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潘宗光教授:著作摘录


   日期:2021/11/10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著作摘录

我把这个主旨应用在管理之上,大意就是:我们先要确立事业的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即使在工作环境中仍可平行发展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通过了解它们变化无常的自然规律,我们会明白事业上的成败得失是没有定数的,是基于不同因缘的配合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内心也就能尽量保持平静安宁。所以我们要了解事业上的问题的成因,学会用各种善巧的方法创造助缘条件:以诚信善待员工、顾客,甚至竞争对手,在大家心中散播和善的种子,如实认识烦恼的根源,从而把问题彻底解决。在提升智慧和发展事业的同时,我们也不执着于这些成就,而是将智慧成果和物质得着与别人分享。明白帮助别人也即是帮助自己,便可运用佛法智慧和慈悲来解决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也就会无往而不利,终致达到理想的目标。


管理事业的同时,应要兼顾管理心灵,在提升财富和名誉的同时,更应提升精神的境界。

良好的管理应该既包含经济成效,亦包含精神拓展,如此才可以创造一个包括财富增长和心灵成长的完整事业。

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是菩萨精神,也是现代事业理念所必需的元素。

佛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应更深切了解它的因缘条件。

“色不异空”是自利,通过修行来提升智慧,明白事物的变化无常,应用在管理上,决策者可通过掌握变化的规律来领导事业的发展。

“空不异色”的实际运用:管理者善待员工,了解他们,配合他们的才能的变化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决策者面对种种不同的意见和批评,都应乐于聆听和理解,不应执着对与错,预设好与坏。

苦——面对它,先要确认问题所在,不要轻视问题,也不要轻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认识它,找出问题的成因,不要只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

灭——超越它,确立远大的目标,不要碍于问题的表征,为表象所惑。

道——实现自己,制订方案,执行和检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问题也就不会成为苦恼。

从反省原因出发来解决问题,虽然不一定会收到即时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却能把问题彻底根治好。

不仅在管理上,甚至在一切问题上,包括人生的,心灵的问题上,我们都要能善用“四圣谛”:苦、集、灭、道,即抱着这样的态度: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实现自己,使我们的工作和人生更为充实。

“空的管理”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管理,融合由上而下的领导式和由下而上的支援式的管理,以注重沟通和分享的手段,来达成物质和精神平衡发展的目标。

良好的管理除了保障员工物质生活的交易性领导外(Transactional Leadership),还必须有提升精神境界的转化式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使大家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用无我的态度,抛开个人的荣辱得失,全心全意克尽己任,才是建立事业的良方。

通过持久的佛法修行,我们的心灵便能活在当下,不被过往的挫败所困挠,亦不致耽溺于对将来成功的臆想中,而只一心专注于处理目前的事务。透彻认识当前存在的条件以过往的经验作借鉴,为将来的目标作周详的计划,以承担的态度来坦然面对一切变化。

企业运作的种种现象都是空的,没有不变的本质,故此决策不能锁定在固定的框架中,而须灵活地考虑各种不同因素,弹性地因应条件的改变来制订策略。

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受到既定的观感所影响,从之而得出的知识也就没有绝对的客观性,在此情况下万不能执着自己的正确性而贸然作决定,应多从种种不同的条件推断,再下判断。

若我们能把时间分配好,把工作、健康、亲情、友情都能平衡好,这些不同范畴的东西便不会在我们心中凌乱交错成为挂碍,反而会有条不紊地自然运行,成为良好的助缘,间接帮助事业成功。故此,好的管理就是先要能管理自己的心。

六波罗蜜多:

一、布施,把东西赠予需要的人,可分为:金钱物质上的帮忙(财施)、精神上的支持及安慰(无畏施)、人生哲理的启迪(法施)。

二、持戒,遵行佛陀制订的规矩以保持行为(身)、语言(口)、思想(意)的清净。

三、忍辱,又称安忍,面对顺境或逆境时均安住不动。

四、精进,努力不懈,迈向解脱之道。

五、禅定,又名静虑,通过心念高度集中以觉悟真理。

六、般若,梵文音译,解作能如实认识事物的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  

 其它:十二因缘(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十二因缘 

 潘宗光教授:空 

 潘宗光教授:如何推动佛教教育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下)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潘宗光教授:出世心·入世事 

 潘宗光教授:潘宗光教授谈佛教与科学(访谈实录) 

 潘宗光教授: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 

 潘宗光教授: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践 

 觉真法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潜心学佛 

 科学家潘宗光教授亲述学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