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七讲


   日期:2021/11/25 2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七讲
 
 
  丙七解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上一次讲到意罚的问题,说了很多公案,证明意业的势力能使对方断命。讲这些公案,有人说很好听;好听是好听,但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我们也出了几道思考题,就是从这些公案里边,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昨天我看到有的组上也谈了不少,虽然谈了不少,但是还有一些,我们要指出大家还没讨论到的。
 
  第一个,在娑罗那王(比丘)的公案里边,就想起以前我们经常说的,禅宗的一个公案。两个比丘过河,看到一个女人也要过河,他们两个踩水过去,但那个女人不敢踩;一个比丘不管她,自己过去,另一个比丘就把她抱起走。后人就赞叹那个抱起走的比丘,说他是拿得起、放得下。我们从这个公案,就可以看出这是不如法的。这个娑罗那比丘,他在山上林间坐禅的时候,他并没有欲意,但是很多的宫娥彩女围观的时候,他没有回避,就惹了一身的大祸,差一点给打死。那就是说,即使你没有YIN欲的意思,也不能跟那些女人在一起,何况抱起走?所以我们对这个公案,处处感到是不符合戒的。戒律里边,哪怕是阿罗汉,他也不这样子做,佛也不这样子做,为什么你一个普通的比丘要这样子作?你是不是离欲了、证果证道了也不知道。要对女人不起YIN欲心,至少是三果以上。那么那个比丘是不是三果以上了?那他就放得下。即使三果以上也不行(不能这样子作),避嫌啊。你抱起女人走,如果那个女人的丈夫来了,看到这个样子,会把你打死。所以说这些情况,都是出家人要避免的。当然这个里边,加进其它的很多就不说了。
 
  另外一个,那个很丑的仙人,YIN女往他头身上浇灌脏水,那些大粪、不净汁,他不动心,忍辱,好几次都忍下去了,但毕竟最后是忍不住。外道的修法是不究竟的,只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伏到一定的时候,他降不住,还是爆发,这一爆发就造大罪。所以从这一点看,我们现在身为佛弟子,碰到三宝的教授、教诫,应当庆幸。佛教的教法是能断烦恼的,只要肯用功,烦恼是决定能断的;烦恼断掉之后,就再也不会生了。这个仙人,虽然下了很多苦功,也修了很大的忍辱,但是他的法(外道法)不究竟,所以他毕竟还是不行,还是要生起瞋恨心,就把一国的人,全部杀完,这个罪,将来当然要受果报的。这个很可怕。再一点,我们若是老修行的,瞋恨心一定要克制,如果瞋恨心不克制、不肯忍的话,那你一次的爆发,就会造极大的罪。“一念瞋心起,焚烧功德林”,你辛辛苦苦、几辈子修下来的功德,你一个瞋恨心,一下子给你烧完,这个太划不来;还要受异熟报,瞋心的结果,最厉害的是地狱。所以像这些,我们在这些公案里边,应当要提高警惕;其它的,他讲了很多,我们也就不要多说了。昨天把几个公案讲完了,现在接下去看。
 
  “若执鬼神敬重仙人,知嫌为杀彼有情类,不但由仙意愤恚者,云何引彼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如果你们外宗辩驳说,这不是意的功能,是鬼神敬重仙人,知道他心里有嫌恨,就代他去把那些人、国王统统杀掉,不是他的意业所造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佛要举这些公案来成立意罚为大罪性——意的罪最大,比身语还大?那举这些喻就不恰当。既然是佛举的喻,那就不会不恰当,也就是说,确实是由仙人的意造成的杀罪。《密勒日巴传》,大家都看过,他也有发冰雹,那些冰雹是鬼神为他发的;传记里,那些鬼神不是拿心脏来给他看吗?杀了三十多人。这个当然也有,鬼神为杀的也有。但是这里说的意罚,却是仙人自己意业造的罪,不是鬼神代为杀的。
 
  我们看这一段,昨天念过一些,现在再说一道。
 
  “云何引彼,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释下半颂,诘意罚为大。若鬼神为杀,云何世尊,引彼林事,返问长者,成立意罚为大罪性,过于身语?”假使照你这么说,是鬼神代杀的,还是身语杀,那么佛为什么要举这几个山林的公案来返问长者,目的是要成立意业的罪最大、过于身语业呢?佛当然不会乱说。所以从这一点看,一定不是鬼神代杀的,就是他的意,可以产生这个功能。“由于此杀在身语故,非意罪大”,假使说是身语杀,那意的罪就不是最大了。
 
  《俱舍》里也有这个话,“三罚业中,自比校者,意罚为大”(自比校,这个“校”就是比较的“较”;可以呵责、可以惩治叫“罚”),意思是说,在很多的罪业里,自己相比较,而不对其它,单就身口意三个业里边,自己来比的话,意的罪最大,“意罚为大”。其它的还有五无间、五偏见等等。五个无间罪里边,自己相互来比,“破僧为大”,破僧的罪最大;五个偏见就是五个不正见,这五个里边,自己比较,“邪见最大”。“故知意杀无量众生,过破僧罪”,所以从《俱舍论》里所说的来看,可以得到结论:以意来杀无量众生的这个罪,比破僧的罪还要大。为什么?“破僧罪是虚诳语故”,虚诳语是身语的罪,摆在这三个罚里边,它是语罚,既然意罚大于语罚,那么破僧的罪,就要比意杀无量众生的罪要小了,意杀无量众生比破僧罪还要大。
 
  (35B)“若尔,论说破僧能感无间一劫恶异熟果,此中意杀感果如何?”照你这么说,就是《俱舍论》里说的,破僧的罪,感的果很长,要在无间地狱里感受一劫时间的苦的果报,而你说意罚比破僧罪还要大、要重,那么意罚的罪,它感的果是怎样的呢?
 
  “大乘中说,感无量劫受无间果,过于破僧。”在二乘里边,破僧的罪感的果时间最长,一劫,在无间地狱受无间的苦报,没有比它(破僧罪)再大的了,但在大乘里边说,意杀众生的罪,感无量劫受无间地狱的苦。破僧感一劫的时间受无间地狱的苦,而意杀众生则要无量劫的时间,那就是无量倍,当然比它大、重得多,所以说它的果报重过于破僧。
 
  “从初为名,皆名生报”,《俱舍》里说,破僧只感一辈子的苦报,一辈子最长就是一劫,而大乘里说,意杀感的果是无量劫,从他第一次受报,都是这一辈子造罪、下辈子就受报,第一次的受报是生报(生报就是下一辈子就受报),以后还要不断地受下去,每一次都是生报。从初受报的来说,不管是破僧,还是意杀众生,都是生报。破僧是一次的生报就完了,但是意杀的罪不是一辈就完,还要无量的延续下去。所以,虽然都叫生报,但时间比起五无间罪、破僧要长得多。
 
  “说色业道,立五无间,于中重者,谓是破僧;破僧不能重过意罚,故说意罚,为大罪性。”色业道就是身语业,身语业是属于色法的,在身语业的七个业道(身三、口四)里边,五无间的罪是最重的,其中又以破僧的罪为重,虽然破僧的罪最重,但是还不能超过意罚,所以意罚罪性最大。
 
  俱舍又说:或依大果,说破僧重;害多有情,说意罚大;断诸善根,说邪见重。依彼宗说,即其罪大,后感果时,虽但一劫,倍于破僧受无间等;皆生报故,不可多生感无间果,不同大乘。
 
  《俱舍》里边又说,它们各有侧重点。破僧罪为什么重?“或依大果,说破僧重”,从他受的果报来说,那是最厉害的,无间地狱里受一劫的果报,那是最苦的,所以说破僧罪重,这个果报最大。“害多有情,说意罚大”,从伤害众生害得最多的方面说,那是意罚,如前面讲的屠城,一座城,要把它里边的人全部杀完的话,若以身语杀,要七天、十天,甚至一个月都杀不完,而意杀一下子就可以杀完,所以说意罚的罪大,杀的众生最多;如果意杀一个月的话,那杀的众生,无量无边,所以说意杀的罪重,断众生命,意罚最大。“断诸善根,说邪见重”,邪见罪的重,重在哪里?在断善根,一切善根都断完,那是邪见,所以从这个断善根来说,邪见最重。
 
  “依彼宗说,即其罪大,后感果时,虽但一劫,倍于破僧受无间等”,“彼宗”就是《俱舍论》,《俱舍论》里也说意罚的罪大,它受的无间果报,时间虽然跟破僧一样,也是一劫,因为最长的时间是一劫,但是在这一劫里边,受的苦却是比破僧受的苦要多得多,无量倍的多;“皆生报故,不可多生感无间果”,因为属于生报,不能够一辈子、一辈子地连续感受无间地狱的苦报,不能这样感生下去。因为二乘只说一次生报,一辈子受报就完了。“不同大乘”,而大乘说的生报,则是这第一辈子的生报无间地狱命终之后,接着马上又投生无间地狱,再去受报,次次都是生报,这样要经过无量劫,那就更苦了。
 
  这是比较二乘、大乘的不同之点。二乘说,意杀感果,时间与破僧相同,而受的无间等苦比于破僧,却是成倍的多;大乘则说,时间也是无边的长(无量劫),一辈子一辈子地受生下去,都是同样的无间苦果,因为第一辈子就是生报,所以后头的都叫生报。
 
  论:由此应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
  述曰:此结前也。谓此佛说意罚大故,汝应当知,但由仙忿,三国众生,皆被杀死,今变成林,理善成立意罚为重,非由神鬼敬重仙人,知嫌为杀。又解:亦即返显自识转变增上缘力,他有情死,唯识义成;非是要由缘识外境,亲能杀彼,彼方说死。
 
  “由此应知,但由仙忿,彼有情死,理善成立”,这是总结的话了,“此结前也”,因为仙人的忿恚,他的瞋恨心起来之后,那些有情就死掉了,可见,以瞋心杀人的道理,是能够成立的。普通的瞋心,要借身口,而仙人因为他是修道的人,他的意力量特别大,不须要通过身口就可以直接用忿恚、瞋恨心杀害有情。这个前面讲了很多,它的道理已经善巧地成立了,就是证明它是可以成立的。
 
  “谓此佛说意罚大故,汝应当知,但由仙忿,三国众生,皆被杀死,今变成林”,根据佛说的,意罚最大,所以你们应当知道,既然佛说意罚最大,又举了这三个喻来说明,那就可以肯定,是由于仙人的瞋恨心,使三国的众生全部被杀死,现在变成空寂的山林,“理善成立意罚为重”,这个道理,善巧地可以成立的,成立什么?意罚的罪最大;“非由神鬼敬重仙人,知嫌为杀”,不是因为鬼神恭敬仙人的缘故,知道仙人心里有嫌恨而代他去杀。那就是说,意罚可以杀众生,不一定非要身语业不可。
 
  “亦即返显自识转变增上缘力,他有情死,唯识义成”,这个讲了半天,我们出了一道题:成立意罚最大,到底与唯识,怎么挂钩?外人问的难是:既然一切唯识,没有色业道(身口等等),怎么成杀罪?那么这里就把它挂起钩来了。这道题就出在这里。也即是返显出由自己识转变的增上缘的力量,可以使他有情死,这个就是唯识的道理了。重点还是回归到识上去,因为意就是识。既然意罚罪最大,那么识的转变的力量,这个增上力,可以使他有情死,不一定要缘外色业道,用识以外的什么刀枪之类才能把这个众生杀死,这就不需要了,都在识里边,它可以变化,以增上缘的力量,可以使有情死,“唯识义成”,这个唯识道理就成立了。
 
  “非是要由缘识外境,亲能杀彼,彼方说死”,不一定要缘识外的境——这个有情是在识以外的,要用识以外的刀枪之类的东西,才能把这个识以外的有情杀死,这样才叫杀生,这个道理就不必;就在识里边,识的变化就可以使这个有情死。所以说杀生的事情,也可以用唯识的道理来讲。
 
  这样子讲,他单是说识的变化(自识转变增上缘力),前面我们也说了,真正要讲得透彻的,要用阿赖耶识来讲。
 
  以阿赖耶识来讲,那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这相分是每一个有情都相似相同的,你的阿赖耶识的相分,假使是山,他的阿赖耶识的相分也显这个山,这两个山是重在一起的,互相有牵制力,你把你的阿赖耶识的山破坏一点,比如说用炸药把它爆掉一块山头,那么在他的阿赖耶识里边,由增上缘的力量,他的阿赖耶识的山也被爆掉一块山头。乃至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里,这个山头都会爆掉一块,只要一个人有这个增上力就可以了。这样子,你杀的众生,虽然是杀死自己识里边的众生,但是其它有情的阿赖耶识,他的根身(相分)也同样受到识的变化而命断。这个就是唯识的道理。唯识道理就是:“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没有超出识的范围,都在识里边;但是这识里边可以起增上力,可以使其它有情的识产生变化,乃至断命,这都可以。所以唯识道理能够成立,应当用阿赖耶识来讲,那会比较清楚。他这里因为没有广讲阿赖耶识,所以单是以“自识转变增上缘力”来说,意思是含摄在里头了;他后面还有讲,在本论的最后,还要讲一些,那就以后再说。
 
 
 
  丙七解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
                     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论: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不?
  述曰:自下大文第七一颂,解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于中有八:一问,二诘,三难,四释,五征,六解,七逐,八答。此即初也。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不缘心外所有境者,若凡、若圣诸他心智,缘他心不?
 
  “自下大文第七一颂,解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这是第七个难了。他心智能不能知他心?你说能知他心,他心在识外;你说不能知他心,怎么叫他心智?他心智该是能知他心的。外人又以这样的方式来反驳唯识。其实这个话已经是多余,我们前面早就讲过,识外的境是不成立的,是虚妄的,但是并不排斥识外的识,他心智知他心,他心还是识,所以这是没有问题的。这里他再问一下,仅仅是把还有很多含摄的问题,借这个问来阐发一下、解释一些其它的疑惑,把识外的识,这个道理讲得更清楚一些。
 
  “于中有八”,里边又分八段,一是问,二是诘,三是难,四是释,五是征,六是解,七是逐,八是答。问来问去,一层一层地问下去。
 
  “若唯有识,诸他心智,知他心否?”照你们说的只有识、没有外境,那我再问一个问题:各式各样的他心智——有漏的、无漏的,等等,这些他心智,能不能知他心?外人提这个问题。
 
  “此即初也”,这就是第一段,“问”。“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不缘心外所有境者”,外宗问说,假使只有识、没有外境,只缘识内的境、不缘识外的一切境的话,那么,“若凡、若圣,诸他心智,缘他心不?”圣者的他心智、凡夫的他心智,到底能不能缘他心?
 
  论:设尔,何失?
  述曰:论主返诘。设缘不缘,二俱何过?
  校注:「设尔何失」,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二页前面第六行)作「设尔何过」,据大正藏(T43, p.1006, b8)及干隆大藏经等作「设尔何失」。
 
  “论主反诘”,这是第二段,“诘”,就是反问。论主反问说:“设尔,何失”?假使是这样的话,能知他心、不能知他心,各有什么过失?“设缘不缘,二俱何过”,能缘也好,不能缘也好,这两种有什么过失?
 
  你要问难,当然认为有过失才问,若没有过失,你这么问干什么?所以论主就问反问他们,你这样子说,到底有什么过失?
 
  这也可以说是论辩的善巧,人家提出问题,那肯定是他的心里有想法,那么你就可以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提这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里边,到底有什么过失?就逼他说出来。
 
  论: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
  述曰:下外人难。论主既说缘与不缘,有何过者,今为二难:先难不缘,后难许缘。此即初也。若说一切诸他心智,不能亲知他心等者,云何说之为他心智?便立量言:汝之他心智应非他心智,不能亲缘他心等故,如自色等智。
 
  “下外人难”,这是第三段,“难”,外人就把问题摆出来了。
 
  “论主既说缘与不缘,有何过者,今为二难”,既然你(论主)问缘也好、不缘也好,有什么过失?那么我(外人)就把两个过失说一下了:能缘的有能缘的过失,不能缘的有不能缘的过失。“先难不缘”,先说第一个不能缘有什么过失,“后难许缘”,再说第二个假使能缘的话有什么过失。
 
  先说第一个:“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假使不缘他心的话,那怎么叫他心智?他心智就是要知他心,你现在不能缘他心,那你就不能知他心,你还怎么叫他心智呢?“此即初也”,这是说不缘的过失。
 
  “若说一切诸他心智,不能亲知他心等者,云何说之为他心智?”假使你说一切的他心智——凡夫的也好、圣者的也好,他们的他心智是不能亲自知道他心的,那你怎么叫他心智呢?他心智是能知道他心的,你说不能亲知,那还叫什么他心智?
 
  那么又用因明,“便立量言:汝之他心智应非他心智”,你说的这个他心智是不能知的(这是简别,因为一般的,都认为他心智是能知的),那就不能叫他心智;“不能亲缘他心等故”,为什么原因?不能亲缘他心,他的心你不能亲自缘他,你怎么知道呢?就不能知了;打个比喻,“如自色等智”,自己观那些色等的智(就是观色声香味触的智能),这个智是不能观他心的,既然你不能观他心,也就不能亲缘他心,那么不应叫他心智了。这个色等智,不是他心智。意思是说,你所谓的他心智,既然不能缘他心,就不能叫他心智;因为什么缘故?因为不能缘到他心;就像缘色声香味触等等的这些智(自色等智)一样,它只缘自,不缘他心,不叫他心智。你既然也不缘他心,也就不能叫他心智。这是第一个过失。
 
  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述曰:此即第二,难彼许缘。若凡及圣诸他心智,亲能缘知他心等者,所说唯识理应不成,许此智缘心外境故。复立量言:汝他心智,应非唯识,许此智缘心外境故,如我此智。喻中不言如我此智,便阙同喻。
 
  “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反过来,假使说是能知他心的,那也不行,为什么?既然能知他心、亲缘他心,那就超出识外去了,你的唯识道理就不成立了。你唯识家说,不能缘识外的境,现在他心就在识外,若说能缘识外的境,你这个唯识道理就成立不了啦。这是两边都有过,不管你说哪一边,都有过失。那看后边论主怎么回答。
 
  “此即第二,难彼许缘”,这是第二个难,假使你允许缘他心的话,又有一个过失:能缘他心,那就超出识外去了,你这个唯识道理就不能成立。
 
  “若凡及圣,诸他心智,亲能缘知他心等者,所说唯识理应不成”,假使你说亲自能缘他心的,那么你说的唯识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为这个的心已经缘到识外的境去,“许此智缘心外境故”,你自己承认,这个智(他心智)可以缘心外的境,既然缘心外的境,唯识道理就打破了。
 
  这里我们当然看出来了,我们缘色、观的境是增上缘,亲识的所缘缘还是在识内,这个前面早就讲过了,这里还是可以以同样道理来讲的,但是他故意要这样子设难,也就是逼着你,想把唯识道理攻破,也是钻空子的问题了。
 
  再立个量:“汝他心智,应非唯识”(宗),你所谓的他心智,应当不是唯识,不属于唯识道理所包含的,“许此智缘心外境故”(因),因为你自己同意(承认)这个智可以缘心外的境,“如我此智”(喻),就像我们(凡夫、二乘)的他心智。我们的他心智是可以缘心外境的,所以叫他心智;你的他心智,也可以缘心外境,那唯识道理就不能成立。因为我们不讲唯识,我们不是唯识,你既然跟我们一样了,你也不是唯识了。
 
  “喻中不言‘如我此智’,便阙同喻”,这是(因明里的)简别,这个智是外人承许的他心智,这个量的喻里边如果不说“如我此智”这句话,就没有同喻,因为唯识家的他心智是不缘识外的心的。
 
  然他心智,亦能了知他心所法,唯名他心者,从主胜说故。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亦不了知彼所缘境。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故若许知,便有此失。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既尔,大乘许一剎那自心返缘彼能缘,彼能缘等,何不许缘?此亦不尔,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返缘自证①,岂许见分一念自缘?唯见分能缘他心故。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此亦不尔,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自证分②,证自证分,类此亦尔。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自证分③,不名他心智故。此说因位,非佛等心。
  校注:①「返缘自证」,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前面第六行)作「还缘自证」,据大正藏(T43,p.1006,b29) 作「返缘自证」。②「不许能缘自自证分」,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前面第九行)作「不许能缘自证分」,大正藏(T43, p.1006, c3-4)作「不许能缘[4]自自证分」[4]〔自〕-【甲】*。 ③「及彼能缘自自证分」,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后面第一行)作「及彼能缘自证分」,大正藏(T43, p.1006, c5-6)作「及彼能缘[*]自自证分」[*4-1]〔自〕-【甲】*。
 
  “然他心智,亦能了知他心所法”,但是这里所说的他心智,不但能了知他心,也能了知他心所法;“唯名他心者,从主胜说故”,那为什么不说他心所智呢?因为心王为主,心王殊胜,说了他心智,他心所智就已经包在里头,不必再提了。就是说,他心智不但能知心王,也能知心所;之所以不称他心所智,是因为心王殊胜,心王为主,从主胜说。说了主,随从的已经跟在里头;若说了随从的,不一定包含有主。所以,主要说他心智。
 
  “然此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这个他心智,能了知他人的心王、心所,但是不能了知“他心能缘心等”,即能缘他心王、心所的那个心等(等指心所),它是不能了知的。就是说,只能了知他心,而缘他心的心,它是不能了知的。他心所缘的境,它也不能了知,“亦不了知彼所缘境”,只能知他心,而他心所缘的是什么境,却不能了知:能缘的不能知,所缘的也不能知。
 
  “若许知者,便有自心知自心过”,假使你允许他心智能够了知他心能缘心等,或者能了知他心所缘境的话,那么就有过失,什么过失?“自心知自心过”,自己知自己。眼睛只能看外边,眼睛不能看自己;眼睛自己看自己是看不到的。自己的心也只能知外边的心,知其它的东西;自己的心知自己的心,这是说不来的,犹如说“刀不自割、指不自指”,灯只能去照他,不能照自己;手指可以指它,不能指自己。这些比喻很多,我们在法上也经常用到。所以自己的心只能知其它的东西,不能知自己。
 
  为什么这样子就有自心知自心过?“自心有缘彼,彼有缘自心”,我们自己的心可以缘到他,他也可以缘到我们的心,这样,如果我们的心去缘他的时候,他也来缘我们的心,那么我们不就能缘自心吗?他所缘的境你缘到了,我们的自心缘自心了,那么自心知自心过就成立了;“故若许知,便有此失”,所以,假使你允许缘他心的时候,他心的能缘心或者所缘的境,都能够知道的话,就有这个过失。但这是不允许的,两方面都不允许,自心知自心是不允许的,因为有这个过失,所以不能缘所缘的境,也不能缘能缘的心。
 
  “若别时缘,即无此过,自心前后,许相缘故”,假使不是同时,而是别时缘,间隔开了时间,前后相缘,那就没有这个过失了。自心前后可以相缘,现在的自心能缘过去的自心,或者将来的自心,那是可以的;而当下一刹那,自心缘自心,这是不允许的,同时是不能缘的。
 
  “既尔,大乘许一刹那自心返缘彼能缘”,他又钻空子。既然这样子,你们大乘唯识宗,允许在一刹那里(同时)自心可以返缘彼能缘,就是可以返缘他能缘的境,那么,“彼能缘等,何不许缘”?他心智的能缘,为什么不允许?你们自己心可以返缘他的能缘,他心智里为什么不能返缘它的能缘呢?
 
  论主说,“此亦不尔”,这个道理不相等的,“但许一念自心自缘,谓自证心,缘见分等”,我们大乘里边,一刹那自心返缘,只有一个情况,不是泛泛地都可以自心返缘,那是什么?“谓自证心,缘见分等”,所谓的自心自缘,就是自证分缘见分,那是自心里的。自证分缘见分,这是我们安立的,见分的量果就是自证分,所以说自证分能够缘见分,这是我们允许的。
 
  “犹尚不许一念见分返缘自证,岂许见分一念自缘?”在这里边,我们允许自证分缘见分,但是并不允许见分返过来缘自证分,何况见分缘自己呢?所以你们所说的是不能成立的,你这空子钻得也不恰当,因为我们的规律性你没掌握好。我们说的自心缘自心,只有自证分缘见分这一个情况,并不允许见分返过来缘自证分,也不允许见分自己缘自己。现在说的他心智,就是见分的事情,怎么允许它能返缘呢?这是不允许的。“唯见分能缘他心故”,这就说明,他心智是见分,只有见分能缘他心,既然见分能缘他心,见分就不能缘自证分,它的自证分也不能缘了。
 
  “若尔,他心缘自身自证,亦应得说,一念他心智,得缘彼境”,前面是指能缘,现在说所缘的境。照你这么说,他心能缘自身自证分,假使他的心,缘我的自证分,那么也应该说,他的心可以缘彼境。因为自证分的境是心王心所,既然他心能缘心王心所的,那么你缘自证分的时候,心王、心所是他的境,你应该说可以缘他的境了。我缘的是自证分,但我们他心智知道的是这个心王、心所,心王、心所是自证分所缘的境,那就可以说能够缘它的境了。
 
  “此亦不尔”,这又是钻空子,又搞错了,这也是不行的,“前已说故,谓前已说一念见分不许能缘自自证分”,前面我们讲过,见分不能返缘自证分,你这个他心的见分怎么缘这个自证分呢?不能缘的。既然不能缘,他的境心王、心所,就不能说缘他的所缘境了。自证分是不能缘的,只能缘心王心所。所以说自证分不能缘,“证自证分,类此亦尔”,也不能缘证自证分。所以说你这个空子,钻不进去的。
 
  “故他心智,但知他身心心所法”,他心智只能知道他身的心王心所,“不缘彼境及彼能缘自自证分”,不能缘自证分,更不能缘证自证分。既然有心王心所,你说的得缘彼境,这个空子也钻不进。既不能缘他的境,也不能缘他能缘的自证分,为什么?“不名他心智故”,因为这些都不叫他心智,他心智只能缘他的心王心所。
 
  “此说因位,非佛等心”,但是我们这么说,是在因地上说,佛的果地上却是超出这个范围。佛果,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不能以一般的规律性来限制。这里说的是因地上的、一般性的他心智,它是这么样子的。这是要留一个余地,否则外人又可以钻空子,以佛的智来问难。所以就预先说好,佛的智是不可思议,不在此例;其它一般性的他心智都如此,只能知他心,不能知他心的能缘,也不能知他心的所缘。
 
  论:虽知他心,然不如实。
  述曰:此论主释。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不如实故,可说唯识。论主且约菩萨已下他心智答。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虽缘他心,①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不亲缘着,与彼少异,名不如实。至下当知。
  校注:①「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大正藏 (T43,p. 1006, c11-12)作「不能如实称似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江西校刊本(卷四.二十三页后面第七行)作「不能如实称知彼心,以他心为质,大分是同」。
 
  “此论主释”,这是第四段,“释”,论主解释外人的那两个难: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既然不能亲缘他心,怎么叫他心智);若能知者,唯识应不成。
 
  “虽知他心,然不如实”,我们说的他心智,虽然是缘他心的,能够知道他心,但是“不如实”,并不如实地知道,就是隔了一层。
 
  “由知他心,名他心智”,什么叫他心智?能够知道他心,他心里起什么心王,心所的一些动态,都能够知道,这个就叫他心智;“不如实故,可说唯识”,虽然知道,但并不是如实地知道,就是有一点歪曲了的,正因为如此,这个唯识道理可以成立了。
 
  “论主且约菩萨已下他心智答”,这只是就菩萨以下的他心智来说,佛的他心智就不在此例。就是菩萨的他心智,以及二乘、凡夫,他们的他心智。凡夫也有他心智,外道仙人有五通,五通就是凡夫的他心智。
 
  “所以者何?此等他心智,虽缘他心,不能如实称知彼心”,菩萨以下的他心智,虽然能知他心,但是“不能如实”地“称知彼心”,“称”就是一模一样的,不能如实地知道他的心。
 
  (36A)“以他心为质,大分虽同”,以他心为本质,这个大部分是同的,“不亲缘着,与彼少异”,但是因为缘的不是真的他心,而是缘我们识上变的相分,这个变的相分与他心本质,有一点点不一样,不是一模一样的。不能如实称知,就是有些变异了的,“名不如实”,所以叫“不如实”。这个“不如实”,下边就要广讲了,“至下当知”,以一个颂,解释他心智。
 
  论:颂曰: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述曰:此颂文意,有征,有解,有逐,有答。所以者何?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此外人征。如知自心智,此论主解。伏意亦有自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外人复逐。第四句颂,不知二字,论主复答。不知者,无知也,由无知故,不能自知;总言不知如佛境者,显成二智,不如实知。然依梵本,颂不知字,应言无知不知,无知答逐,不知总显二不如实。今此文略,合言不知,义亦含二,至下当知。
 
  “颂曰: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外人就问,他心智为什么知境不如实呢?“如知自心智”,这是论主回答,就像知自己的心的智能一样,不能如实知;这里边有伏难,为什么自心智不能如实知,“不知如佛境”,因为他无知,不能像佛一样地知道一切境界。这很含蓄,下边广讲。
 
  “此颂文意,有征、有解、有逐、有答”,这个颂里边意思很多,“有征”,外人问,“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有解”,论主回答:“如知自心智”,就如知道自心智那样地,不能如实知道。“有逐”,还有一个伏难,外人追问:自心智为什么不能如实地知境呢?“有答”,论主再答:“不知如佛智”。
 
  “所以者何?”这里边的问题是怎样的?“‘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此外人征”,为什么原因,他心智不能如实地知道他心?这是外人的问。“‘如知自心智’,此论主解”,论主回答说,就像自心智不能自己如实地知道自心一样。还有一个伏难,“伏意亦有‘自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自心智为什么知自心的境也不如实?这个道理还要追下去。“外人复逐”,这是外宗的人再追问。你说跟自心智一样,不能如实地知道,他就再追问:你自心智为什么不能如实地知道呢?下边第四句颂,“不知”,就是论主的回答。“不知者,无知也”,不知什么?无知;什么叫无知?下面就讲。“由无知故”,因为有无知(无明所盖),所以不能如实地知道,“不能自知”。自心智因为有无知而不能自知,那么他心智也是如此,也不能如实知。“总言‘不知如佛境’者”,总的说“不知如佛智”(不能像佛的智能那样地如实知道一切境界)这句颂的意思,“显成二智,不如实知”,显明菩萨以下的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都不能如实知,不能像佛那样知的踏实。
 
  “然依梵本,颂‘不知’字,应言‘无知不知’”,这是说在翻译的时候,有一些隐含的意思。第四句颂“不知如佛境”的“不知”二字,根据印度梵文的原本,还多两个字,应该是“无知不知”,就是多“无知”二字。因为梵本里边,“无知不知”,它的字数、节奏,可以凑成一个颂,而我们的汉文,要是把“无知”加进去,就成七个字,那这个颂,前面是五个字一句,后面一句是七个字,那就不成一个颂了,所以玄奘法师把它略掉,用“不知”二字,就把“无知”也含在里头。所以窥基法师说,这个“不知”,照规矩翻译,直翻的话,应该翻作“无知不知”。
 
  “‘无知’答逐,‘不知’总显二不如实”,“无知”是回答外人的追问,为什么不如实知?因为无知;而“不知如佛境”,则是总的来告诉他们,菩萨已下的这两个智(自心智、他心智),都不能像佛一样如实地知道。
 
  “今此文略,合言‘不知’,义亦含二”,现在因为我们的文字的关系,“无知不知如佛境”,那这个字数就不称了,就用“不知”两个字代;虽然单说“不知”,它已经含有“无知不知”的意思了。这个我们在讲的时候,应当要打开讲,颂的文里边,“不知”两个字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无知,一个是不知。这个下边会讲,“至下当知”。
 
  论曰:诸他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
  述曰:此外人征,释上半颂。汝前所说,若凡若圣,诸他心智,既缘他心,云何于境不如实知?然此等文,勘旧论文,非有难解,极有少略,不能繁述,学者当知。
 
  “此外人征”,这是第五段,“征”,外宗又问。“释上半颂”,解释上半颂,就是前两句“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为什么他心智于境不如实知?外人这么问。
 
  “汝前所说,若凡若圣,诸他心智,既缘他心,云何于境不如实知”,根据你前面所说的,凡夫也好,圣者也好,他们的他心智是缘他心的,既然缘他心,又说不如实知,这是什么原因呢?
 
  “然此等文,勘旧论文,非有难解,极有少略”,这一段文,以前的翻译讲得很略,里边很繁,“不能繁述,学者当知”,这个话很多,那就不说了,你们自己看就知道。这还是比较新旧二译,总是说新译的好,旧的译本有问题,这个我们就不管了。
 
  论:如自心智。
  述曰:此论主解,释第三句颂。以他心为质,而心变缘,名他心智;非能亲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如缘自心诸所有智,亦不亲取,但变而缘,与本质异,名不如实。此自心智,说见分者,前后许自变相缘故。非自证分等,名为自心智;彼如实知,无异解故。
 
  “此论主解”,这是第六段,“解”。“释第三句颂”,颂里第三句(如知自心智)就是论主解答外人的那个“征”,“如自心智”,你问他心智为什么于境不如实知?那我们就告诉你,就像自心智一样,观自己心,也不能如实知的。
 
  “以他心为质”,我们的唯识道理,他心是一个本质,我们的心缘他心的时候,不是直接亲缘他心,“而心变缘”,而是心里变一个跟他心一样的、差不多的相分,然后,缘自心的这个相分,“名他心智”,这就叫他心智。“非能亲取他心等故名他心智”,不是非要能够亲自去缘知他心等等心王心所,才叫他心智。
 
  “如缘自心诸所有智,亦不亲取,但变而缘”,即使是缘自心的那些智,也不是亲取自心,也是要变一个相来缘。这自心缘自心,前面说过的,是前后缘,不是同一刹那,那么你前后缘的时候,当然要变个相分,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在了,以这个相分回忆起来、忆念它,所以变个相分去缘它。自心智也是变相而缘,“与本质异,名不如实”,既然是变的相分,跟本质是不一样的,不是那个本质了,是两个东西,这个就叫不如实。
 
  “此自心智,说见分者,前后许自变相缘故”,这个自心智,是以见分来缘的,自己前后的见分互相变相来缘。
 
  “非自证分等,名为自心智”,自证分、证自证分,不属于自心智。自心智还是见分,跟他心智一样,都是见分。“彼如实知,无异解故”,自证分跟证自证分,它们是如实知的,它们不变相分的,所以说它们不在此例。
 
  论:此自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
  述曰:此外人逐。既言他心智如知自心智者,此知自心智,云何于自心所取之境,不如实知?
 
  “此外人逐”,这是第七段,“逐”,外人又追问。
 
  “此自心智,云何于境不如实知”,你说他心智不如实知,跟自心智一样,那么自心智为什么不如实知呢?你还没有讲透,这个自心智为什么于境不如实知呢?他再追问一下。
 
  “既言他心智如知自心智者,此知自心智,云何于自心所取之境,不如实知?”自心所取之境就是自心,那你怎么还是不如实知?这个是什么原因?问了半天,你还没有把原因说出来;问你他心智为什么不如实知,你说跟自心智一样,那么自心智为什么不如实知?还得要回答了。
 
  论:由无知故。
  述曰:此论主答,释颂末句不知二字。此一颂翻释,由菩萨等,无始已来,法执所蔽,有此无知覆其心境,令知自心亦不如实,故他心智,由法执力,如知自心,亦不如实。
 
  “此论主答”, 这是第八段,“答”,论主回答。“释颂末句‘不知’二字”,颂的最后一句就是“不知如佛境”,先解答“不知”二字。
 
  “由无知故”, 因为无知的缘故。颂里的“不知”,蕴含有“无知”,梵本是“不知无知”,因为在颂里边不好写进去,反正长行可以补,所以他长行里说“由‘无知’故”。
 
  “此一颂翻释,由菩萨等,无始已来,法执所蔽”,为什么自心智不如实知?因为有无知;这个无知是哪里来的?由菩萨等,就是菩萨以下的,等那些二乘、凡夫,他们从无始以来,为法执所蔽,法执没有破掉,法执还在,被它盖住了;既然被盖住了,就不能彻底了知。“有此无知覆其心境”,由于有这个无知(法执)把他们的心境覆蔽住,心里边就知道得不透彻,“令知自心亦不如实”,这样,不但是心迷掉了,境也盖住了,自心也就不能如实了知。
 
  “故他心智,由法执力,如知自心,亦不如实”,那么他心智同样,也是由于法执的缘故,如自心智那样,也不能如实了知。这是把原因说出来了,就是因为法执的缘故。菩萨以下,无始以来,法执还没有断掉,而佛是断完了的,当然不在此例,下边要广讲。
 
  论: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
  述曰:下显总成他自心智,不如实知。一无知言,通答上问,及释下因。若菩萨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种诸智,名为二智。或现行法执俱无明所覆,或法执种子俱无明所蔽,故言无知所覆蔽也。覆谓覆障,蔽谓隐蔽,覆障所知离言法性,隐蔽自心不称实故。如来净智断法执故,所行真俗依他圆成二种诸境,体性离言,超思议道,名有为等,皆假强名,故佛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名如实知。诸菩萨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离言等,不称彼缘,虽缘他心及缘自心,名不如实。故此说言,诸菩萨等,二智于境,无知所覆,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为无为性离言境,故说彼智,名不如实。
 
  “下显总成他自心智,不如实知”,下边总的来成立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都不能如实知。原因就是有无知,“一‘无知’言,通答上问,及释下因”,这“无知”一句话,通上、释下,自心智、他心智都是有无知的关系。
 
   “二智于境,各由无知所覆蔽故,不知如佛净智所行不可言境”,这二个智,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对于它所观的境——自心、他心,都因为被法执这个无知所覆盖住,而不能知道像佛那样清净智能所行的不可言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佛的境界,因为菩萨以下的人有无知,被法执所遮蔽,就不能跟佛一样看得那么清楚,所以说不能如实知。真能如实知的,就是佛了。
 
  “若菩萨等,能知他心及知自心二种诸智,名为‘二智’”,这是解释什么叫二智。若菩萨等,就是菩萨以下的人,菩萨、声闻、凡夫(等即等声闻、凡夫),能够了知他心的智,以及能够了知自心的智,这二种智能,叫做二智。二智就是指知他心、知自心的智。
 
  那么,所谓的“各由无知所覆蔽故”,这个“无知所覆蔽”是怎么样子的一个情况呢?“或现行法执俱无明所覆”,或者是现行法执俱的无明所覆盖。这是凡夫、二乘,二乘虽破我执,法执根本没有损坏到,都有现行的法执,被与现行法执同时生起的无明障盖住,就不能如实了知。而菩萨,虽已破掉法执,但是种子没断,“或法执种子俱无明所蔽”,由于他的法执种子还没有破掉,这个跟法执种子同时生起的无明,就把他遮蔽住,他也不能如实了知;虽然比二乘、凡夫好得多了,但总还是有法执种子与无明一起盖住,因此也不能如实了知。“故言‘无知所覆蔽’也”,所以说,菩萨以下的,这两种,都是无知所覆蔽;不管是现行法执俱的无明也好,或者是法执种子俱的无明也好,总是把他盖住了。
 
  什么叫覆蔽?“覆谓覆障,蔽谓隐蔽,覆障所知离言法性,隐蔽自心不称实故”,覆是盖境,蔽是遮智。覆就是覆障,把我们所要知道的离言法性这个境界覆盖住了。离言法性的境,佛是如实了知的,而菩萨以下的人,因为还有法执或者法执种子,与无明一起,把这个离言境盖住,所以不能如实知。这是对境来说,有覆障。若对自己的心,就智能来说,那是有蔽,“隐蔽自心不称实故”,自己的心,因为现行法执或者法执种子与无明一起把它蔽住,也就不能如实地了知。所以说,境也盖了,心也蔽了,当然不能如实知了。
 
  佛就不一样了。“如来净智断法执故,所行真俗依他圆成二种诸境,体性离言,超思议道,名有为等,皆假强名”,佛的清净的智能,法执是断完了的,不但把现行断了,种子也断掉了,他的这个智能所缘的真俗二谛的依他、圆成这两种境界(真谛是圆成实的境界,俗谛是缘依他起的缘起法),体性都是离言的,超思议道的,离言说、绝思虑,它里边说的有为无为、常与无常等等,都是强加安立的,都是假名,不是真正有那些有为无为、常与无常。在佛的清净智能里边,一切都是离言说的,有为、无为这些名言,都是离开了的。“故佛他心智缘他心时,既称彼境,如实离言”,所以,佛的他心智缘他心的时候,他既已经称(符合)他所缘的境,如实地离言,“名如实知”,这个就叫如实知。菩萨以下的,都不能知道离言境,都不能如实知,所以这个“如实知”是对佛来说的。
 
  这个他心智,有的人就很害怕,对方有神通,你的心思他都知道,但是,你要明白,他不能如实知,只是依稀恍惚地知道一点,不一定是很踏实,最踏实的要佛才行。尤其是气功师所知道的,有的时候是假的;有的是冒充,他给你乱说一通,根本就没那个事;也有的是有一点点鬼通,但是他能力有限,说的是错的。
 
  我记得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个老戒兄,他就讲了一个故事给我听。以前有一个人,他说他有神通,那时候正是军阀打仗的时候,阎锡山在山西跟那些军阀打仗,他的弟子就问他,你看这两个军阀打仗,哪个会胜?他的那个弟子是做生意的,他就说,哦,什么什么人会胜。那个弟子听了之后,马上去买股票。哪一边胜的,当然他的股票要涨价,而败的那边,股票要跌价。他就拼命去买胜的那一边的股票。结果搞了半天,那个军阀败掉了,当然这个弟子就破产了,买错了嘛。
 
  这个就是说,凡夫或者鬼神通之类的,会出错,他不一定说得那么对。他心通也一样,它不能如实知,有的时候会搞错。品位越高,正确的成分越大。那些菩萨、大菩萨,那基本上是正确的;外道五通仙人、凡夫,尤其是气功师,借鬼神力量的,他经常会搞错。以前,在解放前,有赌场,赌博的人经常要跑到坟地里去睡觉、去托梦,叫鬼神给托个梦,明天赌博,根据梦的预兆去赌,会胜;结果他托了很多梦,不一定就胜的。有的时候,输掉了,有的时候也碰巧,也赢了,这个都不可靠。
 
  “诸菩萨等他心智等,不知彼境性离言等,不称彼缘”,菩萨以下的他心智,不能知道他心境是离言说、绝思虑的,也不能称(符合)所缘的心,“虽缘他心及缘自心,名不如实”,虽然他可以缘他心,也可以缘自心,但都不能跟佛一样地如实知道,所以叫不如实知。我们说的“不如实” 指的是这个。
 
  “故此说言,诸菩萨等,二智于境,无知所覆”,所以这里论主说,菩萨以下的人,由于他们的二智被无知所覆蔽,在对境时,“不能了知如佛所行有为无为性离言境”,佛所缘的境,是远离一切名言的,有为无为、常与无常等等,都离开了的,才叫如实,菩萨以下的人不能像佛那样如实地了知,“故说彼智,名不如实”,所以说他们的他心智自心智叫不如实。这个不如实,是相对于佛而说的。
 
  论: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
  述曰:此重释前不如实义。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由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现故,虚者不实,妄者颠倒,是故于境,不如实知此第一义,故不如实。
 
  “此二于境不如实知,由似外境虚妄显现故”,这是再补充解释一下前面所说为什么不如实的原因,“此重释前不如实义”。
 
  “除佛智外,余他心智及自心智”,佛的他心智、自心智是没有话说的,决定是如实知,除了佛的智能之外,其它的他心智也好,自心智也好,“由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现故”,因为有法执,他就非外似外,本来是识内的,他就看到像是外境一样,虚妄显现。什么叫虚、如何是妄?“虚者不实,妄者颠倒”,虚就是不实在的,妄就是颠倒的。既不实在,又是颠倒的,这样显现出来的东西,当然是不如实了。“是故于境,不如实知此第一义,故不如实”,这是从第一义,就是胜义谛上说的,所以说不如实。
 
  论: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
  述曰:此第二释不如实义。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此二于境,不如实知。此则总说。若别说者,此他心智,通有无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说。
 
  “所取能取,分别未断故”,这又是“不如实”的一个原因,“此第二释‘不如实’义”,为什么不如实?能取所取,还没有断掉。
 
  第一个原因,说不如实,是因为有法执,似外境相虚妄显现。第二个原因,“由自身中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犹未断故”,因为自己身上法执,能取所取分别种子还没有断,凡夫是现行都没有断,菩萨是种子还没有断,总的来说,都是还有法执的缘故;“此二于境,不如实知”,自心智也好,他心智也好,因为有法执,能取所取,分别未断,那么于境就不能如实了知。
 
  “此则总说”,这个是总的这么说。“若别说者”,假使分别地详细说,“此他心智,通有无漏;若有漏者,略有二说”,这下边就广讲了。
 
  总的来说,因为有能取所取的法执,这个种子没有断,或者现行没有断,所以不能如实。如果具体分别地说,那就多了,他心智里边有有漏无漏,有漏里边有两种说法,无漏里边有三种说法,他下边一个一个都介绍。我们先说有漏的,“若有漏者,略有二说”。
 
  安慧等云: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如此卷初唯识中说。所说见相,皆是所执。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着,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
 
  “安慧等云”,第一个是安慧,等,等他这一派,就是古唯识学,他说,“诸有漏心,唯有自体,无相见分”。安慧的这个说法,我们早在唯识简介里就已经给大家揭示开了,他的主张是,只有自证分,没有见相二分,所以他说,有漏心里边,只有自体(自证分),而见分、相分是没有的。“如此卷初唯识中说”,这在《唯识二十论》第一卷里讲唯识的时候也介绍过的。
 
  “所说见相,皆是所执”,他所说的见分相分,都是遍计所执,就是没有体的(无相唯识)。
 
  “谓此识体,转似他心相貌生起,他本质心,实不缘着,亦自心内,不变相分,似于他心;由善等心,有法执故,自证分上,似他相生;此似彼相,遍计所执,体性非有;其自体分,依他起摄,即说此为他心智也”,这第一种有漏他心智就是这样子的。念是念完了,说得很拗,我们只好慢慢地把它打开来讲。
 
  安慧一派所说的有漏他心智,“谓此识体”,这个有漏的识,它的体(自证分),“转似他心相貌生起”,转就是生变化,缘他心的时候,变一个相似他心的相貌生起。就是说,在这个自证分(识体)上生起这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他心是相貌相近的,“他本质心,实不缘着”,而他本质的那个心,就是识外的那个心,并没有缘到,只缘自己变的那个相,“亦自心内,不变相分”,这个相并不是依他起的相分,这个相变起来,跟他的心是相似的,“似于他心”,不是等于他心,是相似。“由善等心有法执故”,善等心,他心智的心是善心,不管你善心也好,其它的心也好,因为凡夫、二乘法执没有断,这些心里边有法执的,“自证分上,似他相生”,自证分上就转变一个相,跟他心相像的心,这个相生出来;这个相是不是相分?“此似彼相,遍计所执”,这个不是依他起,变出来的这个相,是遍计所执。这我们前面讲过了,在安慧的体系里边,见分相分都是遍计所执,不是依他起的,所以叫无相唯识。“体性非有”,既然是遍计所执,它的体性就不是实在的,是没有的了。“其自体分,依他起摄”,自体分就是自证分,那是依他起所摄的,这个我们前面早就讲过了。“即说此为他心智也”,这就是安慧一派的唯识宗所说的有漏的他心智。
 
  再总结一下,就是说,这个心,知他心的心,是自证分,它是有体的,是依他起,当它缘他心的时候,变一个相,跟他心相像的相,但是这个变的心因为有法执的缘故,变的那个相是遍计所执,不是实在有,是没有体的,就变个假相,所以叫无相唯识,这个相不是实在的相,是虚妄的相、遍计所执的相。这是有漏的他心智。这是一种说法。下边介绍护法菩萨的说法。
 
  然护法等,此唯识释,亦无异解。如成唯识,护法等云:谓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遂作难言: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①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②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即自心等,以他实心为增上缘,所取本质,自心别变作相分心,似他本物,说此见分为了他心,名他心智。
  校注:①「但如镜等」,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四行作「但如境等」,据大正藏(T43,p. 1007, b23)作「但如镜等」。②「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大正藏(T43,p. 1007, b25) 作「无有小法能取少法」,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六行作「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护法等,此唯识释,亦无异解”,护法菩萨的体系,他们对这个唯识,也没有其它的解释,还是依他们自己体系的说法(不是跟安慧一样),有三分说或者四分说。“如成唯识,护法等云”,在《成唯识论》里,护法菩萨说,“诸有漏心,依他性中,亦有三分”。
 
  就是说,他们是有相唯识,相分、见分都是依他起,这个没有其它另外的解释了,护法一派都是这么讲的,“亦无异解”,不管三分说或者四分说,都是依他起,所以说,“诸有漏心”,无漏也好、有漏也好,“依他性中,亦有三分”,依他起性里边,有三个分,证自证分还没有说进去,如果说进去就是四分了;这三分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都是有的,都是依他起。
 
  “遂作难言: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护法菩萨的唯识,解释也是一样,依他起的见分、相分,还是缘自己的相分,那么外宗就问难,说:外边的色,你说是没有的,把极微什么的都破完了,“外色实无”,那是没有的了,“可非内识境”,所以不是我们的识缘的境;而“他心实有”,他心,识外的心,就是识外的识,这是实在有的,“宁非自所缘”,怎么你不去缘它呢?你说外色是遍计执,那是没有的,所以不能缘,而他心是依他起,实在有的,你为什么又不能缘?
 
  回答说:“谁说他心非自识境”,哪个跟你说他心不是我们自识所缘的境?我们是能缘的,并没有说不能缘,是你自己搞错了,“但不说彼是亲所缘”,我们并没有说我们的心不能缘他心,哪个说他心不是我们所缘的境呢?他心是我们所缘的境,但不是作亲的所缘缘,而是疏的所缘缘,境还是境,是个本质。
 
  (36B)“谓识生时无实作用”,当识生的时候,我们说,一切法,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法法不相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唯识宗的解释就是这样子。识生的时候,没有一个实际的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 什么作用呢?像手那样,可以把外边的东西亲自拿到,像太阳光一样,可以亲自把太阳以外的东西照到,我们的识却不是如此,不能去取识以外的东西,只能取自己识内的东西。就是说,识生的时候,“无实作用”,不能起这些对外的作用,也就是经里经常说的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法法不相入、法法不相及等等,不能把这个作用超到识外去。手以外的东西,手可以去拿,太阳以外的东西,光可以照,而我们识以外的东西,识不能去取。
 
  “但如境等似外境现”(但如境等,这个“境”〈江西校刊本卷四第二十七页前面第四行〉,应当是“镜”,它这里写作“境”,可能是错了,大正藏里是“镜”字,大家改一下吧),只能像镜子那样,照外境,跟外境相似地现出来,而这个东西还在镜里边,并没有看到镜外边去,“名了他心,非亲能了”,我们说的了他心,就是这样子,不是能够亲自缘他心。
 
  就在自己内识变一个相分,就像镜子照物那样,镜子里现一个相,我们缘的是镜子(自识)里的这个相(自识所变之相分),这镜子(自识)里的相,是从外物(他心,外识)里来的,这样就叫“了他心”,就可以了。比如说我们看某个人,并不是真正看到他的脸,而是看到光线聚在我们眼球上的那个相,看到的是那个东西,意思就叫“看到他了”,实际上,你看到什么呢?没有光线,你根本就不知道是啥东西;有了光线,光线反射到我们的眼睛,眼睛受到刺激,就看到那些光线聚成的相,并没有看到外面的东西。这里也一样,我们看到的是镜子上的相,没有看到实在外境,而镜子上的相跟外境是相像的,这个就叫知他心,“名了他心”,我们知他心,也是知道我们的识里变的相分,这个相分跟他心是相像的,就如镜子照一样,这么就叫他心智,“非亲能了”,不是亲自缘到他心来了别他。
 
  “亲所了者,谓自所变”,那么我们亲自缘到的是什么东西?到底看的是什么呢?是自己识里所变的相分。所以说,真的亲所缘缘的是识里所变的相分,识外的相,我们是看不到、也缘不到的。
 
  “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还是举经里边佛说的这个话,没有少法能取少法,没有一个法,它的作用能够达到外面另外一个法、能够去取另外一个法。这个取,包括看、听、尝、触……等等意思,都在里头。法与法之间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只能在自己内部产生作用;而法与法之间的增上缘,能使你内部起变化,这个是可以的。
 
  这一段,是窥基大师的悲心,他把唯识的道理,更详细地给我们重新说一遍。前面有说过,但是没有这里说得那么仔细,这里一说之后,唯识的观点基本上就树立起来了。
 
  “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无有少法能取少法,那么我们怎么看东西呢?就是识生的时候,“似彼相现”,我们所看的东西,识现一个相,跟外边那个我们所看的东西,那个相是相似的,这个相变出来之后,我们就看到那个相,或者听到那个相、闻到那个相……,这就叫“取彼物”。所以我们所谓的取,都是自己取自己,并没有取心外的东西;我们自识变了之后,就取那个所变的相,就叫取彼物,并不是取识外的物。
 
  “即自心等”,自己的心,等,等心所,“以他实心为增上缘”,我们缘他心的时候,自己的心王、心所,以他原来的那个心(实心,就是本质)为增上缘,“所取本质”,所取的这个本质(就是他的实心),“自心别变作相分心”,我们自己心里变一个相分。这个相分是以他本质的心作增上缘的,这个增上缘使我们的心起变化,变化一个相分,就跟照镜子那样地,跟它相像的相,然后我们缘自己心里的这个相。“似他本物”,自心变的这个相分心,跟他本来缘的东西是相像的,就像镜子照一样,“说此见分,为了他心,名他心智”,那么我们的见分缘这个相分的时候,就叫做“了他心”了;实际上并没有了他心,了的还是自己的心,自己的相分心跟他的心相像,那就叫了他心,这个就叫他心智。这是以唯识的观点解释他心智,一切的色声香味、眼耳鼻舌、视听嗅尝等等,都以这个观点来解释。
 
  此前二说,皆有漏智。
  前面的这两个说法,都是指有漏智来说的。那么下边是无漏智。
 
  我们想暂停一下,因为昨天我们就讲过,今天的难度是相当高的。昨天叫大家先预习,你们女众没有听到这个话,可能你们也有预习了。先预习一下,今天听起来,会有一点头绪。如果没有预习,先没有看过这个文,那么我在念,你就不知所云,跟着我在云里头打圈圈。大家回去再看一看吧。这个难度是高了一点,但是他把唯识的道理,给你更清楚地透发了一些。有人说,唯识道理,你能不能简单一些给我说啊?没有那么简单的!如果唯识道理很简单的话,我们何必要学唯识学呢?大家老太婆、小孩子都懂的,不要开这门课了,大家天然知道唯识学,——没有简单的!
 
  唯识学,解放前在大学里边是哲学系的教材之一,也就是说,佛教的教理,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唯识》的资料。根本乘的是《俱舍》,大乘的就以《唯识》为主。讲性宗的,讲得很少。唯识学因为哲学的思想最丰富,所以一般都采取《唯识》。
 
  我记得以前,我年轻的时候,解放前,清华大学一本哲学的教材,很厚的一本书里边,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是讲唯识,大篇幅地讲唯识学,这是很微细的一套学问,这是大学的教材,那不是很容易懂的。但是我们佛教里边,有善根的,哪怕你是小学生,他还听得懂。
 
  这个不稀奇,我们就富有经验,讲唯识固然难,但是一般说,还是《俱舍》难,《俱舍》的难度高于《唯识》。很多人《唯识》学得很好,但是见到《俱舍》,“哦,这个东西,太细,我学不了”,那就是说《俱舍》的难度,比《唯识》还高。但是我在广化讲《俱舍》的时候,两次的考试,第一名的都是小学毕业生,这个就是说他有善根,同样能听得懂。反过来,那些中学、高中毕业生(那时候还没有大学生,宝光寺有一个,报了名之后没有来上课,一般的最高的学历就是高中生),还都不如那个小学生。
 
  那也不奇怪,当代的那些性相兼通的大师,印顺法师,他怎么?他自传里说,小学毕业,小学六年级。他的学历并不高,但是他的学问,权威。他在佛教的地位,是世界上的权威。再一个就是近代的,他们海外称为民国以来第一大译师的法尊法师,他的学问也是非常之渊博。我们看他的自传,《法尊法师论文集》里边,他自己的传记,他说他到藏地安东格西那里学《广论》的时候,开始学的人很多,最后《止观章》讲完了,留下的,只是他一个。所以说他学问很大。但是他的出身,据我们五台山的那个老戒兄(他以前是法尊法师的学生)说,他原先是打铁的,铁匠出身。那这个文化水准也可想而知,不会是很高,但他们都是佛学里边得到最高造诣的大法师,并不一定要过去是大学问家。
 
  当然,还有弘一大师等等,他们过去是学问很高的。但是不一定如此,佛教里边一些高僧大德,不一定是要世间的学问很高。一个是靠自己主观的努力,一个是靠过去的善根,有这两个的话,一样可以超胜一般的成就。印顺法师的过去善根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现世的努力,我们是听到一点。
 
  那是我在南普陀教书的时候,来了一位法师,已经七十九岁,快八十了,他自己说是印顺法师的同房间的同学,就是以前印顺法师在闽南学习的时候,他们是同学,而且是同房间的,那是很接近的了。他告诉我,印顺法师以前在学习的时候,他可以从早上,吃了早饭就看书,一直看到中午,一动也不动,其它的杂念、杂事,一个也不干,就是这样扑在桌子上不断地看下去,吃了午饭之后,又不断地看下去,可以整天在书堆里不动,外面什么事都不管的。他这样子有这个定力。我们一般的人,看几行书,看一小时或者多一点,赶快外面去走一转,或者跟人家充壳子去,要调节一下。他不要那样的,他可以不断地看下去,而且看起来津津有味,把他吸引得很坚牢,就是他的理解力很强,书里的法喜,把他吸住了,根本就对外边的事情不感兴趣。他是这么的一个人,耐得烦,肯用功,从小是这样子出来的,所以他的成就大。
 
  这个就是说,要有过去的善根,加上自己的努力,现在是末法时期,再加上三宝的加持,如果这三个条件有了之后,决定有大成就。你说自己努力,那是干努力,没有三宝的加持,就会有魔障给你。你说你要努力,他给你搞其它事情去;家里有事,一个电报,叫你赶快回去,怎么办呢?你不回去也不行。这个事情,就是要靠三宝了。三宝加持,把一切违缘排掉,自己再加努力,如果过去又有善根的话,那么决定这一辈子有大成就。如果有外障,当然,障住了,但并不是退,虽然这里被障住,我们绕个圈子,还是可以学。假使你外边有急事,叫你去办,或者是公司里催你赶快去上班,那么你可以听磁带,要学的心,还是继续下去,那还是可以成就的。如果说,“啊!不行了,反正我没有缘,完了,我回去了”,那就搞世间法去了,就完了,就退掉。
 
  这个说了半天,就是鼓励大家,不要畏难而止。世间的学问大不大,对佛教的造诣,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关系,但是不一定的,只要自己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当代的大师,法尊法师、印顺法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可以以他们作一个榜样,自己努力上去。还有,如果本身自己文化水准高的,那更不能自暴自弃。既然你条件那么好,就要把你的力量都发挥出来了,在同学的讨论中要发挥你的作用,带动大家更上一层楼。总之希望大家好好努力。
 
  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敏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敏上师)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七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