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水野弘元:施设


   日期:2021/1/12 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施设

[425]施设(pabbatti, Skt. Prajbapti)一语,被一般佛教界所使用,甚至也被转用於日常的日本语。在注释时代以後的巴利佛教,此施设一词被用来作为表示「名称」或「概念」之意的特别术语。因为施设一词本来含有「设定」、「制定」之意,所以它被解释成「被设定为名称或概念」。不过,在被确定为巴利佛教独特术语以前的巴利文献或其他佛教各派,是以何种意义使用此施设一语?

首先,就巴利的尼柯耶考察,尼柯耶中,施设一语的用法似乎也未必一定。但是,在这里的施设当然也是「被设定施设者」之意。

在《中部经》中,pabbatti与samabba(名称、称呼)之语并用,1 在《相应部经》则与savkha(称、名称)、samabba之语一起使用,并以pabbatti-patha(施设路)而与nirutti-patha(词路)、adhivacana-patha(增语路)同时使用。2 在《长部经》则与samabba, nirutti, vohara(通称)等语共用。3 [426]由此可知,pabbatti与这些场合中的samabba(名称、称呼)、adhivacana(增语、同义语)、savkha(称、名称)、nirutti(词、言词)、vohara(通称、惯用语)有密切的关系。阿毘达磨承袭此尼柯耶的用法并加以发展,在其先驱《义释》中,列举一连串词语:

savkha samabba pabbatti vohara nama namakamma namadheyya nirutti vyabjana abhilapa(称、名称、施设、通称、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4

此列举亦直接被阿毘达磨所沿用。例如,在《法集论》,经之论母(suttanta-matika)四十二门中,有adhivacana dhamma, adhivacanapatha dhamma(增语法、增语路法)、nirutti dhamma, niruttipatha dhamma(词法、词路法)、pabbatti dhamma, pabbattipatha dhamma(施设法、施设路法)等三门,5 其中,对增语、词、施设之语的定义说明,皆列举前引义释文中的「称、名称、施设、通称、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之语。6 由此可知,不但增语、词、施设是同样的意义,而且称、名称、施设、通称、名、名业、命名、词、文、称呼等语也是类似语。尼柯耶以来,施设一语被判定为「名称」、「称呼」之意。根据《法集论注》,说明施设谓bapanato pabbatti nama(使知故云施设),7 这可能是「为使知道之名称」之意。

其次,《长部经》中有使用ayatana-pabbatti(处施设)8 、puggala-pabbatti(人施设)9之语,但是,此场合的施设并非「名称」之意,而是「设定教示」之意。巴利七论中的Puggala-pabbatti(《人施设论》)或许也可解

释为「有关人的设定论说者」之意。关於这点,也可以从《人施设论注》中,施设之定义得知,即:

pabbapana dassana pakasana thapana nikkhepana(施设、显示、说明、确立、概说)10

根据巴利佛教,在此意义的施设中,不只是人施设,也提到[427]蕴施设(khandha-pabbatti)、处施设(ayatana-pabbatti)、界施设(dhatu-pabbatti)、谛施设(sacca-pabbatti)、根施设(indriya-pabbatti)五项,连同人施设,共有六施设,11成为独立论书的只有《人施设论》,其余五项则为《分别论》等所说,所以并未被另外独立出来。说一切有部的《施设论》(Prajbapti-wastra)也是讨论此意义的施设,有部提到世间施设(loka-pr.)、因施设(karana-pr.)、业施设(karma-pr.)等三种。12

其次,《相应部经》有mara-pabbatti(魔施设)、satta-pabbatti

(有情施设)、dukkha-pabbatti(苦施设)、loka-pabbatti(世间施设)等语,13 意义与前例大致相同。不过,在前面的场合,蕴、处、界、谛、根、人等施设,是佛陀所设定教示的;後者的场合,魔、有情、苦、世间等施设,或许可以解释成是由世人所设定的世俗概念。

将施设解释为世俗的设定、假法之意,不只是在巴利佛教,在佛教一般也是如此解释。例如大众部中的一派Prajbapti-vada,汉译为「说假部」,此部派由於说世间、出世间中,有prajbapti(假法)的存在,故被称为说假部。14 经部或瑜伽行派,例如在主张心不相应法为假法时的「假法」,也是prajbapti。但是,其他部派并不像巴利佛教,将施设一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术语。

又,在各部派的律藏,施设一语亦常被使用,它只是设定、制定,是佛的戒条或犍度规定的制定之意,这可说是施设一语最原始的意义,但是,与现在的论题并无直接的关系。

[428]在巴利佛教,及至阿毘达磨时代,施设的语义尚未采用明确的形式;不过,到了注释时代则逐渐被确定。例如,在《清净道论》,成为禅定观法对象的地遍(pathavikasina),在最明净的状态,谓既不属色法、心、心所法,亦不超越生灭变化的施设(pabbatti)。15此场合的施设,可说是假存的概念。又[429]根据《法集论注》,所缘(对象)有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不可说所缘等。其中,所谓「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a-arammana),是指不可说小、大、无量,亦不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施设之意。16同样的,《法集论注》列举六内处、三相、三非色蕴、十五细色、涅槃、施设,作为意识的所缘,17 又在《发趣论注》中,同样的对於意识的所缘,则列举欲界、色界、无色界、不系(出世间)─以上是心、心所法─色法、涅槃、施设,18 可知在这些场合中,施设与色、心、心所、涅槃(无为)等不同。

在佛音(Buddhaghosa)的诸注释书中,施设之说虽然与前面所说的相同,但是,与佛音同时代的五世纪前半之佛授(Buddhadatta),则对前说加以整理。因为佛音是以忠实弘传古来之说为主,所以在他的注释书中,几乎没有对古说加以批判变更或组织整理者。但是,佛授在律或论方面,致力於将古来注释书之说,组织整理成为同一体系。在巴利佛教,注释书并未对一切法做明确的分类,佛授将则一切法分类成心、心所、色、涅槃四种。19

此四种法,唯指实在之法,他又另外列举施设,作为假有之法。20 此一切法的分类,为十二世纪的阿奴楼驮(Anuruddha)所继承,他在《摄阿毘达磨义论》(Abhidhammattha-savgaha)一开始时说:

阿毘达磨义在第一义方面,皆言心、心所、色、涅槃四种。21

列举心等四种法,作为第一义的存在(实法);此外,亦成立施设作为假法。22

那麽,何谓「施设」?施设有那些种类?对於这点有做考察的最初现存文献是《人施设论注》。该论提到三种六施设,23 介绍如下:

第一种六施设是:

一、存在施设(vijjamana-pabbatti)

二、[430]不存在施设(avijjamana-p.)

三、存在不存在施设(vijjamanena avijjamana-p.)

四、不存在存在施设(avijjamanena vijjamana-p.)

五、存在存在施设(vijjamanena vijjamana-p.)

六、不存在不存在施设(avijjamanena avijjamana-p.)

其中「存在施设」,是第一义存在诸法之施设。此场合的施设是概念或名称之意。其次,「不存在施设」,是例如四谛以外的第五谛,或外道所说的极微、自性、神我等,不实存的概念或名称,同时也包括龟毛、兔角等。而「存在不存在施设」,是如三明、六通者。「不存在存在施设」,如女色、男色等者。「存在存在施设」,是如眼触、耳触等的概念或名称。「不存在不存在施设」,是如刹帝利子、长者子等,不实在者合起来的名称。

第二种六施设是:

一、所造施设(upada-pabbatti)

二、比较施设(upanidha-p.)

三、集合施设(samodhana-p.)

四、近置施设(upanikkhitta-p.)

五、相当施设(tajja-p.)

六、相续施设(santati-p.)

首先「所造施设」,是指依止实法而存在的第二次元性存在之概念。诸如:依止五蕴而假在的有情,或由部分所组成的车、家等,色法集合而成的瓶、衣服等,日月运行的时间或方位等,依止四大种之相或修习功力而产生的取相(uggaha-nimitta)或似相(patibhaga-nimitta)─此[431]取相、似相即地遍等的业处禅定之所缘─等等。

其次「比较施设」即是相对概念,於比较相对之义另外成立以下八种:

(一)彼此观待比较(tadabbapekkhupanidha),如「第二、第三」等。

(二)持手比较(hatthagatupanidha),如持伞之手、持刀之手等。

(三)相应比较(sampayuttupanidha),如带耳环的女人、带素馨花的女人、带宝冠的女人等。

(四)内容比较(samaropitupanidha),如载谷物的车、盛牛油的瓮等。

(五)近接比较(aviduragatupanidha),如因陀娑罗(Indasala)树窟、piyavgu树窟、尸利沙(sirisa)树讲堂等。

(六)相似比较(patibhagupanidha),如像善色(黄金)之色、像公牛的母牛等。

(七)类集比较(tabbahulupanidha),如莲池、婆罗门村等。

(八)特色比较(tabbisitthupanidha),如宝珠之腕环、金刚石的腕环等。

其次,「集合施设」,是如三杖、八句、谷聚、花聚等集合概念。「近置施设」,是像「二、三、四」这样的接续概念。「相当施设」,是相当於其概念之实法存在场合的施设。是指例如地、火、坚性、热性等,第一次元性实在物的概念。「相续施设」,是例如「八十岁之人、九十岁之人」这样的相续概念。

最後,第三种六施设如下:

一、作用施设(kicca-pabbatti),如论义者、说法师等。

二、形状施设(santhana-p.),如瘦小、肥大、圆形、四角等。

三、相施设(livga-p.),如女、男等,依男女性的施设。

四、地施设(bhumi-p.),如欲界、色界、无色界、憍萨罗(Kosala)人、摩头罗(Madhura)人等。

五、各别施设(paccatta-p.),如帝沙(Tissa)、那伽(Naga)、须摩那(Sumana)等固有人名。[432]

六、无为施设(asavkhata-p.),如灭、涅槃等无为的概念。

以上三种六施设,是从各方面考察施设者,在内容上,三种并不是各别不同的东西。第一种是根据其施设,作为考察是否实存的标准;第二种是从事物的种种关系而考察施设;第三种是依事物的状态而做观察分类。这些分类未必合理,也整理得不够完整。

讨论施设者,其次还有佛授的《入阿毘达磨论》(Abhidhammavatara)。它叙述比前面《人施设论注》更经过整理的施设。24 首先,依其意义而分类施设,所谓施设,即:

一、应使被施设故(pabbapetabbato)。

二、使施设故(pabbapanato)。

如此定义施设。第一、「应使被施设」,是指世俗性存在或世俗概念,说假法内容。25 第二、「使施设」即是名称。这是最初将施设区别成:(一)所施设之假法或概念内容,及(二)能施设的名称言说二种。

此即《入阿毘达磨论》施设义的根本规定,而又将施设分为三种详细讨论,并加以说明:

一、相当施设(tajja-pabbatti)

二、所造施设(upada-p.)

三、比较施设(upanidha-p.)

此三分相当於《人施设论注》第二种六施设中的第五、第一、第二,是整理《人施设论注》之说者。首先,第一、「相当施设」,是如眼、耳、色、声、地、火、风等,第一次实在法的概念。其次,「所造施设」,是第二次元性存在的概念,又可分为二种:

(一)集合施设(samuha-pabbatti)[433]

(二)非集合施设(asamuha-p.)

其中「集合施设」,是如熊、猎犬、象、马、瓶、衣等,由色、非色法集合而生的施设(概念),「非集合施设」,是如方位、虚空、时间、相、非有、灭等,不是集合的,而是第二次元性而生的施设(概念)。

「相当施设」与「所造施设」二者,又可分类成下列六种。此与《人施设论注》的第一种之六种施设相同,是存在施设等六种。若依据本论之说做介绍,则:

(一)存在施设:第一义存在的色等概念。

(二)非存在施设:不实存的男女等概念。或者依言语以外的任何行相亦不能得到的第五谛,或者自性、神我。

(三)存在非存在施设:三明、六神通等。

(四)非存在存在施设:女声、男声等。

(五)存在存在施设:眼识、耳识等。

(六)非存在非存在施设:刹帝利童子、婆罗门童子、夜叉童子等。

其次,第三「比较施设」,是例如对长之短,对短之长的相对概念。

以上,是《入阿毘达磨论》的施设论,它比《人施设论注》更为发达,但是也有不明确之处,而且组织整理也不够完整。进一步做改善的是阿奴楼陀的《摄阿毘达磨义论》。该论首先承袭《入阿毘达磨论》,26 将施设区分为「使被施设故之施设」(pabbapiyatta pabbatti)与「使施设故之施设」(pabbapanato pabbatti)二种。

其中,使被施设之施设(所施设─假法)如下所示:(一)由地、水、火、风等四大种之变化状态所施设的土地、山岳等,(二)由资粮的集合状态所施设的家、车、货车等,(三)由五蕴[434]所施设的男、人等,(四)日月等运行所施设的方位、时间等,(五)於不触故所施设的坑、窟等,(六)藉由大种相及特殊修习力所得的地遍之相等。这些施设(所施设),并不是第一义的实存,而是实法的投影,是可作为心之所缘的假法。

其次,使施设之施设(能施设─名称言说),有存在施设等六种,此六种的说明,因为和已介绍过的大同小异,所以省略不谈。《摄阿毘达磨义论》的施设分类,比《入阿毘达磨论》更为简略,但是,将一切施设加以区别而明确表示为所施设与能施设,则可视为进步发展之处。在巴利佛教以外的佛教各部派,施设主要是所施设(假法)之意,作为能施设的名称或概念的情形则较少见。

巴利佛教自《摄阿毘达磨义论》以後,在缅甸仍持续有关施设的考察。27 谓「使被施设」为义施设(attha-pabbatti 施设内容),「使施设」为声施设(sadda-pabbatti)或名施设(nama-pabbatti 施设名称)。但是,此场合的义施设,并不是被解释成以前所施设的假法之意,而是指对假实诸法的概念之意义(所宣之义);名施设则是指假实诸法的名称(能宣之义)。在这点,义施设与以前的所施设(假法)内容上多少有些变化。又义施设被分类成下列十二种:

(一)相当施设(tajja-pabbatti):相当於此施设的第一义存在的概念。

(二)所造施设(upada-p.):第二次元性存在的概念。

(三)集合施设(samuha-p.):集合概念。

(四)种类施设(jati-p.):一般性的类概念。此多少类似於有部等

的众同分(nikaya-sabhagata)。

(五)形状施设(santhana-p.):形状概念。[435]

(六)方位施设(disa-p.):方位概念。

(七)时间施设(kala-p.):时间概念。

(八)虚空施设(akasa-p.):空间概念。

(九)相施设(nimitta-p.):指地遍等的似相(patibhaga-nimitta)。

(十)非有施设(natthibhava-p.):龟毛、兔角等非存在的概念。

(十一)相续施设(santati-p.):连续的概念。

(十二)世俗施设(savketa-p.):世俗的概念。

[436]巴利佛教,如前所述,将一切诸法区分成心、心所、色、涅槃四种实法,以及假法之施设;又将施设分为所施设、能施设,或义施设、名施设。如此的施设论可说是巴利佛教的独特之处。但是,对於实与假的标准,依部派及立场,则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部认为无表色、不相应法是实有;经部或瑜伽行派则将这些看成假法。又,关於诸心所的假实,瑜伽行派诸论师之间有异说,在第一义上,瑜伽行派主张一切心所法为假法。又,中观说等说一切皆空,所有的存在只是空无我的假法。

如是,某法的假实,依部派学派、学者及观点的不同而未必一定,所以对於诸法的假实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将简单讨论有部及世俗﹝*谛﹞瑜伽行派的假实之说,将之与巴利佛教假实论做一比较。

首先,列举有部假实等存在论的是《大毘婆沙论》。「说一切有部」这部派名称的本身,即说明了此部派主张三世诸法实有,其派名早在《婆沙论》成立之前就已存在;彼将一切法分类成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五位,这也已在《品类足论》中可见;而这五位各别的名称或思想,在尚未被整理成五位之形以前,也早已出现於《法蕴足论》。因此,有部的存在论,可说当初即是以此部派为出发点而做探讨。但是,这些存在论只有讨论实有的存在,对於假法,在根本阿毘达磨(七论)时代,[437]似乎不太被讨论;假实之论,可能是从《婆沙论》最初开始的。《大毘婆沙论》在卷九叙述二种有、三种有、五种有等,28 即:

有说二种:一、实物有,谓蕴处界等。二、施设有,谓男女等。

有说三种:一、相待有,谓如是事,待此故有,待彼故无。二、和合有,谓如是事,在此处有,在彼处无。三、时分有,谓如是事,此时分有,彼时分无。

有说五种:一、名有,谓龟毛兔角空华等。二、实有,谓一切法各住自性。三、假有,谓瓶衣车乘林舍等。四、和合有,谓於诸蕴和合施设补特伽罗。五、相待有,谓此彼岸长短事等。

其中,三种有是叙述相对性的存在,所以没有讨论到其它的。二种有与五种有,可看成是对同样一件事的广略说明。因为二种有中的实物有,相当於五种有中的实有;二种有中的施设有,相当於五种有中的其余四种。其中,「实有」在有部是指承认为实在法的五位之法,「施设有」是指实法以外的假法,此相当於巴利佛教的施设有。

在前列五种有中,相当於施设有的是名有、假有、和合有、相待有等四种,其中,「名有」是如龟毛、兔角、空华等,是完全不存在,而只有名者,它相当於巴利佛教的非有施设(natthibhava-pabbatti)。其次,「假有」是指瓶、衣、车乘、林、舍等,所以也可相当於巴利的集合施设(samuha-p.)。「和合有」是由诸蕴和合的补特伽罗等,所以可包含於巴利的所造施设(upada-p.)中。最後,「相待有」是彼此岸、长短事等,所以可看成相当於巴利的比较施设(upanidha-p. 相对概念)。因此,前列四有,虽然并未涵盖巴利佛教施设的全部,但是说明了在有部《婆沙论》时代,对施设已有相当的考察。

不过,在这之後的有部诸论书中,找不到比前述婆沙说更为发展的假法论。可能是因为对这方面[438]不太有兴趣的缘故。众贤的《顺正理论》在实有、假有二有说之上,又加入相待有而为三有说,29 此分类比婆沙论更为简略。但是,对其说明也有详细之处。例如,根据《顺正理论》,「实有」可分为唯有体与有作用,有作用法又有有功能与无功能。其次,「假有」有依存於实有的假法,与依存於假有的假法二种。依存於实有的假法,是指由四大等所组成的瓶、衣等第二次元性存在;依存於假有的假法,是由人、树木等所组成的军、林等第三次元性存在。此二种假法,相当於《婆沙论》的和合有、假有。其次,「相待有」等同於《婆沙论》的相待有。

《大智度论》也列举类似於《顺正理论》的三有说,即;相待有、假名有、法有。30 「相待有」与有部说相同,是指长短、东西等相对性的存在。「假名有」例如酪。它是由色、香、味、触四事和合而生者,所以,不是像色、香等之实有,但是,也不是像龟毛、兔角等的非有,而是假法的存在,因此,可将此假名有视为相当於《顺正理论》的假有。其次,「法有」是作为实法的存在,所以与有部的实有相同。由此可见,《大智度论》的三有,与《顺正理论》的三有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

因为在这些三有之中,不包含像龟毛、兔角等完全的非有,所以《婆沙论》五有中的名有,并不存在於前述三有中。为了作为参考,兹将《婆沙》的五有、《顺正理论》及《智度论》的三有做比较,如下表所示:[439]

 

其次,在《瑜伽师地论》中,虽然也有说实有、假有、胜义有,31 但是,它与前述三有或五有未必相同。因为瑜伽行派与有部等对教理的立场不同,所以对假实的标准也就不同。

根据《瑜伽师地论》,「实有」是如色、声等,俗谛实法之存在。「假有」是如墉、室、军、林、草、木、衣、食等,依存於实法的第二次元或第三次元之存在。「胜义有」是指如真如、实际、空、无我等,第一义实存之法。第一项的实有,与此胜义有比较起来,也只是世俗有而已。前述三有中的「假有」,又可分成下列六种:

(一)聚集假有:如由五蕴假合之有情、补特伽罗。

(二)因假有:未来可生之法。即使现尚未生起,未来也可生起,所以假名为有。

(三)果假有:择灭无为,即离系果。因为它是圣道之果,所以不可言无,亦非实有。因为一切烦恼断尽,不再生於未来世,所以假名为有。

(四)所作假有:过去之诸法。它虽然不是实存,但是,是忆念的所缘,所以假名为有。

(五)分位假有:心不相应行。它是由诸行之分位差别而假立者,所以不是实有之法。[440]

(六)观待假有: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等。它虽然也被称为「无为」,但是,因为没有另外真实之体的存在,所以是假有。

此六种假之中,以过去、未来之法,或者心不相应行、择灭、非择灭、虚空等为假有,这点在教理的立场上,与有部说有很大的不同。择灭等并非现象法,因此,在认识思惟方面,不能将它当成精神现象(概念)而把握,所以,从所把握的概念来说,它只是假法。我认为,以无为等为假法,也有如前所述之意义。

其次,不只瑜伽行派,在大乘佛教,一般成立世谛、第一义谛,依其观点的不同,可将同一法看成实有或假有,所以,不能直接就将这些场合中的假有,视为等同巴利佛教的施设。因为大乘佛教成立各种阶段或标准,所以,不能像巴利佛教或说一切有部,将某一法的假实固定一个定义。由於大乘佛教假实的标准并未一定,所以,关於施设的考察并不发达,反而是被论究为二谛说了。

本来,有关施设或假有的考察,如同在有部或瑜伽行派的存在论所见的,巴利佛教也是从佛教的存在论而出发的。例如,就瑜伽行派等的存在法之种类来说,有四阶段:(一)如真如法性的第一义性存在,(二)如五蕴的实法之存在,(三)如有情、补特伽罗、军、林等的世俗存在,(四)如龟毛兔角等全然的非存在。

佛教假实论的起源,我认为是以前四种中的第二为实有,第三为假有;有部或巴利佛教的假实论即由此出发。之後也讨论到第四项空无唯名的非存在。在大乘佛教,也将第一项的胜义有,与第二项区别开来而讨论。

在後期的巴利佛教,对施设做特别的考察,在如前所述意义的假实论之外,似乎也采用其他看法。例如,就五蕴而言,色、受等本身虽然是实有法,但是,[441]色、受等概念或名称,是与色、受等本身不同的假法,此即所谓施设的看法。作为实法的色、受等,是各别实存的色、受等;概念或名称的施设,则只是共通表现色、受等的代表性名义。缅甸佛教更进一步发挥,将施设区分成「义施设」(所施设,即概念)与「名施设」(能施设,即名称),将色、受等从实有、概念、名称三方面,各别做考察。这点可说是巴利佛教施设论的独特之处。

不过,其他部派虽然讨论名、义,但是似乎没有考察名、义与实有的关系。例如,在瑜伽行派等所说的名、相、分别、正智、真如五法中,我认为名与相类似於名施设与义施设,虽然名、相是假法,但是,它未必与巴利佛教的场合相同。又例如,被有部或瑜伽行派认为是心不相应法的名身(nama-kaya),与巴利的名施设有类似之处,但是,二者的观点不同。

又,在《大智度论》中,有说到实名、不实名二种名。32 《大毘婆沙论》说到功德名、生类名、时分名、随欲名、业生名、标相名等六种名;以及假想名、随用名、彼益名、从略名四种名;生名、作名、有相名、无相名、共名、不共名、定名、不定名、诠体名、诠用名之各二种名。33 《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列举假立名、实事名、同类相应名、异类相应名、随德名、假说名、同所了名、非同所了名、显名、不显名、略名、广名等十二种名。34 但是这些只有列出名称的种种相,并不是将之作为假有施设而讨论,所以,并没有使它与名、义、体有所关连。

以上各点来看,可知施设的讨论或施设之术语,是巴利佛教所特别具有的意义。

--------------------------------------------------------------------------------

1Majjhima, iii, p. 68.

2Samyutta, iii, p. 71.

3Digha, i, p. 202.

4Maha-niddesa(Siamese ed.)p. 124.

5Dhamma-savgani, p. 7.

6同上,p. 226. 附带说明,在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10(大26, 498c)等中,也有类似的定义说明。并列举「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之语。

7Atthasalini, p. 51.

8Digha, iii, p. 102.

9出处同上,p. 105.

10JPTS. 1914, P. 171.

11Puggala-pabbatti, p. 1 ; Katha-vatthu, p. 315f.; Atthasalini, p.8.

12众所周知,汉译《施设论》是不完整的翻译,只说因施设,世间施设则只列举其名称。藏译《施设论》虽然列举世间、因、业三施设,但是,有部可能也提到其他的施设。

13Samyutta, iv, p. 38f.

14接近於说假部的「一说部」(Ekavyavaharika),谓诸法只是言说(=施设),实有之法不存在。可说接近於大乘的空说。

15Visuddhi-magga, p. 125f.

16Attasalini, p. 412.

17出处同上,p. 80.

18Tika-patthana, p. 29f.

19Buddhadatta's Manuals, i, p.1.

20出处同上,p. 83f.

21JPTS. 1884, p.1.

22出处同上,p. 39.

23JPTS. 1914, pp. 171-175.

24Buddhadatta's Manuals, i, p.83f.

25Atthasalini, p. 390. 有谓「pabbapiyyati ti pabbatti.」,与此相同。

26JPTS. 1884, p.39f.

27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p. 4 ff.

28《大毘婆沙论》卷九(大27, 42a以下)。

29《顺正理论》卷50(大29, 621c以下)。

30《大智度论》卷12(大25, 147c)。

31《瑜伽师地论》卷100(大30, 878c以下)。又,《成实论》卷6(大32, 281b)中,有成立过去、未来、名字、相、人五种。(参原书p. 442)

32《大智度论》卷12(大25, 147c)。

33《大毘婆沙论》卷15(大27, 73b以下)。

34《瑜伽师地论》卷81(大30, 750a)、《显扬圣教论》卷12(大31, 535c以下)。又参照《瑜伽师地论》卷72(大30, 697b)。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水野弘元)(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水野弘元)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十、佛教的特质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九、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八、神通奇蹟——三明六通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七、修行道——三学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六、实践修行论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五、四谛说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四、十二缘起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三、缘起说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二、三法印、四法印 

 水野弘元:原始佛教的特质 一、合理性、客观性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与杂阿含 

 水野弘元:中阿含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