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严耀中教授:他人在先——儒、佛两家共同的人文情怀


   日期:2021/3/1 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他人在先——儒、佛两家共同的人文情怀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严耀中

内容提要:儒、佛两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利他精神,从一个角度来说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何以能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社会道德准则。

关键词:利他精神  佛教  儒家

文化的融合当以价值观念的一致为核心,而价值观念又主要表现在人生理念的追求和人文心怀的体现上。这是一个不同文化间互动如何的一个关键点。所以本文在此简要地论述一下儒、佛两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利他精神,从一个角度来说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何以能融人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社会道德准则。

儒家处世的最高情怀,便是《论语·雍也》里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此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1],并在促使他人的成功中体现自身的成功,作为最远大的仁爱之道。两汉以降,由于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也成了社会的行为准则,推己及人,以他人为先就作为士大夫们处世立身而努力的一个崇高道德目标。

儒家这种价值观念的出现,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宗族为本的群体社会相关,因为维护好一个群体,必须顾及到他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2]。而作为社会楷模的君子,其行为当然要更高人一等,凡事考虑都得以他人为先了。佛教菩萨道的精神与此类似,因为要从环环相连的因果业报的锁链中彻底解脱出来,也就必须先要解脱众生。但如此的思路却与儒家十分相近,这恐怕也是为何大乘佛教能在中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了[3]。

庞朴先生把问题看得更深些。他从《荀子·富国》中的一段话:“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以及荀子的其它一些话,并和老子的欲取姑予的思路联系起来,认为是儒家“作为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图式或方法”。其中“立人达人,为的是立己达己;或者反过来说:‘己欲立身进达,而先立达他人’(孔颖达疏),这不正是欲取故与吗”?至少“它们实在都是‘欲取故与’的变态形式”[4]。其实王夫之早就说过:“以礼言之,则见为己;由己言之,则见为人”[5]。故为吾人与为他人在最高的境界上,是可以和谐为一的。所以儒家的那种以他人为先的心怀,说到底,还是带着人本的功利主义色彩。

大乘佛教的最大特色就是它所推行的菩萨道,及由此产生的菩萨崇拜。在中国民间,除了佛陀,就是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配合着普陀、九华、五台、峨嵋四大名山影响最大,弥勒佛也有时被称为“弥勒菩萨”。菩萨作为中国佛教徒主要的崇拜对象,是大乘菩萨精神在华土深人人心的表现。

大乘菩萨道是在世间行悲愿的,与儒家一样,也是人世的。菩萨精神的精髓就是利他思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就是菩萨精神境界的主要体现。其精神的中心,则是把救苦救难放在一切修佛努力的首位:“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独善其身,非所闻也”[6]。

菩萨道的上述利他精神,如地藏菩萨所宣称的那样,“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7]。其它菩萨也一样,如“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8],即所谓“为利世间发大心,其心普遍於十方;众生国土三世法,佛及菩萨最胜海”[9]。实际上也是鉴于利他而利己的道理,因为只有众生成佛,菩萨自身才能成佛。所以它的逻辑底蕴恰是与儒家相同的。这则是一种宗教上的功利。

自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后,从魏晋南北朝起,或多或少信奉佛教的士大夫要远多于反佛或不信佛的士大夫。即使是一些极为着名的儒家学者,哪怕他是极力反佛的,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等,自身亦多与高僧来往,更不用说思想理论上受到佛教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儒、佛两家有着如此共同的利他心怀。

儒家对菩萨道的接受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儒家的仁爱是有着“亲亲有等”为原则的。这虽然非常适合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结构,但在一般情况之下,这仁爱的覆盖面由此在广度和力度上就有所等级限制。而菩萨道的展开是在众生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于平等中见诸法等,是名得圣道”[10]。佛陀“在出家生活上,毅然不承认四姓底制度,同样待遇做释子沙门。不管姓氏亲疏,只依证智底浅深,德行底厚薄定位次。又不拘贵贱贫富,不问僧俗男女,上从国王、长者,下至猎户、农夫、凶人、YIN女,平等教化”[11]。菩萨道因此有着更广的普及性。所以菩萨道与仁道是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

同样,古往今来,中国的统治者们对儒、佛两家所提倡的利他精神都是赞许而推重的,即使有几个反佛或轻儒的君主[12],也没有对这种利他精神予以置疑。正是由于儒释两家所主张的利他精神和实行王道所需要的所谓“大公无私”的道德准则相一致。这里的“公”是家国的整体利益,“私”是个人的自身利益,要使家国的每一个成员都愿意为公去私,就要调和公私之间的利益矛盾,演绎出一套为公奉献却是个人最大利益的说法,如“大河涨了小河满”之类,而儒、佛两家对利他精神的提倡正好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具体道德规范,但社会作为一种共同体,不管是那一类社会,总需要将社会的整体利益置于价值趋向的最高层。因此儒、佛两家所共有的利他精神是社会所需要的,当然也是对国家政权有利的,所以对这种利他精神的宣传,一直是中国社会统治意识中的一个主调。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长处,两种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如能做到彼此优点的结合,那就能开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所以说儒、释两家在利他精神上的一致追求是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即如果我们能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去拥抱不同的文明,世界就会更和谐,更美好,中华文明也会更辉煌。

[1]  朱熹:《论语集注》卷4,载《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页。

[2]  《中庸》。

[3]  参见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第2及12章,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4]  庞朴:《蓟门散思》94、67,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137页。

[5]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2“复”,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页。

[6]  《续高僧传》卷19《唐京师化度寺释僧邕传》。此话虽是信行禅师所说,但符合菩萨道。

[7]  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阎浮众生业惑品第四》。

[8]  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陵刻经处本。

[9]  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卷17《初发心功德品》。

[10]  见敦煌文书05241,载《俄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册第76页。

[11]  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第3篇第1章,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7—128页。

[12]  反佛的如“三武一宗”,反儒轻儒的如秦始皇、西汉高祖、窦太后及元代个别皇帝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严耀中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严耀中教授)  

 严耀中教授: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 

 严耀中教授:关于《法显传》中的婆罗门教 

 严耀中教授:佛教的现实关怀与僧侣使命 

 严耀中教授:试说世俗文献中的佛教内容 

 严耀中教授:唐以后唯识学的南下 

 严耀中教授: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 

 严耀中教授:试论佛教史学 

 严耀中教授:试论宗教文献学 

 严耀中教授:墓志祭文中的唐代妇女佛教信仰 

 严耀中教授:会昌灭佛后的湖州唐陀罗尼经幢——兼论武宗灭法 

 严耀中教授: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 

 严耀中教授:禅密二宗关系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