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即心即佛?


   日期:2021/9/13 21: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修行观之上。就惠能南宗对宗教实践的重视和对心的解脱的强调而言,它确实要比佛教的其他一些宗派更接近释迦时代佛教的精神,但又并不是简单地向原始佛教的复归。它的禅学理论与禅行实践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许多与传统禅学相异的中国化的特色。

“心”是惠能南宗整个解脱论的理论基石,而且集中体现了惠能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法特色。在佛教中,“心”一向有多种含义。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在述及心的“名同义别”时,曾将佛教中的心的不同含义概括为最基本的四种:一为肉团心,二为缘虑心,三为集起心,指第八识,四为真心。从《坛经》的有关记载来看,惠能所言之“心”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比较多的是指“妄心”、“迷心”、“邪心”,或“善心”、“正心”等,这些“心”大体上与宗密所说的缘虑心相当,主要指一种心念活动或心理状态,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的心,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于此心上除却各种邪心、妄心,就叫“净心”。净心以后,心不起任何执著,自然任运,便能“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获得解脱。所以惠能又说:“世人心正,起智惠观照,自开佛知见”;“悟者自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当下的一念之心,同时也是众生的解脱之心。《坛经》中常说的自心迷、自心悟,实际上都是就众生当下的一念之心而言的。惠能所言之心显然既非“真心”也不以“真心”为体性。在她那里,具有真心意义的心,一般称作“本性”或“自性”。对心的不同理解是南北禅宗禅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他包括修行实践在内的各种差别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

在惠能的禅学思想体系中,真心与妄心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都统一于人们的当下之自心。这看起来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十分相似,细究起来却又有很大差别。《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论,重点在于阐述心真如与心生灭的关系,以说明不变的真如随缘而生万法,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识通过熏习而复归清净本心的所谓大乘法门。其立论的基础是真如、真心,众生心实际上是真心的代名词。而惠能则把真心与妄心又拉回到现实众生当下的心念上来,他注重的是当下活泼泼的众生之人格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他关心的是众生当下的解脱而不是真如与万法的关系。惠能的思想之所以表现出与《大乘起信论》的不同,关键就在于惠能用般若实相说对“真心”加以了会通。从传统佛教的心性论来看,惠能所言的当下之心是真心佛性与般若实相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真心,它具足一切功德;作为实相,它又不可修,不可守,无可执著。这也就决定了惠能虽然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却是从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解脱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从缘起论的角度来展开对世界的来源或构成的论述。惠能在解脱论上是一个佛性论者,而在哲学世界观上却并不是一个真如缘起论者,这正体现了其禅学理论中国化的一大特点,也表现出他关心人的自我拯救的禅师的本色。

惠能在把佛性拉向人心的同时,也把佛拉回到了人自身。他所说的解脱成佛之“佛”不再像小乘佛教认为的那样,只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专利”,也不再是大乘佛教所虚构的那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神通广大、佛法无边的“神”,而是人心的自在任运,是每个人本来面目的自然显现:“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可见,惠能所说的解脱成佛,实际上是自我在精神上的完全超脱,是人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充分实现,是自心摆脱内外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也就是心灵的自我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生佛不二的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心、佛与众生的解说上。惠能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就是说,众生与佛的不二,是以心(性)为中介的。把众生与佛都归于一心,本是佛教经论与天台、华严等宗派共同具有的思想。但惠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就“理”而言,而是就“人”立论的,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当下解脱,因而他所说的“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也不是具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而是直指人们的当下之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都不离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起心即妄,任心即真。真心不可求,不可得,本自具有,求之则失。在无念无忆无著之中,清净本心自然显现。就惠能的当下一念之心即具善恶而言,似与天台宗的性具说相近;就惠能的妄心不起,真心即显而言,则又接近了华严宗的性起说。实际上惠能所说与性具、性起说都不同,他主张的是众生自心本性的自然显现:众生依持自心。不假思虑,不假修持,当下即成佛道。在惠能看来,任何对心的思虑或执著都会失却本心;本心者,心之本然也,有本来面目、本来状态之义,任何语言文字的描绘都无法把握此心此境,只有靠个人在行住坐卧之中体悟。一惠能把众生与佛都拉向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认为“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本无二,众生本来是佛,离众生别无佛。众生之所以未成佛道,“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而自心的觉悟就是自心般若智慧性的自然显现,因此,惠能特别反对“百物不思”的绝念和种种有所执著的观心看净,强调人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的自然任运,自在解脱。正是由于惠能的“即心即佛”把佛性拉向了人心,把佛拉回人自身,他所说的自在解脱才成为人心的自然任运,人于当下生存中的自性觉悟,而不是传统佛教所谓的“出世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的解脱论以当下的自在解脱为主要特征,将佛教的修行和理想的目标落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惠能这里强调了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自心的一念之中,自心邪念不起,正念不断,不执著任何幻相,便自然与佛不二。他将即心即佛比作定慧等持,说明“即心即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宗教实践中才能对它有真正的体悟。据说法海“言下大悟”,也以作了一首偈日:“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表明他已明白,要用中道正观来超越二元对立以达到对即心即佛的体认,不再向心外去作任何求觅,以真正实现自成佛道,自我解脱。从即心即佛的自在解脱论出发,惠能南宗在如何解脱成佛、解脱的途径与方法、解脱的步骤与阶次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佛教相异的思想与主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