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7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日期:2021/12/20 16: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

“﹝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  

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

一、修定主义:根据「转变说」(形而上学的理论),认为「我」(灵魂)与根本物质的结合,而形成身体。而由于禅定(瑜伽)能静心,心静即能离开污秽的肉体。这同时是,二元论之思想。修定主义,以限制精神的活动,而禁制物欲为目的。”

外道是以禅定为目的而得到解脱,将心灵安住在禅定中即限制精神的活动。我们心灵的意识时刻与外境接触而起心动念,产生执着爱染 造业。把心灵安住在禅定中时,意识就会静下来,三禅时对外的分别几乎没有了,四禅时连脉都停止了,把意识降伏下来不随外面的境界转,就会定下来不再造业,不会产生种种贪瞋痴痛苦烦恼。所以修定主义的目的就是抑制精神(意识)的活动,产生禁制物欲的作用。

“故应修禅定,使精神超越物质,以进入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为宗旨。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无法永久,我们还是要回到「平常境」来,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我们还是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要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心静。”

 修过禅定的人就有体会,烦乱的意识专注于一缘,心就慢慢安静下来,越来越微细而进入定的状态――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进入四空定。修到二禅时,身体会起极大的快感(喜乐),很多人会产生染着,因为太快乐了。人间对五欲(包括性欲)一般都很染着,但体会到二禅喜乐的人,人间的欲望就感觉微不足道了,不喜欢了。修禅定的人之所以会离欲,是因为禅定中的身心感受更快乐。要离开人间欲望的,就去修修禅定,这话有道理。人间欲望的满足就像吃瓜子皮,禅定的喜乐就像吃瓜子肉。吃到瓜子肉的人还会想吃瓜子皮吗?有二禅境界体验的人,就不喜欢人间的欲望而能离欲了,所以修禅定能离欲与这有关。一个慧解脱的人,加上禅定就成俱解脱,很快就离开贪瞋和欲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见法了,但还有贪瞋的余习在,劝你修一点禅定就容易厌离贪瞋,这也是一种替代的方式:因为有更快乐的,自然会离开粗糙的欲望。但到三禅时,这种喜乐感也要放下,否则还是一种执着而不能解脱,那叫“味定”――定里的滋味。所以到二禅时还要舍,才能进入三禅,叫离生喜乐,这些都是身心的特别状态。

由禅定进入某一心境时,身上虽有苦,但由于平静恍惚的状态能不感其苦。临终时身体有病的多,一般人会受不了,因为很苦很苦。但有的阿罗汉禅定功夫很好,那时就进入禅定,所以就减轻了苦,不会感到很苦。还有禅定功夫甚深的人入灭前能来去自如,知道时间到了,他一入四禅就走了,身体的痛苦烦恼都不会影响禅定的。

不过这静心的状态是有时间性的,这就是不究竟处:禅定不是永远的,因为有进必有出,出定后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会相续,感觉很轻安舒服,但这段时间过去了,他又恢复原来的样子,烦恼痛苦还会来,所以这个定不是究竟的,无法永久。

修定主义认为我们还要回到平常境来的,故在精神与肉体未完全分开的中间(未死以前),还是要难免继续着苦的生存,等到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静心。

“在生前入定,有者认为可见天、神,竟以此为「涅槃」,这是莫大的错误。”

在禅定的静心里会有很多境相,因为有神通天眼可以看到他方世界的天人、鬼神或地狱,有的在活着时就能入定看到天神,以为这就是涅槃解脱,这是错误的。

“在印度,由于修定而生起心静的种种阶段,而设立与其所相应的种种阶段的世界。佛教中所传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 

四禅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几天,加上四空定,就认为天界总共有二十八天。其实这是根据禅定心灵的阶段而判断的。修到初禅的人如果没有解脱,死时即往生初禅天。四禅八定的境界分为三天(三个等级即三界):人间叫欲界天;往生天上还看到色身的影像,叫色界天(四禅都还在欲界和色界内);纯精神的境界,没有肉体,看不到形象,叫无色界(四空定以上就是无色界)。三界的分别,其实是印度由于禅定的不同层次而产生的一种世界观,佛教中所传的四禅四无色定和三界说根源于此,是印度本来就有的一种,佛法也只是拿来应用而已。

佛教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