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曾琦云居士:聂云台居士的《保富法》


   日期:2021/8/23 2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聂云台居士的《保富法》

曾琦云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1943年间撰成《保富法》一书,刊登上海《中报》,一时传为佳话。

聂云台自己是资本家,他写的《保富法》告诉我们不要仅仅想发财,更重要的是“保富”,他以身说法,引用自己身边的事例说明“保富”的道理。特此节录。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作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象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作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二十万银两的。(多数是战事平定以后,继续统兵,可以缺额,才能发财。至于拥有五六十万到百万银两财产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杨家等,都是后来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统领军务归来的人。金陵克复的时候,曾国藩因为湘军士气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时候,改用淮军。所以湘军的老将,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凋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

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中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因此在他逝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诚意、毋自欺,这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曾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保富法》一书,在上海《中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万余元之后,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曾琦云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曾琦云居士)  

 曾琦云居士:《楞严经》漫谈 

 曾琦云居士: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 

 曾琦云居士: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 

 曾琦云居士:论跨世纪佛教的六大走向 

 曾琦云居士: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曾琦云居士:“无我”论 

 曾琦云居士:一切唯心论 

 曾琦云居士: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中国肉身菩萨隐莲 

 曾琦云居士:在爱情中实现涅盘——与现代禅一起讨论佛教爱情 

 曾琦云居士: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 

 曾琦云居士:密宗法义初探 

 曾琦云居士:从佛教人间化及其哲学基础看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