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禅净合流?


   日期:2021/9/9 13: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禅净合流?

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的。

从理论基础来看,作为两大独立的佛教宗派,禅与净关于成佛根据、解脱途径的学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成为二者既相互分歧,又最终走向合流的根本原因。二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第一,禅宗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讲求自性自度,净土宗则强调信愿行,仰仗佛菩萨的慈悲愿力;第二,禅宗主张不离世间求解脱,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宗则宣扬西方净土,强调九品往生;第三,禅宗的修行方式是修禅,生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一悟即至佛地,净土宗的修行方式是念佛,主要是称名口念,最高境界达致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二者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但换另一个角度来考察,二者又有相互融合的基础。首先,从根本上来说,两宗都是以成佛解脱为目的,禅宗主张唯心净土,净土宗求生西方净土,都是为了实现佛国净土,目的是一致的。其次,所谓自力与他力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净土宗仰仗他力,却不是无条件地坐享其成,需自己具备信、愿、行的资粮。禅宗号称自性自度,但如果没有祖师的接引与印证,其开悟就没了着落,可见,绝对的自力和他力都是不存在的。最后,念佛与修禅作为佛教最通用的两种修习方法,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也非格格不入。禅宗讲究提起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此“疑”并非与“信”对立之不善心所法,而是指念兹在兹的一种心理状态,目的在于截断妄念,与一刹那间悟人实相。同样地,持名念佛的修行关键在于以一念代万念,一心不乱本身就是一种禅的境界,只不过其目的在于求生西方而已。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禅净融合也体现出某种历史必然性。唐代一大批佛学大师将中国佛教义学推向了高峰,使得本已潜伏脱离群众之危机的儒道两家黯然失色。佛学理论的精致即使是上根利智之人也难得有时间、有天赋去悟解,遑论中下根的广大民众了,因此,直指人心的禅宗和称名念佛的净土宗才在后来得以迅速传播。当禅宗因与中国士大夫文化投缘,在雅文化层次上独占一席之地时,净土宗也发挥了自宗的优势,在俗文化层次上,成了佛教的一大代表。宋代以后,禅宗虽受到士大夫欢迎,但流弊日显,狂禅泛滥,颓势难免。将念佛求生净土与现世利益加以调和的净土宗,显然更为社会大众所欢迎。一般认为,净土宗重视信仰而缺乏哲理。实际上,多数提倡净土教的名僧并不全然废理,而是主张真俗兼举,理事并重。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宗先驱都用佛教的中观或唯识理论讨论净土无生之生、报土化土、有相无相、凡夫可人不可入等理论问题。因此,对深通教理的佛教高僧来说,净土法门与佛教各宗教理非但不相违背,而且是理论与实践上的有力补充。

禅净融合,最早在东晋慧远倡导的念佛禅中就已初露端倪。慧远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曾提出,诸种禅定中“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虽然慧远的念佛主要是观想念佛,与净土宗注重的持名念佛不尽一致,却说明了念佛与修禅可以在具体的宗教实践中结合起来。

唐代宗密是主张禅净合一的一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着意调和禅与教的分歧,其中也谈到了禅净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禅净合流的实质是禅宗在适应历史潮流,调节自身的过程中,选择了净土宗。

禅净合流局面最终蔚为潮流是在宋代永明延寿以后。永明延寿是宋初佛教内部最杰出的融合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禅净合一思想对宋明以来的佛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万善同归集》是延寿调和禅净分歧,论述禅净一致,强调禅净双修必要性的代表作。“万善”指所有与善相应的思想和行为,“同归”,即共同归趣的真理,也就是实相,“万善同归”的旨趣在于通过对佛法义理的圆融阐述,会归净土念佛实践。具体来说,延寿的禅净双修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理之“唯心净土”。他说,“识心,方生唯心净土,着境,只堕所缘境中”,“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延寿唯心净土的思想明显带有禅宗心性论的特点,即把佛国净土与众生的心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延寿用佛法的“二谛”和“三性”来说明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的关系。他认为,唯心净土是真谛,西方净土为俗谛;世俗以西方净土为实有的观点是遍计所执,应该破除,西方净土的实相是心佛两亡的圆成实性,西方净土由因缘而起,是依他起。因此,唯心净土之“假有”即西方净土,西方净土之“真空”即唯心净土,二者是性空与缘起、真谛与俗谛的统一。

第二,肯定行之“持名念佛”。延寿肯定了净土宗持名念佛作为修行法门的价值,并为之注入了禅意。禅宗的一大特点是认为语言文字不能体现实相,“言语道断”,“说即不中”,即使佛教经论、诸佛名号亦如此。延寿则以大乘经典为依据,指出“声为立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对名号与实相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言语音声中包含了佛教义理,因此一切经论言教都是解脱法门,称名念佛、读诵经论即能“冥契实相”,往生净土。延寿还用禅宗的方式诠释了念佛法门:“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念佛不唯口念,更是心念,以心与佛契,才是真念佛。延寿将禅宗的参禅纳入到净土宗的念佛体系,等于在他力的基础上纳入自力的因素,改变了净土宗偏重信仰的一面。他本人提倡并身体力行“行道念佛”法,认为“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成”。

第三,做“四料简”,主张禅净双修。“料简”又作料拣、了简、量简等,意思是分别拣择正法。四料简的内容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为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指路。”可以看出四料简明确号召学习净土,禅与净土的四种关系,以禅净双修为最高。延寿是当时威望很高的佛教领袖,登高一呼,天下翕然从之,四料简遂成为禅净合流的标志,开创了佛教实修的新时代,奠定了宋明佛教的基本格局。

除延寿外,宋代禅净兼弘双修的知名禅僧还有契嵩、义怀、宗颐、宗呆,等等。天台、华严和律宗的代表人物,也纷纷把净土信仰当作自己学佛的归宿。宋代以来,推动禅净合流的还有一支强大的居士队伍,代表人物有杨杰、苏东坡、王日休等。佛教最终以禅净合流的形式汇入了中华文化三教合一的滚滚洪流。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