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夏年教授: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


   日期:2021/10/3 16: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

黄夏年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新世纪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开展与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团结、大联合,弘扬佛教慈悲喜舍的伟大精神,宣传佛教的和平教义,反对暴力,抵制邪教;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反对污染,保护环境。继续加强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国家和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始终高举和平的大旗,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为创造友好、合作、和平、和睦和幸福、繁荣的新世界而精进不懈。中国佛教界应该怎样顺应历史潮流,携手创造世界和平,笔者略抒管见,与同道分享。

一、保持佛教本色 顺应时代潮流

当代世界在整体上处在一个科技进步化、信息自动化、生活物质化、交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改变的社会,一个正在取得改革进步,同时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时代。

现代化是指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时发生的一个具体变化过程。就中国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就是在走完过去的农业社会之后,进入工业社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发展过程。现代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性质的改变,还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宗教的影响太深,传统气息太浓厚,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的行为,它对传统的东西破坏太多,宗教因现代化而受到的冲击太大,许多传统的东西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和消失了。因之有的人就认为,宗教是传统文明的传承与标志,宗教如果太现代化了,就缺少了神圣性,于是宗教就变得世俗化了。

宗教传统是悠久的,而且表现得比较固化,不会轻易改变。但是宗教也有他的灵活一面,因为宗教是随顺世间的,是跟着世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没有发展和变化的宗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在现代社会,宗教就是要跟上现代人的思想,要为现代人服务。当代的社会走的是市场经济的模式,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神的诉求肯定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在农业社会,人们希望神能赐予风调雨顺,祈求农业丰收。而在工业社会,人是经济人,穷算命,富烧香,反映了经济人的功利性特征,求神赐予发财,全家平安,成为现代人的心理诉求。现代化社会的宗教世俗化,不是因为宗教要变得世俗化,而是因为人们对神的要求变得非常世俗化了。

现代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的进程已经变得不可逆转,宗教只能在这个态势下,与现代化一同并进。因现代化带来的变化必然要深刻地影响宗教的变化,所以宗教只能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如此说来,宗教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应有之议和成立之题了。

现在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地球对我们而言,真的变得越来越小了,大家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的说法已经被事实证实,在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不同的人种还会为了各自的一己利益在争得死去活来的,唯有和平相处,唯有互相接纳,人类才能生存下来,人们的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绚丽多彩。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空前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以极大影响。为了继承传统,面向当代,开拓未来,必须遵照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新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中国未来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是挡不住的潮流,不可逆转。如今我们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形势下,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有进无退。面对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佛教没有退路,也不能等靠,只能自己主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主动地为自己找一条合适的道路。

二、开展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发展与和平”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有发展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反对战争的和平呼声,于是世界呈现了多元的复杂情况,这些情况由多种因素组成,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种族和文化的原因。

全球化的浪潮,就像近来出现的海啸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市场竞争,市场是广大的,它包含了人才、思想和文化的市场,也包含了人才、思想观念以及文化的竞争。规则是保持市场有序竞争的唯一标准,但是制定规则的主体是按经济实力的强弱而定的,简言之,实力强的占有的市场就大,实力弱的只能听凭强者的分配。要想改变规则,你必须要有实力,只有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才能拥有发言权。这就像体育竞赛的规则一样,给有实力的人开了方便,后来者要想改变规则,必须在实力上超过别人,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发言权。宗教离不开竞争,不仅不同的宗教之间有竞争,宗教内部也有竞争。宗教也要靠实力,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实力。

应该看到,每个宗教都想保存自己的势力,保持自己的特点,并在充满巨变的情况下来图生存的愿望。当前的信徒在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不同的宗教面前,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既感到无所适从,又有了一个可以充分选择的机会,信仰的转化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当前世界的宗教与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一样,走进了一个竞争时代。

宗教及其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它是古老的文明代表!宗教并不是一成不变,它始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调适行为,并且善于将传统的思想文化与某一时代的精神相协调起来,由此开拓出新的生存空间,为信众的精神追求给出一个既现实又合理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样变,宗教的核心--基本信仰是不会变的,如果这个变了,就不会称其为某一宗教了。

宗教的核心是崇拜,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信仰。既有信仰就必有崇拜的对象,于是那些具有超自然位格的对象被奉为神明,神在宗教中是至高无上的力量,是人们追求或效仿并为之献身的超自然的存在,他不可缺少,又无处不在,于是宗教也就往往变成了“以神为本”的特点。

但是到了近现代,世界的宗教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在宗教生活中最主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宗教在肯定超验的神的信仰的情况下,又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而体验得救的一种新的宗教信仰趋势。换句话说,人们信仰宗教,可以直接与所信仰的对象,甚至不需要与信仰对象沟通来完成自己的宗教体验,从而得到自我的救赎或自我的实现。西方学者将这种近现代出现宗教信仰的变化,称之为是一种变得直接、没有目的、仅仅是在人们生存论和伦理上付出的宗教。所以这样的宗教没有信念,是完全自发的,没有束缚,没有内疚,没有原罪,没有前世业报等古代传统伦理的束缚,宗教到了这时,它能予人的就是非常实际的和充满快乐的实践,人们信仰宗教也仅仅是为了得到这些回报。简而言之,现在的宗教就是一种生活的宗教,其救赎予人解脱的最终目的虽然仍然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内容与形式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了。

世界多元化时代所带给宗教的影响,主要是针对各个宗教内部的情况而言,各种传统宗教内的派系整合,信众之间的重新分配与争夺,以及不断出现新兴的宗教与教派,宗教各系统内部的凝聚力或影响有进一步下降的情况。由于信徒对传统信仰的淡化,由于信徒对某宗教或现实不满意,由于信徒对某些思想理论的推崇,都可能会让信徒流失的情况发生,这在东西方国家的信徒中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东方人抛弃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去改宗西方的宗教;反之,西方人不愿意信仰传统的宗教,转而信仰东方的宗教,总之,多元化的时代对传统宗教的冲击是最大的。

从当前世界宗教的发展趋势来看,宗教“世俗化”的成份的确正在进一步增大,每个宗教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在试图尽量向社会靠拢,尽量争取更多的信众,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尽量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时也想尽量抵御外来的其它宗教向自己的传统地盘渗透,于是就出现了西方学者所说的“文明冲突”越来越激烈的现象,虽然对这个问题当前世界各国学者,尤其是东西方学者有着截然对立的不同看法,但是由于因宗教和民族的问题而产生的“文明冲突”的情况的确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们更多的是通过政治或经济等世俗的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但是其根源应该受到宗教的影响必是无疑的。例如,当前世界发生的巴以冲突,印度的教派冲突等等,就与宗教的原因有着某种重要程度的联系。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对此能去予以根本的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话来进一步化解,通过沟能理解来尽可能实现公平竞争,最后达到天下大同。

对话亦好,沟通亦好,大家必须处在一个公平的话语环境下才可以实施,然而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它又往往影响了宗教与文化的交流,由此又会出现了不平等的霸权语境情形下的对话,例如当代世界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人文科学包括宗教的研究都是处在西方语境的影响下而进行操作,学术对话无疑受到了西方治学方法的影响,像佛教中的一些理论,如对唯识、般若的理解,西方学者往往将其分割成宇宙观、认识论等等各种范畴,这种分类法,虽然有助于更好地从深度和广度来认识佛教,但是它却破坏了佛教原有,并且一直强调的整体地认识观,肢解了佛教的原意。

所以,当代世界上不管在经济还是宗教,绝对平等的对话是没有的,对此,人们往往只能采取一种办法,就是求“同”存“异”,在大家共同认可的框架下,尽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或支撑点,制订出一个尽可能让大家接受的规则来,例如当前世界宗教界以伦理来作为对话的基础,因为扬善却恶这一伦理思想是各个宗教都要强调的,从这点出发,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契入的对话路径。

佛教是讲平等的宗教。佛教主张各宗教之间可以通过对话来建立密切地合作关系,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佛教一贯的做法。我们要讲的竞争,不是通过互相之间的贬损而实现的,而是经过各自的模范作用,取得人们的尊重与理解,获得社会的承认。

总之,当前世界宗教发生的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我们对宗教要采取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群众性,也要看到它的复杂性和国际性。佛教不能离开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受到了内外缘的牵制。由于信息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时代,各个宗教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坐享其成,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地盘,接受固有的传统信徒。宗教内外未来的竞争的势态已不可避免,重新调整或组合的现象势必要会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积极参与,在动态的变化中调整自己,在现代竞争社会的形势下,发挥传统优势,更好地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当前,世界和平重点是反对战争,反对种族仇杀,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佛教的“佛法不杀”的思想基础是佛教教义不杀生的理论,因为佛教认为,杀害生命是一种罪过,要受到惩罚,从而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佛教是明确反对战争的。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以博闻强记,知识渊博而著名于世。摩揭陀国王和吠舍离国王都仰慕他的名声,在恒河边上派兵前来抢他。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于是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卫了和平。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经是一位暴君,在战争中一次就滥杀无辜10万余人,后来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翻然悔悟,虔信佛法,从此不再滥开杀戒。还宣布鸳鸯、鹦鹉、鹅、(秋鸟路鸟)、蝙蝠、鳖、龟、豪猪、犀、白鸠等23种生物和其它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怀孕中和哺乳中的母羊、母猪也不准杀,羊等生下来的动物未满6个月也在禁屠之列,并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猎行乐的活动。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政权的石勒、石虎等人以暴虐滥杀著称,佛教僧人佛图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石虎曾经带有挑衅地问:“佛法本旨为何?”佛图澄直截了当地回答:“佛法不杀。”一句“佛法不杀”,概括了佛教的和平慈悲精神之本怀,明确地表达了反对使用暴力的不人道行为。也正因为他的规劝,使得“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所说的“不杀”,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滥用。在佛教经典《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里讲述,严炽大王曾经问大萨遮尼乾子:“大师,如果有外国的国王率军来侵略,将引起一场大的战争,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们进行斗争呢?”尼遮子回答说:“首先应当找到这位国王的亲友和有知识的人去劝国王,让他放弃这种打算,实现和解。如果这样做不成的话,那么就只好与他作战了。”石虎认为自己是天下之王,统治国家要以刑罚当依,既然已经开了杀戒,也就不在乎得到将来的福报了。佛图澄在对石虎解释“佛法不杀”时说,“不杀”是指不要去滥杀无辜的一般民众,对那些行恶多端,十恶不赦的坏人,危及于政权之人,则应杀就杀,应刑就刑。所以君王奉佛不是说一点不杀,关键是不要去滥杀无辜。君王只要内心有佛,认真奉持三宝,仍然会得到果报的。

“佛法不杀”是有针对性的,具体地说,只要有利于众生,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佛教的是“不杀”,反之则“可杀”。例如,在20世纪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争中,中国佛教徒于国家危急,民族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参加了救亡运动。佛教僧人提出了“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口号,这是从事的正义事业,是保卫世界和平,惩罚恶魔的活动,它虽是“可杀”,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永远“不杀”的千秋和平伟业,当然应属于“正行”了。佛教的“佛法不杀”,劝人慈悲的和平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被人们重视。

三、发挥佛教的黄金纽带作用,推进与亚洲和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

中国大乘佛教在5世纪时就开始传入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并在那里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赵朴初会长生前曾经称赞佛教是联结中外各国的“黄金纽带”。如今中国佛教已经进入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断地提高,又经僧侣们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佛教的影响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影响越来越大,其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广。

发扬佛教国际交流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工作,是我国佛教三大优良传统之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国佛教协会对外友好交流工作,多次会见和宴请来访的国际佛教友好人士。当代中国佛教界,一直重视发扬这一优良传统。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期间,赵朴初居士将一尊佛像赠给日本佛教界,率先打开了中日两国民间交往的大门。中日两国佛教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展多项友好交流活动。日本佛教界最早访问山西玄中寺和西安各宗派祖庭。1962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和文化界共同发起纪念鉴真逝世1200周年的活动,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在邓小平、邓颖超关心支持下,中日两国佛教界共同发起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活动。中国佛教协会还同日本佛教界举行空海大师圆寂1150周年大会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在西安落成仪式。与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和日中友好佛教协会的联系全面开展。赵朴初会长、隆莲副会长先后荣获日本佛教传道协会颁发的传道功劳奖和传道文化奖。中国佛教学会还与日本佛教大学共同举办了三届佛教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朝鲜、韩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也已经全面开展。

1956年和1960年,中国佛教协会组团护送佛牙舍利分别赴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巡礼。1960年12月,喜饶嘉措会长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作为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个组成部分访问缅甸。喜饶嘉措大师、赵朴初居士先后赴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参加佛陀涅槃250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佛教协会还接待了印度总理尼赫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老挝首相富马亲王、缅甸总理吴努、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来访。组织佛教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捐赠“玄奘法师纪念堂”建筑费人民币30万元;接待和举办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会议。作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佛联”)的创始人,赵朴初居士当选为该会副主席,出席了第4届、第5届、第6届大会。赵朴初会长等率团参加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第3届大会和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14届大会,皆当选为副主席;组团出席世界佛教领袖和学者会议;在北京承办了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会议;班禅大师率团赴尼泊尔参加“世佛联”第15届大会开幕式等。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先后出席在斯里兰卡举行的国际佛教大会、在尼泊尔召开的世界佛教领导人大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宗教和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人权会议、在泰国举行的世界宗教领导人和平峰会、在斯里兰卡举行的国际上座部佛教大会、在印尼举行的世佛联第22次大会,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的工作。赵朴初居士还出席了在日本京都、东京举行的世界宗教徒和平会议和“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赵朴初会长和本会领导人多次访问日本,并先后访问泰国、新加坡、韩国、朝鲜、美国、澳大利亚、尼泊尔、印尼等国。泰国僧王智护尊者应邀访华。中国佛教界与缅甸佛教界实现多次互访,接待孟加拉政府代表团迎奉阿底峡尊者遗骨,接待了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和泰国国王特使、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泰国公主和日本皇族等贵宾来访。

新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界仍然会贯彻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友好、合作、和平”为基本宗旨,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联系;继续发展与韩国、日本的黄金纽带关系;继续加强同南亚、东南亚国家佛教界的传统友谊;继续开展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佛教友好交流;建设和管理好尼泊尔中华寺;积极参与“世佛联”、“世宗和”、“亚宗和”等国际宗教和平组织的工作,与世界各国宗教界一起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各项活动;增进同世界各国佛教界的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

四、结语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展示了中国佛教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对中国佛教的光明前途更加充满信心。今后的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佛教搞好自身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佛教协会已经走过曲折的道路,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昌隆盛世,迎来了佛教事业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全国人民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构建和谐社会自然也包括了妥善协调各种宗教和宗教徒的利益,将他们的积极性最大的调动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杀生,要人善待众生的和平有益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它们在当代社会中可以在帮助人们增长诚信,安定人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中国广大佛教徒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光大佛法,走上新的坦途。

《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第2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  

 黄夏年教授:义学大师溥常法师 

 黄夏年教授: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 

 黄夏年教授:虚默·灵默·心镜——宁波七塔寺祖师刍议 

 黄夏年教授: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黄夏年教授:圆瑛大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佛教组织观 

 黄夏年教授:《坛经》的现代意义 

 黄夏年教授:从罗汉寺走出的一代大师——桂仑法师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黄夏年教授: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 

 黄夏年教授:僧肇是怎样解“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