的上座。
 
三、只名「经部」(Sautrāntika, Suttantika)。
 
其中第一之根本师鸠摩罗多,造《结鬘论》,此论出於佛灭後一百年期间的北天竺怛叉翅罗国(Takṣaśilā,Takkasilā),因广说譬喻(*善用譬喻说法),所以他和他的徒众被称为「譬喻师」,当时尚无「经部」之名,经部之名出自佛灭後四百年左右的《成业论》等。也就是,根据上述,经部在古代被称为「譬喻师」,发展後则以「经部」之名称呼。《顺正理论》也是如此解释。但是,「经部」之名也被《婆沙论》引用一、二次,在《婆沙论》中,经部师和譬喻师并未被视为是同一者。在《俱舍论》中,譬喻者的主张只被引用二、三次,相当於《婆沙论》中的譬喻者,或者《顺正理论》的譬喻师之位置者的,即是经部师。在《俱舍论》中,反对有部的是经部,在未有明文的场合,也是指经部。因此,似乎可看出譬喻师兴盛於婆沙时代,世亲时则力量稍减,到了几乎是同时代的众贤时,又忽然复苏起来。譬喻师总是有部最大的论敌,将《婆沙论》、《顺正理论》的譬喻师之说,和《俱舍论》的经部师之说做一比较,就可清楚了解这点。也就是,可知《婆沙论》的譬喻师之说,和《俱舍论》的经部师之说,几乎是同一个主张。《顺正理论》的譬喻师等,也是承袭此主张。只是到了後代,其说可看到几分发展的痕迹。如此看来,可知譬喻师是经部的一派,而且是属於古早时代。
 
慈恩大师认为譬喻师之祖鸠摩罗多是佛灭後一百年之人,这是有待研究的,根据《俱舍光记》,鸠摩罗多是[281]经部的祖师,是从有部分裂出来的。4 因为经部是从小乘十八部中最後产生的部派,所以经部之祖鸠摩罗多应该不是佛灭後一百年时的人。又根据《付法系谱》,鸠摩罗多是世亲一、二代前的人,在龙树之後。但是,若以鸠摩罗多为譬喻师或经部之祖,那麽因为譬喻师之说被《婆沙论》所频繁引用,所以他应该是比龙树更早时代的人。对於鸠摩罗多以及其他与经部有关的室利逻多等人,尚有不明之点和疑处,但是这并不是现在﹝*所要说明﹞的问题。可以确定的是,譬喻师早於西元前後即兴起,而且是经部的一派。
 
 
二、关於《成实论》
《成实论》是属於那个部派,自古即有种种的异说。有说是多闻部,有说是经部,有说法藏部,有说化地部,也有说是取小乘各部派之长处,而新成立的一派;也有说是取大乘之意,来解释小乘教者,甚至也有提倡其为纯属大乘者。5 《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Harivarman),根据史传所说:
 
佛灭後九百年,生为中天竺婆罗门之子,幼颖悟,通晓世典,後出家为有部沙门究摩罗陀之弟子,[282]蒙师教授迦旃延之大阿毘昙,未经一月即精通文义。但其慨叹此书缺乏统一的组织,支离破碎,学习不便,且此书之说与佛教之根本义有很大的隔阂,不过是末流而已。於是在数年间穷究三藏之旨,以探究九流五部之本源。时有华子城大众部之僧,遵奉大乘为五部之根本,久闻诃梨跋摩才超群彦,且为众师所忌,彼等二人意气相合,共同研究诸部派之说,弃末流而溯根本,於是诃梨跋摩制作了《成实论》二百二品云云 6。
 
诃梨跋摩之师是有部僧究摩罗陀(Kumāralāta =鸠摩罗多、究摩罗多),即经部之祖,究摩罗多的年代并不清楚,诃梨跋摩的年代也不确定,普通是定位在大约佛灭後七百年至九百年,《佛教大年表》、《大正目录》等则谓西元263年。若将他看成是那时期的人,当然就比《大毘婆沙论》的制作还晚。若果真如此,那麽上述史传所说的,蒙究摩罗陀所教授的迦旃延,他所造的「大阿毘昙」,不知是指《发智论》,还是《大毘婆沙论》?因为提到迦旃延所造之此书有数千偈,所以可能是《发智论》。因此,究摩罗陀或许并不知道《大毘婆沙论》,而且他是有部僧。《发智论》是在中印度所作,《婆沙论》则是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地方编辑而作,所以在中印度的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婆沙论》。
 
如果将究摩罗多视为譬喻师之祖,那麽究摩罗多与《婆沙论》的关系是这样的:究摩罗多反对有部的形式论及一切万有为实有的极端论,而主张长、短、方、圆等形色、心所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等的假有,采用合理论,成立所谓「譬喻师」的经部一派。这与诃梨跋摩对迦旃延的大阿毘昙之态度十分类似。而且究摩罗多与诃梨跋摩也有师徒关系。他们皆在有部出家,而且对有部之说感到不满,这是很合理的,两人皆追溯释尊真意而成立其说,以原始的经典为依据,所以後来被称为「经部」。7(此事待後详述。)
 
[283]那麽,究摩罗多所创始的譬喻师之说,与其弟子诃梨跋摩所作的《成实论》的主张之间,到底有何等的关系?
 
 
三、譬喻师与《成实论》
首先,有必要抽出《婆沙论》、《顺正理论》等中所出现的譬喻师之说,将它与《成实论》的教理做比较。以下就拟将下列问题整理成九大类,一一列举来看。被视为与譬喻师是同一者的经部之说,出现自《俱舍论》等中的,也视需要而列举。引用中(S)表示经部之说,或者承袭其说者。
 
略 语 表顺 =《顺正理论》
 
毘 =《大毘婆沙论》
 
婆 =《阿毘达磨毘婆沙论》
 
俱 =《俱舍论》
 
光 =《俱舍光记》8
 
宝 =《俱舍宝疏》9
 
成 =《成实论》
 
S = 经部Sautrantika
 
例如,「成5」表示《成实论》卷5。在其他论的场合也是指卷数。又,顺、俱是大正藏第29册,毘是大正藏第27册,婆是大正藏第28册,光、宝是大正藏第41册,成是大正藏第32册。以下就仅附页数。
 
A. 色法
[284]经部─也就是譬喻师,反对有部而主张:所造色与四大种是同一者,又主张长短方圆等形色的假有,并且不主张无表为色法。此等说法皆被後来的瑜伽系所采用。
 
(1)顺:所造色与大种无异。
 
成:四大即是造色。
 
成:离色等法更无地。
 
成:眼等诸根不异四大。
 
(2)俱(S):形色非实有。
 
成:形等是色之差别,离色不生形量等心。
 
(3)毘:无法处所摄色。
 
俱(S):表无表色非实有。
 
成:无作(无表)是心不相应行,非色法。
 
(心不相应行非实有。)
 
(4)顺、婆:否定诸色之同类因。
 
(在毘为外国诸师之说。)
 
无此问题。
 
(5)顺:许诸色之等无间缘。
 
无此问题。
 
(1)顺5,356b。成3,262c。成11, 324a。成4,265b。
 
(2)俱13, 68b。成5, 273a。
 
(3)毘74, 383b。俱13, 68c。成7, 290b。
 
(4)顺16, 422a。毘131, 682c。毘17, 87c,(婆10, 72c)。
 
(5)顺19, 445b。
 
B. 心、心所法
关於心、心所法,各部派之间有异说。受、想、行、识等,在原始的意义上,皆[285]意谓各种心的作用,并不承认在作用之外,另有心的主体。但是,随着心识说(把心识想成是某种实体性的东西)趋向复杂,而产生「心所法」之术语,把受、想、思等当成心的所有物、随从、臣下,心就成为中心的君主。一个主体性的心,同时与多个心所法相应俱起。受、想、思、触、作意等诸心所,成为十大地法或五遍行、七遍行,皆与任何心法俱伴相应。心不是单独生起,而是必须与若干个心所法一起生起。
 
如此一来,心与心所的关系究竟是像构成物与其要素,或者是像某个东西与其属性的关系?各部派之说法各有不同,相当不清楚。有部等认为心所通常意指心的作用,心所与心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法,将作用概念实体化而成为实有。但是,十大地法的所有心所,在任何一种心之下,是否都能起作用?睡眠时,受想思触等心所,也同时俱起作用吗?因为这点十分形式化,所以不合理。
 
因此,譬喻师之经部,希望能见到原始意义中的心所法。也就是,受想行识绝不会同时生起。受时只有受,想时不应同时还有其它的作用。之所以同时看起来好像有许多作用,是因为有许多作用刹那的生灭,犹如旋火轮一般。各自是一个一个的心的作用,并不是在作用之外,另有心的主体。识是分别作用,受想是感觉、表象等作用,绝没有理由以识为主,以受想为从属,应该都是平行的关系。因此,不可能有所谓「心、心所相应」的事情,而且在心之外,并非另有心所法的实体。心所法只不过是心的分位差别而已。也就是,经部把心看成作用,采用原始的意义,认为心是受想思等状态的单流─刹那刹那的生灭过程;相对於此,有部主张心为实体性的心王,而不同於心的心所法实体,则伴随着心而成为复杂之流。
 
如是,经部主张心、心所无差别论,以及心所不相应论,反对有部的心、心所别体论及心所相应论。唯识折衷二者,主张心、心所不一不异,依胜义谛而为不异,依俗谛而为别体。在经部初期,认为心只有现行的作用,由於无法对业报做说明,[286]所以,後期经部也承认潜在的意识,称其为种子。有关譬喻师之说的心、心所,如下所示:
 
(1)毘:萨迦耶见无实在之所缘。
 
毘:有缘於无之智。
 
俱(S):空涅槃之识缘於无境。
 
成:无法亦能生心。
 
成:有缘无而生之智。
 
因为成实及譬喻师谓过去、未来及无为法等,是无体且假有,所以缘於此等之识、智等,称为「缘於无」。我见因为也执於无,所以也是无实所缘。
 
(2)顺:(前)五识无染污。
 
成:(前)五识没有像意识的分别作用,也没有烦恼。10
 
(3)毘:眼等六识,各自有所缘之境。意识另有所缘,不同於前五识之所缘。又,六识唯缘外境,不缘内根及识。11
 
成:第六识不缘自阴,也不能缘於色等法。(前五识之所缘故)12
 
(4)毘:心、心所法,是前後而生,非一时生起。
 
成:心、心数法有缘,有了。是故一时不应俱有。即心、心数法不相应。
 
心、心所法没有俱起,就如同商人通过险道时,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走,绝不能二、三个人并肩而走。否定二心俱起或心、心所的俱起相应。
 
(5)毘:智不与识俱。
 
毘:若心有智,则无无知。若心有疑,则无决定。若有粗则无细。
 
成:五识无想、无觉、无观。觉与观不应一心中生。
 
成:并不是初禅与觉、观相应。而是心之过程为:初禅→觉→观。13
 
其次,讨论心、心所的无差别论。[287]
 
(6)顺:唯有心。心想俱时,别立行相不可得故。14
 
毘:思、虑是心,是心差别,无别有体。
 
毘:寻伺即心。
 
俱(S):等持、寻伺皆无别体。
 
心之分位殊,亦得(假)名心所。
 
成:受想行等,皆心之差别名。
 
心是一,但随时故,得差别名,故知但是一心。
 
成:识与觉无差别。
 
成:意即是思。
 
成:三昧与心不异。心边无别三昧。15
 
(7)宝(S):触是根境识之三和,更无法别。16
 
成:识在缘中,是名为触,无别心数法名为触。
 
这与前面的情形不同,因为前面所说的受、想、思,是识的差别名,假名为心所法,其实就是心法。而这里则提到,触完全包含在识之中,并没有像受、想、思一样,是识的别体,而只是将心最初的识之过程:识→受→想→……,称为触。也就是,触并不像受、想等,本身是一个能够独立的心理作用。
 
(8)毘:心与心为等无间缘,非心所。
 
心所与心所为等无间缘,非心。
 
成:无。
 
这些部派所说到的「心与心所并非别物(不同的两个东西)」,心与心、心与心所、心所与心所,为「等无间缘」,都是指同样一件事,而《大毘婆沙论》所论的,对经部而言是无意义的。可能是把其他部派所说,误解成是譬喻师之说。在《婆》中找不到相当之文,而在《大毘婆沙论》其他地方则举出是相似相续论者之说。17
 
(9)毘:意识相应之善有漏慧,非皆是见。18
 
成:找不到文。[288]
 
(10)毘:现观边之忍,亦是智性。初言忍,後为智。
 
成:可看出有几分的反对。即有「我等不说先忍後智」之语。忍与智同样是心之差别,故可将二者看成相同。
 
(11)毘:无想定是细心不灭。
 
毘:灭尽定是细心不灭。
 
毘:灭尽定有心,唯灭想、受。
 
俱光(S)等也有。
 
成:无想定中,心不应灭。
 
成:灭尽定亦有心果。
 
如他处所述,灭定无心,然似有心。即谓「又是人心得常在,以得力故,亦名有心,不同木石。」
 
(12)毘:和合见说。
 
俱(S):识见说。
 
成:可看出也有「和合见」之观点,但是可能是「识见说」。
 
「但知识能,而非诸根」。
 
在认识论中,经部是采用识见说,《俱舍》、《成实》也是如此,西藏所传的经部说也是识见说。19 《大毘婆沙论》则提到譬喻师之说是依根识和合而认识,但是,《婆》中则没有相当之文。可能是把其它部派误解为譬喻师之说。
 
(13)俱(S):无色界之心无依而相续。
 
成:无色界之识无所从,无依而住。
 
1.毘8, 36a。毘44, 228b。毘55, 283a。俱6, 34c成2, 254、255等。成15, 364a。
 
2.顺1, 331c。成11, 324a。
 
3.毘87, 449a。成15, 364a。
 
4.毘16, 79c。毘90, 463a。成5, 276b。
 
5.毘9, 44b。毘106, 547b。成5, 276c。成12, 340c。
 
6.顺11, 395a(光5, 100b)。毘42, 216b。毘42, 218c。俱28, 147b。成5, 274c。成5, 275c-276a。成6, 286c。成12, 334c。
 
7.[289]宝10, 608a(俱10, 53)。成6,286c以下。
 
8.毘89, 461b。20
 
9.毘97, 502a。
 
10.毘95, 489b。成16, 366a。
 
11.毘151, 772c。毘151, 774a。毘152, 775a。俱5, 25c。光5, 100b。成13, 344b、344c、345b。成13, 345b。
 
12.毘13, 61c。2, 10c以下。成4, 267a以下。
 
13.8, 41b。成4, 266b。
 
C. 心不相应法
其它许多不属於色、心、心所及无为法的部分,有部皆将之纳入心不相应法的范围中,以之为实有。反之,譬喻师则主张心不相应的假法,後来为瑜伽系所采用。
 
(1)毘:诸有为相非实有体。不相应行蕴所摄故。不相应行蕴无有实体。
 
(2)毘:名句文身非实有法。
 
(3)毘:异生性无实体。
 
(4)毘:无实之成就、不成就。
 
(5)俱(S):异生性、四有为相、命根、名、句、文非实体。
 
成:在不相应行品中,不相应的全体,即:得、不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处、命根、生、灭、住、异、老、死、名众、句众、字众、凡夫法,皆是假法,而非实法。
 
(6)毘:三有为相非一刹那。(因果异时)。
 
毘(S):四有为相异时。
 
成:若法一时生即灭,是中生等何所为耶?
 
1.毘38, 198a、198c。毘195, 977b。成7, 289bc。
 
2.毘14, 70a。成7, 289bc。
 
3.毘45,231b。成7, 289bc。
 
4.毘93, 479a。毘106, 550c。毘157,796b。成7, 289bc。
 
5.俱4, 23c。俱5, 27b、26b、29b。成7, 289bc。
 
6.毘39, 200a。毘38, 198b。成7, 289b。
 
D. 无为法
经部并不积极说无为法,没有列举无为法之数目。21 而宁可将无为法当成假法。
 
(1)毘:择灭、非择灭、无常灭非实有体。
 
成:如等诸无为法实无。
 
(2)(S):一切无为皆非实有。
 
成:如法性、真际、因缘等诸无为法非实体。
 
(3)宝,虚空体非实。
 
(4)毘:不许有非择灭法。
 
(5)顺:沙门果唯无为。以沙门果为无为法,这在《毘》中是分别论者之说,22 而在《论事》中则可看到是分别论者系统的东山住部的说法。23《顺正理》中可能将之误解为譬喻师之说。
 
1.毘31, 161a。成2, 255a。
 
2.俱6, 34a。成7, 289c。
 
3.宝一余,494a。
 
4.毘186、931b。
 
5.顺67,706c。
 
E. 世界论、有情论
[291](1)毘:後三静虑自有眼等识,依自地根 24,了自下境。
 
成:找不到文。25
 
(2)毘:欲界及至有顶皆有寻伺。
 
毘:寻伺三界皆有。
 
成:觉观二法遍在三界。
 
成:梵世以上,亦於自地心起口业。有觉观故。
 
成:无边虚空定中,亦有觉观等法。
 
(3)毘: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善、染、无记三法。有寻伺故。
 
(4)毘:从无间地狱至有顶,有正、邪、不定三聚。般涅槃法名正定,不涅槃法名邪定,其他(*不决定者)名不定。
 
成:没有说到欲色界有三聚,但是,在说明三种人时,有谓:「正定者必入泥洹,邪定者必不入泥洹,余名不定。」
 
(5)毘:无非时死。
 
成:若受报尽,反得害身因缘26 故死。阎王等无能令致死之自在力。
 
(6)顺:先业所引之六处名为寿。
 
俱(S):三界业所引同分住时之势分,说为寿体。
 
成:稍异。即「六入六识得相续生,故名为寿」。
 
1.[292]毘73, 377a以下。
 
2.毘52, 269b。毘90, 462c。成6, 285b。成8, 304b。成13
 
, 344c。
 
3.毘145, 744b。
 
4.毘186, 930c。成2, 250a。
 
5.毘151, 771a。成14, 350b。
 
6.顺1, 331b。俱5, 26b。成2, 251b。
 
F. 业论
(1)毘: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
 
毘:身语意业皆是一思。
 
俱(S):贪、瞋、邪见为意业。
 
成:三种行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故。
 
成:於诸报中,受为最胜,受是实报,色等为具。
 
成:诸业皆心之差别,罪福皆由心生。
 
(2)毘:表、无表业无实体性。
 
俱(S):律仪无实物。
 
成:在成中,表是思,只是心;无表是心不相应法,故非实有。二者皆无实体性。
 
(3)俱(S):说种子相续。
 
成:如於之後的经部,尚无种子之思想,但说无作(无表)之相续,此为其先驱。
 
(4)俱(S):无色定亦有律仪。
 
成:有无色中无作(无表)。
 
(5) [293]毘:中有可转。一切业可转。五无间业可转。
 
毘、顺:一切业可转。
 
毘:无想定有退转,一切业可转故。
 
成:特别叙述到业的可转,但是只有消极地证明。即:「五逆罪得薄减,不得全舍」、「五逆亦不定」等,可看出容许可转的条件存在。
 
(6)顺:顺现受业不限今世。
 
成:现报业未必现受……余二亦如是。
 
(7)於顺、俱、业中,有四句:
 
1. 时分定、异熟不定。
 
2. 异熟定,时分不定。
 
3. 二俱定。
 
4. 二俱不定。
 
成:虽无四句之分别,但是有其要素。即,於时分定中,立三时业,於不定立不定业,以异熟定为善不善业,以异熟不定为不动业。若将之组合,则成左栏所示。
 
(8)毘:离语及业,别有正命、邪命之体性。
 
成:邪命是出家所难断,是故(於身口业之外,)别说(正命邪命)。
 
(9)毘:说四补特伽罗能生梵福之佛说经典,皆非佛说。
 
成:论的性质上,无如此之说。
 
1.毘19, 96a。毘51,263c。毘144, 741b。成7, 296b。毘113, 587a。俱16, 84b。俱17, 88c。成8, 298a。成7, 294a。
 
2.毘122, 634b。俱14, 75a。成8, 304a以下。成7, 290b。
 
3.俱20, 106a。成7, 290b。
 
4.俱13, 70c。成7, 290b。
 
5.毘69, 359b。毘114,593b。毘152, 773c以下。顺40, 570c。顺43, 589b。成7, 291a。成7, 297c。
 
6.顺40, 569c。成8, 297c。
 
7.[294]顺40, 570b。俱15, 81c。成8, 302b、298a、291a。
 
8.毘116, 604c。成10, 322b。
 
9.毘82, 425。
 
G. 烦恼论
(1)毘:立缘起的根本─无明、有爱二遍行。无明是前际缘起之根本,有爱是後际缘起之根本。
 
成:十二分相续皆以无明为本。而於「贪爱是身之本」及各处并无「遍行」一词。
 
(2)毘:但立无明漏及有爱漏等二种。二际缘起之根本故。
 
成:三界之无明称为无明漏,除去无明,其余一切烦恼名为欲漏。
 
又谓「实漏有二种」。
 
(3)毘:一切烦恼皆是不善。
 
成:论师说,一切烦恼皆是不善。
 
但是在《成》中,有「隐没无记是重烦恼」一语。
 
(4)毘:唯爱与恚,令有相续。(三事和合时,於健达缚,爱恚二心互起故)
 
成:无三事和合之问题。
 
(5)毘:随眠不於所缘随增,亦不於相应法有随增义。(《婆》中为法救说)
 
成:在此谓随眠与心相应,无「随增」之语,而是说「诸使非不相应」。27
 
(6)俱(S):随眠体非心相应,非不相应。随眠为种子。
 
成:种子说尚未发达,唯说「圣道时,亦以未断,(故名有使)」及使相续。
 
(7)毘:异生不能断诸烦恼。
 
顺:异生实无断烦恼。
 
成:世俗道中无断结。凡夫不名断结,不能断三结。
 
(8)毘:唯伏烦恼亦得上生。
 
成:若能深遮烦恼,则生色、无色界。
 
1.[295]毘18, 90c。成11, 326a以下。
 
2.毘47, 245a。成10 ,320b。
 
3.毘38, 196b。毘50, 259c。成6, 285c。成8 ,304b。
 
4.毘60, 309a。
 
5.毘22, 110a。成3, 258b。成10, 322a。
 
6.俱19, 99a。成10, 322a。
 
7.毘51, 264b。毘144, 741c。顺66, 303a。成1, 246a。成16, 367b。
 
8.毘69, 355a。成16, 367c。
 
H. 修道论、禅定论
(1)毘:观行苦诸行,入正性离生。
 
成:无此语。但是,《成》以预流向为信行、法行,或信行、法行、无想行,「信行」是在四善根以前,以无常等行观察五阴,故名为「预流之远行」。因为未必只限於近行的见道十五心,所以「观行苦而入正性离生」在《成》中也被肯定。
 
(2)毘:有关尼耶摩(决定)之说明。
 
成:无。
 
(3)俱(S)、顺(S):罗汉无退说。
 
成:罗汉之圣道不退,但退禅定。依禅定之退而立九种罗汉。
 
(4)毘:诸近分地唯有善法。
 
成:五欲不名为近,此行者心已离欲故。又初禅次第不起欲心。
 
(5)毘:俱(S):缘彼故名杂修。
 
「彼」者,一、遍熏,二、合熏,三、令明净,四、令严好。即於二刹那之无漏遍熏中间,杂一刹那之有漏合熏。如是乃至使明净、令严好。即允许无漏→无漏→有漏→无漏→……之杂修。
 
成:无。但是,有说三界有觉观,有善、恶、无记三性。又根据心、心所不相应、二心不俱起之说,故左栏之说可成立。又,《成》中有说「七觉分有漏无漏」。
 
(6)顺: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名无漏法。
 
成:以空坏色,则名无漏。
 
1.毘185, 928a。
 
2.毘3, 13b。
 
3.俱25, 130a。顺68, 711c。成3, 257。
 
4.毘134, 693c。成12, 340c。
 
5.[296]毘175, 879c。俱28, 147b。成13, 341c。
 
6.顺1, 331a。成12, 340b。
 
I. 杂论
(1)毘:於诸法中,涅槃最上。此法(对法)次彼,故名阿毘达磨。
 
成:无。
 
(2)毘:四谛之说明。
 
苦谛─诸名色。
 
集谛─业烦恼。
 
灭谛─业烦恼尽。
 
道谛─奢摩他毘⿳舍那。
 
成:有些不同。
 
苦谛─三界及五受阴。
 
集谛─业及烦恼。
 
灭谛─三心灭及苦尽。
 
道谛─三十七助菩提法,及八圣道。(省略智与定)
 
(3)[297]俱(S):立胜义谛、世俗谛。
 
成:随处说真谛、俗谛。
 
(4)俱,现在有,去来无。
 
成:过未无体,但有现在五阴。
 
(5)毘:无正生时及正灭时。
 
但有已生、未生、已灭、未灭。
 
成:过去法是已灭法。未来法是当生法。现在法是生而未灭。
 
(6)顺:无因果三世诸行,亦无无间生果功能。
 
毘:因缘非实有物。
 
毘:缘性非实有性。
 
成:此对外道说。
 
成:如法性、真际、因缘等诸无为法非实体。
 
(7)毘:影像非实有,谷响等非实有。
 
成:假名相品以下、破声品、破香味触品。
 
(8)毘:梦非实有。
 
成:梦中所为皆是虚妄。
 
成:梦中无而妄见。
 
(9)毘:诸化物皆非实有。
 
成:所作幻事亦无而见有。
 
(10)毘:力之优劣,无决定自体。
 
成:无。但是在《成》中当然也有假法。
 
(11)毘:於断善根无自性。(《婆》无),为假。
 
(12)毘:於退无自性。为假。
 
(13)毘:能系为实,所系为假,补特伽罗为假。
 
成:无此语。但是在「无我品」等中有明确的主张。
 
(14)毘:诸法之生时由因,灭时不由因。(《婆》无)
 
成:无。
 
(15)毘:诸法生时渐次非顿。
 
成:无。
 
(16)毘:世体为常。行体无常。
 
成:无。但是行之无常是当然的,之所以世体为常,可能是由於过未等为永远之故。
 
1.[298]毘1, 4b。
 
2.毘77, 397b。成2, 250c以下、3, 261a、12, 334b。
 
3.俱22, 116b。成2, 248a、11, 327a。
 
4.俱20, 105a。成2, 255a。
 
5.毘27, 141b。毘183, 919b、成2, 252c。
 
6.顺12, 398b。毘16, 79a。毘131, 680b。毘165, 833a。成11, 331c以下、成7, 289c。
 
7.毘75, 390c。成11, 328-331。
 
8.毘27, 193b。成4, 272a。成2, 254a。
 
9.毘135, 696b、700a。成2, 254a。
 
10.毘30, 154b。
 
11.毘35, 182c。
 
12.毘60, 313a。
 
13.毘56, 288b。成2, 259以下。
 
14.毘20, 103c。
 
15.毘52, 270a。
 
16.毘135, 700a。
 
以上列举了婆沙以後,有部诸论书所出现的譬喻师之说的全部,以及经部师说的大部分,并嚐试将之与《成实论》说做比较。七、八十项目中的大部分与《成实论》一致,即使在句子不相同的情况下,也有很多项是在《成实》的教义上,可以与譬喻师之说会通的;而在问题的性质上,《成实》没有论及的﹝*项目﹞,﹝*譬喻师之说﹞也绝非与《成实》之说矛盾。至於﹝*与《成实论》﹞完全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大多是将其他分别论师等之说,误作为譬喻师之说者,[299]而且也有很多是在异译本《婆沙论》中找不到相当之文,被当作是譬喻师之说的可疑之处。如此看来,譬喻师之说与《成实论》的一致性,实在是令人惊讶。尤其是,连在心理论方面的极为微细之处,二者也都一致。由此可知,譬喻师─乃至广泛说是经部师─与《成实论》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因为譬喻师是指初期的经部,而《成实论》是在更早的时代所作,所以在教说方面,譬喻师与《成实论》,比後期的经部与《成实论》,关系更为接近。後期的经部,比譬喻师及《成实论》更为发展,所以也出现了不一致的教理。《婆沙》与《成实》之间,尽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可能《婆沙》的编辑者知道譬喻师说,或者《成实》的作者知道有部说的《婆沙论》,而对之加以反驳攻击。这可能是由於譬喻师的究摩罗多,与其弟子诃梨跋摩,对有部有着相同的关系,而建立同样说法之故。
 
 
四、《成实论》与譬喻师以外的部派关系
若取譬喻师之说,将之与《成实论》做比较,可发现有如上一致之处,但是,仍有必要检讨:《成实论》之说是否只和譬喻师一致,而没有类似於其他部派的说法;或者,《成实论》和其他部派之间,是否有比譬喻师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和譬喻师、经部师之说做比较之後的如上所举《成实》之说,囊括了此论近乎全部的主张,其出处也可说是遍及全卷。将《成实》和《宗轮论》及《论事》等做比较,虽然类似的思想主张可以在《成实》中找到,但是,其主张在譬喻师就已存在了。本来譬喻师─即经部,是诸部派中最後分裂出来的,因为是从有部倒戈,再加上大众部的色彩,所以,出自《宗轮论》等的诸派之说,会与譬喻师之说一致,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因此,《成实》之说和其他各派之说类似,而与譬喻师一致,[300]这说明了《成实》与譬喻师有直接的关系,与其他部派则有间接的关系。
 
但是仍须注意的是,《成实》也有譬喻师所未提出,具有含有大乘色彩的主张。例如,(1)於佛身论立真身、化身,(2)立众生空、法空之二空、二无我,(3)立大乘特质之一的「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四标语,以及(4)立假名心、法心、空心三心等等。根据史传,这是由於诃梨跋摩曾受大乘说法的影响之故。
 
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譬喻师或经部师本来就带有几分大乘的色彩,受其影响的瑜伽系更将之发扬。《成实》所成立的心所法之分类法、共业不共业,以及假名心、法心、空心三心,与遍计、依他、圆成三性的关系,皆说明了对瑜伽系所造成的影响。在其它教理的引用比较项目之叙述也是如此。
 
又於卷8,298a中,引用圣提婆的《四百观》,也如实表示其与大乘之关系。《成实》虽具有许多大乘色彩,而其基本仍然是小乘性。这可从它没有菩萨十地的思想,没有谈到六波罗蜜,以及依声闻四向四果的阶段,而说修道论得知。因此,我认为《成实论》是属於经部,尤其是属於譬喻师。(关於经部全体的讨论,留待以後研究)。
 
 
--------------------------------------------------------------------------------
 
 
1 「大德」普通称为「法救」(Dharmatrāta),但是对照异译《阿毘昙毘婆沙论》时,可明显得知是指觉天(Buddhadeva)。(参原书p. 281)
 
2 上座被叙述为譬喻师一人,似乎是指室利逻多,其有弟子名逻摩者;又有被称为「经主」者,似乎也是上座的弟子。但是,逻摩与经主是否指同一人,并不清楚。这些都是众贤当时经部系的论师。(参原书p. 281)
 
3 《成唯识论述记》四本(大43, 358a)、二本(同,274a)。
 
4 《俱舍光记》2(大41, 35c)。
 
5 境野黄洋《八宗纲要讲话》上,132页以下。
 
6 《出三藏记集》11(大55,78c以下)。(案:日文原本之页数为「79c」,应为「78c」之误;又,此段文为作者将史传之文,整理摘录成大意,并非用节录之方式)
 
7 《成实论》8(大32,298b)有引用龙树之弟子提婆所作之《四百观》,故可知诃梨跋摩与提婆是同时代之後的人。
 
8 案:沙门普光述《俱舍论记》。
 
9 案:沙门法宝撰《俱舍论疏》。
 
10 案:「意识中所有分别因缘五识中无,故知五识中无烦恼也。」(大32, 324a)
 
11 案:「谓譬喻者作如是说:『眼等六识身,所缘境各别』。彼说意识别有所缘,不缘眼等五识所缘。又说:『六识唯缘外境,不缘内根,亦不缘识』。」(大27, 449a)
 
12 案:「第六识於自阴中,都无所缘,无现法故,是识不能缘色等法。」(大32, 364a)
 
13 案:「若汝说初禅与觉观俱,是亦不然,从初禅起,次生觉观,以杂觉观,故名为俱。」(大32, 340c)
 
14 案:「唯有心,无别心所,心想俱时,行相差别不可得故。」(大29, 395a)
 
15 案:「三昧与心不异……心边无别三昧,随心久住,名为三昧。」(大32, 234c)
 
16 案:「有说触後至缘触生受。述经部宗上坐释也。此师意说:後念识依前念根、境生,第一念根、境,第二念识生,即於此时三和合触。此触即用三和为体,更无别法。」《俱舍论疏》卷10(大41, 608a)
 
17 毘2,9b。(日文原本为「96」,应为「9b」之误」。)(「相似相续论者作如是言:心、心所法,但为同类等无间缘,谓心与心非心所,心所与心所非心。」)
 
18 案:「意识相应善有漏慧,非皆是见。如譬喻者,彼作是说,五识所引能发表业,及命终时,意地善慧皆非见性。所以者何?见有分别五识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识身,不能分别,故非见性。」(大27, 502a)
 
19 Wassiljew, Der Buddhismus, S. 308.
 
20 案:日文原本为「416」,应是「461」之误。
 
21 根据藏传,经部立六种无法,即:(1)具有一般意义或概念者,(2)过去,(3)未来,(4)空、无我,(5)二种苦谛(Zwei Arten von Wahrheiten der Leiden),(6)灭谛的全四相(all vier Formen der Wahrheit Nirodha)(Wassiljew , Der Buddhismus, S. 304)。(参原书p. 291)
 
22 毘60, 312c、毘65, 336c。
 
23 《论事》19, 3。
 
24 案:日文原本为「自『他』根」,应为「自『地』根」之误。(大27, 377b2)
 
25 在《宗轮论》中,有说到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本宗同义之「上二界有六识身」。
 
26 《宗轮论》有说到,说假部之说为无非时之死。
 
27 案:依照论文(大32,322b)「问曰,是使为心相应?为不相应?答曰,心相应」,以及「……故知贪等诸使非不相应」,也就是使与心相应。可判知日文原本的「诸使『心』不相应」,应为「诸使『非』不相应」之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水野弘元)(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水野弘元)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十、佛教的特质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九、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八、神通奇蹟——三明六通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七、修行道——三学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五、四谛说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四、十二缘起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三、缘起说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二、三法印、四法印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一、合理性、客观性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与杂阿含 

 水野弘元:中阿含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