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译《不真空论》(本相)


   日期:2021/8/5 17: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译《不真空论》
本相
闽南佛学

僧肇大师的《肇论》成书于南朝陈代,由《宗本义》和《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论文组成,彰显了僧肇大师的全部佛学思想,代表了生长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代的中国人,对印度性空学的体悟和融化,是后人学习和研究性空学思想的宝贵资料。
   《不真空论》是僧肇大师佛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被喻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对于性空学的体悟非常人之所及。文中正面阐述了性空缘起的中道实相,破斥边见,提出和解释了“不真空”的新观点,用体用不二的思想,化解空有之矛盾。而《物不迁论》是阐述事物迁变的实性不可得,破斥边见,显示中道,于动静关系上,提出和改正了“动静未始异”的观点。这两篇论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镒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诸法毕竟无生,这是般若中道观察的微妙理趣,是宇宙万有的最高真理。如果不具有圣人超越的智慧,怎能对有无知见的关系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呢?因此圣人以超越的智慧彻见无穷的领域而不受任何障碍。尽量耳闻目睹而不为声色所局限。圣人之所以如此,难道不是由于体悟了事物当体本空万物才不能累其心智吗?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
   文对性空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漫长岁月的潜移默化,昔日的语言已不被今人所理解,给弘扬佛教造成障碍,用现代语体文弘扬佛法已成为当前的趋势。
   闽南佛学院研究生郎导师圆智法师给我们开讲了《肇论》后,本人又仔细阅读了《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深感其语言典雅,义理圆融,是一传世之作。为便于理解,本人在笔录稿的基础上,不违背僧肇大师原意的前题下,加以整理,以白话译文的形式出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难免有错漏之处,祈请大家不吝指正。
   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淯。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故顷尔谈论。至于虚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
   因此,圣人用性空慧去调理万物就不会有所障碍。处于一真的立场宋观察万法,就不与境界发生抵触。正因为无所滞碍,所以能透过复杂的现象而达到纯——的真理。不与境界发生抵触,所以就能触物而归于眞。这样,万象虽有差别而不是自性差别。既然万象不是自性差别,故知万象不是真象。万象既不是真象,所以万象虽然存在。只不过是空无自性的假象罢了。然则,心境一如,真俗不二。其深潜微密幽隐之境界,唯圣人能证能知决非一般俗人所能通达。所以近来的谈论佛教空宗学说经常存在着分歧。从不同的观点对待同一个问题,那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取得一致呢?所以多种学说纷纷出现而对问题的实质却无法取得一致。
   何则。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为什么呢?心无这一派,他们主张只是对于万物心无所著,但是没有通达万物当体即空。这——派的优点在于能使心神安静。错误在于没有了达万物缘生性空。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末领色之非色也。
  论主说,即色这一派,他们论证色法不是本有色法这个名称,所以虽称为色法,其法并非是色法,这只是假名安立罢了。如果说真是色法,但当在色法本身就具有色法这个名称,那里会等待人们在色法上安立色法这个名祢,然后才称为色法呢?这——派只是说明色法不是本有色法这个名称,而末领会色法本是空无自性的色法。
   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无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本无这一派,执著偏重于“无”。他们处事发言往往抬高“无”的地位,所以否认事物的“有”,认为有离不开无。同时他们也否认事物无,认为无也离不开无。探究圣人立教的本意,只是告诉人们说,非有是显示事物不是实有。说非无只是显示事物不是实无罢了。为什么一定说非有就是绝对没有这个有呢?说非无就是绝对没有那个无呢?这只是好无之谈。哪里算得上符合事物实际情况呢?
   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
   论主说,用名称宋命名于物,那么凡是被命名的,都可称为物。用名称宋命名于非物,那么他虽有其名而无实物可得。因此,物不是由于他有了物之名就符合于他的实际,物之名也不是由于他加给了物,他就能得到物的实际。
   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疑之。试论之曰。
   论主说,然则真理乃是超然于名称概念之外的,哪里是语言文字所能说清楚的呢?但是我不能杜口缄默。姑且说几句来论证有无的关系,试作以下的议论。
   摩河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
  《大智度论》说:诸法既不是实有体性,也不是实无体性。中论说:诸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这里说的是诸法的究竟真理。
   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为真谛者乎。
  论主说,我们探究诸法既不是实有,又不是实无,难道是涤除万物,闭塞视听,把世界看成无形无声,空空荡荡的然后才算是体现了究竟的真理吗?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论主说,实际上是说顺应事物而不摒弃他,所以事物就不会和我们发生抵触。既不脱离假象,又不脱离真实,所以就不会丧失事物的本性。不丧失事物的本性,所以事物虽不是实有而又存在。事物与人们不抵触,所以事物虽存在而不是实有,这就是所谓非有。事物虽不是实有而又存在,这就是所谓非无。这样,就不能说事物是实在的无,只不过是事物不是实在的物罢了。事物不是实在的物,所以哪里有可以命名的实物呢?
   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所以佛在维摩经上说,色法的本性就是空的,并不是色法败坏以后才是空的。由此可见,圣人对于事物的态度,是观察体悟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哪里要待宰割分析然后才求其空理呢?
   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曰有即虚之称。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
   因此,维摩经有患疾不是真病的说法。《超曰明三昧经》有四大当体空幻的说法。尽管三藏的文句不同,其原理是一样的。
   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所以《放光般若经》说,从第·一真谛上看,无道可成,无果可得。从俗谛上看,便有道可成,有果可得。
   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有果可得即是无果可得的假名。可得即是有果可得的真名。
   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无果虽伪而非无。
   因为是真名,所以虽是真名,而事物不是实有。因为是假号,所以虽假而事物不是实无。
   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
   因此说它是真名,而未曾说事物是实有。说它是假名,而未曾说事物是实无。二种说法虽然不同,它们的道理并没差别。所以佛经上说,真谛俗谛有实在的差别吗?答日,没有实在的差别。这是佛经通过真谛说明事物不是实有,又通过俗谛阐明事物不是实无,怎么能因为谛有::种就认为道理也有两样呢?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然则万物却有它所以不是实有的一面,有它所以不是实无的一面。
   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论主说,正因为万物有它所以不是实有的一面,所以万物虽存在而不是实有。有它所以不是实无的一·面,所以万物虽消失而不是实无。
   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万物虽消失了而不是实无,因为这里所谓的无,不是绝对的空。万物虽然存在,而不是实有。因为这里所谓的有,不是绝对的有。如果有不是实有,“无”不是消除行迹。那么有和无名称不同,其最后的归宿都是一样的,都是空的。
   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所以童子慨叹说,说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只是由于因缘和合的缘故,诸法才产生。
   璎珞经云。转*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璎珞经》上说,所说转*轮,既不是实有*轮可转,也不是实无*轮可转。这是说,虽转*轮而实无*轮可转,这是众经的微妙深奥的宗旨。
   何者。谓物无耶,则邪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以物非故。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为什么呢?若说事物是实无的,那么外道的断见就不是错谬;若说事物是实有的,那么外道的常见是正确的。正因为事物不是实无的,所以断见是错谬;正因为事物不是实有的,所以常见是错谬。那么只有体认事物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的观点,才是真理的说教。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所以《道行般若经》说,心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实无。中论说,物从因缘生,所以不是实有。它又是田缘而起,所以又不是实无。按照真理,就是如此。
   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其所以是如此,是由于事物的存在。若是实有,那么这个有当一向是有,永远是有,那里会等待条件而后才有呢?假使事物是实无,这个无就应当一向是常无,那里会等待条件然后才无呢?如果有不是一向的有,需待缘才后有,故知这个有不是实有。
   有既不是实有,虽然是有也不可执为有。所谓不是实无,因为实无是只有万物湛然不变方可执为实无。万物若是实无,则不应由缘而现起。既有万物的现起,就不能说为实无。由此可知,万物缘起故非实无。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诸法,由一切因缘关系,所以应当是有。一切诸法,由一切因缘关系,所以不应当是实有。一切无法,由一切因缘,所以应当说有。一切有法,由一切因缘,所以不应当是有。探求有和无的说教,那里只是相反的言论呢?其意特显诸法非有非无的真理。
   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
   若执万物应是有,即是实有,就不应说万物是无。若执万物是无,即是实无,就不应说万物是有。
   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实际上,说万物是有,这只是缘起的假有,以表示万物不是实无。为的是通过无以表明万物不是实有。这是一回事的二种说法,在字句上似乎有所不同,如果领会其相同处,那就没有什么差别的东西而不是相同的。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论主说,然则万法,确实有它所以不是实有的根据,因为它是自性不可得而有。有它所以不是实无的根据,因为它是自性不可得而无。
   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它是有,而这个有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说它是无,而事象却已出现。事象既已出现,就不能说它是实无,只是它不真实,不是实有罢了。那么,不真空义在此就很清楚了。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所以《放光般若经》说,诸法只是缘起的假名,自性不可得。譬如幻化人,并非没有幻化人,只是说幻化人不是真人罢了。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然而,根据名称去寻求事物,事物没有与名称相符的实质。根据事物去寻求名称,名称得不到事物的功用。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事物没有与名称相符的实质,可见它不是真物。名称得不到事物的功用,也不是真名。由此可知,名称与事物的实质不相符,事物的实质与名称也不相当。事物的名、实既不相符,哪里还有万物的真实性呢?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
   所以中观论说,事物没有绝对的彼此,只是人们把此当作实在的此,把彼当作实在的彼。同样的道理,对方的人也可以把此当作彼,把彼当作此。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此和彼不能由一个固定的名称宋决定。而迷惑的人硬要认定,它们有绝对的区别。实际上,彼和此本宋不是实有,而迷惑者的见解,也不能说为本宋就是实无。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既然明白彼和此不是实有,还有什么事物可以执著的呢?故知万物不真,从宋就是缘起的假名。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
  因此,《成具经》有强立假名的说法,庄子有指和马的譬喻。这样,深远之言于何处而不存在呢?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因此圣人证穷真谛,所以异类分身而不动真际,入众生界而不被烦恼所碍。所以历万惑而常通。正是由于他体悟了万物当体本空,所以不假分析事物而后才是空的。
   所以经中说,世尊真是奇怪,不动真际是诸法的建立处,并不是离开真际而别有诸法的建立处。诸法的建立处和不动真际是一个东西的二个名称。
   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既然如此,那么大道离人遥远吗?触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道。圣人离人遥远吗?体悟了大道就是圣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天天天蓝(圣印法师) 

 其它法师: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惠空法师)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其它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法师:七十二条铁证—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贡献( 

 其它法师:世界真奇妙(圣法法师著)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