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什么是道(宏意法师)


   日期:2021/11/16 21: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道 
宏意法师 
  
  有位僧人参访秀州本觉若珠禅师,问:「如何是道?」禅师不答,只把手作拳,举了起来,僧人看来看去,无法体悟,就说:「学人不会」。想不到禅师却曰:「拳头也不识!」读了这个公案,不禁令我想起,我们求道修行,确实是凭着自我主观的意识,不断地向外探讨,鲜少能用直观的方法看待事物,我们在生活中,不是把珍贵的真理,看得太平凡,就是把平常的事看得太稀奇,正如公案中的僧人,原以为禅师拳里有奥妙,结果是连拳头也不认识了。事实上真修道者,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还原,恢复本来面目,而不是再增加任何所知障。
 
  很惭愧,我自己学佛多年,至今谈不上有什么大彻大悟,有很多烦恼习气也没有断,不过,在学道的过程中,我倒非常肯定,佛法是很实际的道理,依之而修,一定能安定身心,消除苦恼,不待犹疑;只是人的习气重,要长期磨练,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如果那一天心地透明了,不再随烦恼之波而流,也是当生成就的幸事。
 
  我记得最初去到台湾的时候,虽然年龄小,但内心里却着实有求道的意愿。巧幸的是,第一个挂单的地方就是南投水里莲因寺。忏公老法师威仪严肃,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教导,也处处强调修行的重要。本来年轻人是怕被管的,但对我来讲,却是适得其所,反而对台湾的佛寺和僧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敬仰和羡慕中,自然地提升了我学道的信念。
 
  可是当我把自己真正投入修行中的时候,又发现向道之路是步步维艰。为什么别人坐得那么好,我却脚痛不断;看看年长的师父们念佛念得那么专一,为什么自己会妄想连连?有时候对老法师的训导不太服气,但在现实中也只得忍气吞声。所以,我当时的情形是,很想学道修行,但在实际里,却是挣扎着过日子;理想很崇高,但境界又非常平庸。因此,莲因道场虽然庄严清净,想让身心安定下来,却需要一番功夫。
 
  后来进佛学院读书,发现道场的风格与前者不太相同。在莲因寺我们常听老法师讲要老实一心念佛求往生,了生死,但学院却强调要多闻多解,发菩提心,入世度人。非仅如此,在一些不同的环境里,,甚至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所谓的修行人,直言某种生活方式是修行,否则即不是修行。不同的修行方法听多了,对我们初学者,不但没有启发,有时反而引起矛盾和糊涂,不知何者才是正确的。
 
  可能是求道心切,急于速成,也可能是我对于很多修法都有兴趣,所以在不同的机缘中,我曾老实念佛,也曾用功禅坐,为了想开悟,甚至闭关参话头;见老师父不倒单,很羡慕,曾试了六次,最后一次几乎是一年中没有躺下来睡。听说灌顶修密法很好,也请上师灌顶修文殊法,修了两年半。这样东参西学的摸索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不管用什么功,修什么法门,我们第一,动机要正确;第二,方法要中道;第三,功夫要持久;第四,佛理要清楚,否则都是以妄修妄,沽名钓誉,盲修瞎练,不切实际。
 
  我一生最大的福气,就是在学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每每在我修学不平衡的时候,都会及时劝告,防止了一些极端问题的出现。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现在我很少说什么方法是修行,什么方法不是修行,基本上我鼓励学者回归原点,以戒、定、慧三学为衡量的准绳,凡是有戒、有定、有慧的锻炼,都是修行,否则即要小心,以免误入歧途。
 
  对所有发心求道的行者,我也有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 修行应与生活打成一片
  我在道场中,曾目睹禅坐者、念佛者,遇事不顺心,即破口骂人。甚至有人为了个人的静修,而强令常住停止某些活动。因此,不管如何参禅,如何念佛,假如不能在生活中保持平静,展现慈悲,行者应该问问自己,修行所为何事?
 
二、 从小处着手,长期地修
  修行固然是为了了生死、成佛道,但老是这样想,也怕自己变成眼高手低。我以为修行就是切实地去修改我们的身心行为,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调和。因此,修行者最好是先观察自己,找出缺点,然后针对缺点,长期用功对治,方有成效。譬如:安忍心不足者,在禅坐、念佛中就以培养安忍心为目的,生活中也时时念兹在兹,如此点滴累积,功夫必定成熟。当身心有些进步的时候,行者自然会触类旁通,多面照顾,提升自己。
 
三、 要重视气质的改变
  平时听人谈修行,有时会闻说某人每日禅坐多久,念佛多少,诵经几遍。当然日常中规定一些恒课,固定的做,也是一种锻炼。但假如行者只重视功课中数量的增加而不反省自己习气除了多少,慈悲喜舍增加了多少的话,那是本末倒置,还没有抓到修行的重点。
 
四、 要在生活中多修观照
  一般人在念佛或静坐中,大部分时间都以修止为主,观只是帮助我们专注在所修的方法上,当然有的人观力很强,也能在静坐中依各种不同的观法,把所观之境,仔细的深入观察。我的感觉是,打坐念佛就不妨多修定力,先培养平静心,等我们投入各种生活活动时,反而要谨记提起观照,因为正见和正思惟,不是只在静坐时想的,它是实际的生活道理,要把这些道理用在日常中,否则我们就会变成静坐、念佛时想的是一套,待人接物中,做的又是另一套。
 
五、 要内修外修兼顾
  当一个人静下来锻炼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是内修;当我们投入人群,布施结缘的时候,就称之为外修。我记得在十九岁的时候,自己曾写了一篇文章──「谈内修与外修」。后来看虚云老和尚开示中,也曾用这两个名词,内心很是兴奋。其实我当时就是给「修行」两字弄糊涂了,才思惟理出这些想法。我觉得修行人有时要静得住,从静中找出自己;有时要动起来,从动中检查一下自己有多少功夫,是不是真能忘记自我,融入人群。一天静多久,作多少内修,或一天动多久,作多少外修,各人要自己调整和兼顾,否则,不是变枯木死灰,就是做了个泥菩萨。
 
六、要记得解脱的根本重点─除我执
  在佛门中,我曾见有的人不修行,我执我慢还小,一修行我执我慢就重起来。不管是关于法义的观点,还是境界上的体会,只要有人有不同的看法,马上就泾渭分明,或甚至水火不容。这些现象,古时有之,现代也还是不断,深觉可惜。我们看佛陀住世时,他虽然有他基本的坚持,并且依此终生弘化,毫不犹疑,但在很多人群里、宗教里,他又善巧地包容异己,让外道如潮水般涌进佛门。因此,我觉得一位真修行人,看经时要修无我,静坐时也要修无我,谈佛法时宣扬无我,开会座谈时也要表现无我。唯有时时净化自己,消除我执,真正的解脱才会出现。
 
结语
  台州府无愠禅师上堂云:「禅和家道:我无有不知,无有不会。忽有问:如何是行脚事?便口如扁担!病在于何?
 
  病在多知多解。恁么参学,不如三家村里种田汉,有问今岁稼穑如何?一一道出,如瓶泻水。盖其无知解故,无拣择故。」禅师倒不是教人在修行时,要人真的无知无解,反倒是叮咛学僧在知解中,要培养实际功夫。修行是实践我们所知的道理,也是净化自己、净化世间的方法,知而不行或把修行拿来作学问般研究,恐怕只是徒增知解识,耽搁自己。因此,真的是说一丈不如行一尺,只要在生活中,依八正道如理思惟,如法而行,人生必定别别解脱,法喜日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 

 其它法师: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 

 其它法师:念佛与修行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