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3 奥义书哲学与佛法的同异


   日期:2021/12/19 16: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奥义书哲学与佛法的同异﹞:(1)奥义书认为「我」是自我、灵魂之意,而生类的一切,从「梵」所生,死了又归还于「梵」,要觉悟真的自己而成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脱。此宇宙的最初──梵,化为一切,安排维持万象,造成规律。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 。”

要搞清楚佛法与奥义书思想主要不同点,以免混为一谈。第一,奥义书认为,梵犹如造物主,宇宙的定律是他来规定的,所以只要遵从此规律而悟得真我,谁都可以成为梵。他先成立有一个“我”即不变的灵魂,一切生类都是从梵所生,那梵就是本体了。既然是从梵所生,死了当然归于梵,只要你在修行中,觉悟体会到你和梵融为一体(即万法归一)就能解脱。他把梵当做万物的本质或创造万物的质素了。还认为人间的森罗万象有很多规律,也都是梵来转化的,所以唯一的办法是,当你完全根据这个规律体会到原来梵跟“我”是一样的,我与梵是一体时,你就解脱了,这就是奥义书的主要重点。佛法恰恰与他们不同:

“佛法则否认实我性、主宰性,而宣说无我。”

佛法不认为宇宙间存在主宰控制者,绝对没有这样永恒不变的实在性的东西,所以佛陀宣说无常。无常就是“常”不可得,“常”就是永恒不变性、单一主宰性,这也叫“我”。佛法否认有这个“常”的“我”,宣说无我就是否定永恒不变性、单一主宰性。佛法的特质就是在否定这种永恒存在的自性的观念,绝对没有这个东西!宇宙的万物都在迁流变化,只是刹那不住的缘起而已,没有永恒实在的自性(我),没有真正不变的东西,这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根本思想!

“(2)奥义书承认有「业」的存在与「轮回」。如说:「人于死时、心脏的尖端会亮,由其光明,「我」乃经由眼睛或脑顶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脱出。「我」去时,随之生命也去”。

在奥义书的业力与轮回的观念中有一个重点:人要死时,心脏的尖端会发亮而产生一种光明,“我”就从脑的顶部、眼睛、心、腹部、膝盖、脚下透出,往生某处。现在还有很多学佛人受这个观念的影响,说从眼睛去的往生天界,从腹部去的往生饿鬼,从脚下去的往生地狱……其实这个说法是奥义书的观念而不是佛法哦!注意听!

“恰如尺蠖到达一树叶端,然后更捕捉其它叶端。如此,「我」也脱出身体,而造其它新的形态。「我」变成祖先、梵天、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

这个“我”随着业力出去以后,有的变成祖先,有的变成梵天,有的变成天上某一境界的神,有的出生到一切有情中去,这个思想就是说里面有个“真我”在这样轮回。行善而成善人,行恶而成恶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业,依业而有果,这也是业力思想和轮回思想,这是在佛陀之就有的。

“奥义书的轮回主体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灵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实体」。”
  这一段话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叫“自性“:不变的叫灵魂,产生宇宙的第一原理就是形而上的实在(实体),奥义书的业力和轮回建立在这个观念上。

“但佛教说的轮回,是由于纯粹的业力或意志,此业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无实体」的「缘起力」,故非我论。因此,佛教的业力观,是「无实体」的连续观。”
    佛法讲的业力观是无我的,我们五蕴的心灵意识是变化不拘的,不是固定的东西,所以说没有固定不变性的实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实在的我,只是缘起力量的作用,故非我(即无我)论。前面讲无常,这里讲无我,这个到后面讲缘起时会一直谈,你们会明白的。这里只是讲佛法与婆罗门、奥义书主要不同点,先讲大纲,详细内容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到时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的奥妙:“无我”也能轮回,不是非要有一个“我”才能建立起轮回现象。

“(3)奥义书提倡「禅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静处端坐,调整呼吸,心注一境,念「唵」秘语(om....梵的表征),以达到恍惚的状态,为靠近「梵」的方法。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观,而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
    其实,这个“唵”应该还有三个音ㄛㄚㄥ,因为我有一点研究,现在到印度去,看见大部分人都在持咒,有的只持一个音,有的持三个音,主要是用这个“唵”的声音来产生某一种作用,与念佛的意思其实一样,主要产生某一种功能作用,用声音来产生对心灵的影响,进入恍惚的状态,其实就是让心进入一境的状态,这是一种修定的方法。他认为身心宁静进入某一种状态就可以接近大梵天,与梵天合一。

佛教虽也有禅定法门,但重视定慧等持,奥义书只讲定,但佛法还加上一个慧,就是在定中起慧观,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脱。所以真正的佛法绝对不是说死后要往生天界,注意听!天界是不究竟的,还在三界的轮回中。我们是靠定的一种心灵宁静专注,才能“看”(观照)到身心的问题,觉察体会身心的实在内涵是“无常、无我”,反而要破除我执(希望永恒生存的意欲)我见。心太散乱了就无法观察,所以我们也讲修定,但这个定只是适当的一种辅助增上缘,不是定到某一个程度就能进入什么状态。佛陀进入四禅还是要出定,在那种身心宁静状态中加以观照才能悟道,不是进入四禅就解决问题了。出定后加上佛法的正见,就很容易见法性寂灭(即涅槃)。定力太深如非想非非想时就不能起慧观,反倒是开悟见法的障碍。所以佛教讲四空定的无想定前,是可以起慧观的,但还是在出定后才能起慧观,其实如果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力太深了反而不容易起观照,一般从初禅到四禅出来后起慧观,那时候的身心会相续保持在一种宁静中,就在那种状态中来观察一切法(包括五蕴身心)是最佳的时机。定力只是帮助我们起慧观,而不是定力等于慧,见法开智能后,那就是定慧等持不二即定在慧中、慧中有定。

所以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修定往生天界,而是要究竟超越三界的束缚,真正解脱大自在,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佛弟子不求升天。但现在先修天色身的都有,要注意啊!我只是点到,你们要深思!

“(4)在修行的德目中,奥义书和佛教共同的德目,如:不杀生、实语、慈善、正行、自制、寂静等等。双方不同处很多,如奥义书说的祭火、苦行、遁世等等。”

五戒的德行修养很重要,杀、盗、YIN、妄(实语就是不妄语)、酒是产生痛苦烦恼的因缘,所以我们要守戒,尤其是不杀戒。关于五戒方面佛法与奥义书有很多相同处,但佛教不鼓励他们的苦行、祭火与隐遁。佛教认为苦行对身心没有帮助,而是要恰到好处的中道行;佛教也不提倡遁世,很多人都认为出家人是遁世离世厌世的,其实什么叫世间?五蕴、六处、烦恼名世间。佛法说的厌“世”,不是世间的“世”,而是厌离我们的贪欲烦恼执着,不是厌离人间万法。佛陀还劝大迦叶尊者不要修头陀行,应该回到僧团中来住。佛陀带领弟子们每天到人间托钵乞食,利用托钵的因缘跟大众接触,让他们植福并为他们说法,这样的做法哪是厌世离世?

奥义书的遁世,是他们到了五十岁后就到森林去归隐,独自过着隐遁的生活。但佛法不提倡这个,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一直为众生说法,一直也没有离开过人间,从鹿野苑度五比丘到最后涅槃前度化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都是在人间示现的。佛陀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众生的关怀和弘法利生,佛陀哪里有丝毫的厌世离世?什么时候教过弟子厌世离世?所以要明白佛法不是遁世厌世,而是厌离烦恼、贪欲执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