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曾琦云居士:“无我”论


   日期:2021/8/26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我”论

 曾琦云

一、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看“无我”的力量

《金刚经》中佛陀对他的大弟子须菩提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歌利王”的意思就是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的故事,在《大涅槃经》、《毗婆沙论》里面均有记载,大致情形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释迦牟尼在一个偏僻的山洞里面坐禅。有一个叫做“歌利王”的暴君带着一群宫娥彩女来到山中游玩,国王游倦了就睡觉了。那一群年轻的女人就四散玩乐采花,发现了山洞里面的坐禅人。释迦牟尼当时修菩萨道,为了断除她们的贪欲,为她们说法。忽然国王醒来了,到处寻找身边那些美女,看到都在围着一个年轻男人,不禁大怒,举起手中的宝剑说:“你用什么幻术,引诱我的女人?”释迦牟尼说:“我严守清净戒律,早就没有污染的心了。”国王说:“你得阿罗汉果了吗?”他回答:“没有。”国王又问:“你得斯陀含果了吗?”他回答:“没有。”国王说:“你现在这样年轻,既然没有证果,就一定有贪欲,为何看我的女人?”他回答说:“我虽然还有一些欲望的缺点,但是我内心已经没有色心。”国王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见女色尚且还有贪恋,何况你正年轻?”他回答:“见色不贪,不因为服气食果,是因为心里常常想着人生无常和身体不净的原故。”国王说:“你轻慢诽谤仙人,说什么持戒呢?” 他回答:“有嫉妒才会诽谤,没有嫉妒哪来的诽谤?”国王问:“什么叫做戒?”他说:“忍辱为戒。”国王就用剑砍断他的手、足、耳、鼻,问:“能忍吗?”他回答:“假使大王把我残剩身体分割如微尘,我最后仍旧能忍,不起恨心。”大家争相劝阻,可国王愤怒失去理智,拿剑乱砍。天上的护法四大天王大怒,金刚砂像暴雨一样落下。国王见状非常恐怖,赶快跪下来,长久地向释迦牟尼忏悔谢罪。释迦牟尼说:“如果我心中真的没有一丝恨意,就让我的身体恢复如故!”话一说完,身体即恢复如故。他又发愿说:“我于来世先度大王!”后来释迦牟尼成佛,去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位就是憍陈如,他的前身就是这位歌利王。

人因为执着有自己,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了滋补自己的身体可以去杀尽一切水陆众生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因此,若有人残害自己的身体,没有人不会切齿痛恨的。然而,释迦牟尼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不但没有痛恨之意,反而发愿今后成佛第一个就要度这个残害自己的人。这是什么力量使然呢?这就是“无我”的力量。因为一旦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则肉体的我已经成为假象,而永恒不变的“真我”就出现了。一旦“真我”出现,菩提心也就来了。

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来看,说出世人最大的贪欲,即是执着此身实有,而有爱欲。歌利王可以说是一个爱火烧身的人,一看自己的妃子围着另外一个男人,不禁妒火炽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将释迦牟尼节节肢解。那么,我们现在来思考当时释迦牟尼为何能够忍受这种痛苦呢?也许有人说,或许是释迦牟尼有大神通,否则一般人怎么能够忍受?但是,若释迦牟尼有大神通,可以让歌利王砍不着,或者突然消失。所以,解脱的事情与神通没有关系,这里不是神通能够解释的问题。释迦牟尼当时修菩萨道,他的肉体仍然是凡体,与我们的身体没有两样。他之所以能够忍受歌利王割截身体,是因为他发大菩提心,从而生起了“无我”的力量。一旦拥有了“无我”的力量,他的私欲也就什么也没有了,普渡众生的愿望也就生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真心发愿去度面前最恶的人。正因为拥有了“无我”的力量,所以本来是被割截的身体,也能够恢复如故。

二、“我”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四大物质组合而成的,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如果把四大分解开来,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呢?但是如果说没有一个真实的人存在,一旦四大组合成人,这肉体又完全是真实存在的。甚至那么微小的蚊虫叮咬,都感到痛而难忍,而一巴掌就把蚊虫打死。这个“我”的感觉又是从哪里而来的呢?

    追溯宇宙的本源就是“空”,“空”,就是什么也没有,既然什么也没有,怎么出现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呢?这就是应证一句俗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为世界本来是“空”,可一旦执着“有我”,就产生了“无明”,这“无明”就是生命的根源。《法华经》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是“产生”的意思,这即是佛教常说的的十二因缘,可列表如下:

┌1无明:因执着而有贪嗔痴等烦恼,引起生命的产生

┌过去二因─┤

│└2行:因为有无明,就会行动,做一切事业(旧业)

│┌3识:识是初起妄念,想要托生母胎

││4名色:初托胎后,六根成形即神识与物质的混合体

│现在五果─┤5六入: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十二因缘││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三四岁对尘无知,故仅叫触

与─┤└7受: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指五六岁后至十二三岁

三世因果│┌8爱:对境生爱欲,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

│现在三因─┤9取:追求不息,指从二十岁后,因贪爱而生执着心

│└10有:既有善恶境界,必因善恶业力而再轮回(新业)

└未来二果─┌11生:指未来之世将再生六道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从整个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来看,众生之所以轮回于六道,其根本原因就是执着有“我”,若知道这个“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就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得四大假合的身体,也就没有“现在五果”,即识、名色、六入、触、受。此身不复存在,又还有谁去“爱”、“取”、“有”。彼此都不存在,就不会造新业,未来的生老病死也不复存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无我”与“色空”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我们现在的人理解为女色或美色,实际上“色”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的总称,并非单单指女色或者美色。但是,对于生命来说,色欲实际上又是生命之根,若是面对美色而不动心,也就很容易达到“无我”的境界了。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以来,多少才子佳人、英雄豪杰,虽然名扬一时,可是最后栽倒在这里的又有多少呢?《楞严经》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常在缠缚。”因为歌利王在爱欲中缠缚,他就不会觉悟“色即是空”的深刻内涵,而把正在修行已经达到“色空”境界的释迦牟尼理解为普通人。在这里,歌利王以仙人为例来说明人不会没有离开色欲的。他不知道,断除色欲的根本在清净心。要获得清净心,释迦牟尼提出两个修行下手的地方,第一是觉悟“人生无常”,就是觉悟此身虽然暂时可爱,可终究要老,要病,要死的,没有任何长久的色身存在。第二就是“观身不净”,也就是让人透过美色的外表去观察身体的实质,里面全是肮脏的东西,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在《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一见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即生爱心,求母成就婚姻。母爱其女,即以邪咒迷惑阿难,摄入YIN室,YIN躬抚摸,将毁戒体。当佛敕文殊以神咒救护阿难持归,摩登伽女尾追而来。佛问摩女:“你要什么?”摩女答∶“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我爱阿难一切,他的眼,他的耳,他的鼻,他的口,他的身。”佛说:“阿难眼中有泪,耳中有垢,口中有涎,身中有屎尿,成夫妻便有浊漏,有浊漏便生子女,有子女便有死亡,有死亡便有痛苦,有何可爱呢?”摩女闻佛所说,恍然大悟,爱念顿消,证三果阿罗汉。可见色相本无可爱,转瞬即逝,可世人执着不放,被其迷惑。流转生死,不能解脱,此色YIN之咎也!

在现实修行实践中,要面对美色达到色空的“无我”境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家人虽然不娶妻,全部断除一切YIN欲,可是要真正过了这一关却是不容易的。心中稍有一丝杂念产生,则前功尽弃,多少有功夫的修行人最后栽倒在这里的也不少。离开现实生活,走入深山老林修行,可能比较容易做到不犯色欲,可是若是在现实生活中,境界一来,美色缠身,还能做到不动心吗?这就很难说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守卫台湾时,遇到一个从广东来的高僧,袒臂端坐,用利剑去刺他,如刺铁石。论兵法也娓娓而谈。郑成功正在招募豪杰,就很敬重他。后来他渐渐骄傲,态度傲慢,郑成功无法忍受,又怀疑他是间谍,想要杀他,但是又怕杀不死他。当时有一员大将叫做刘国轩,对郑成功说:“一定要除掉他的话,我有办法。”他于是邀请僧人,盛情款待他,忽然说:“大师固然是佛位中人,但不知遇摩登伽女,还会收纳吗?”僧人说:“我心空旷,心似泥土,何能动心?”刘将军说:“不过我还是想看看真实的情况,才肯相信。”于是就精选善于行YIN的美色十多人,安排大床,让他们侍候僧人,个个都是风情万种,柔情蜜意,尽天下美色妖惑之能事。僧人开始时与他们谈笑自如,似无所见。时间一久,忽然闭目不视。刘即拔剑一挥,僧人头即落下。郑成功问其原故,刘将军回答:“他能够刀砍不入,是他练功的定力所形成的。他心定则气聚,心动则气散。开始时,因为他不动心,所以敢张目见色,后来闭目不视,我知道他已经动心了,只是极力在控制,所以我剑一挥,他即人头落地。”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真正做到“无我”了,才能真正遇境界不动心。这个僧人既然渐渐骄傲,说明他的执着和分别心就来了。真正“无我”的人,永远不会骄傲,永远都会把自己视为地上的泥土一样。正像高僧印光大师所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惟独我一个人是凡夫。”这就是菩萨的“无我”境界了。只有真正“无我”的人才会遇到一切境界都不动心。所以僧人自以为“我心空旷,心似泥土”,而实际上没有想到境界一来,这个“我”仍旧不能空,既然“我”仍旧存在,怎么能见色不动心呢?所以,虽然他已经练就刀砍不入的硬功夫,至此也前功尽弃了!

由此看来,出家确实不是一件易事,确实是大丈夫的事情。若是看不破一个“色”字,则出家不能成就。所以,四大皆空,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常常有初发心的学佛人,开头很精进,就想着要出家,可是他没有想到出家以后,于此“色”字看不破,因而堕落的又有不少。印光大师是不轻易劝人出家的,如果是女人要求出家他更是不允许,不是大师不希望人出家,而是人做不到这样的境界,还不如不出家。在家做一个居士,有夫有妻,不犯邪YIN就容易做到了,这样渐渐修上去,就容易得解脱。一学佛,还不明白学佛是怎么回事,就去出家,结果是爬得高,则摔得也重。印光大师曾经给一个女居士回信说:“一切众生,从YIN欲而生。汝发心守贞修行,当须努力。倘有此等情念起,当思地狱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种种之苦,自然种种念起,立刻消灭。每见多少善女,始则发心守贞不嫁,继则情念一起,力不能胜,遂与人作苟且之事。而一经破守,如水溃堤,从兹横流,永不能归于正道,实可痛惜。当自斟酌,能守得牢则好极。否则出嫁从夫,乃天地圣人与人所立之纲常,固非不可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陈莲英书)在家做好一个居士,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了。

四、“无我”与“舍得”

要做到“无我”的境界,我认为要从“舍”字做起,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首先要舍得身外之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于此身外之物若不能舍,则只能做个守财奴,其结果是“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舍得”两字全在于你的内心,不一定要是大款才能做大功德。若此心真正能舍,则所得功德也无量无边。《阿阇世王受决经》讲了一个故事,阿阇世王拿出百斛麻油,从宫门到祗园精舍,到处都点上灯。当时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看见国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伤。就拿两钱去买油,用以点灯。二钱只能得二合油,卖油人很受感动,赞赏她的至诚,就赠送给她三合。估计这些油还点不到半夜,老妇人就暗暗发誓说:“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但愿这盏灯通宵不灭!”这天晚上,国王点的灯,或明或暗,种种不同,唯独老妇人的灯,通宵达旦,光明如昼。第二天早晨,目连用袈裟扇这盏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佛告诉目连:“这盏灯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灭的,这位老妇人已经在前世供养一百八十亿佛,再过三十劫就会成佛,号‘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今世贫穷。”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意思只修智慧不修福德,即使成了阿罗汉也会饿肚子。要修福德,就要舍得,那么布施的善行,就实在不能停止了。

    不仅身外之物要能够舍,还要做到身内之物也能舍。头目脑髓,五脏六腑等等都能舍给众生。我们现在说的器官捐献就是这样了,治疗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也是这种舍。但是这种舍与佛的境界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因为器官移植往往在死后捐献,捐献骨髓也不会影响人的生命,而最高的境界的“舍”就是自己身上的一切,随时随地都可以捐献给众生,宁可自己死了,也要让众生活。如释迦牟尼前世修行“舍身饲虎”就是这样,老虎快要饿死了,释迦牟尼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施舍给他,以此挽救老虎的生命。正因为释迦牟尼如此能舍,所以他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成佛就是自然的事情。再如杭州径山院僧人鉴宗,是湖州长城人,俗家姓钱氏,是礼部侍郎钱徽的孙子。鉴宗的父亲钱晟生病时,鉴宗割股肉给父亲吃,他怕父亲不吃,就对父亲说这是牲畜的肉。父亲吃后,不久病就好了,鉴宗的孝誉闻于乡里。鉴宗以后也成为高僧而得解脱。

此外,不管是施舍身外之物,还是身内之物,都不要有所执着,不要企图获得回报,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叫做无相布施,只有无相布施才能使人达到“无我”的境界。因为世人行施舍,心希果报,就是着相,一着相,其难以得到“无我”的境界,下辈子就只能享受所施舍的短暂福报,不能得到最终解脱。菩萨行施,要能不住于相,做到“三轮体空”。第一、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第二、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第三、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透悟三轮体空的布施行,最为清净,必然走向涅槃的大解脱境界。

五、“无我”与“禅定”

    “禅定”为梵语,“禅”与“定”都是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禅”为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禅定”不是佛门专有产品,不管哪宗哪派都可以修“禅定”。虽然一切宗派都有“禅定”,连魔鬼也有“定”,但是所修“禅定”的境界各有不同。佛教所修的“禅定”就是正定,魔鬼所修的“禅定”就是邪定。正邪之分,就在于是否“有我”,还是“无我”。“有我”所得来的“禅定”,必然危害无数众生,因为其“禅定”的目的是自私引起的。“无我”所得来的“禅定”,必然普度无数众生,因为其“禅定”是无私引起的。无私就产生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是最终解脱的关键。

要想获得无我的“禅定”境界,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当下一念是“有我”,还是“无我”。“有我”就是私心,就是恶;“无我”就是无私,就是善。儒家提出“慎独”的修心方法,这是获得无我的“禅定”境界一个最好方法。《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和细微的念头,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旅途中又饥又渴,走到了一片桃李树下休息,桃李都已经成熟,鲜艳欲滴,这个人休息后,没有去摘桃李来解除饥渴,只是继续赶路。别人看见他这样,迷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他回答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心,一切犯罪行为都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

要想获得无我的“禅定”境界,还必须学会“忍”。忍是心上一把刀,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任何人都有脾气,可一有脾气就坏事。一把嗔心火,烧尽功德林。说到底,这个脾气和嗔心,都是执着有我的结果,若无我了,这脾气和嗔心还从哪里来?苏东坡以为自己禅定境界不错了,就写了“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给对江的佛印禅师看,有点自诩的味道,禅师阅后在原纸上批“放屁”。仆人把信带回给主人,苏东坡一见禅师批了“放屁”两个字,立刻过江去质问。佛印禅师已先在岸边等候,见苏东坡过来,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之所以急冲冲过江去找禅师算帐,说明他当时很生气,所以虽然自以为八风吹不动了,还是被一屁打过江去,这就是因为有我相。


六、“无我”与“念佛”

    中国禅宗是彻底扫除一切习气,令心入于一切皆空,以致连“空”的概念也没有了的最高境界,这可以说是到达了最究竟最彻底的“无我”境界。可净土宗则不同,净土宗的目的,既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一定还有“我”的存在,如果连“我”都不存在了,则还有谁往生呢?那么是不是念佛就要不需要“无我”了?非也!

净土宗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大乘佛法。无论是“发菩提心”,还是“一向专念”都是在走向无我的境界。修行净土的人,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也就是在发大菩提心,这种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通过“念佛”才能实现。因为众生不念佛,就要念贪嗔痴,就要产生无明,就要有轮回。念佛者,一心念佛,心中无杂念,一旦做到净念相继,即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那么既然最后“无我”了,还有谁往生呢?既然一切无我,净土怎么会产生呢?这里必须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因为产生了“无我”的清净心,虽然他可以回归到“空”的本性,可是并不妨碍从“无我”的清净心中产生清净的国土。正好像众生念贪嗔痴,虽然众生的本性也是“空”,可是由于他执着有我而有分别心,他的浊心也就形成一个污浊世界,即我们现在所住的地球世界。如果执着于一切无我而本空,否定有西方净土的存在,则不成相对论,则是狂禅,最后就是断灭论。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寿撰《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综上所述,“无我”是通向解脱彼岸的航船,只要真正理解和做到“无我”了,离涅槃境界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百万富翁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有“无我”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无我”,则一切都会有。不要说我因为施舍而变得一无所有,正因为一无所有,就会变得一切都有。让我们不断铲除心中的“小我”和执着,让“无我”的境界早日来到我们的心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曾琦云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曾琦云居士)  

 曾琦云居士:《楞严经》漫谈 

 曾琦云居士:论《安士全书》的思想内涵 

 曾琦云居士: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 

 曾琦云居士:论跨世纪佛教的六大走向 

 曾琦云居士:佛教从寺院走向世间 

 曾琦云居士:一切唯心论 

 曾琦云居士: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中国肉身菩萨隐莲 

 曾琦云居士:在爱情中实现涅盘——与现代禅一起讨论佛教爱情 

 曾琦云居士: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 

 曾琦云居士:密宗法义初探 

 曾琦云居士:从佛教人间化及其哲学基础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曾琦云居士:生活禅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