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孝法师:心力与愿力


   日期:2021/10/21 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力与愿力
如孝法师开示

        在学佛的过程中,就算有一些觉受、体验,它都不是坚固的。佛法最终是以办烦恼为目的。你不要担心,在几年或数十年之后你会完全地明了。所以你要怎样去修呢?就是说心要达到专一。我们有一个咒,会不断地促使它最后在身表会出现觉受,这个过程就是从身体的转化到心的清净,心的清净又会转化身体。这有一个互相转化的过程,到最后会有一种特殊的觉受。这个当中要经历身心两个层面的东西会很多。比如说你现在的一种犹豫的模糊的心态,它就是一种烦恼,不是别的。而你的心的专注和清明,在这个阶段能够开启智慧,这个的调伏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你用什么维持当下的心?就是用愿——对一切众生起的大悲心;对一切轮回的苦起的畏惧心。要时时把这两个念着。这两个是道,是属于心地法门上的问题。而其他的一切境界、觉受都不要紧。你对这个担心的时候就是忧,是烦恼,所以你在这上不要再去思维,而是说当下要安心。你安住在道场,安住在法,把每天的日子往前过。每天好好发愿。他就会促使你在道业上一直前进。你会在这个感觉当中活得充实,有心力去承受。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心态,而不要在这当中不知适可。这是修法过程中一段时间心会遇到的障碍,这种障碍属于修法上面的莫名的一些东西,它不属于平常的心。你对戒的功德,对佛的信心都去培养也会破除这种烦恼。慢慢来,要有耐心,要有愿力,要有出离心就好。这三个作为你获得什么,和退失什么的标准。你时刻去检查,就不会走错路了。因为修行不光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你的心力强的话会带到未来世都受用。这一种出离的心,你的心里老有这么一种出离的状态,不用观想他都会出生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善根,始终在发生作用,就是菩提心的觉份显露出来的一种坚固法。

徒弟:“我每天心是很清净,但是每天在这个状态里面也没有太多的思维,没有太多的想法、念头”

那还有一个路——普贤行愿,愿力不够,它是一潭死水,就停滞到这儿了。

徒弟:“就好像站在十字路口,找不到感觉,虽然知道目标在那里,但是找不找路 。”

怎么样挈入?怎么样入这个道?就是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让它再活起来,就是愿力门。有些人对佛法有一个目标,知道最后要达到什么,需要把思路理清,明白当下我可以依靠一个什么方便之法,我可以依靠这个方便之法可以达到什么效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会很迷惑。

现在文化层面比较推崇,把佛法整得太庞大,太复杂,让人无法适从。有许多文化层次很高的学修人用他的思维去理解佛法。他写的那些东西就把你带到一边去了,至于带哪去了,咱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他就是凭感觉,思维可以帮一点忙,但是思维不是绝对的可靠。思维是属于理论方面,推敲方面的,在实践上往往靠不住。它只能维持你一段时间,所以参学的意义就在这里,法门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有的人学到山穷水尽处,这个关口谁都帮不了他。那时候很多大德,他就是站在山顶上,太阳出来了,他对着太阳发毒誓:“我今天不开悟,我就从这个山上跳下去。”他就站在山顶上对着太阳参。太阳落山了,他还没开悟。没开悟怎么办?跳下去。最后就只有这一招。

我为什么举这个公案给你们讲?概念只能帮助你,有时候学佛的人要自己逼自己才可以,才能突破一些东西。概念是在一定阶段起一定的作用,所以我现在是在自己逼自己。

徒弟:“当下,你会了解自己的状态。我应该安住在什么方便之法上,我持咒或念佛。我可以顺着这个路子一步一步往上走,我可以达到佛所说的终极的目标。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当下选择了一个法门,但是我不知道这个方便法能把我带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就算我安住在这个方便法上,但心有时候还会定不下来。要是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去做引导,和当下的方便法结合起来会比较清晰而且知道这个方便法会带来什么作用。”

这是怎么样前进的问题。你说的对,确实是这么回事,要有一种思维,有一种宏观的认知才好往下走。这叫做契入,从这个契入,你会选择一个法门。在实修之后,这个思维已不能再支撑你,这个时候就是要逼,要靠愿。那还有一问题,怎么样突破的问题,这个比较关键。但思维是偏不是圆,我们用思维可以契入这个法门对法门生起信心了。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愿力,但是真正的超越这个问题在密乘来讲,只有祈祷。祈祷不属于方便,不属于拿来用的而是决定信。这个问题所有的人走过,能不能到达,我不知道,但是是法门传承下来的,那我把所有的问题打包交给我的本尊。这是决定,你没有这个决定,那个思维救不了你。

徒弟:“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人持六字大明咒,她持成了嗡吗呢呗咪牛,但是她持得非常好,满屋放光。有人看见了就问她在干吗。她说在念六字大明咒。那人一听,说你念错了,应该是嗡吗呢呗咪轰,就给她纠正了。她以后念到这里就犹豫,这到底是“牛”还是“轰”。后来这光也慢慢下去了。后来有一老修行从这过,老人就问他,老修行说,你念“牛”就是“牛”,这主要是一个信心,信心不能退,一退就迷惑了。

在《百法明门录》就解释过,它属于一种心所。我们当下的无明烦恼也是通过心所去展现。心只能同时入一个心所。入了这个心所就不能入那个心所了。但是所有的善法和菩提心是相应的,和空性是相应的。但是我们入这个善法的心所不一定是解脱道。但是我们入这个信根,它会达到一种五蕴的平衡。戒、定、慧、信、愿,五蕴平衡了以后,身心会挈入法界。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你信都不强。思维属于慧,你有慧而没有信,它不够平衡,在法界当中它挈入不了。从理论上讲,我们这都是强词夺理,都是强立名言。刚才讲的那个故事,她是解脱了吗?她是到了一个什么境界?谁知道?她是没有明眼人指导的,所以是一群人都在境界上瞎起执着,她要是心真的达到专,会有这种物理现象产生,但这种物理现象没有究竟呀,如果到究竟的话,她就会见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给她说这是“牛”还是“轰”,她会到十方诸佛刹士去参学,十方诸佛会教她解说的法门,她这时还没有解脱,她只是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也没有人给她说这些,所以说她的福报也是有限的,她只不过是有信根有专注,她还是在一个依处上,还没有解脱,解脱是很重要的,所以说要齐头并进。佛法不是 一种资粮能够成就的,也不是一种资粮能够挈入的。

断烦恼,所谓的断烦恼,本来不可断,但是你达不到,就给你说断吧,它有能断所断。而大乘不这么看。烦恼在哪里?根本没有烦恼这么一回事。你断什么烦恼?什么叫烦恼。真实的法界是诸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言诠所能说的。十地以上的菩萨也看不到,那我们上哪里去找解脱呀?你说信愿重要不重要?人之所以厉害就是他能信得过自己。红军为什么两万五千里长征?能不能成功?谁也不知道。我就要长征,我就要走,结果成功了。谁能想象到未来的事情。所以信愿是前导,一切诸佛、普贤愿在前面引导他。它是一个综合的一个佛法功德的表现,不是戒也不是定,也不是慧。慧都是狂慧,戒都有概念,定都是一种觉受。你这时候都没有定就失去了。你到哪里去找依靠呀?只有信愿。在密乘当中讲这个信就是法界。信非常的猛烈。佛法无信不立,所以《华严经》只说了一句法:信为道源功德母。

徒弟:“感到难以安住在法上,迷惑比较多。”就是信得不坚固。为什么有些老太太能行?她那种信不是我们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她是不问理由的,这种信根是生生世世都有的,你要培养它,因为我们通过思维已经得到决定信了。

佛法的一个展现就是准提菩萨,她代表了佛法的地道果,所以这个时候才能祈祷,我内心的黑暗请您赐予我加持,我不净的污秽请您予以矫正。所以在定中在梦中,你都会得到法界的礼物。因为你的心是通向法界的,你的方向就是朝向它的。愿就是你的方向。

只要我有一个目标,虽然很苦,但是我也会去做,我也能安住在修行中,因为我有强大的动力、信念。这实际上是有一个对比。同样的要求,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从这当中你就会了解到什么是实践的殊胜。从这当中你会说服自己。印光法师常说一句话:“有话对自己讲。”

弟子:“很多人当下很难安住在所修的法上,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或是迷惑,时间长了,会退心或心老是定不下来总是迷惑彷徨。”

有迷惑彷徨都没关系,你要先安住在法上,先往前走。摸着石头过河吗!你先摸着这个石头,至于真实的境界,你到了一定的阶段才能解开。一方面要由思维修入,要有前瞻性地去评价佛法;另外一方面你要培养自己的信。它是两条道,如车两轮,辗转增上。信不是不可以培养,你关注了这个问题就会有前进。你不能把你的心老是放在一种方法上往前走。有时候也有懒办法。我出家了,我就是要出家,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我修行,我也不知道修行能不能消我的业,但是我就是要这样做。这是不需要理由支撑的,它是可以培养的。

弟子:“我们经历的佛法太少了,可以依靠善知识、上师。他们走过这条路,他把他的见解给你,自然更容易上路子。”

这个就是要在法门上给自己机会,安住、祈祷,这要有个过程的,不能总患得患失,不能对前途迷惑、彷徨。

弟子:“以前听人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如果自己没有把握住的话,学佛的过程中,自己会很迷茫。”

所以在现在,你要发起最大的精进,就是不能离开法门,如果出现问题都是暂时的。菩提道不会中断。那时候,理论已经说服不了你了,而是实践走不通了,那种人很多。

生命很漫长,我们的心态在这当中业力就会展现。所以必须要了解戒。没有戒的基础你调服不了自己,在功德上产生不了作用。这都是看不见的层面,而我们的心捕捉的都是有为有相的东西。所以就概括为心是无常的,那无常的心哪里有究竟的住处。你今天有道心,明天就没道心了,而你究竟的生命是远离这一切的。真实的生命感是什么?是苦、是迷惑、是业,这是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你从这上面去思维就是和诸佛的法身在会晤。从这方面你再展开善知识对你的恩德,你的人格会健全。你不会学佛就每天一个人锁在屋里,诵诵咒,失去生活的充实感,那就要去矫正。

“苦尽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比喻。那种真实的生命感就是你对自己的业障的清除,你的愿力的坚固。法界会为你打开,真实的生命会体现。真实的生命不在你当下虚妄的心里,也不在你的身体里面,而是本来如是。它没有变化,你要挈入它就必须要调整自己。真实的生命不用说都是存在的,这个你就要用信,怎么样通过信入道?就是法门。怎样通过法门解脱?就是你在法门上不断地行持。它展开了就是戒、定、慧,浓缩了就是一个准提咒。它有一个过程,你不能着急,不能患得患失,这很重要。

我出家今年算来有13年了,这种困惑我也有过,只是我比较幸运,和那些师兄弟比起来,我觉得他们的心都飘忽不定,就像你说的这种状态。但是后来我在自我观察的时候,我想,他们有一些根器比我好,为什么没有在前进中获得一些真实的感觉呢?我发现他们没有依止一个法门。所以人要有恒心,很关键。去年我在终南山送走的那个老和尚(斯空师父)一辈子就念一句“阿弥驼佛”。他才是苦,做事都是违缘。90多岁了才去修庙。让人家把他气得没有办法,最后也是气得生病了。但是他的功夫,他的信心,别人比不了。我们最后去看他,他的念力很强,心念一直清清楚楚,一直念着佛。他在床上不能动了,但是念力非常清楚。在临终前三天,他就说:“佛法真是真实不虚呀!”他一生很坎坷。十几岁出家,解放以后又还俗。条件不好,他也没有获得一些依处。晚年的时候经历过尘世的磨练之后,感到这个红尘确实没有任何意义。他再次出家已经60多岁了。到他去年圆寂,也就是二十几年的功夫。再出家,他去参访了许多善知识,但都没有得到一个具体的答案。他最后没有办法,就是一句阿弥驼佛。他圆寂前三天就说:“阿弥驼佛铺天盖地,佛法真实不虚。”真实的生命观就显露。这都需要一个过程。他的圣解不深,就靠这个法门,就靠信。

弟子:“一个信力,一个智力,只有这两种根性才能学佛。”

这里的智指的是圆融的智,而我们一般人都是分别的智,它会把你带入思维、分别的区域,是靠不住的。真正的圆解的人,他是过去世培养的资粮现前的灵活的东西。佛法我们不但要做一生的打算,还要做生生世世的打算来支撑,直至菩提永皈依。这是你的依处。你应该把心安住在这上面。所以我们修行先修三皈依。三皈依从哪里来?就是从观察苦、空、无常来。世间是如此的苦,如此的无常变化。我们就是要依靠三宝来了解到真实的生命。

很多人一生没有获得证悟,但是他死也要死在庙里,他就是获得了信根的一种成就。凡夫最大的福报也就是他能信,唯信能入。入了以后,智慧增上。你不入,那些智慧都是世间的邪说。对三宝的信心是基础。你信都不坚定,一切善法,一切功德,都不能带上你到究竟的成佛。信心的坚定就是对苦、空、无常的畏惧。苦、空、无常是从对生命的觉察来的,它叫做真实境界。

弟子:“凡夫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化的生活,习惯了在烦恼力生活。”

凡夫虽然是这样,他还是没有到真正的苦,真正的苦的时候是非常猛烈的,他不会只是思维一下。把你放到火里面,你看你是什么想法。从恶道来的众生他今生的一个现象就是信根特别强。但是前世修行过佛法的人。他今生因缘可能会很好,但他老是发不起来那个信,他有过去世的善根。他一入地狱,一出地狱马上就是一个增上。佛法真的很实在。信心有时候是逼出来的。佛法为什么有实践,不是理论。它就是来源于现实的推动。佛法是真现实呀!

弟子:“我们怎么样能让自己安住于这种皈依当中?”

那就是来源于对苦的观察,观无量的苦,观自己的苦,观他人的苦观历史的苦。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看历史,看看这个地球的成、住、坏、空当中无量的有情受极大的苦。别的不讲,我们自己这一生受了多大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弟子:“但是你看那些恶人,再苦他也不觉得。”

那他过去没和三宝结缘,他没有那一条道,所以这一世再不主动去培养又会沉沦。以恶入恶,入到最黑,受无量的苦,最苦的时候他一定受不了,他又会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一种善法,他又会上升,一边上又一边迷,到了人的时候又是十字路口。要么再上,他修善,如果不修善,他又堕落。有出离心就能探出头。

弟子:“世间的人就是挺苦的,但他就是认识不到三宝的重要,怎么办?”

就是缺缘吗!为什么我们把庙门开得这么大?善人恶人都要来。要与他结缘。这需要无量世的积累。你想要一世给他个究竟缘,佛都做不到。

我们密乘的人对很多生命的当下具体的一些问题很好解决。上师一念什么问题都解决,把很多矛盾都简单化了。有信仰的人,他就是这么殊胜。所以天主教、基督教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命品质,就是有这个法。但是他们不究竟。他们可怜。你看这60亿人,无非是这几大宗教。而真正解脱道就是佛道,那你还不幸运吗?赞叹、庆幸还来不及。所以自家有什么本钱自家要知道。不能对任何事都没觉察,只是躲在一个黑屋里每天浑浑噩噩的,缺乏对生命的觉醒。为什么很多有成就的人,自己去磨练自己,检验自己?

学佛人的根性不同,有的是慈悲增上,有的是智慧增上,还有的是信愿增上。这三方面不能偏,我们要齐头并进。有一个打头,我们再去培养这种热心呀,对师父的这种感情呀,都可以培养,因为那是你的道。但是我不能让你去那么培养。它比较偏,圆的是三种都要培养。

我只是一个促进的缘,最重要的是你们对苦的观察。确实想修行,你才能长久。你依靠我是一时两时的。当然实际上不是依靠我。我只是一个缘,借这个力量达到你内心的功德的提升。这个你要把握原则,依止任何善知识都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之间会非常清净。当然作为我来讲,大家都是有缘人。我的心,也就是说我过去世的根基或一种愿力,我对你们的生活上面有时也会替你们发愁。这也属于我的烦恼,也是无明。我只能是,你们不是那个状态,我也要说,因为那是我观察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对你有帮助。你们要去鉴别它,要把它升华,要提炼。我是一个外缘,你的主缘很重要。

现在需要一个愿力把你的未来规划出来,无论你是参学也罢,发心也罢,都要去培养你的出离心,这是你现阶段要去做的。

我们在老法王那边,给我印象最时刻就是老法王传法特别慢。传出离心传了三个月。我们在藏区都弹尽粮绝了,都着急得不得了,我们说:“您能不能先把其他的法先传给我们,回去以后我们一定在出离心上好好去修。”上师就把法本合上了,说:“我没有再大的法,我的一辈子最大的法就是这个,我到现在还没修好。”出离心太重要了,到成佛才圆满,才究竟成就了出离心。上师并不是针对我们几个的问题,而是针对事实来说的。

我始终给你讲的一个理念,并不是我要让你怎么样或者你的毛病、错对,这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你们出家以后,首先要有一个变通的,建立一个一辈子的依处。就是你的一种概念。怎样来对待人、事、物。你要有警觉性,你要把这个赶快建立起来。因为这个你在短时间内建立不起来,后面就很难。这是出家开始一段时间的变化,而且替代不了。你要自己去了解它。但是你要听懂我的话,我并不是从形式上去要求你,我也不是从师徒的角度去要求你,而是从出家人的经验来讲。什么最迫切,我担心的是这个建立不起来,修行到一定的阶段你得退回来,没有反手的机会。但是你有这种理念,你碰到再大的障碍,再大的事态都是你的增上缘。

我们大家都是道友,互相为了修行聚在一起,始终不离一个道。“心与天合,事与义合。”这个不圆满,要想成就很难。这是一个人的根性,最重要的是一种缘。我不敢说别的,但是我有这个责任心。我要自我观察,我的这种因缘也并不是我自己想的。比如我接这个道场,都是犹犹豫豫,最后得到了一些成就者的授意,我才去做一些事情。我到现在没有主动选择过一个事情。依止上师,上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上师圆寂的时候把我们托付给安多喇嘛,我们就都依止安多喇嘛。

我接这个庙也是因缘。佛法上我们的信心从哪里建立?我们只能这样去认知,我们把自己交给三宝,我们只有在三宝上去安住,去修行,如此而已,很简单。

任何咒能够产生作用,任何境界能够显起,都是因为心。有那个心的人念什么都起作用。这个心来源于两方面,过去世的福报和现前的专注。你明白这个原理,你就不会觉得它神奇。那不是咒的力量,是你本身的力量。念力能够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