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


   日期:2021/11/27 13: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一讲
 
 
 丙二释外人难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分二
   丁一初一颂释现量证………………………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
                     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丁二后半颂释忆持执………………………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
 
  上次考试的情况,等我们把卷子看好之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现在先接下去讲。这部《二十唯识论》,第一大科是安立大乘三界唯识,第二就是七个外难。第一个问难最长,我们讲好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难。
 
  大家翻到第三卷二十八页的后面:“自下大文第二,释外人难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解释“外人”(唯识宗以外)的第二个问难,以现量来证明境界是有的。他们说,因为有现量,就能够忆持;我们所以能够追念以前的事情,就是以前有现量。那么论主“反破”,论主反过来破他们,你们这两个(现量证境有、忆持执),是没有的。
 
  论: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
  述曰:此第二段,有一颂半,合分为二:初之一颂,释现量证;后之半颂,释忆持执。于中皆有先难后破。此则正量、萨婆多等为此问起,先议诸法,刊定胜量,后方申难,此即议也。
 
  “此第二段,有一颂半”,这第二个问难一共是一颂半。“合分为二”,里边分两科。“初之一颂,释现量证;后之半颂,释忆持执”,前一颂解释“现量证境有”;后半颂解释“忆持执”,因为由先前经过的现量,所以后来才能回忆,后半颂就破这个观点。“于中皆有先难后破”,这个里边都是先有问难,然后论主破。
 
  “此则正量、萨婆多等为此问起”,这是哪个提起的问难呢?是正量部、萨婆多部等,这些部派是不信唯识的,所以他们有这个问难。“先议诸法,刊定胜量”,先是讨论一切法,以什么量来判定它是最胜的,即一切法以什么量为最胜?“后方申难”,然后他们就以这个观点来问难。“此即议也”。
 
  先是讨论这个量的问题。“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诸法由量”,这个“量”指什么?一般是说我们的认知,我们对外境的认知,《述记》里边说是“量度”。“量度”,比如说,你量一块布的时候,拿个尺子去量,那就是论主的意思了。一切法,由这个量来决定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而一切量里边,“现量”最直接、最客观,所以现量是最殊胜的。
 
  刊定者,贬量也。言诸法者,即是所量一切有漏无漏诸法,由三二量,揩准有无。量者量度,如以尺丈,量绫锦等。尺为能量,绫等所量;知其量数,是其量果。
 
  “刊定者”,“刊定有无”,什么叫刊定呢?即“贬量也”,也就是“决定”的意思。
 
  “言诸法者,即是所量一切有漏无漏诸法”,一切法,这些法包含哪些呢?就是所认识到的一切,不管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所有的法都包在里边,都是我们的认识所要刊定它到底是有、是没有。这是“所量”。那么能量是多少?“由三二量,揩准有无”,要怎么来量它?由三个量或者二个量来揩准它是有、是没有。这个“三二量”下面就说。
 
  什么叫量?“量者量度”,这个“量度”,打个比喻,“如以尺丈,量绫锦等”,犹如拿个尺去量绸缎之类的东西,这个就叫量度,决定它(绫锦等)到底有多长。“尺为能量,绫等为所量”,尺是能量,绫等(绸缎之类)是所量。这很简单明了。“知其量数,是其量果”,而量下来知道有多少东西、是多少长短、几尺几丈,这个就是量果。这是比喻,那么合到法上,怎么说呢?
 
  诸心心所,缘诸法时,说有四分。见分能量,相分所量,自证量果,如是自证缘见分时,见分所量,自证能量,证自证为量果;如证自证缘自证时,自证所量,证自证分为其能量,即此自证,亦为量果,能返缘故;若以第三缘第四时,第四所量,第三能量,其第四分即为量果,能返缘故。
 
  “诸心心所,缘诸法时”,心王心所,它缘一切法的时候。这就是先前介绍(《唯识学简介》)四分、两分的问题了。“说有四分”,一般说就是护法菩萨的主张,有四分。
 
  “见分能量,相分所量,自证量果”,一是见分,“见分能量”,能量是见分;二是相分,“相分所量”,所量就是相分;三是自证分,“自证量果”,自证分是量果——见分去量相分,量出来的果就是自证分(犹如量布的人看这个尺子到底量了几尺几丈)。这是说相分是所量、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量果。“如是自证缘见分时”,假使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见分所量,自证能量,证自证为量果”,这个时候,见分是所量,自证分是能量,而其量果就是证自证分。
 
  护法菩萨为什么要安立“证自证分”?因为若仅有三分,则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量果就没有了,所以要安立证自证分,它就是量果。犹如人去看这个尺到底量了几尺布。这个尺量,量了半天,没有人去看,那不是白量了?所以要一个证明的“人”。那就是量果,证自证分来证明。所以自证分缘见分的时候,其量果就是证自证分。
 
  “如证自证缘自证时,自证所量,证自证分为其能量”,证自证分也可以缘自证分,这个时候,自证分是所量,证自证分是能量。那还要不要再安一个证证自证分来作量果?不需要了。“即此自证,亦为量果”,它这个自证分本身就是量果。“能返缘故”,这个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反复地、互相作能缘所缘,也可以作量果。所以说,当证自证分缘自证分的时候,证自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所量,而自证分也可以作量果,“能返缘故”,它会反过来作量果,可以缘证自证分。
 
  “若以第三缘第四时”,假使以第三自证分缘第四证自证分(即是说,自证分也可以反过来缘证自证分),“第四所量,第三能量,其第四分即为量果”,那么第四证自证分是所量,第三自证分是能量,而其量果就是第四证自证分,第四证自证分又可以作量果,“能返缘故”,它们(第三第四)可以相互翻来覆去地缘。所以不要再安第五分了,这并没有“无穷过”。
 
  像这一类,佛教里用得很多,前面也介绍过一个了。在《俱舍》里,生住异灭、大生小生的问题也是这样子,避免“无穷过”;十二因缘也是这样子,“由中可比二”,前际二支,后际二支,中际八支,“中八据圆满”,中际八支是圆满的,你再把前后两际代进去,整个的十二支就可以无穷,从无始一直到无终,这十二支都代完了,不要再加第十三支,也避免“无穷过”。在佛教里,用这一类的方法很多,大家留心一下就会看到。
 
  这里就解释了四分的问题。
 
  陈那以前古内外道,大小乘师,皆说三量:一现量,二比量,三圣言量。
 
  “陈那以前古内外道,大小乘师,皆说三量”,而在陈那之前,不管是外道还是内道,是大乘、或是小乘,只说三分,都是三个量: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一个是“圣言量”。刊定一切法,它的“尺子”,都是用这三个量。
  这我们写有笔记,等一下再说,这些量他这里还要详细地解释一番。
 
  今依梵音,云阿弗多阿笈摩,此云至教。至教量者,非得但圣者说,名为至教,但是世间言无差二可信者语,皆至教量。契至理故,合实事故,如八语品,四圣言等。
 
  “今依梵音,云阿弗多阿笈摩,此云至教”,印度话叫“阿弗多阿笈摩”,汉语叫“至教”,就是圣言量。圣言量又叫至教量。
 
  “至教量者”,什么叫至教量?他这里讲的就包得宽一点了。前面说,圣者的话、圣者的认识,圣者们是这么认识的,叫圣言量(圣者就是见道以上的人)。而这里说的至教量,“非得但圣者说,名为至教”,不单单是圣者说的、他们的认识,叫至教量;“但是世间言无差二可信者语,皆至教量”,即使是世间上,“言无差二”,不会说“二话”的,亦即是肯定下来的那些结论、不可推翻的那些“可信者语”,这些世间上可信的话,都摄在至教量里边。为什么这些也可以称至教量呢?“契至理故”,跟真理是契合的;“合实事故”,跟事实是符合的。打个比喻,“如八语品,四圣言等”,八语品、四圣言,我们写有讲义。
 
  [名相注释]四圣言:《集异门论》卷第十云:圣者正也,正直之言。一、不见言不见,二、不闻言不闻,三、不觉言不觉,四、不知言不知。(见《法相辞典》第四○八页)
  八圣言:于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于所见乃至所知言为实见等。(《俱舍论》卷第十六)
 
  所谓“八语品、四圣言”,就是八句话和四句话,“圣言”就是不变的话。“圣者正也,正直之言”,圣者之言就叫圣言。
  四圣言是哪四句?“一、不见言不见”,没有看到的就说没有看到。“二、不闻言不闻”,没有听到的就说听到。“三、不觉言不觉”,没有觉到的就说不觉。见是眼见,闻是耳闻,觉是鼻舌身觉,鼻所闻到的、舌所尝到的、身所碰到的都叫觉;眼见是离境的,耳闻也是离境的,而鼻舌身都要碰到境,才能觉知,所以这三个就合了一个,“不觉言不觉”。“四、不知言不知”,这是意识了,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个四圣言就是这样子,实事求是。
  八圣言也是一样,加一加,四加四就是八句,“于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于所见乃至所知言为实见等”。不见言不见,反过来就是见言见;不闻言不闻,反之闻就说闻;不觉言不觉,反之觉就说觉;不知言不知,反之知就说知。
  这四句和八句,都是踏踏实实的话,没有虚诳,跟事实是符合的,所以也叫至教量。
 
  言比量者,比附量度,名为比量。即以众相而观于义,缘此义智名为比量。
 
  这是解释“比量”,是讲因明的东西了。“言比量者,比附量度,名为比量”,“比附”,犹如说推论,这个结论不是直接认知到的,而是从推论推出来的,这是间接的知识,就叫做比量。
 
  “即以众相而观于义,缘此义智名为比量。”我们说“一切法有自相”,这个“自相”是离名言的;我们给它加了很多的话语,长、短、圆、方……,加了很多,这是“共相”。比如说“桌子”,有圆桌子、方桌子、长桌子,等等,那是一个共相。真正的自相是不能说的。“即以众相而观于义”,以各式各样的方法来看、观这个东西,“缘此义智名为比量”,缘这个东西的那个智能,就叫做比量。反正就是看它的共相。自相是现量境;共相是比量所摄,它所缘的是隔了一层的东西。
 
  这就是“比量”,它是推度而来的共相,不是直接缘那个东西的自相。
 
  三支比量,用宗、因、喻三支把一个道理推出一个结论来,这也叫比量。
 
  那么“现量”,下边要广讲了。我们把抄的笔记先说一下,这是总的。《述记》的文里边,虽说每一个部派的现量不同,但原则还是跟我们抄的笔记一样。什么叫现量?我们看笔记。
 
  [名相注释]现量:现前、现在、显现三义名现。
  《入正理论》曰:“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名言)种(种类)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理门论》曰:“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
  三种分别:一、自性分别,体唯是寻;二、计度分别,以意地散慧为体(散谓非定,简定中慧,意识相应,简五识心,故第六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若定若放,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二)
 
  这个“现”有三个意思:现前、现在、显现。现前,这个东西就摆在我们面前,不是很远的;现在,从时间上说,它是当下的;显现,这个东西就在现在的时间,也摆在面前,但不是藏起来,而是全部暴露在我们的认知之下。有这三个“现”,就叫现量。这个很重要,我们经常要用到现量。东西现前,不在远距离;时间就在现在;又没有隐藏起来,都暴露显现出来,这样子的观察,就叫现量。
 
  引陈那《入正理论》(讲因明的一部书)的一段文。什么叫现量?“此中现量,谓无分别”。“无分别”,前五识是不加分别的。以什么分别?三种分别: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不加分别,这三种分别都不加上去,没有这三种分别,那就是“直观”,直接看到那个东西。“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我们的智能,对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境(“义”就是境),“离名种等”,“名”是名言,“种”是种类,既不用名言来表达,也不用种类来区别,也即直观地、离开一切概念,所有的一切分别都离开的。“现现别转”,“现现”就是当下的,就是前面三个“现”的意思了;“别转”,不是缘它的共相,而是缘它的自相,现现别转,这样子来观察这些色等境,就叫现量。
 
  我们现在一般用“直观”两个字,就是不带名言的。举个例,《俱舍论》(卷十)里说,我们眼睛看到青天,讲这个的时候,有人就是搞不清楚,他的原话是什么呢?“如说眼识但能了青不了是青,意识了青亦了是青”。眼睛看青的天,或者青的颜色,只看到这么一个东西,但不知道它是青色,因为“青的颜色”,这是带了名言的,已经是意识的事情了。眼睛缘青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反映,一个直接的颜色在里面,而“这个叫青颜色”,它就没有这个想法,“这是黄颜色、这是黑颜色,这是长的、这是圆的”,这些名言都没有,青就是青,只是一个青的触觉就完了,其它都没有。所以说,眼识缘青而不知青。这并不是很奥妙。在缘一切法的时候,不带名言,没有这个概念,什么概念都不加上去,它原来是什么就还是什么,也就是现在说的“直观”了。直观是不带任何概念的,这就是所谓的“现量”。
 
  这里,比量、至教量都讲好了,《述记》里现量也讲了很多,各个部派对“现量”的说法不同。还有,外道的现量怎么说?最后,唯识宗的现量怎么说?都介绍一下。
 
  言现量者,诸部说异。且萨婆多,用世友说,以根名见。根体是现量,以显现义是根义故,此能量境,故名现量,是持业释。
 
  “言现量者”,什么叫现量?“诸部说异”,各个部派说法就不一样了。前面比量、至教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不必分辨。下边就对各种不同的说法,各别地介绍。
 
  “且萨婆多,用世友说”,先是萨婆多部,就是有部,他们采用世友尊者的话,“以根名见”。在有部里有两种,一种是根见,一种是识见。世友尊者主张根见,有部也采取这个说法,以根名见。“根体是现量”,根能够见,根的体就是现量,“以显现义是根义故”。这个“显现义是根义”,在《俱舍》根品里讲,“最胜自在光显名根”,根有个意思叫显现,那么显现就是现量的意思了。所以说根的体是现量,因为它有显现的意思。
 
  “此能量境,故名现量”,这个根,它是能见,能够认识境,所以叫现量,这是“持业释”。根是体,它的作用是量,以体致用,就叫持业释,它们都是一个东西。
 
  这是有部的一种说法。现量就是根,根的作用是能够量外边的境。
 
  法救说识名见,能量境故,识名现量。持业如前。
  法救尊者也是有部的,他说“识名见”。真正认识境的是识,不是根;根是色法,怎么能量境?“能量境故,识名现量”,因为它能够量现前的境,它的体是现,它的作用是能量,所以识叫现量。也是持业释。
 
  妙音慧名见,能量法胜,慧名现量。
  “妙音慧名见”,妙音尊者说,慧叫见。“能量法胜”,能够认识法的,主要的、作用最殊胜的是慧,其它的作用都不殊胜。真正能认识(量)法的、最殊胜的是慧,所以说慧就是见,慧就叫现量。
 
  这是三种说法,世友尊者说是根,法救尊者说是识,妙音尊者说是慧。
 
  正量部说,心心所法,和合名见;心心所法,合名现量。
  正量部说,什么叫见?“心心所法,和合名见”,不单是一个心王,也不单是一个心所法,所有的心王心所和合起来的作用就叫见;“心心所法,合名现量”,那么心、心所法合起来叫现量。
 
  经部师说,根识和合,假名为见;假能量境,假名现量。
  经部的说法就比前面各派高明一层了。他说,“根识和合,假名为见”,你们说根见也不对,说识见也不对,说心心所法见也不对,而是要这个根跟境相对之后,生起识来了,它们和合的作用就叫“见”。这个作用不是形而上学、定在一个东西上的。根境识和合,就产生一个见的作用。这是比较高明的了,符合缘起论的说法。“假能量境,假名现量”,这个境本身是和合的假法,这个假法能认知这个境、能量这个境,所以叫现量。现量也好,能量也好,见也好,都是假安立的,所以说“假名现量”。
 
  吠世史迦德句义中,觉为现量。数论师说,十一根中,五根是现量;若归于本,自性是现量。
  “吠世史迦”,就是胜论师,他们有六个句,在“德句义”里边,“觉为现量”,他们以“觉”(直觉的觉)为现量。
  数论师说,在他们的十一根里边,“五根是现量”。“若归于本,自性是现量”,他们说五根是枝末,还有三个根本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自性,自性是根本。五根是现量,假使五根归到根本上去,自性就是现量。
  这是数论、胜论外道的说法。那么大乘师即唯识师,是怎么说的呢?
 
  大乘师说,根名为现,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体。依现之量,名为现量,此依士释。
 
  “根名为现,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根叫现,因为它有五个意思超过其它的,所以根得名叫现。“然是色法,不能量境”,但是这个根是色法,它是物质的,不能认知前面的境,“唯心、心所能度量故,心、心所法正是量体”,真正能够度量(认识)的是心王心所,所以说心、心所法是量的体。它依什么呢?依根来的,根就叫现。依现的量,心、心所法是量,“依现之量,名为现量”,依了这个根,这个“现”来的“量”,就叫现量。
 
  这里的“依、发、属、助、如”,我们有笔记,大家看一看。
 
  [名相注释]根名为现,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因明大疏》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成唯识论》曰:“(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
  依:依根处所,识得有故。由有根故,识得有故(第六依无色根)
  发:根所发识。由根变异,识必变异。
  属:属根之识。由识种子随属于根而得生故。
  助:助根之识。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
  如:根识二法俱为有情数(色法不定)。
 
  《因明大疏》是一本说因明的书、窥基法师的疏,它里边说,根怎么叫现呢?五个根“各各明照自境”,眼睛观色、耳朵听声、鼻子闻香、舌头尝味、身体碰触,每一个根,各各都有明照自境的功能。“明照自境”,很明了地观照自己所对的境——眼对色、耳对声,乃至身对触,“名之为现”,这个就叫“现”。“根名为现”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根叫现呢?它有五个特殊的作用,“《成唯识论》曰:(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
 
  《成唯识论》说,“识随根立名”(这个“识”是加上去的,原文没有这个字,它前文连下来讲的还是识),眼根发的识叫眼识,耳根发的识叫耳识,鼻根发的识就叫鼻识,各个识的名字是根据“根”来安的,所以说“识”的名字,随它依哪个根、发什么识,这个识也就叫什么识了。“具五义故”,为什么识要随根立名?有五个意思。哪五个?“五谓依发属助如”,这个识,依于根、从根发、属于根、帮助根、如根那样,有这五个意思。因为根有这么几个作用,这个作用殊胜,所以识就依根来安立名字。
  这五个义,具体是什么意思?
 
  先是“依”,“依根”,依了根来的识。怎么依呢?“依根处所,识得有故”,这个识是依根来的,根在哪里,跟着这个根,识就在哪里生起来。假使根在眼上,那么眼识就依这个眼根生起来。“由有根故,识得有故(第六依无色根)”,有根才有识,识是依根而生的,这是“依”的意思。比如说看东西,眼根与色境相对就生眼识,那为什么不叫色识,而叫眼识?因为识是依根的,根若坏了,识就也坏了;假使境坏了,你看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打烂了,但是你的眼识并没坏,因为识不依外境。所以说识是依根的,这是根对识的一个密切作用,它们之间有直接联系的。
 
  第二个,“发”。“根所发识”,这个识是根所发的,不是其它东西发的。为什么叫根所发呢?就是刚才说的,假使境坏了,你看一个东西,比如说桌子,桌子打烂了,你的眼识还是蛮好,并没坏;但是这个根要是坏掉了,你的识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根所发识”,这个识是根所发的。
 
  “由根变异,识必变异”,假使根有变动,根损坏了,或者是变了,那么相应的识也就变了。假使根有毛病,那么对色境就看不清楚,如前面说的“如有眩翳,见发蝇等”,头发、苍蝇都看出来了。根与识有直接关系,识是由根发的;外面所看的东西(境)再怎么变坏,识还是不受影响。所以,由根发识,这是“发”的作用。
 
  第三个,“属”,从属的关系。“属根之识”,识是属于根的,识与根有从属的关系。“由识种子随属于根而得生故”,识的种子跟着根在跑而得生,如跟着眼根跑就生眼识,跟着耳根跑就生耳识,都是从属于根的。
 
  第四个,“助”,帮助,“助根之识”,这个识起作用的时候,能帮助根。“由根合识,有所领受”,根有了识之后,它就有所感受。看了强烈的光线(阳光),眼根就会损坏;如果眼识不生起来,那再怎么大的光,眼根不会受影响。因为识生之后,它帮助根的时候,外边的境,假使看到绿色的草地,那对眼根有补养的作用;看到太亮的光线,那对眼根有损坏的作用。这就是“助根之识”,损益随识,识能帮助根起作用,可以使根起作用的时候,或者是对它有损,或者是对它有益。若有根无识,就没有“令根损益”的作用了。
 
  第五个,“如”。“根识二法,俱为有情数”,根也好,识也好,都是属于有情的。“如”就是一样的。外边的色境,就不一样。色境,假使我们看一个人,这个人当然是有情数;我们也可以看一匹马,马也是有情数,但不是人;我们也可以看一座山,它既不是人,也不是动物,也不是有情,是非情,所以说“色法不定”。而根与识是“如”,是一样的,都是有情数摄。
 
  根对识有这么五个作用,“依、发、属、助、如根,五义胜余故”,根与识有密切的关系,根的作用大,胜过其它的,所以“根”就叫“现”。
 
  “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体”,但是根不能量境,它是色法,不能认识,认识的作用在心、心所,心、心所依根而来;根即是现,心心所法即是量体,“依现之量”,就叫“现量”。这是大乘唯识宗的说法。
 
  若无着以前,但说二分,唯一见分为现量体。无着以后,陈那菩萨立三分者,见自证分为现量体。护法以后,见分自证、证自证分为现量体。
 
  “若无着以前,但说二分”,无著菩萨之前,这个心只分两分:一个是见分,一个是相分。“唯一见分为现量体”,只有见分是现量体。
  “无着以后,陈那菩萨立三分者”,而无著菩萨以后,陈那菩萨立有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见自证分为现量体”,三分里边,见分、自证分是现量体。这些都是对前五识而言。
  到护法菩萨以后,分有四分,其中“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都属于现量,“为现量体”。
  这是介绍护法菩萨一派的,下面说安慧菩萨一派的。
 
  安慧诸识虽皆有执,然无随念计度分别,明现取境,名为现量,无漏皆现量,如说善等性。
  “安慧诸识虽皆有执”,安慧菩萨的一派说法就不一样了,他认为前五识也有执。护法菩萨认为前五识是现量境,没有执,而安慧菩萨说前五识也有执,“然无随念计度分别”,虽然有执,但是没有随念分别、没有计度分别,也可以叫现量。什么叫随念分别?等一下再说。“明现取境,名为现量”,前五识因为没有随念分别、没有计度分别,它可以很明白地现前观境、取境,所以叫现量。“无漏皆现量,如说善等性”,凡是无漏的,都是现量,无漏的心王、心所所看的东西都是现量的。
 
  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有四,合有十一种,出现量体,广如余处,此略显示。
  这是总结了。“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里又分“有四”:无着以前的、陈那以后的以及护法的、安慧的,“合有十一种,出现量体”,一共有十一种现量情况。“广如余处,此略显示”,其它地方有广说,这里只是介绍一下。我们采取的,当然是护法的说法。玄奘法师的传承是护法的。戒贤论师是护法菩萨的弟子,玄奘法师是戒贤论师的弟子,当然采取护法的说法。
 
  陈那以后,其圣言量摄入此中,此体除此,外更无故,如因明疏。
  “陈那以后,其圣言摄入此中”,陈那以后,圣言量即至教量,就归纳入现量、比量里,“此体除此,外更无故”,即圣言量也不外乎现量、比量,也就是圣者的现量或者圣者的比量。所以“圣言量”在陈那以后就把它归纳到现量和比量里边去了,不必再立这个圣言量,“如因明疏”,《因明疏》里边就这么说。
 
  今者世亲说有三量,故论说言,一切量中,现量为胜,取现境故,证自相故,大小二乘、外道内道皆共许尔。故今总叙,贬议诸量,现量胜余。
 
  “今者世亲”,现在世亲菩萨(那还在陈那以前),“说有三量”,他说的还是三个量:现量,比量,至教量。“故论说言,一切量中,现量为胜”,所以世亲菩萨这里说,一切量当中,就是三个量之中,现量是最殊胜的。“取现境故,证自相故”,它取现前的境而证自相,离开言说概念,是最正确的。“大小二乘,外道内道,皆共许尔”,不管是大小乘,外道也好,内道也好,都共同认许现量是最殊胜的。
 
  那么圣教量难道不殊胜吗?圣教量也是现量,这在前面说过,圣教量归摄入现比二量中,即圣者的现量或者圣者的比量,但比量与现量比较,一个是间接的,一个直接的,当然是现量最殊胜了。所以世亲菩萨说,三个量之中,现量是最殊胜的,这是大小乘、内外道都承认、没有什么异议的。
 
  “故今总叙,贬议诸量,现量胜余”,所以现在总的说一下,我们讨论一切量当中,最殊胜的是现量,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在共同承许“现量是最殊胜的”之后,接着就要来问难了。
 
  论: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述曰:此正申难。如世人言,我今见色,乃至触触,若无识外实色等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此觉既非无,外色等定有。
 
  先把大家都承许的“现量是最殊胜的”这个大前提确定之后,然后以此来申难:“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从现量来说,决定外境是实在有的;假使没有外境的话,我怎么有“我现在亲自证到这个境界”的感觉呢?比如说,我亲自看到这个蓝颜色、青色的天,这是现量地看青天;假使没有现量境的话,我怎么会看到呢?我能够证到这个青色的境,肯定先有外边那个青色的境,然后我才能够现量证到它。外人问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既然我们现量能证到这个境,那肯定有现量境。
 
  “如世人言,我今见色,乃至触触”,我现在看到什么颜色、我碰到什么东西、是软的还是硬的,这是一般人都会说的,“若无识外实色等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假使识外没有实在的色、没有实在的触等境,没有这些境界的话,那么我们怎么会有这个感觉:我现在能够“现证如是色等”,亲自看到这个颜色、亲自碰到这个东西,软的、硬的,烫的、冷的,这些感觉哪里会来呢?因为有现量境,有这个实境,才能现量证知,才会有这些感觉。
 
  “此觉即非无,外色等定有”,这个感觉(看到青颜色,碰到软硬烫冷等等)既然不是没有的,那么外境的色法决定是有的了。他们以这个现量的境界来肯定外境实在有。
 
  总言觉者,心心所法之异名也。今此言觉,谓现量智,非唯是慧。因明者说,言证智者,心心所法之总名矣。故旧论云: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成唯识中,亦有此难: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这个“觉”是什么意思?“总言觉者,心、心所法之异名也。”总的说,这个觉就是心、心所法,“我有这个觉,我看到、我听到……”,等等,心里有这个感觉。
 
  “今此言觉,谓现量智,非唯是慧”,我们现在说的这个觉,不是说慧心所知道这个事情,而是现量地觉知、现量地知道。心王心所取境的时候,前面说过,根即是现,心王心所是能量,这样子依根而起的心王心所就是“现”,现量指的是这个。“因明者说,言证智者,心、心所法之总名矣”,证到外境的这个智能,是心王心所,总的就是心王心所。
 
  “故旧论云: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旧的翻译也这么说:这个“证智”怎么生起呢?那就是说,也用这个“证智”,“证智”就是心王心所。
 
  “成唯识中,亦有此难”,《成唯识论》里同样也有这个问难,说,“色等外境,分明现证,现量所得”,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外境,是我们现量可以证到的,现量所得的境是最正确的,“宁拨为无”,怎么能说它没有呢?
 
  此中难已,下论主破。
  这是大乘之外的部派,以现量境来问难,现量境应当是实在有的,既然是现量境观察到的,怎么可说外境是没有的呢?那么如何破?下边看论主破。
 
  论:此证不成。
  述曰:破中有二。初总非,后别破。此总非也。外人设问:云何不成?
  “破中有二:初总非,后别破”,先是总的否定,然后分别地详细解释。“此证不成”,这是总的否定它,“此总非也”,你们这个证明不成立。
  “外人设问:云何不成?”这个问是世亲菩萨代他们问的,假设外人问,为什么不成立,他接着就解释。
 
  论:颂曰: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述曰:第一句述正理,显难外境实有不成;下三句破外宗,明无现觉,成无外境。然旧论本,遂分二段,前后别明。其此颂中,初句易解,至下当知。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论主就说,你所说的“我看到颜色、听到声音”等等,并不是现量。这就把他们“现量看到的东西决定是有”的说法破了。你说的这些已经不是现量,那么外境就不是一定有的。
 
  “第一句述正理因,显难‘外境实有’不成”,你说外境一定实有,我用第一句比喻就证明你这话不对头。“现觉如梦等”,你做梦的时候也看到颜色、也听到声音,但是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并不是实在的。为什么你一定要执着现在醒着的时候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等等是实在的呢?梦里边同样听到、同样看到,那是不实在,梦境是假的,你怎么能决定说现在的就是实在的?“显难‘外境实有’不成”,你说“外境实有”,这个难不成立。
 
  “下三句破外宗”,颂的后三句破外人的主张,“明无现觉”,你们根本就没有现量,“成无外境”,既然没有现觉,怎么成立外境?不能成立!
 
  “然旧论本,遂分二段,前后别明”,旧的论分两段。这个不去管它了。“其此颂中,初句易解,至下当知”,我们这个颂里边,第一句很容易解,下边就会知道。
 
  上一句引喻破经部,下三句中,略破二类。初破正量部等非刹那论,后破一切有等刹那论者。谓已起现觉时,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破正量部等;谓已起现觉时,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萨婆多等。大众部等宗计不同,亦应叙破,如萨婆多。
 
  “上一句引喻破经部”,第一句现觉如梦等,引一个“如梦”的比喻破经部的说法,“下三句中,略破二类”,后面三句(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其它两种说法。
 
  二乘里边有两种说法:一是正量部,他们不是刹那论者,认为心王心所是不断地变化的,而外面的色境可以一期,不是刹那生灭;二是有部,他们是刹那论者,认为即便是外境,也是刹那生灭。
 
  正量部认为,外境并不是刹那生灭,而是一期生灭。一期生灭就是可以住一段时间。比如说这个桌子,它造成之后,桌子成立了,它没有刹那生灭,它是要用了很多年之后,坏掉了,那么就灭掉了。造好的时候是生,坏掉的时候是灭,中间是维持不动的。而有部认为,即使现在这个桌子看起来还是新的,但是刹那生灭,前后相续,前面的跟后面的差了一点点。如果它前后没有相似相续的变化,那么它最后的灭坏,怎么会灭掉呢?突然之间就灭掉了?没有那个话!它是慢慢、慢慢地破灭的,只是这个过程非常慢,我们看不出来罢了。
 
  这是对外境,有正量部的“刹那生灭”及有部的“一期生灭”两种说法。所以他这里,两种都要破。
 
  “初破正量部等非刹那论”,先破正量部的非刹那论(外境不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后破一切有等刹那论者”,再破有部的刹那生灭。
 
  “谓‘已起现量觉时,其见已无,宁许有现量?’破正量部等”,你起现觉的时候,你说“我看到青颜色了”的这个时候,你看青颜色的那个见早就没有了,怎么还说是现量呢?这是破正量部。
 
  “谓‘已起现觉时,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破萨婆多等”,已起现觉的时候,你说“我看到青颜色了”,说这个话、现起这个念头的时候,能见青颜色的识就已经没有了,所见的境、青色的境也已经没有了,你怎么还说是现量呢?这是破萨婆多部。
 
  (28A)这里边的差别,正量部认为心是刹那生灭的,能觉的心是没有了,这一点他们承认,但是他们认为境还存在、没有动;而有部认为,连外境也是刹那生灭的。论主就破说,既然刹那生灭,前一刹那的境已经变掉,后一刹那也已不是前一刹那,那就不是现量。能量的见、所量的境都已经没有了,怎么还叫现量呢?就把他们都破了。
 
  “大众部等宗计不同,亦应叙破,如萨婆多”,大众部里边,他们的说法不一样,那么也应当破,跟萨婆多同样的,差不多。
 
  第三句中,言及字者,即相违释,意显有二难,至下当知。
  “第三句中,言及字者”,第三句(见及境已无)里边有个“及”字。他讲得很仔细。“即相违释”,是六离合释里的相违释。“见及境”,见是见,境是境,两个东西不相干,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他不讲也能懂。“意显有二难”,一是对正量部,一是对萨婆多部,“至下当知”,下面还要慢慢分析。
 
  论: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
  述曰:先释初句。今解初中如梦等字,能成喻法。等者,等取眩翳目等,缘见发蝇等。此等诸位,经部及大乘,彼此共许外境非有,故以为喻。如梦等中,虽无离心外实境界,而彼言谓,我见是事、闻是事等,起此现觉。下合法显。
 
  “‘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你说“我们以前看到过这个东西,我们有这个感觉,以前看到的时候是现量,既然现量是真实的,那么外境是有的”,这个不一定。你做梦的时候,也看到那些东西,也有这个感觉,但是梦境并非实在;没有实在的境,同样能得现量。你说“现量的境决定是实在的”,那还不一定,不能说就是对的。
 
  “先释初句”,先解释第一句,现觉如梦等。
  “今解初中‘如梦等’字,能成喻法”,先解释“如梦等”,以“梦”作比喻;“等”,“等取眩翳目等”,等这个有眩翳的眼睛等,“缘见发蝇等”,有眩翳等就会看到苍蝇、头发、第二月之类。
  “此等诸位,经部及大乘,彼此共许外境非有”,在做梦的时候也好,眼睛有毛病看到头发、苍蝇也好,不管是经部、大众部还是大乘,“彼此共许外境非有”,都承认这些境是没有的,“故以为喻”,所以可以用作比喻;如果有一个不承认,他不许外境非有,就不能用作比喻。
 
  “‘如梦等’中,虽无离心外实境界,而彼言谓‘我见是事,闻是事等’,起此现觉”,做梦的时候,虽然外境是没有的,但是梦里边,还是可以知道“我看到什么东西,我听到什么东西”,还是有这个现觉,那么你怎么能说“凡是现觉,一定要有实在的外境”呢?梦里没有实境也可以起现觉,那现觉就不一定要实在的外境。
 
  论:余时现觉,应知亦尔。
  述曰:释颂初句现觉二字,除梦等外,余时所起见是事等如是现量,应知亦尔,亦无外境,此现觉生。
 
  “余时‘现觉’,应知亦尔”,梦里的现觉如此,那么梦以外的现觉应当知道亦如此,同样不一定要实在的外境。外面没有境,那就是唯识;没有外境,依然可以起现觉,不一定如你们说的“凡是现觉,一定要有实在的外境”,这个话是靠不住的。
 
  “述曰:释颂初句‘现觉’二字”,“余时现觉,应知亦尔”这句话是解释颂里边的“现觉”两个字。现觉如梦等,“如梦等”三个字讲好了,现在讲“现觉”,怎么叫现觉?
 
  “除梦等外,余时所起见是事等,如是现量,应知亦尔”,做梦的时候所起的现觉,当然没有外境;那么在梦以外、其余的时候,就是醒着的时候,所起的“我看到这个东西了,我听到那个声音了”,这些现量,“应知亦尔”,同样跟梦一样,没有实在外境。“亦无外境,此现觉生”,不一定要有外境,这个现觉才能够生。即是说,梦里起的现觉,没有外境,那么醒着的时候,怎么就说一定要有外境呢?没有外境,这个现觉也可以生起。
 
  应立量言:除梦等外,所有现觉缘非外境起,许现觉故,如梦等现觉。此中意说,若实现觉,如五识等不作此解,我今现证如是事境;作此解者,是意识中分别妄觉,非谓现量心心所法。
 
  这是因明又来了:“除梦等外,所有现觉缘非外境起,许现觉故,如梦等现觉。”这个很简单。除了梦以外,就是醒着的时候,我们所起的现觉(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是“缘非外境起”,缘不是实在的外境而起。为什么?“许现觉故”,因为我们都允许、承认它是现觉。打个比喻,“如梦等现觉”,就像梦里的现觉不要外境那样,既然它也是现觉,那么它也不要外境。
 
  “此中意说”,这个里边还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若实现觉,如五识等”,真正的现觉,五识看到东西是不带名言的现量境,“不作此解:‘我今现证如是事境’”,“我现在看到青颜色了”,五识绝对没有这个话,它不说话的,它是看到就看到,犹如哑巴看东西一样,他看是看到了,但是说不出来,它没有名言,不起这个概念。
 
  “作此解者”,而说“我看到青颜色、我听到一个很好的声音”,作这个解的是什么呢?“是意识中分别妄觉,非谓现量心心所法”,这是意识里边的虚妄分别,并不是现量的心心所法。现量心心所法是真实的,我们也承认,现量是真的,而所说的“我看到青颜色、我听到悦耳的音乐”,这都是意识里的虚妄分别,并不是现量境。现量不带名言,不会说“是青色、很悦耳”,它不会有这些说法。
 
  成唯识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后意分别,妄生外想,故现量境,是自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度故,说彼为无。
 
  《成唯识论》里边也这么说,一样的道理。它说,“现量证时,不执为外”,五识现量证境的时候,它看到的只是相分的境界,但不会说那是外境,因为它没有分别。是哪个说那是外境的呢?“后意分别”,后来第六意识生出来之后,它就有分别心了,“妄生外想”,它就虚妄地执着,说,这是在识以外的境。
 
  “故现量境,是自相分”,所以说真正的现量境、五识证到的是识的相分,“识所变故,亦说为有”,这个相分是识变的,也是识内的,这个现量境是有的;这个相分是依他起,是有的,我们也承认有,但不是在识外。
  “意识所执外实色等,妄计度故,说彼为无”,而意识所执着的在识以外还有实在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境界,是虚妄计度、虚妄分别,是遍计执,所以是没有的。
 
  这是说,五识观境的时候,是现量,不带名言,缘的是依他起,这是有的;而意识一旦加了名言分别,执为识以外有实色等境,说这是青颜色、那是黄颜色,这是长的、短的、圆的、方的,等等,就都成了遍计分别,都是没有的东西。实执的东西是没有的。这是介绍《成唯识论》里的一些看法。
 
  又彼论说,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故现觉者,必无此智,及与此论,我今现证如是事等。
 
  “又彼论说”,《成唯识论》又说,“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假智”就是带了名言、概念的智能。以带了名言概念的智能来观察诸法,那得不到自相,只能得到它的共相。真正要得自相,观察一个东西:“到底它是什么?”那要不带名言;你带了名言之后,所看到的都是共相,隔了一层,不是它原来的东西了。
 
  “故现觉者,必无此智”,真正现量的时候,证到的那个心王心所,决定没有带名言的“假智”,“及与此论:‘我今现证如是事等’”,“此论”就是后面这句“我现在亲证到这样的事情,看到青颜色、听到好的声音”等等论调。这个话是多余的。那是带了名言的虚妄分别,是意识后来加进去的。真正现量的时候没有这些东西,既不缘共相,也不说我看到听到之类的话。
 
  论:故彼引此为证不成。
  述曰:此结非也。现觉所缘,由如梦境,性非实有,故彼汝宗,引此现觉,为证离心外境实有,理证不成。
 
  “故彼引此为证不成”,所以你引现量境来证明外境绝对是实在有的,这个不能成立。
  “此结非也”,这是总结第一句引喻破经部难“外境实有”不能成立。
 
  “现觉所缘,由如梦境”,现觉所缘的东西,跟做梦一样,“性非实有”。梦里也有现觉,而梦境并非实有。“故彼汝宗,引此现觉,为证离心外境实有,理证不成”,那么你们以现觉来证明所缘的境一定是离心之外、是实在有,就不能成立。更进一层的,你说的现觉,“我亲自看到这个,我亲自听到那个”,这早已不是现量了,这已经是意识分别的东西,根本不是现量。
 
  下面再分别地破两边:正量部执心王心所有生灭、而境没有生灭;萨婆多等执心王心所跟境都有生灭。
 
  论:又若尔时有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
  述曰:次释下三句颂,先破正量部等。此解第二句颂。若于尔时起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心外色等实境者,此牒彼计,下正申难。
 
  “次释下三句颂”,第一句如梦的喻是总破,后三句再分别破。先破正量部等。
 
  “又若尔时有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尔时于境能见已无”,假使你说我现在有这个感觉、我现在已经看到这个颜色,这是实在的外境,当你说这话的时候,观见这些境的那个识(前五识)早就没有了,怎么还是现量?具现前、现在、显现三义,名为现量,时间要属于现在,“尔时于境能见已无”,这个时候它都已经过去了,不能叫现在了,不是现在就不是现量。所以你所说的现量有问题。
 
  “此解第二句颂”,这是解释颂里第二句已起现觉时,“若于尔时起此现觉,‘我今现证如是心外色等实境’者”,假使这个时候,你起一个现觉,说我现在当下现证,现前看到这些青颜色等等实有的外境。“此牒彼计”,这是正量部的话,先重复一下,你们是这么说的,但是话里有毛病。“下正申难”,下边申难。
 
  论:尔时于境能见已无。
  述曰:释第三句见已无字,申其难意。正量等计六识不并,起此觉时,能见五识实现量者已入过去,现在非有。所以者何?
 
  “尔时于境能见已无”,你说我亲自看到青色等等这些话的时候,能够观青色的眼识早已没有,不是现量了。“释第三句‘见已无’字”,这是解释第三句颂“见及境已无”里的“见已无”三字,“申其难意”。
 
  “正量等计六识不并,起此觉时,能见五识实现量者已入过去,现在非有。”正量部认为,六个识不能同时并起,例如眼睛看的时候,意识不起;意识起的时候,眼睛不看。那么你说:“我亲自看到青色了。”看到的是眼识,说话的是意识,等你意识说话的时候,眼识已经过去,不是现量了。你说的时候,已经过了那个现见的时间,时间过了,怎么还是现量?不对头了。“所以者何”,为什么原因?
 
  论:要在意识能分别故,时眼等识必已谢故。
  述曰:此显二因,成能见五识现在非有,彼此共许,要第六识具三分别,方能起此分别现觉,五识不具三种分别,故不能起此等现觉。
  校注:“能见五识现在非有”,据江西刻经处校刊本(公元二○○二年金陵刻经处重印)如是,依大正藏(T43, p.1000, a8)则作“能见识现在非有”。
 
  “要在意识能分别故,时眼等识必已谢故。”因为在说“我亲自看到青色了”这个话时已经带名言,决定是意识才有,眼识是不带名言的;等到意识起来的时候,眼识早已过去,不是现前了,怎么是现量呢?所以不对。
 
  “此显二因”,由此二因(唯意识能分别、时眼等识已谢),“成能见五识现在非有”,这时现量能见的眼等五识已经过去,不存在了;“彼此共许,要第六识具三分别,方能起此分别现觉”,第六识才有三种分别,能够起这个分别现觉,即“我看到青颜色了”之类,这个分别只有第六识有。“五识不具三种分别,故不能起此等现觉”,这三种分别,前五识是没有的,它不能起这个分别现觉,它不会说“我看到青颜色了”,五识不带这些名言概念;等到你起这个概念时,决定已是第六意识;第六识起的时候,前五识已经灭掉,已经不是现在,根本就不是现量了。
 
  此等现觉既在意识,起此觉时,故彼能见眼等五识必入过去,落谢非有。先见是物,后方起觉,故正见及觉二,时必不俱。能见实现觉,此时既无,宁许此觉有是现量,证外境有?若正现量证色等时,缘心内法,无假智诠,故证不成。
 
  “此等现觉既在意识”,这些现觉(即我看到青色等等,就是心王心所)既然是在意识里,“起此觉时,故彼能见眼等五识必入过去”,那么等到意识起这个觉,说“我看到青色了”等等这些话的时候,现量能见的眼等五识早已过去,“落谢非有”。
 
  “先见是物,后方起觉”,先要现量看到,然后才起分别现觉。现量是要当下看到的,当下你现前看到之后、你要起分别觉说话的时候,现量就过去了。“故正见及觉二,时必不俱”,“正见”就是前五识现量见的时候,“觉”就是在说我看到青颜色、我听到声音这些话的时候,这两个,时间必定不在同时,“正见”在前,“觉”则在后。
 
  “能见实现觉,此时既无”,能够真实证到现量境的眼等五识,这个时候已经落谢,没有了,“宁许此觉有是现量,证外境有?”怎么能说这个后起的觉有是现量,来证明外境实有呢?当你说“我亲眼看到青色等外境”这个话的时候,真正看到青色等境的眼识早已过去,不是现在,不能叫现量了,你却还说是现量,这个就不对了。所以,不能以这后起的“觉”为现量来证明外境实在有。你这个证的逻辑是错误的,不合理,里边有毛病。
 
  “若正现量证色等时,缘心内法”,真正的现量,它在观照色声香味触等境的时候,是缘心里的相分,“无假智诠”,也没有表达的智。假智诠就是能够分别的那些智来表达“这是青色”、“我看到”、“我听到”等等,这些都没有,而是不带名言的,缘心内的相分。所以你以“我亲自看到青色了”这些分别现觉来证明是现量境、外境实有,这个证明不能成立,“故证不成”。
 
  以正量部,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唯灭相灭,念念生灭;色等法灭,亦待外缘,即随此事长短一期,后方有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量部认为,“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唯灭相灭,念念生灭”。他们说灭有两种,一种是念念生灭,不待外缘;一种是一期方灭,亦待外缘。心王、心所,以及灯焰、铃声,这些法都是当下生了之后就灭。怎么叫“唯灭相灭”?就是“生住异灭”的“灭”,“灭”就能够把它灭掉;不要待其它的因缘来灭,就是它本身的生住异灭,生了之后就要灭。心王、心所、灯焰、铃声,这几种法,他们认为是念念生灭、刹那生灭,不要待外缘的。
 
  “色等法灭,亦待外缘”,而色等法——桌子、凳子、山河大地等等这些法的坏灭,要待外缘。假使一座山,一个雷把它炸了,这座山就炸开一个缺口,灭掉了一块,这是要待外缘的。“即随此事长短一期,后方有灭”,就是这些色等法,可以经过一段时间,或长或短,若是桌子、凳子就短一点,若是山河大地就长一点,一直到最后,它才灭掉。
 
  起证如是现量觉时,眼识不住,故入过去,其境色等,一期未灭,故此唯破起此觉时能见已无,不破所见此时非有。设纵有故,应立量言:起此觉时必非现量,是散心位能见已无故,如散心位缘于过去百千劫事。破境一期,如余论说。
 
  “起证如是现量觉时,眼识不住”,眼识是心王心所,现证的时候,眼识不能尽呆在那里,它是刹那生灭,你当时一眼看到这个青色,第二刹那,看到这个青色的眼识就灭掉了,“故入过去”;“其境色等,一期未灭”,而看到的青等境色,它却不是刹那生灭,它还是存在。
 
  “故此唯破起此觉时能见已无,不破所见现时非有”,所以我们破的时候,就是利用这能见的前五识,它是要灭的,而它看的那些东西(其境色等),并没有破,东西还存在(一期未灭),允许它存在,但是能见的眼等五识,你们也承认是要灭的,既然现量能见的识已经灭掉,不是现在了,那就不能叫现量。
 
  “设纵有故”,所见的色等境本来是没有的,即使允许你有,也没有问题,也可以破掉你。“应立量言”,且立个因明的量。“起此觉时,必非现量”,你说“我看到青颜色了”,起这个心王心所的时候,决定不是现量(你却还认为是现量)。为什么?“是散心位,能见已无故”,能见的心已经没有,刹那过去了。“如散心位缘于过去百千劫事”,犹如我们散心的时候去缘百千亿劫、早就过去了的事情,你说“我现在看到青色”也是过去了的事情,虽然那是一刹那之后,跟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长短有别,但都已是过去事。
 
  这就把正量部破掉了。
 
  [名相注释]三种分别:一、自性分别,体唯是寻;二、计度分别,以意地散慧为体(散谓非定,简定中慧,意识相应,简五识心,故第六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二)
 
  现在我们把“三种分别”看一看。意识有三个分别,前五识没有这些分别。在《俱舍》里说,前五识有自性分别,没有后两个分别。这个看了之后,对上文的“散心位”也可以了解。三种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是根据《俱舍颂疏》里边的解释。
 
  “一、自性分别,体唯是寻”,寻就是寻伺的寻。自性分别是最简单的分别:这个是什么东西?是长的还是圆的?等等,这么简单地一照就完了,推度的力量是没有的。
 
  “二、计度分别,以意地散慧为体”,“意地”即第六意识,“散慧”,不是入定的慧,是散心里的慧心所。计度分别定中没有,以意地散慧为体。
  “散谓非定,简定中慧”,定中的慧作用是不一样,这个计度分别是散心里的慧心所。“意识相应,简五识心”,它与意识相应,简别于五识。《俱舍》里说五识相应的慧心所也有,但它不是计度分别,只有自性分别;而唯识里边,连自性分别也没有。“故第六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所以与第六识相应的散慧,就可以计度了:这是长的,这是圆的,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什么人,是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心里怎么策划,等等,都是这个散心的慧心所在分别。
 
  我们再看上文那个立量:“起此觉时必非现量,是散心位能见已无故,如散心位缘于过去百千劫事”,这个“散心”就是散心的慧心所。他没有把这个“慧”说出来,实际上就是计度分别了,就是与第六识相应散慧,所以他加个散心,各式各样的计度分别都是由这个而来。
 
  “三、随念分别,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定中也好,散地也好,跟第六意识相应的念心所,可以把过去的事情都回忆起来,就是随念分别。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计度分别:“我看到这个青颜色了”;“我”,本来没有“我”的,你说有个“我”;本来能所都是虚妄的,你说“我能看到青颜色”,都是计度分别。本来这个颜色就是这么一个色法,青色刺激一下就完了,你硬给它安一个名字,这叫青、这叫蓝,我们汉人叫青色,英国人就不叫青,他们有他们的名字;藏地人也不叫青,也有他们的名字。这都是人给安上去的,天上的这个青颜色跟青没有直接关系。每一个民族都可以安名字,都可以代表天上的这个青颜色,但是每一个名字都不一样。那就是说,这个名字是假的,跟天上的青毫不相干。
 
  到这里就把正量部执着的“以现量境证明外境实在有”破掉了。正量部跟有部的差异,正量部说境可以相续存在下去,只有心是刹那生灭的。论主就利用心刹那生灭这个观点来破,你观察现量的那个心,早就过去了,不叫现量了;而境(一期未灭)随它去,不破也没有大关系。那么萨婆多部,他们承认境也是刹那生灭的,论主就说,你心也好,境也好,都已成过去,哪还有什么现量?把这个论点也破掉了。
 
  像这些,我的看法,不是太难,不晓得你们听了怎么样。先消化一下,只要抓住要点,我感到难度不会太高。
 
  比如你抓住现量,什么叫现量?现前、现在、显现。尤其要抓住现在,他要用现量来证明外境实在有,他说“我亲自现量看到青颜色了”这个话的时候,你就可以破他,说这些话时根本就不是现量了。现量是不带名言的,而说这个话的时候,已带名言,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了;第六意识说这个话,已经在现量之后,现量的这个识早就过去,怎么说是现量?既然不是现量,那就不能证明外境实在有。
 
  再一个,梦里边,也有同样的情景,“我看到青颜色”,也有这个现觉,也是第六意识的事情。这个现觉,你说一定是实在有啊?也不一定。梦里边也可以看到颜色、听到声音,但是梦境,都是虚幻不实、没有实境。那么你说“我现在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同样跟梦境一样,唯识所变,不是实在有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家去回忆一下。
 
  下一节课如果来得及,就把考卷跟大家评议一下,哪些问题大家答得好,哪些答得不好,再讨论一下;如果来不及,那只好再拖一段时间。因为这两天初八快到了,很多人要来,可能时间会紧张一点。总之哪一天我们看好之后,就花一些时间,在课上把考试题分析一下。
 
  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敏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敏上师)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一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三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六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七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九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十讲 

 智敏上师: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