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刘元春教授:佛性平等,依正不二


   日期:2021/1/17 9: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性平等,依正不二

刘元春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石头希迁

人类与地球,本不处于对立关系。而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恶意破坏和人类自身私欲的不断膨胀却导致了对立的产生。如果不改善这种关系,那么始终会有一把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者题记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又称心性、法性、如来藏、真如等,不同的佛教宗派有不同的称呼。比如,用法性指万物的本体、规律,心性指众生特别是人类的清净善心等。本经中还有“智慧佛性”即说所演说的佛教真理,“如是观智,是名佛性。”《净名经私记》中讲:“(佛性)体遍虚空,同于法界、畜生、蚁子、有情、无情,皆是佛子。”《大乘玄论》中说:“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法皆如也。”简单地讲,佛性是肯定一切事物形成、变化、发展都遵循的普遍规律,这种普遍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因而是有相同性、相通性的;对有情众生、特别是人类来讲,追求和完善生命状态的心性是相同的,权利也是平等的;而且,事物之间,众生之间,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其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是不能有高下之分的。根据《华严经》“六相十玄”等理论,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即相入、不即不离的,如“海印三昧”般重重无尽、互相融会的。

 

台湾着名漫画家蔡志忠编绘的漫画《禅说》里,有一则《波浪的觉悟》,反映了众生分别外相而痛苦到悟彻本性一体而快乐的道理:

“我好痛苦啊,”小波浪自怨自艾地说,“别的波浪那么大,而我这么小;有的波浪的境遇那么好,而我的竟这么差……”

“因为你没有看清你的本来面目,所以会有痛苦。”大波浪安慰它。

小波浪奇怪地问:“我不是波浪吗?那我是什么?”

“波浪只是你短暂的现象;其实你是水!”

“水?”

小波浪张口瞪眼,简直不敢相信。

“当你认识清楚你的本体是水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波浪的形体所迷惑,你就不会痛苦。”大波浪象充满大智慧的老人,给小波浪上了一课。

“明白了!”小波浪露出了笑容。“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同为一个大我。”

人之所以会有烦恼,会有痛苦,是因为没有悟彻人的本来面目,就象雾里看花,永远不清楚,只有智慧的阳光照射,驱散迷雾后才会发现那“花”的样子。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同生、共存。个体是一个小我,宇宙万物是一个大我,无数的小我融合而构成宇宙的大我。因此,大我含摄小我,犹如水含摄大小波浪一样;小我构成大我,犹如水离不开波浪一样。

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本质是平等的,现象是差别的。上面的题记,就是着名的禅僧石头希迁在文章《参同契》中,用来描述事物之间辨证关系的。其中,“灵源”是指人清净明洁的心灵,“枝派”、“门门”是指千差万别的事物,“执事”是人类执着于事物的表象差别,“契理”是契合内在规律性,“回互”是事物之间相互密切的关系,“不回互”是相互的差别性,“依位住”是事物的特殊个性。简单地解释就是,事物之间,本质相同,互相联系,现象差别,各有特性;人们不能强调现象或地位的不同而侵害对方,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事物的尊严和生存权利,按照发展规律处理好相互的关系;拥有一个纯洁美好的心灵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生物,保持协调共荣的生存状态,让各自都有展现生机的空间。——这应该成为我们处理好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指南针。华严宗祖师智俨、法藏根据《华严经》理论,提出“十会”、“十玄”等思想,其中都有“主伴”即“依正不二”的论述。智俨说:“举一为主,余即是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做“主”,如果以他为中心,那么其他的就是他的“伴”,是他的生存环境;反之,也是一样的意义。法藏把这种关系叫做“主伴圆明具德门”,进一步论述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相依相待、相即相入的关系,肯定事物彼此生命相连,不能孤立存在。人与自然之间就是这样交织在一张“生命之网”中。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就交织在一起。人先是由自然的力量的威慑而乞求大自然的恩惠,后来,却因为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大有征服自然的气概,甚至随心所欲。正因此,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也越来越严峻。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如何维持生态平衡已经是人类面临的无法逃避的问题。关键一点就是要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根据佛教的原理,不但地球,连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看起来好象没有生命世界的天体,也可以认为其中蕴育着向生命发展的方向性。因此,一旦环境条件具备和成熟,顺应其条件的变化,就会出现各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构成这种生命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佛教的“十方三世的佛土观”。十方就是整个宇宙以及宇宙的广阔性,三世就是指在无限的过去,包括现在的一瞬间,到永远的未来的这一时间长河。佛法说,这个宇宙中有三世也数不完的佛土,有具备意识和感情的有生命的众生,这里的生命不单是生物学上生命,宇宙本身就有生育生物的力量,生命以冥状的状态存在于无生命的物质中。由此,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维系独立生命的一个存在。人类只有和自然——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佛法的“依正不二”的原理,就是立足于这种自然观,明确主张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和“正报”,依报是生命依存的环境,正报是生命主体。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之间,虽然在客观世界的现象中,虽然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认识,但是,在共同的存在中,是融合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运动着的。就是说,随着宇宙生命自身内在的能力和法则渐渐地从宇宙深处显化出其作用,作为正报的各个生命主体开始个别化;同时,作为依报的环境被形成。如果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对立起来考察,就不可能掌握双方的真谛。而且,所谓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于生存其间的生命的主体不同,环境存在的意义也就迥然不同。比如说,人类有人类的环境,鸟类有鸟类的环境。即或同为人类,环境对每一个人来说也是独立的,各有各的环境和不同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主体和其生存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佛法又指出,人对自己的关系中产生的多样性叫“五阴世间”,人对别人和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复杂性叫“众生世间”,人对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复杂性叫“国土世间”。这里所说的“世间”是差别的、多样的意思。而世间对生命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其中不论那一个方面的现象,都和另外两个方面关联着。佛法不断探求生命与环境的这种浑然一体的关系,终于在运动于宇宙的生命力中发现了生命的原动力。

现代文明之所以走到破坏自然这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下两条:一是人类认为自然界是与人类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他们忘记了自然界也是保持一定规律的生命存在。尽管与人类生命的形式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相互联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类认为自己最高贵,理所当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想深藏在现代思潮的底部。佛教当然是尊重人的,而且也承认人类的难能可贵之优势,“人身难得”,人最具有开悟的可能性、能动性,但是也主张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都具有佛性。而且,佛教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对万物的慈悲。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有他周围的物质有机关系演化中而形成的,人受到了万物的恩惠。因此,佛教教导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受到的恩惠,自己要为环境和其他生物作出贡献,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正是佛教制定最根本的一条戒律“不杀生戒”的基础。人处于比其他生物界优越的地位,所以,他们不应该是对生物界漠不关心的压迫者,而应当作为善良的保护者,对所有生物施加仁慈。只有依靠这个理念,才能使民众的能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使其成为巨大的潮流。佛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能够作为带有道义上的义务的宗教理念,而被世界维护生态平衡的实践所接受,具有长远的影响力。

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存环境的产物,是生命主体的正报与生存环境的依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佛教关于六道轮回以及极乐世界等的阐释,实际就是在论述这样的道理,正报与依报是相应的,互为因果的。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个道理。

根据《群言》杂志《北极的狐狸为什么是圆脸?》一文介绍了有趣的事实:

生物学家伯格曼当把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越大,而且越接近于圆形。他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寒冷的气候不仅能够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速度,而且也使其性成熟的时间较晚,所以个子也就长得更大一些;二是因为同一种物质,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越慢。在三维空间中,以球形的表面积为最小,所以动物的身体越接近圆形,散热面积也就会越小。

生物学家艾伦对伯格曼法则作了有趣的补充,根据他对动物的观察发现,同一种动物,在越冷的地方,其四肢和其他器官也就越短或越小,因为这样散热就越慢越少。在北极,可以验证的现象很多。把北极熊与其它地方的狗熊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他那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几乎已经退化了的尾巴,简直就是有关理论的直接产物。还有北极的狐狸,他不是那种长脸、尖嘴、尖长耳朵的形象,而是象野猫,不仅耳朵变小,成为圆形,连嘴巴也大大地缩短,变成了园脸。

另外,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不仅身材高矮等外在特征不同,就连为人处世的性格等内在品格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地域来称呼某种人群,南方人与北方人,北京人与上海人,等等。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也不是没有现实的依据。在比如,生养在一个地方的人,即使分别属于不同的人种、民族,在外人看来,不论是相貌、个性,还是饮食、习惯,甚至是信仰,往往都有接近和趋同的倾向。本人在新疆多民族地区生活工作十余年,对此有直接的感受。

人如此,其他的动物,以及植物,不同的生存条件,就有不同的生存生命形态。“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不同的水土、光热、干湿等自然环境,直接改变生物的特性、功用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刘元春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刘元春教授)  

 刘元春教授:佛教界当自醒! 

 刘元春教授: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影响——上海“耀华路 

 刘元春教授:玄奘与四域佛教 

 刘元春教授:西域佛教漫谈 

 刘元春教授:公信力是佛教慈善成败的关键 

 刘元春教授:排斥佛学,何以成“国学”? 

 刘元春教授:我们需要用信仰呼唤迷失!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 

 刘元春教授:马祖道一禅法评析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刘元春教授: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 

 刘元春教授:针贬时弊 除恶兴善——佛教法眼宗现实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