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楞严经述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陆西星)


   日期:2021/11/17 21: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王法祖 校定

  △四行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之明。无粘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唯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相根元故。其想披露。凡彼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然虽未能见彼修因趋果。因由谛绪。已能总见生类。但由行起名。此行阴者。为同生基。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即行阴之体也。故行阴尽者。则能超之。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常一。故称正知奢摩它。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境皆由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从此唯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是即阴魔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己之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既见此已。遂以一切生灭。皆圆于此。而不进穷识因本末。遂立二无因论。

  △二无因论  其目有二

  自此以下十种皆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机既破。则根离区穴。而眼清净。故能洞见众生。业流湾环。随业轮转。不能自出。以其未脱识阴。定力有限。故八万劫外。冥无所见。以无所见故。计本无因也。生机全破。机喻扰动。即行阴也。不为想阴所覆。故云全破。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谬执生根。不达化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故曰末无因也。

  △二遍常论  其目有四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八识行等。皆起妄计。或拨生灭而计常。或存生灭而计常。或认识神而计常。或起邪见而计常。今此穷心境。性本无因无生灭。故以十方众生生灭之理。皆则循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想阴尽者。依心境二法修观故。功力能知二万劫事。后四万八万例此。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皆有体常。此存生灭而计常者也。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神也。八识元由。惟佛八地菩萨能穷。若真能穷尽。则入知境。离心意识。今此惟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是起邪见而妄计也。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至)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三四颠倒见  其目有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外道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偏凝不动。遂以为常。而诸众生。于生于死。计他无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谓三禅以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常种性。四禅以上。灾不能坏。名究竟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前于一法作无计。此于一性作二计。皆妄计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幻阴一体。迁流一相。而且执是执非。见今见昔。而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至)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四有边论  其目有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乃生灭分位也。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见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非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曾下。谓但见彼人。现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性。

  △五矫乱论  其目有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此观万化。见其不齐。遂生异解。不能决择。故矫乱其语。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外无所言说。

  互互无。念念灭相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外无所言说。

  各各有。念念生相也。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六计后有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无尽流即行相续也。以生灭灭尽。相继不绝。故知死后有相。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前色即目前云色。行中相续亦色也。作此四计。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从此。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旁计有为无为诸法。毕竟并驱者。计烦恼菩提不相陵灭。皆后有也。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七计后无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也。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前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八计八但非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即有相也。受想灭即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会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三阴为灭。相本虽有。不有迁流。为存相故。观无不无。随得一缘。于四阴中。随举一阴。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诸行。一切迁流法也。因见行阴。迁讹不定。遂有邪悟。谓一切法有无俱非。不可定指。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九计断灭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堕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入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十计涅槃  正计 旁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转依者。转生死为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欲二禅离苦三禅极喜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槃也。不知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吴兴曰。此云心魔。后识阴云见魔。即烦恼魔也。

  △五识阴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泪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倏然隳裂。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外湛明。以无枢穴故。人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曰内外。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兆。犹沉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唯余一阴。故将大明悟也。受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无生机故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识所变故。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渐发现。此识阴之相也。

  【解01】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群召同中。即十二类之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木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为识阴之体。故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原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识阴狂解  其目有十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由行流。故识空则返元。既空行阴。故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而能渐破识阴。消磨六门。故已六知根。淴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故能入于圆元。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也。若以此为真所归地。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圆通背涅槃。今人于真性。辄起识心。计因果生见解。有所得有所归。皆则得于识元。归于冥谛而已。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成遍圆种。

  执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魔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之类也。能为心能事果者。依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即醯罗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见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妄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拣择。故曰无择遍知。此则以无知为知。故名起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切有知也。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才得随顺而已。因随圆互。于是计一切法。皆能圆化。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勤心崇事。谓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即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理不实。误堕虚无。故于圆明性中。计皆空虚。于是灭绝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此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空外道也。以执断空故。圆虚无为之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灭依。即外道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识阴精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今见其常。乃执色身。同此精圆也。身本无常。实不可贪。以为长久。今坚执着。故云贪非贪执。阿斯陀此云长寿仙。彼虽延常。终归坏灭。今欲固妄身。以冀长住。则空长劳耳妄延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以识阴为命元。而互通三际。以为识阴若尽。我命亦尽。谁证真常。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依此邪思。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非真执。吒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此邪思。感生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深穷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因由也。以生灭由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别决择。以苦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声闻上慢之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应者即决择粗业。唯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已。背清净道。净谓常乐我净之德。四德之中。略举一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而未离于识。故名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而已。此即圆觉淴为因心。成湛明之滞果。湛明即圆融觉明也。所觉止于圆明。识精而定性不回。故名觉圆明不化圆种。以上陈五十魔境。皆是识精。错解邪悟。未得正见。拟心动念。皆堕其中。虽证缘觉辟支。犹为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所以觉皇苦口垂慈。剿心辩析。欲人不迷不失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前妨心魔。此妨见魔。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最后请益第三十  微有删约

  阿难重白佛言如佛所说(至)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缘。不知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

  △五阴妄本

  △一色本坚固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至)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想为虚妄影像。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流出。故曰体因父母想生阴心乘想。爱冥求。故曰心于想中传命。酢梅等说。以验体因妄结。故与妄理相应。若非妄伦。则妄不能感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阴。故名坚固妄想。

  △二受本虚明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至)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受。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名虚明妄想。

  △三想本融通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至)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而融也。心生虚像。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而通也。至于寤寐扰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皆融通妄想也。

  △四行本幽隐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至)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五识本罔象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至)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若是精真。不容习妄。此破其常也。精谓精明。真谓恒常。何因下示妄习相。昔睹奇物。纳种在识。若不受熏。复睹前异。必无记忆。既不忘失。则知中间常为无明。念念熏习。熏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似无曰罔。似有曰象。

  △五阴边际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故(至)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五阴言因界者。本自无界。因妄想因也。

  △阴灭次第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至)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识譬则劫波巾也。色譬则最后结也。结依巾有。故生因识起。解因次第。故灭从色除。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知有识。乃至由受有色也。灭则从粗至细。必破色而后受现。乃至破行而后识现也。理则顿悟乘悟并消者。如巾本无。结亦不有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中根必假渐修也。若因悟忘修。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适堕偏邪。终非正修。真三摩地。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至)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十波罗夷即十重罪。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至)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明清居士名家文集)(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一乘决疑论(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体仁要术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善女人传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善女人传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善女人传前序(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戒杀四十八问(周思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