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日期:2021/11/12 13: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潘宗光: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科学家,也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我想,要是我信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话,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疑问。这反映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了解,甚至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是迷信的、是消极的。这类误解依然很普遍,当看到拜佛求福,杀鸡还神等仪式,人们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很多故事、电影里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当尼姑,令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其实,那些东西只是附会于佛教上,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是和佛法无关的。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向西方看,以为西方就是科学的,因而以为西方的宗教也是科学的,所以下意识便认为东方的宗教不科学。西方文化,包括了科学、管理、思想、宗教等各方面都有其本身的好处。各位希望以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念完书后可以找到工作,再追求事业和名利,这西方式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相对而言,较容易导致精神空虚,若不断发展下去的话,对人对己都很危险,很容易失去平衡。虽然世间学问可以增加你们毕业后的竞争力,但假如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来遇到问题时便不懂得取舍,迷失于人生的旅途上。我希望今天跟你们讲一讲这些问题,因为作为大学生,你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佛教,有正确和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的特色,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与我们的生活、思想、价值都较为协调和统一。近年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变化迅速,每个人都肯定受到不少压力。政府也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积极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加强推广传统中国文化,让年轻人对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面对西方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释、道三教,好让年青人多加接触,领悟其中价值。把佛教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对佛教有正确了解,是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大约两三个月前,国家在杭州及普陀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首次在国内正式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佛教活动,国家统战部部长、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这次开幕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可见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我所撰写的书《心经与生活智慧》、《心经与现代管理》,最近亦通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也经常应邀到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讲佛学。去年底,中央教育电视台访问我对佛教的体会和看法,也提及佛教在管理上的应用,访问分五集播出。这证明在现时大气候下,佛教在国内的推广是受到欢迎的。为了帮助大家对佛教有正面的了解,今天我希望就关于佛教是否迷信、消极及不科学这三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理解。

真正认识佛法的人,便会明白佛教绝不迷信,也不消极。佛陀觉悟成佛后的第一次说法谓之初转*轮,就是对五比丘讲四圣谛。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基础教理,从而阐明佛教的积极性。四圣谛──苦、集、灭、道──是解决问题的程序,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很多问题,痛苦有痛苦的问题,快乐有快乐的问题。面对问题时,有些人会变得很消极,怨天尤人。可是,消极的态度是不能改变现实的,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及接受问题的存在,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一步──苦──问题的存在。接着,要找出问题的成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四圣谛的第二步──集──问题的成因。问题的成因找出后就好办事了,我们可以找出针对成因的方法来解决它,甚至超越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三步──灭──订立目标。最后,我们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这是四圣谛的第四步──道──执行方法。

举例说:日后你们毕业,就业便成为问题,也就是苦。面对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以为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解决。要找出问题的成因,便需要一个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弱点,同时也了解工作的要求,这就是集。当了解整个情况后,便可以制订合适的方案,例如应该集中找什么工作,突显自己那方面的长处等,这就是灭。最后,要切实执行,不可粗心大意,这就是道。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四圣谛。它指导我们勇于面对问题,不逃避,找出根源,想办法超越它,坚定向前迈进。可见佛教是很积极、很进取的,不是逃避现实的。

台湾星云大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太太向大师诉说她的丈夫有外遇,大师就要求她尝试找出丈夫离开她的原因。她说可能由于她经常跟朋友去打麻将,没有时候好好陪伴他、侍候他,所以丈夫回到家里也没有家的感觉。大师劝勉她要改变生活方式,不要再打麻将了,用心搞好家庭,让丈夫回到家里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家的感觉。太太就照着做,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丈夫也就慢慢回到了她的身边。如果这位太太只顾自怨自艾,不去找出问题的成因,她的苦恼就只会加深下去,永远停留在痛苦的状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面对问题,不要逃避问题,而更重要是找出问题的成因,它为什么会发生?只要找出成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根治问题的办法。虽然依据智慧的层次,看问题的深浅就有所不同,但是只要遵从佛陀的教导,我们便可以提升智慧,更全面和更深刻去理解问题。

佛教是积极的,它令我们明白要勇于接受问题的存在。虽然对已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改变,但对于将会发生但不能接受的事,我们要尽量改变它,这点很重要。生、老、病、死是苦,佛陀教导我们怎样超脱苦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不是逃避的。人与人的关系、爱与恨,乃至整个社会的动荡等都是烦恼。无论是自己的、社会的、国家的烦恼等都是烦恼。怎么样来摆脱烦恼呢?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安我们的心!为什么我们会苦恼?人的本性有贪念,好听的话就要多听,好的东西就要拥有,无论你给他多少,他还是不满足的。可是,人的本性亦有强烈的排斥心,不好听的话就一句也听不进去,心早已被贪婪和嗔恨所充斥,被塞满了!消除烦恼不能靠神,只能靠自己觉悟。佛陀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改善自己,提升我们的智慧。修行就是为了增加智慧,把自己的心安好,把问题处理好。可见,佛教完全不是迷信的,而是很积极的,鼓励人们努力精进的。

什么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没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教主释迦牟尼佛不是神,而是个觉悟了的人。他是公元500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虽然生活美满,但还觉得人生仍有悬疑未解的问题――生、老、病、死等,所以毅然离开王宫去修行。终于他在菩提树下开悟,觉悟了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明白到我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生活的一切流程应该跟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融合起来。佛法和科学都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了解和运用,可以配合得很好。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霍金(《时间简史》作者)的宇宙理论等等,也和佛法的空吻合。佛陀在两千多年前讲的道理现在陆陆续续被科学一一验证。在最后的部份,我们会谈谈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佛陀透彻了解宇宙规律并将之演化成哲理,即是佛法。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很复杂,只能领悟,不能通过语言概念来学习,讲出来就会有所偏离。但是不讲出来,又怎么能令我们明白呢?佛陀既有智慧,同时也很慈悲。他一方面,把自己觉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不要执着语言文字,要亲自修行领悟。故此,大家也不要执着我所讲的东西,只要用心领悟就好了。

佛陀所讲的自然规律就是因缘所生法――缘起。人的苦恼、世界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人没有根据自然规律而造成的。现在环保的课题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不正确的做法,从新依据自然规律来维护大自然。什么是自然规律?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态度,来维护自然?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做事,问题就会解决。中医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展起来的,它的观念是,人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治好疾病。身体有毛病就是协调不好,不够融合。中医把脉,就是为了找出身体哪里不协调不融合;我们吃药,就是帮助调整身体,得到康复。所以,中医的方法是帮助我们维护自然规律,健康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固然很深奥,但现在从简单的体会来给大家介绍。总的来说就是每件事情的发生总有一个原因,有了因后再配合其它的条件――缘。因和缘结合就会产生结果。比如苹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要有苹果种子――因。种子被放到泥土中,并有水、空气、阳光、肥料等等,这颗种子才能发芽成长,慢慢变成一棵树,然后结出苹果。这些环境条件就是缘。如果种子放在仓库里,没有遇上适当的缘,即使放上很长时间,它也还是一颗种子。种子的因,配合环境的缘,产生了苹果的果。种籽是因,产生的是苹果,不会变的,但缘由很多条件――例如泥土、水分、阳光、肥料等――组成,是会变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条件发生变化,苹果生长的过程都会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消失了,例如没有水或没有肥料,苹果树也会慢慢死掉。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和缘产生了结果之后,不会停下来。有了苹果,卖出去可以赚钱,相对于赚钱这个结果,苹果就是因,卖出去的整体条件就是缘。因产生了果,果又成为了新事件的因,然后又产生新的果。没完没了地演变下去,这就是缘起。

我们可以从动态的时间观念来了解缘起。如果能够控制某些条件(缘),就可以控制事情发展的流程,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只要能控制有关条件,便可以决定实验的结果。但在现实生活里,条件是不受控制而经常改变,故此事情也不停在变。例如,人不断在变,现在的你跟一秒钟以前的你是不一样的,因为细胞不断新陈代谢。肉体生、老、病、死的改变无可避免,有些改得比较快,有些则较慢。除了身体外,思想也是不停改变,而且变得更快。成语“昙花一现” 的改变是快的,“沧海桑田” 则是慢的。去年,我去云南石林,两亿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故此现时仍可在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中找到贝壳化石,这证明地球在不断改变,其实宇宙中没有一件事能够停下不变。怎么改变呢?那要看周围的环境怎样互相影响,因为万事万物是根据因和缘的组合而成。做人做事也是这样、我们跟身边朋友的关系的小气候,乃至社会国家的大气候都会影响我们。你们毕业后投身社会,遇上经济景气,找工作便没有问题;如果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就会很困难,那就是受到大气候的影响。每个人都和周边的缘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朋友之间是缘,人际关系是缘, 甚至物体跟精神的关系也是缘。

能看到的东西固然有因果,即使不被看到的亦同样有因果。佛教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肯定的,也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出现怎样的果呢?要看缘!有时虽然种了善因或恶因,现在还看不到果,但不等于永远不会结果,只是因为缘还没有到,所以暂时没有结出果来。只要缘一到,果一定会结出来的。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却很有福报、很富有;相反,有些人经常做好事,生活却很辛苦,这现象难免令人觉得很不公平。但那只是片刻的现象,因果不一定是刹时的,可以是多生多世的,所以佛教讲轮回有前世也有来世。做了善事,就是种下了一个因,只要缘分一到,自然就有果产生,虽然那可能是明天,或明年,甚至下一生。

我们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种因,不论善恶,只要缘一到便产生果,所种下的因就马上消失。至于没有结果的因是不会消失的,它随着我们投胎到下一世,倘遇上适当的缘,还是会结出果来。现时的经历是好是坏,都是从前或过去世种下的因在这一世结出来的果。如果想知道前世种下什么因,只要看看今世的生活是怎样就可以。假如今世活得很苦,证明过去种下的因很恶,现在就要承担这个果;相反,如果生活美满,就证明过去种下的因很好,现在来享受这个果。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故此,希望明天好、后天好、将来好,生生世世好,现在就要广结善缘,多种善因。只要种下好的因,将来遇到适当的缘,一定会结出好的果来,保证将来一定美满幸福。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为了谋取暴利而造假东西来卖,虽然可能赚到了钱,却害了很多人,种下了恶因,将来一定要承担苦果。虽然不知道苦果什么时候出现,但肯定的是他一定要承担。各位学员,看看你们自己,其实你们的福报很好,因为虽然大家还只20岁左右,但就有机会听闻佛法,参加夏令营。我就没有这么好的福报,我是十三年前才有机会接触佛教,开始修行。你们过去世种下了善因,今生遇上好的缘分,现在结出这个善果。

总结一下刚才从时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亦谓之“诸行无常”。即是说,宇宙的运作是一个变动的流程,是无常的。变成什么样,就要看缘怎么发展,才能明白整个宇宙怎么发展。有改变,整个世界才有希望。虽然现在我是穷,但只要我努力争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认真做学问,经常帮助别人,那么我种下的因和培养起的缘就能改变目前处境,将来达至成功。惟世事无常,我们才有机会改变目前的情况。只要努力,我们便能培养好的缘,改变坏的果,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样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未来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佛教是积极的!

现再从具体的空间观念来了解缘起,即因和缘是怎样组合而生成种种事物。譬如一个人,他的生理状况、思想、取向、人生观是不停地改变的。人不能离开周边的环境生活,人要有食物,就必须有人耕种,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科学的万有引力就是指,两个东西必须相互吸引,假如没有吸引力,世界就无法运转。这相互吸引的力量令地球围着太阳转,令人造卫星围着地球转,所以每件事都是互相影响的。在生活的情理中,你影响我,我影响你,虽然这种影响不容易看到,但确是存在的。例如,我帮很多人,很多人也帮我,这就是互相影响。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依赖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的自身和环境都是不断改变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又例如,潘宗光是我的名字,代表现在的我。但每个人听到潘宗光这三个字,都会有不同的了解,我太太对我的感受,或是同事对我的感受是不会一样的。究竟我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可能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教说“无我”。

“无我”不是说我不存在,只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我。我根据周边的环境不断在改变,随着自己的思想、学问的改变而改变。既然如此,就没有两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是完全一样的。看事物是基于个人经验,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故此不同人得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做大学校长,我们经常要做许多决策配合学校发展,副校长或院长都会提出很多方案。学佛以后,我认识到单从管理阶层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策略未必最理想,因为方案制定后,还必须能有效率地执行。方案由谁来执行呢?是学校的老师!方案又由谁来接受呢?是学校的学生!所涉及的人不同,对问题看法就不一样,故此有关方案的制定、执行、接受便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所以,现在学校的方案定下来后并不立即执行,而是先咨询老师及学生们,让他们发表意见,看看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待方案完善后才推行。这样执行起来较顺利,较易成功。这例子表明,人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故不可能永远正确、或不正确。我们要放弃对立看问题的方式,以中道的方法找出最理想的方案。所以,看问题一定要舍弃两边而取中道。佛教的中道就是教导我们,看问题不该主观而应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才有可能找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让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无我”。水是很普通的东西,但谁能告诉我水是什么呢?我相信所有人对水的了解都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除了有日常的液态外,还有蒸汽的气态和冰的固态。在干燥的沙漠里水可以救命,有水饮才可以活下去,水比黄金钻石更珍贵。可是在水灾时水又变得很可怕,可以把人淹死,是杀人的凶器。那么到底水是怎么样的?是救命的、还是是杀人的呢?那要看当时的缘,看它当时的情况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此,没有固定不变的水,水的含义无穷无尽,不能一下子全部讲出来,水是“无我”的。

总结一下刚才从空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亦谓之“诸法无我”。就是说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不能独立存在的,必然和周边环境有关系的。同样的因和果,好坏的程度则依赖于缘,好的助缘会加强善因的果报,而减低恶因的苦果;不好的缘便会减弱善果,而加重苦果。

根据时间的“诸行无常”和空间的“诸法无我”这两个最重要的佛教思想,我们可以积极地生活,改善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未来。我们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只要缘够好就不用太担心果。即我们抱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还剩下一些时间,就让我简略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经》。

佛经虽然有很多,但都是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只是重点不同而已。当对经有所了解以后,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背景和其他人不一样,不可能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人,但只要我们明白佛教义理,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取一部经、一种方法来修行,便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佛教义理最重要的就是缘起性空,刚才讲过缘起,现在讲《心经》,它就是讲空的佛经。空源自于缘起,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很难讲,但不讲大家就不知道什么是空。讲解一个题目,我要根据对象不同的程度来进行,就好象一个学科的对象可能是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的同学,我们要用不同方法来给他们讲解,好让他们明白。空的智慧必须在修行中体会,要讲解的话,我惟有尝试从生活及科学的角度来讲一下,我希望提供一个较显浅的方法,让初学者有入门的渠道。各位要深入体证空义的话,就必须亲自修行、向大德参学。

《心经》虽然篇幅不长,只有260字,但却流传最广。因为它字数少而简洁,理解上难免会产生困难。注解《心经》的书很多,侧重点不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起来可能仍感吃力。我希望帮助那些初学佛的人能对《心经》产生兴趣,所以以《心经与生活智慧》做书名,让读者能从生活的角度来解读《心经》。书中我归纳经文的整体含意,用简单的例子来讲解。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修为很高的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能完全了解空,把空的智慧应用自如,因此自己没有烦恼,同时亦能帮助他人解除烦恼。换言之,只有观自在菩萨的境界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要修到他们的层次才可以真正了解空。我们修行就是学菩萨一样,深入了解空,把空的智慧融入生活当中。

《心经》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受、想、行、识”是“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思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肉体和思想两部分组成的,这些都是空的,是无我的。这是人无我,很重要的思想。

经文接着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的法则或现象是空的,是无我的。这是法无我,也是很重要的思想。

经文接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在这里将空应用于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各方面,指出它们都是“无”的。要留意的是,《心经》说的“无” 不是指没有,而是不执着的意思。

其实我们应该先要钻研了解六根、十二处、十八界 、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教理。现在时间有限,就简单地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是讲一个修行的人,经文之所以强调“无” 就是指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舍弃执着,不要执着我这个人在修行。修行是人生很自然的过程 ,所以“我在修行”没什么了不起,不应把它作为概念放在脑中。要明白修行是在我们生活当中,在我们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进行的,所以不要执着我在修行这件事。惟有不执着于修行,修行才能行之有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  

 其它:十二因缘(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十二因缘 

 潘宗光教授:空 

 潘宗光教授:如何推动佛教教育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下) 

 潘宗光教授:出世心·入世事 

 潘宗光教授:潘宗光教授谈佛教与科学(访谈实录) 

 潘宗光教授: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 

 潘宗光教授: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践 

 潘宗光教授:著作摘录 

 觉真法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潜心学佛 

 科学家潘宗光教授亲述学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