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麻天祥教授:五台山佛教与《五台山佛教史》


   日期:2021/10/24 8: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台山佛教与《五台山佛教史》

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

本人于佛教实在是一位初入门的学者,一个事事需要学习的人。原本着眼于中国思想史的我,由于前辈、同仁的引导、帮助,接触到佛学研究。这些年来,无论天南地北、海内域外,无论听年高德劭长者的教诲,风华正茂同仁的高论,还是见后起之秀的勇猛精进,他们纵横佛说,难免有醍醐灌顶之感,越来越觉得知识匮乏、学习的必要,故有书必索之阅。至读崔正森先生《五台山佛教史》尤增感慨。

崔正森先生曾就学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现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主编、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一位治学严谨、勤奋进取、悃福无华的学者。

《五台山佛教史》上下两册,七十余万字。其主要内容是: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之因、五台山佛教的起源、东晋十六国以来各个朝代的佛教、五台山与国内名山古刹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五台山历代寺庙概况等,是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深刻认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部最好论着。其特色如下。

一、就研究方法说,我看有五个特点:

(一)举纲张目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思想当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因此,本书在绪论中就开宗明义地论述了文殊的身世、形象、思想、禅法、净土、道场、信仰和五台山气候清凉兼有五顶的特点,从而揭示了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之因,并为以后各章即五台山佛教的源流、宗派、禅法、文化交流等目铺开了道路,起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史传结合  五台山佛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何才能揭示出那兴衰荣辱的发展历程呢?本书采用了断代史的写法,从而揭示了五台山佛教的来源和魏齐、隋唐、元明清三个兴盛阶段及惨遭两次灭法厄运的下场。就每个朝代的佛教而论,本书以历代帝王与五台山、名人将相与五台山、五台山佛教的宗派、高僧、撰述和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四个层面来写,这就揭示了五台山佛教的兴衰之因、发展规律和五台山僧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于此,叙事用了“本末体”,写僧(人)用了“传记体”,时、事、人分开用了“章节体”。这样,既层次分明,又纵横连贯,给人以一个有分有合、动静协调之戚。至于最后三早(名刹古刹佛教文化交流),则是用了通史的写法,这样既使读者对各个名山古刹有所了解,又对五台山产生了一个“海纳百川”、“对外开放”的深刻印象。

(三)比较研究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着名圣地。所以,本书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研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就五台山而谈五台山,而是把它放在了中国佛教这个大范围内和中国五大名山之中来比较研究,如对五台山佛教的起源,就是先写佛教传人中国,次写佛教传人山西,后写佛教传人五台山;再就各个朝代的五台山佛教,也是简略地先谈中国各个朝代的佛教,再写五台山各个朝代的佛教,这样就显出五台山佛教的地位和影响,从而得出了“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五台山是中华卫藏”等结论。

(四)科学论证  众所周知,佛教中有许多传说故事,五台山佛教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写好五台山佛教史呢?作者经过深入实际调察研究,对五台山的地理范围、佛教传人五台山的问题、杨五即出家五台山的传说、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传说等问题,一一作了缜密的考证,提出了五台山的地理范围的“两省八县说”、佛教传人五台山的“东晋后赵说”,而对后两个问题都作出了否定。从而,树立了一家之言,使五台山佛教史成了一部“信史”  (日本东京大学故教授缣田茂雄语)。

(五)索隐探幽  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如何写好五台山佛教史呢?一种办法是抓住几个重大问题,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个轮廓,给人一个概貌,但作者在研究五台山佛教的过程中,发现五台山有极其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影响。因此,作者采取了细致入微、索隐采幽的写法,如对帝王宰臣、名人居士、高僧硕德思想文化的深刻论述外,又对昙鸾的医学思想、窥基的声法理论、法照的五会念佛、智广的《悉昙字记》、慧超的《往五天竺传》、李通玄、澄观的净土思想、璧峰禅师的华严字母和三世章嘉活佛与五台山的关系等等,都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揭示了五台山佛教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因此说,此书也是一部五台山佛教思想史。

二、就学术观点说,诚如佛学专家黄心川教授在(序)中所言:“这部书征引文献广博,资料翔实,叙述完整,重点突出,不乏新见。”  “对五台山佛教发展中出现的未解之谜或引起争论的问题都做了疏理、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觉得鲜见叠出,创新不少,大略言之,主要有七:

(一)创立了五台山地理范围的“两省八县说”    《古清凉传》说,“五台山基环所至五百里一,即五台山的地理范围为山西省的五台、繁峙、代县和河北省的阜平县,故谓“两省四县说”。作者经过对五台山脉的实际考察和《五代五台山图》的对照,得出了五台山的地理范围为山西省的五台、紧峙、代县、原乎、忻州、定襄、盂县和河北省的阜乎县,即“两省八县说”。

(二)创立了五台山佛教起源的“东晋后赵说”  佛教界认为五台山佛教起源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二八八):清初着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认为,五台山佛教起源于北魏。作者不迷信、不唯书,经过详细考证后指出,东晋后赵初期,西域高僧佛图澄将佛教由洛阳传人山西,他的高足弥天释道安于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又将佛教传人五台山北陲恒山,继有道安高足慧远法师再将佛教传人五台山地区的原平、代县、繁峙、五台等地。北魏太延五年(四三九),佛教又由教煌、长安传人平城:“大同市),然后再由平城传人五台山腹地。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四七一—四九九),五台山佛教进入了第一个兴盛初期。

于此同时,作者还指出,五台山最早的寺庙依次是:道安于东晋永和九年(三五三)建的恒山寺,其次是他的弟子慧远于东晋永和九年至升平五年(三五三—三六一)在原平县建的胜井院(又名娄烦寺)、白仁岩寺,尔后才是魏孝文帝时期(四七一—四九九)在繁峙县建的铜钟寺、公主寺、五台县建的宕昌寺、佛光寺、清凉寺和大孚灵惊寺三“显通寺)等寺庙。

(三)首次提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的观点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文殊是五台山佛教的祖师。在中印佛教中,他享有崇高地位,是佛教界崇信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文殊信仰就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也是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文殊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因此,文殊信仰就是信仰智慧、信仰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五台山旅游参学,就是要开启智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四)首次提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和“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的观点  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细致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形成过程后指出,到明代万历年问(一五七三—二六二〇)才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确定为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的道场。以文殊在印度佛教中就是首席菩萨,在中国唐代宗又钦定文殊居于普贤、观音、地藏之右,佛教界也有一种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故谓“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作者又根据三世章嘉活佛说的“世上有五个殊胜加持地,那便是中部印度金刚座、东部汉地五台山、南部布达拉山、西部空行地乌仗那、北部贵种地香拔拉”的说法,提出了“五台山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的观点。

(五)第一次提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缩影”的观点  经过中印佛教的周密研究后,作者指出文殊菩萨既是大乘空宗的创使人,又是密教的祖师之一,深受显密两教崇拜。因此,五台山就有汉传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包括北宗、南宗的泻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和黄龙派、杨歧派)、密宗和藏传佛教的希解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包括达赖系、班禅系、章嘉系和哲布尊丹巴系),故曰“五台山是中国着名的汉藏佛教圣地一。

又作者还考察了五台山历代寺庙三百七十七座后指出,五台山现存寺庙还有一百九十二座,其中四十三座内就保存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建筑,也保存了自北魏以来各个朝代的造像二万三干零九十一尊、宝塔二百余座、石碑一千零六十六余通、石雕一千六百二十九余福、汉藏乐器三千零四十五余件、藏经三万四千八百九十二册。

因此,作者又提出了“五台山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的宝库”。“五台山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博物馆”、“五台山是中国宝塔艺术的展览馆”、“五台山是中国佛教音乐的艺苑”。总之,“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

(六)第一次提出“五台山是中华卫藏”的观点  作者通过对唐代以来各个朝代佛教的考察后指出,唐穆宗长庆四年(八二四)西藏始求《五台山图》,北宋元佑至绍圣年问(一O八六—一O九七)藏传佛教希解派祖师帕当巴桑结至五台山朝圣,元代又有萨迦派五祖八思巴、胆巴和噶举派三世活佛攘回多吉朝拜五台山,明代永乐年问(一四O三—一四二四)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把格鲁派传人五台山。至此,五台山就成了汉地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且受到蒙藏人民的倾心信仰和崇拜。因此,明清的统治者就通过“兴黄教,宏启宗门”,令藏传佛教领袖驻锡五台山,鼓励蒙藏人民朝拜五台山的方法,达到绥靖蒙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边民享升平之福逾五百余年的巨大作用。从而提出“五台山是中华卫藏”的观点,并指出它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七)第一次提出“五台山是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的观点  本书不仅辟出专章论述了五台山与国内名山古刹佛教文化交流,而且从唐代起就以专节论述了五台山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从而得出了“五台山是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结论。

崔正森先生以二十年的心血铸就的这部书,不仅研究方法科学,创见颇多,而且填补了名山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还为中国佛教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他不仅为呼之欲出的“五台山学”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而且它标志着五台山研究中心从日本回到了中国山西。监于此,我以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不研究中国佛学不可;研究中国佛教,不研究五台山不可,研究五台山,不读崔先生《五台山佛教史》尤不可!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麻天祥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麻天祥教授)  

 麻天祥教授:问禅——禅与史实 

 麻天祥教授: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麻天祥教授:超越与回归的“平常心”——论道一对禅超二元对 

 麻天祥教授: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麻天祥教授: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麻天祥教授: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 

 麻天祥教授:佛家说“吃” 

 麻天祥教授:理学与禅学 

 麻天祥教授: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 

 麻天祥教授: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 ——谈佛光山“四化” 

 麻天祥教授:《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序 

 麻天祥教授:光山净居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