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于凌波居士: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日期:2021/8/19 21: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于凌波

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

    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四出行脚的旅行家。家道殷实,幼年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惟以自幼体弱多病,命如蜉蝣。十馀岁时,因游云台山,一位和尚送了几本佛经给他。他在《名山游访记》自序中说∶

    披读之,如贫获宝,似渴得泉,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命危脆,不能偷安,始有忏悔访道朝礼名山之志。

    由此可见,他一生行脚,是为了朝山访道,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他天涯行脚,始于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至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暂告一段落,为时三十五年之久。

    一百年前的旅行,没有飞机汽车,没有观光旅社,惟靠两脚步行。尤其进入山区之时,饥餐草果,渴饮山泉,或宿山洞,或宿树下,行程之艰苦,非今日所可想象。且所谓行脚者,着重在两脚步行,无论路程如何遥远,若非万不得已,总要避免舟车。随身衣物,极其简单,旅费川资,亦不能多带。路线地名,都要记得清楚,而高鹤年居士这种行脚生涯,前后过了三十五年之久,可称为空前绝后的徒步旅行家。

    这三十五年的行程,不能在此一一列举,大要言之,以省分说,历经浙、闽、皖、直、鲁、豫、鄂、湘、粤、晋、陕、甘、川,东至东北,南至云南,足迹遍及全国;自名山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自然是必访之地。即如浙之天目、天台、雁荡、括苍;皖之黄山、白岳、天柱、九华;蜀之峨嵋、青城;陕之终南、大白;晋之五台;鲁之崂山;赣之匡庐;鄂之武当;闽之武夷;粤之罗浮;南海之普陀;云南之鸡足,莫不有他的足迹。这些名山,有一至者,有二至者,甚至有三至者。

    自其参访的大德高僧观之,如谒普陀天台,参礼敏曦、镜融二法师;登宝华山,参叩大霖禅师;至金山受五戒,亲近大定老人与融通上人。光绪二十七年,在终南山礼参虚云老和尚,到翠微茅蓬亲近法忍上人。光绪二十四年至普陀山参见印光法师。他如谛闲、兴慈、来果、霜亭诸法师,都是他早年参访的善知识。

    至于他在行脚参访中所目睹的文化遗物、佛门宝藏,如五台山碧山寺之墨迹华严塔;涿州云居禅林之石刻藏经;北京雍和宫之古佛;五台之转轮藏及历朝宝器;天台智者大师之宝钵、朝衣;云岗唐刻石佛;应州之大塔;泰山之唐宋碑铭;伊阙之北魏造像;孔庙之汉魏唐宋古碑;关中之王褚圣教序碑;长安之碑林等,凡此文化美术的结晶品,都经他目睹手摩,这也算是行脚参访中的额外收获。

    在鹤年一生九十一岁的生命中,可分为四个阶段∶十八岁(一九七二~一八八九年)以前是童年及求学阶段;十九岁至五十四岁(一八九○~一九二四年),三十五年之中,是天涯行脚参访的阶段。五十五岁至七十馀岁是奔走四方、赈灾救难的阶段。七十馀岁以后的十多年,是修行颐养阶段。当然,在他行脚参访的后一段,已开始参与了救灾赈济的工作;而在赈灾救济的前阶段中,也没有放弃短距离的行脚参访,以上只是概略的昼分而已。

    鹤年前半生行脚生涯中,有几位对他影响较深的高僧和师友,颇值一述,如光绪十八年,即他开始行脚的第三年,他到宝华山慧居寺参礼大霖律师。大霖与他一见投缘,留他在山上小住,为他讲解佛法及律学,并介绍他到金山谒大定老人,受皈依五戒。

    在他一生中,与印光法师的关系最为密切。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初春,鹤年由宁波乘民船到达镇海,然后转到普陀山,于法雨寺参访印光法师。他山居两旬,法师开示以「参访学道,精修戒律」等语。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鹤年到镇江金山寺,住藏经楼,日间阅藏,夜来参禅,印师知之,函约他到普陀,相谈五昼夜,研究禅、律二宗。自此他对净土发生信心,专修净土。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鹤年再到普陀,印老告诉他∶「南方饭吃不来,故常有病,欲回陕西。」印老手边有几篇稿子,鹤年带回上海,以「常惭」笔名在《佛学丛报》上发表。这时尚没有人知印光之名,后来徐蔚如把这些文稿带到北京,印成小册,名曰《印光法师文钞》,故印光之名不胫而走,亲近者日多,终至于法化海内。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鹤年在终南山结茅度夏,另修一处大觉茅蓬,原是给印光法师准备的。可是印老以后一直没有回到陕西。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印光法师到上海印书,鹤年介绍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主人简玉阶、简照南,以及佛教名流居士与印老见面,印老开示净土法门、因果报应之说,听者感动,众人捐了千馀银洋,助印老出书之用。民国九年(一九二○年),鹤年到普陀,与印老长谈,回到上海,撰写了一篇〈印光大师苦行略记〉,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印老到苏州报恩寺弘扬净土,也是鹤年事先与报恩寺住持清禅洽谈的。

    他与虚云老和尚的交往,始于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是年老和尚六十二岁,在终南山住茅蓬,鹤年山中相访,二人一见相契,颇有宿缘。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老和尚往北京熊希龄,途中经上海,这时鹤年与狄楚青、沈惺叔诸居士共同组织了一个讲经会,请月霞法师讲经。鹤年与虚云老和尚重聚于上海。民国九年(一九二○年),老和尚在云南鸡足山住持祝圣禅寺,鹤年到鸡足山游访,他在九重岩结茅度夏,因受瘴毒,老和尚接他到寺中疗养,后来老和尚住持云栖寺,寺中法侣稀少,鹤年亲赴浙江,邀请得戒成、修静诸法师,到云栖协助老和尚弘化。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老和尚住持昆明云栖寺,因寺中人众缺粮,老和尚航海到沪,找到鹤年,鹤年介绍老和尚与沪上名流王一亭、简玉阶、狄楚青等见面,为老和尚解决了困难。

    光绪末年(一九○八年),鹤年在南京,曾依杨仁山老居士学佛,住在金陵刻经处。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正月,他欲出门行脚,特向仁山老居士告假。《名山游访记》是年正月记曰∶

    二十三日,因欲行脚,向杨仁山先生告假。先生曰∶「出外参访,务须着眼,学必参而得悟,津以知而不迷,知之匪难,行之维艰。」

    他的行脚生涯中,在终南山住了一段长久的时光,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他曾到终南,到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五月,他在五台山参访,七月离五台赴陕西,八月入长安,九月初再入终南山住拴龙茅蓬,这一次在山中一住三年之久。终南山气候严寒,九月底即大雪封山,银色一片,玉花冰树,修行人蒲团暖坐,静观雪岭山川,也另有一番禅趣。山中同修的道侣颇多,偶尔也可互相往来。

    翌年开春,在山中修行的志纯老人邀众侣聚集大茅蓬,会谈山中灵骨颇多,无掩埋之处,希望鹤年能发心成此善举。鹤年致函上海诸善士,汇寄二百元银洋,长安一些法师也凑集了六十多千钱,乃至山中起房造塔,置灵柩,供灵位,命名曰十方普同塔院。把这件事情忙完,又到了大雪封山的时候。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他在山中雇工修筑了三间佛堂、一个院子,命名曰「报恩庵」。请了一位江西老尼当家,供女众修行之用。又重修了观音、湘子、拴龙、虎窝等茅蓬,供人修行。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在山中修行的智兴老人,以五十千文的代价,把一大片山场地转让给鹤年,由他在山中结茅开单接众。他在这片山场地上修筑了一处西林大觉茅蓬,预备印光法师回陕时居住。茅蓬刚完成,就接到谛闲、印光二法师,及王一亭、狄楚青诸居士的信,告知他京津水灾奇重,促他出山参加救济工作。十月初二,他冒雪下山,赶到京津巡视灾情,再折返上海与佛教缁素筹商赈济之策,然后于民七年(一九一八年)元月与一行赈灾人员乘轮抵天津展开赈济工作。

    由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秋天起,他又行脚参访了紫柏、崆峒、武当、中岳、云台、宿城、鹰游、华盖、千佛、东岳诸山,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又参加了湘南的放赈工作。民八下半年,在九华山度夏,并办临时医院义诊施药。秋季又赴广东,游访粤秀、鼎湖诸山,翌年抵曹溪,礼参南华寺,然后入云南,拟游访点苍、鸡足二山。途经昆明,虚云老和尚,欧阳竟无、吕秋逸师弟也都应滇督唐继尧之邀,住在省城。他们游了圆通寺,鹤年欲往鸡足山,老和尚不允,留他多住几天,他俟老和尚静坐时不辞而别,独往鸡足山游访。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春,他自滇粤归苏北故里,祭扫祖墓,见环境清幽,想兴建一所妇女净土安老院,举办各种慈善事业,而财力不足。后来得上海简照南、简玉阶、沈惺叔、王一亭诸居士的协助,建筑三年,始告竣工,以后他即以这个地方为中心,举办了多种慈善事业。

    在安老院兴建期间,他又游访了天台、雁荡、九华、黄山、云居、庐山。直到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安老院建筑完成,他行脚游访就告一段落。他十九岁开始行脚,至此已有三十五年之久,而他的年龄也由青壮而渐近老境了。

    行脚生涯结束之后,他又投身于社会赈灾救济的工作,二十年不曾间断,到他七十多岁时才退出。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之后,他隐居苏州香山观音崖,礼佛诵经。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任「苏州市人民代表」。一九五三年,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他被选为代表到北京出席会议。这年他已八十多岁,赵朴初等迎他于车站。一九五六年,他的《名山访游记》增订本出版,章太炎夫人汤国黎为之作序。一九六二年,病逝苏州,享年九十一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