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四不退


   日期:2011/3/30 19: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不退”,通常我们都说三种,“三不退”。蕅益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四不退”。到底第四是什么不退?第一种是“念不退”。它的顺序是从上往下数,这在大乘法里面是法身菩萨,圆教是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这一类的菩萨,他们在断证的功夫上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破无明显佛性。法身跟佛性是一个意思,破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在西方四种净土里面,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理,前面三种土是事相。“理”可以说无所不在,但是我们在凡圣土、在方便土里面没有办法认识理体,也感触不到,虽有而不知道。到“实报土”他就能觉察到,真的是理事圆融,性相不二,他达到这个境界。像大乘经上常讲“身土不二”,这句话我们经上读过,古来祖师大德们的著述提到就更多,我们听了也耳熟,但是这个境界是非常的模糊,原因就是它毕竟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但是到“实报土”的菩萨,他们对这句话感到非常的亲切,因为是他们亲自见到的,亲自证得的。

  “念不退”,此地的“念”就是正念,“念念趣向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念叫真纯,没有妄念。我们现在的念头,实在讲正念少,妄念多。就是念佛,念着念着又想别的事情,所以到圆初住的菩萨才决定没有杂念。可见得我们要想念到没有杂念,还得有相当的功夫。现前有杂念也不怕,有杂念就更要念佛,没有杂念也要念佛。为什么?没有杂念我们就落在无明里头。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总而言之,都是麻烦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念佛。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行不退”,是指菩萨。菩萨修六度万行,“行”念去声,念“hèn”,当动词讲。他不会退转到二乘,这叫“不退”。由此可知,权教菩萨有的时候还会退转到小乘。他为什么退转到小乘?众生难度,这往往叫菩萨退心,菩萨对众生耐心不够就退转了。必须到大菩萨他才有这个耐心,他修菩萨道能够与一切众生相处,他的定力、慧力够,决定不会退转到二乘。这是“生方便土”。

  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二乘人不能成佛”。我们经典涉及多了,对佛这句话我们会同意,我们能够肯定。为什么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乘有障碍,二乘不圆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错,但是不能够跟大众接触。跟大众接触,他就觉得不耐烦。不耐烦就是障碍,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够达到圆融自在。因此我们要想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要证得《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换句话说,九法界众生一定要接触。接触这些众生实在讲就是修行,修什么?把自己看不惯的,要修得看得惯,把自己在这里面起分别的、起烦恼的,统统要磨得干干净净,要把它磨平,这叫修行。所以菩萨修六度法门,度众生也度自己,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把自己一切分别执着在境界里都磨得干干净净,这才能成佛道。

  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环境是逆境也好,是顺境也好,对自己都非常有利益。但是我们从经典的教训,从事实上来观察,实在讲,修行应当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里面锻炼自己;一切都看不惯的,一切都看不顺眼的,要从这里面去炼。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在这上真正下功夫,什么都能忍。最后修顺境,顺境就是样样都称心如意。顺境难,顺境比逆境还要难。逆境能淘汰人,实在讲并不严重;顺境淘汰人不得了,样样都称心如意,人满足这个境界,向上奋发的心就没有了。在佛门里面,佛弟子当中有表演给我们看的。须菩提尊者在般若会上,他是代表苦行者。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也是代表苦行者,从逆境锻炼出来的。可是《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他是从顺境里面炼出来的。逆境里头修什么?修忍辱,修瞋恚心,把瞋恚心断掉。顺境里面断贪爱,难,比逆境难得多!经上讲善财童子出生时,他们家里面连草木都变成七宝,福报大!在那里面能够不起一点贪爱,这是功夫圆满成熟,比苦行不晓得要高多少倍!总而言之,都是帮助我们断贪瞋痴的一种手段,在佛门里面讲是“善巧方便”。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位”,是讲圣人的果位,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他是入了圣人这一类,决定不会再退转到凡夫。这是什么地位?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证得初果之后,他修行的时间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证阿罗汉果;换句话说,他证果的时间大致上可以确定。好比我们读书一样,从注册上学这一天起,就是上小学,这一天到学校去上课,我们大致上可以确定,他念六年小学就可以毕业,时间就可以确定。佛在经上常说,凡夫从发心修行到成佛,要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是从哪一天算起?从证得初果那一天算起,就是位不退。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就不能算,为什么?你会退到六道再搞轮回。我们在《无量寿经》、《楞严经》、《金刚经》上看到,佛跟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跟佛的缘分都是很久很久!《无量寿经》上讲的,那个就时间就更长,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遇到这个法门才能生起欢喜心。无量劫来就不只三个阿僧祇劫,不知道多少个阿僧祇劫,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成佛?原因就是我们无量劫中生生世世修行,从来没有一次证得初果。好像念书都在念幼儿园,从来就没有念过一年级,没有升到一年级过,所以这个都不算数。

  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从那一天开始,三个阿僧祇劫成佛是从这里算起的。《华严经》说无量劫才能证得究竟的佛果,它也是从位不退这一天算起。证得位不退,并没有离三界,他还在三界之内修行,我们尊称他为圣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只在人天里面来回,决定不堕三恶道。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位次?佛告诉我们,要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六道轮回的原因是“见”跟“思”。“见惑”断尽,“思惑”还存在,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必须把思惑也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他还在六道之中,他不堕三恶道。由此可知,见惑是堕三途的业因,这个东西没有了,三恶道缘就断了,只是在人天两道往返。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实在讲不是在上三土,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在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就是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西方世界跟我们这边的世界不相同,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成功的,十念是讲临终的十念,不是讲平常,临终十念都可以往生。但是临终十念要有条件的,确实不是人人能够做得到的。第一个条件,他在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颠倒,这个条件最重要。第二个条件,临终的时候有善知识提醒他。第三个条件,他经别人一提醒,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求愿往生。具足这三个条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这三个条件,说实在的话,是相当不容易,三个条件都难!因此,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在平时努力,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这一点非常重要。临终神智清楚,这是最大的福报,俗话讲“好死好生”。人会堕落到三恶道,他怎么去的?他是迷惑颠倒去的,也就是胡里胡涂去的。如果他很清楚、很明白,绝对不会去三恶道。可见得临终神智清楚是人生最大的福报,他来生不堕恶道,来生不受苦。福报一定要这一生修,人不修福,福从哪里来?所以一定要知道修福,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存心为善,常常存心利益众生,这是福德的根基。

  西方世界我们能去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带业往生,生同居净土,同居土就证位不退。我们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同居土里面,我们没有证得位不退,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是位不退,这就是西方同居土比我们娑婆世界殊胜。娑婆世界的四土跟十方诸佛如来的四土差不多,由此我们也明白,西方世界的同居土超过十方诸佛的同居土。更殊胜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证一切证,生同居土同时生上三土,证位不退就同时证念不退,圆证三不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它为什么会这么殊胜?有三种理由: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天天见佛,每天跟佛在一起。第二、是时时闻法,西方极乐世界不但佛说法、菩萨说法,六尘都说法,闻法的时间没有中断。第三、常常跟大菩萨们在一起。这样的修学环境,诸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退转?反过来想一想,像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我们见不到佛,很难得听到正法,围绕我们四周善知识少恶知识多,所以很容易退转。这是两个世界环境不相同,我们地方退堕的缘太多,机会太多;西方极乐世界找退转的机会找不到,没有这个机会。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这是蕅益大师说的,这一段说得非常好!这是个事实,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至心’是一心,是以真诚心来念佛。‘散心’是散乱心,像我们现在念佛多半都还是散心,因为念佛当中夹杂着妄想。无论是至心、散心;或者是有心念,或者是无意的念;或者是对净宗法门理解明了,或者是完全不了解。

  ‘但弥陀名号’,这就是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六方佛名’,六方佛名是指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无论哪一尊佛,你在这一生曾经听到一尊佛的名号,无论是哪一尊佛都可以。或者‘此经名字’,经题,我们这个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你曾经听到这个经典的题目。日本人念经题的很多,他们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用意也是一样的,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也是不管他懂不懂。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因这个原因,他能够入佛门,他能够修行证果。《法华经》上有一个故事,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遇到佛,想跟佛出家。出家一定要有善根,没有善根是不能出家的。佛的这些弟子,都是证到阿罗汉果,都有神通,也就是都有宿命通、天眼通。但是阿罗汉神通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的能力就达不到。所以佛弟子们观察老人,这五百世都没有善根,你怎么能出家?老人听了就流眼泪很悲伤,佛看到,把他叫回来,给他剃度。大家觉得奇怪,佛就告诉大家,这个人在无量劫之前,阿罗汉当然见不到,太远太远了。无量劫之前他曾经是个樵夫,山上砍柴、卖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咬他,他爬到树上,无意当中叫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句佛号,种子今天成熟,他在我这里可以出家,以后果然证阿罗汉果。“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是说这个典故。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你对你周边环境的人,家亲眷属,你是很慈悲要脱度他,你就大大的安心。为什么?他们统统都得度了。不管他有心无心,他看过阿弥陀佛的佛像,听过阿弥陀佛的名号,可能无意当中也会念一、两声,那不就行了!甚至其它宗教虔诚的教徒也都得度,不但这些人得度,天主教的教宗也得度了。为什么?他也称了一句“南无佛”。不少年前,教宗下达命令要天主教这些神父们跟佛教交谈,他心里就有佛了。心里有佛这个种子,无量劫之后遇到佛,一定像世尊法华会上那个老人一样,必定得度。这就叫做“毕竟不退”。

  【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是两个比喻,这两个比喻都是佛在经上常用的。第一个‘涂毒鼓’,这是古时候在战争当中用的武器,这个鼓不知道是用什么药物制造,人听到这个声音,严重的就会丧命。自己的军队有解药,这在战争时用的。‘食少金刚’,比喻不坏的意思。前面是比喻普遍,鼓的声音听得很远,普遍都能闻到。后面是讲这种子不会坏,金刚吃下去之后不会消化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念佛       净土法门)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