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的意义


   日期:2021/8/20 17: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信仰的意义

周贵华

佛教信仰作为佛教的基本因素之一,不仅反映在佛教立教的意趣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佛教修学者的修行实践方面。作为凡夫的初发心者,佛教信仰的建立是他们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也是他们走向修行之路的起点。

在不同阶段,对信仰的显示方式是不一样的,即对归依与信二者偏重各有不同,其中归依以归敬为所依,偏重情感方面,而信以忍可即胜解为所依.更偏重於智性方面。在众生的修行过程中,初期以归依方面为显相,在较后期则以信方面为显相。在偏显的情况下,它们一个是摄有另一个的。具体而言,当显示归依时,内在是摄信的,同样,显示信时,必然摄有归依在内。

由此可知,最初进入佛门就以归依为先。行归依,也就是三皈依。三归依实际上就是信仰的确立,既表明了对佛陀的归敬,又表明了对佛陀的净信,以佛陀为指导众生、覆护众生灭除生死流转之苦与恐怖的根本依怙者与根本导师。这种融摄了信的皈依,也是新的生命意义的确立,意味着皈依者的生命走向从此发生了转折,开始学习以新的方式看待生命和万物。此时,皈依者应该而且必须以佛陀的追随者,佛法的修行者以及佛教的传承者来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上发起菩提心,由此明确树立作为未来佛的意识,开始学做佛.并准备承担起引领众生走向菩提道的历史性重任,最终通过菩提道而成佛。这种以皈依为特徵的信仰的确立,对佛教徒而言其重要性实在是怎麽强调也不过分。

佛教以智慧为本,因此,对信仰的显示更多是从信角度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归依方面就摄在信中。《心地观经》卷四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此中将信喻为能入大海之舟,即以佛教之信为悟入一切佛法的根本方便。以信为能入在《大智度论》中也有直接阐述。《大智度论》卷一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实,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此中将信喻为舟、手,皆是正方便意义上将信立为佛教之基本门径。除去对信在方便意义上的强调外,在《华严经》中对信在发生学意义上予以阐释,如晋译《华严经》卷六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净信离垢心坚固,灭除恼慢恭敬本;信是宝藏第一法,为清净手受众行;信能舍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处。”此中道元是指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因以及根据,表示只有信的生起与具足才有菩提之道的发生与展开,而作为功德之母则意味着一切佛教的果实——功德——不论是解脱意义上的还是菩提意义上的,皆是依据清净的信而产生、成熟、圆满的。又说信是“宝藏第一法”、明确指明信仰在佛教教法中的特殊位置。

总之,从“元”与“母”、“能入”等角度对信仰的强调?直接凸出信仰在佛教当中的前提与基础的意义。换言之,证悟法而成就佛果唯有通过发起对佛教的信仰才有可能,无信仰是绝不可能证悟真理的。所以,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从根本而言皆是声闻教,即是佛陀运用其无上圆满的智慧随顺所证悟甚深微妙广大的境界,而为度化一切有缘众生而宣说,并为其弟子听闻、结集而成的。其中从发生形式看,教法是佛陀亲口所宣说或者加持、许可其他圣者所宣说的。

(摘自《宗风》2010年第2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周贵华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周贵华博士)  

 周贵华博士: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周贵华博士:佛教与“和谐”理念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二)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一) 

 周贵华博士:中国化佛教思想:源流、反省与批判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三)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二)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一) 

 周贵华博士:唯识与唯了别——一个“唯识学”基本问题的再诠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