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佛性?


   日期:2021/9/14 13: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佛性?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为Buddha—garbha,有佛藏(如来藏)之义。佛性一词在中文佛典中也是称谓不一,叫法繁多,如法性、真如、实际、如来藏等,不同的称谓侧重点不同,含义也各异殊别。

佛性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般来说,小乘佛教认为,成佛者仅限于释迦牟尼一人,其他人不具佛性,也不能做佛,如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五教章》)中说:“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余一切人皆不说有。”在小乘佛教后期出现了佛性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对心性问题的探讨促进了佛性观念的产生。早期佛教主要通过“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理论来解说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中的原因,认为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明与惑业对人本净心性的浸染。基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的学说,佛教主张通过修行,使人的烦恼心转变为清净心,从而消除人生的烦恼,解脱轮回的痛苦。人修道的过程也就是清净心性显扬的过程。“心性本净”反过来说即“性净之心”。众生都具有这个“性净之心”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叫做“佛性”。可见,佛性论的产生与佛教的解脱理想相关,并与佛教对人心的净染,亦即善恶、迷悟等状况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所说的污染心和清净心,一般都还不具有精神实体的意义;心只是被“假说”为解脱论上的主体,而不具有绝对永恒的意味。但佛教的解脱论却非常需要一个精神实体,无我说与业报轮回的解脱论之间的内在矛盾,使人心向佛性的过渡成为必要。

佛性论是大乘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中后期学说的重要内容。大乘佛教对佛的看法与小乘佛教有很大的区别。大乘佛教认为,佛有许多,不仅释迦牟尼能够成佛,修行者,甚至人人都能成佛。大乘佛教兴起初期,般若学主要是以性空来解释一切法,主张“佛性佛性空”、“涅槃涅槃空”,并不从正面肯定任何精神实体的存在,而是通过破邪显正来揭示万法的虚幻性,显示宇宙实相和佛法的不可思议,从而淡化无我与轮回解脱之间的矛盾。但继之而起的不少大乘经论都直接展开了对佛性问题的论述,如《胜鬘经》、《大般涅槃经》、《佛性论》、《入楞伽经》等。

《胜鬘经》中的佛性思想主要表现在该论重点论述的“如来藏”问题。如来藏,梵文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藏”是胎藏的意思;如来藏,意谓如来在胎藏中。它是佛性的别名,但更突出了“如来即在众生身内”,是一切众生的成佛之因。它虽然在众生之中,与烦恼杂处,但它的体性却是清净的,因而也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将如来藏视为众生存在的基础,也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为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宗教信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般涅槃经》是系统探讨并发挥涅槃佛性论的重要佛典之一。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常、乐、我、净的佛性四德,强调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成佛之因,从而转向了对解脱成佛主体的肯定。佛的涅槃只是肉体坏灭以示万法无常,佛的法身则是永恒不灭的。佛的法身之所以能够常住不灭,《涅槃经》认为这是由于明见了常恒不变的佛性之缘故。《大般涅槃经》强调“佛性常恒无有变易”,并认为佛性具有常乐我净四德,众生只要明见佛性,便得常乐我净,也就得到了解脱。常乐我净的佛性,不仅是佛之体性,也是众生成佛的内在可能性和宇宙万法的本质,因此,佛性、法性、真如、实际都成了佛性的异名。当常乐我净的佛性与法性、真如合而为一时,大乘佛教也就逐渐完成了永恒不灭的绝对精神实体的理论建构。

当然,并非所有的大乘经论都认为人人悉有佛性或众生均有成佛的可能。《入楞伽经》、《解深密经》和《佛地经论》就提出了“五种乘姓证法”,后来成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所特有的主张。“五乘种姓”,意谓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本性有五种,由阿梨耶识中清净的无漏种子和染污的有漏种子所决定,不可改变。五种姓的内容为:第一,“声闻种姓”,谓此种姓听闻佛陀声教而得悟道,修行的最高果位为阿罗汉;第二,“缘觉种姓”,谓此种姓能“自觉不从他闻”,即能自己通过观察思维十二因缘等佛说教理而悟道,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缘觉(音译辟支佛);第三,“菩萨种姓”,谓此种姓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将于未来成就佛果;上述三乘一定会达到相应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或佛)果位,故又分别称为声闻定姓(定性声闻)、缘觉定姓(定性缘觉)和菩萨定姓(定性菩萨);第四,“不定种姓”,谓此种姓具有三乘本有种子,遇缘熏习,修行究竟会达到什么果位还不一定,故又称“三乘不定姓”;第五“无种姓”,谓此种姓无善根种子,将永远沉沦生死苦海,虽然可以修生为人或转生天界,但永远不能达到解脱。这种说法把一部分众生排斥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据说玄奘在印度求法时,曾想回国以后对此说加以修正,但遭到其师戒贤的反对。因此,玄奘回国以后仍然坚持印度旧说,把五种姓说作为法相唯识宗的根本教义之一。一般认为,这也是法相唯识宗在中土很快就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佛性观念传人中国后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宗派都提出自己特有的佛性理论。最初以讨论佛性问题著称者是竺道生,他根据已译出的六卷本《泥洹经》,大胆地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一阐提也可成佛的主张。三论宗的代表人物吉藏对佛性问题做了全面的研究,在《大乘玄论》中总结了以往关于佛性,尤其是“正因佛性”的十一种观点。吉藏作为三论宗的代表人物,继承的是中观派的基本思想,因此他的主张是“中道佛性”。天台宗具有丰富的佛性思想,智顗提出了“三因佛性”的观念。三因指的是,一、正因,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二、缘因,通过修行,由福德善根显示出来的佛性;三、了因,智理相应的佛性。天台宗对佛性理论的拓展还体现在“性具善恶”和“无情有性”等学说上。华严宗的佛性观念总的来说借鉴了《涅槃经》等佛典的主要思想,具有圆融相即的特点,并对佛性与法性作了细致的区分。净土宗的佛性观念主要蕴含在对念佛往生净土的原理和方法的论述中,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不但肯定人人都有念佛求生净土的可能,而且将佛的愿力与众生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佛性问题上,密宗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日经疏》中云:“自性清净心金刚宝藏,无有缺减,一切众生等共有之。”禅宗的支派众多,情况复杂,但其佛性观念总体上来说也很明了,就是承认人人都有觉悟的可能,强调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