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8 佛陀的思想


   日期:2021/12/20 20: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的思想〕:   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精神的主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条件形成的现象,并非实在的东西。”

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享乐。

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痛苦烦恼的原因。他认为痛苦的产生是我们心灵意识对一切物质(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别贪爱执取所致,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了精神上主观的错误分别,才产生了执着爱染贪取占有。当不能达到这个欲望时就产生痛苦,所以这一种痛苦反倒是由于我们精神的主观而引起,并不是在客观的事物上。

在《杂阿含经》里,外道问佛陀苦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本来就有或是真实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佛陀回答说“苦乐从缘起”,是缘起条件来组合的。由某些因缘条件才产生苦或乐,所以并不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这就叫缘起。比如说当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欲望想象和习性,就认为很棒,然后又得到了,就很满足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有这些条件的组合,才使你感到满足而产生乐的感觉;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会瞋恨而产生苦的感觉;或者是你得到了很爱的东西,还想永远保留,但忽然间又失去了,于是就产生了痛苦。所以苦乐的感觉是由于种种条件因缘而造成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谁给你的,或是从哪里忽然间产生的,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佛法不会把苦乐当作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有的,这是重点所在――苦乐从缘起,并非实在的东西。

“所谓条件,即是我们主观上一种期待或要求的心理状态。苦的发生,有「外缘」和「内因」,「外缘」是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无常等人生必然现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对于生,我们没有很深刻的感觉,但人人面对的最大的苦确实是老病死。也许有的还很年轻,身体也健康,还不至于感觉那么深刻。但是如果到我们这个年纪以上的慢慢就体会到了,眼睛开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齿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浑身酸痛,那还只是刚开始的讯息而已。等到医生宣布:噢,剩下三个月了。苦啊!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谁都逃不掉。

“怨憎会”也是一个苦,讨厌的人偏偏每天要看着他;“爱别离”更苦,最喜欢的爱人、父母子女、亲戚好友,却偏偏要生离死别。因为人是无常的么,一定会跟亲人离别的,而且越亲越爱的人,到离别时更是不得了的苦!还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却得不到,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大的苦就是无常,无法固定在圆满幸福的状态,因为一切无常变化故,人人都逃脱不了无常法则。众生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肉体,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谓“我”就是常恒不变主宰之意,可是事实上不可能让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死的。无常是宇宙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我们都活在无常的法则中,谁也逃不掉!前面虽说有七种苦,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无常”二字。

“「内因」是潜伏在人的心底,以享乐主义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会恩爱不别、所欲可得和常恒不变等「欲望」。”

    只要内心潜伏着永恒不变生存并保持快乐幸福的那种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因为一切法无常,不可能保持恒常。所以只要你想永恒存在、永远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会失去的,这就是内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实这里已经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永恒存在的意欲。宗教说天国是永生的,道家炼法要长生不老,佛教也有说到往生到那一个地方去是无量寿(等于是永生),而且永远没有烦恼,人人都非常幸福快乐自在。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如果天国不是永生的,谁要去?如果极乐世界不是永恒的,谁愿去?我们都要求那个永恒的,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在我们内心,不管有意无意都潜伏着这个观念――我见、我执,这叫俱生我执。这个我见我执是生下来就有的,不但人类有,连猫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话就讲透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如果没有永恒生存的意欲(我执),哪里会有一切的斗争和占有?从哪里产生造业的因缘?

佛法完全否定这个东西――我、永恒存在的灵魂、不变的主宰本体!这是事实真相,是宇宙的真理法则。然而众生不明白本来如是的真理,却每天修练想到某个地方去安住,死后到那里长生不灭。佛陀悟道后告诉我们,那个欲望就是我执我见,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的六师外道、婆罗门教或其它宗教的思想都在建立一个灵魂上,投射到外面就是大梵天或主宰的上帝。其实那是人们求不到内在的永恒,于是投射到外面就变成上帝了。在这里得不到永恒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后去一个永恒的地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万物,其实是人创造了上帝。人们不能满足内在永恒存在的意欲,于是就投射到外面,想象有一个上帝。现在西方人说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怎么还会死?这里点出了重点,外在的因缘还不是直接引起痛苦的条件,最直接的内因条件是潜伏在人们心底,以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的欲望,这就叫我执我见,才是我们生死的根本。

“换言之,苦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主观上的观念罢了。”

都说“痛苦”二字,把“痛”和“苦”连在一起,其实,痛也可以不苦的,那些变态的被虐待狂,虽然痛却不苦;还有家里可爱的幼童与你玩,打你一巴掌,你虽痛也不苦呀,还说好可爱。世间还有把“痛”与“快”连在一起的――痛快。

苦不是客观的存在,虽然人生是苦,但知道了苦的内涵,明白了身心的作用,能悟到法的实相,马上就可以超越出来,就是在这里超越解脱的。阿罗汉体会实相后,身苦心不苦,身体有病甚至癌症,身体的功能会感觉到痛,但心灵却不苦,那是阿罗汉的大解脱。很多人不了解,以为阿罗汉或佛等圣者,不会生病,不会痛,那是错误的观念。身体五蕴功能的感觉还是一样的,只是圣者的心灵超越了束缚,他知道苦的内涵和原因条件,明白苦的心灵作用后就超越出来了,虽然痛却不苦。

如果苦是客观的存在,谁都不能避免也不能超越了。因为它是缘起的条件组合,只要变更调整那些条件,就可以超越苦,这是绝对可以办到的,否则佛法所说的解脱离苦得乐不是唱高调吗?学佛法确实有其内容和实践体验的方法,的确可以超越生死的苦迫,自有其内涵。也绝对不是拜一拜求一求就可以得到的。

“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和「爱」。”

这就是缘起的最主要的两个重点。对一切法执着产生爱染是产生痛苦的因缘。追溯爱染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无明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无知,对宇宙真理、身心的苦、生死轮回的实相的不了解。由于无明无知产生颠倒执着才会产生爱染,错误的观念造成了人们错误的行为。

“「无明」是对人生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一种盲目的意志。”

    比如不了解我们身体的功能以及观念形成的原因,不明白形成痛苦烦恼的原因,如何能超越?为什么有人幸福有人痛苦?为什么有人解脱有人却依然生死轮回?差别就在于明与无明:“明”是对真理的清楚探讨和相应;无明就是不清楚真理(尤其是我们的身心功能),凭自己主观意念和社会风俗习惯,带来的就是传统的观念,每天都在拼斗,为的是爱取有。所以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

“「爱」是观念上的一种期待和欲求,求什么呢?求常恒的满足,永久想支配一切的一种欲望。”爱的背后,已预期有「不变的实体」或「常一主宰的我」了。如没有此预期,就没有「爱」的发生,也就没有「苦 」了。”
    爱是观念上的一种期待与欲求。求常恒的满足,是一种永远想支配一切的欲望和期待,希望控制支配一切而不希望失去。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爱的背后已经预期有不变的实体或常一主宰的我了。我们欲求占有并希望永恒存在,在这样的爱染后面就是希望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能控制主宰,那就是“我”的本质(“我”的意思就是主宰)。在社会上我们即使不能当总统,在公司当董事长也是主宰,在社会上实在没机会,回到家里做老大或对儿子也是主宰,反正任何场合找个机会做主宰,再不行对自己养的动物也要主宰,世俗的人类要离开这个主宰欲真是很不容易啊!我们只要时时刻刻反观一下,就知道自己一直落在主宰的观念中,都认为我比你强,比你高,我要主宰控制你,你要听我的,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生气。其实这个主宰欲就是我执我见。我们很少了解佛法所讲的缘起法的内容,不知道缘起的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是相依相缘的存在。

当我们与明相应,体悟了真相,那个我执就消失了。就明白万法(包括人)都是缘起的,一切人事物之间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绝对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独自高高在上不依靠别人。譬如农民种稻,工人制造车子做衣服等,每一个行业合起来,大家才能共享互助和乐。如果人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企业家,没有清道夫,城市的垃圾谁来处理?所以清道夫也很重要,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现在的厕所都是抽水马桶,过去是挑肥的,还要去作肥料,我们在小时候看到挑肥的来了,都会捂着鼻子跑到旁边去。懂缘起,就知道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平等的,社会国家不能缺少某一种人,如果每一个人都当总统,那就不像国家了;每一个都当董事长,谁来做职员?每一个都当老师,谁做学生?每一个人都是出家人,天下成何体统!

当我们了解一切都是相依相缘的缘起条件的组合时,自他间就没有隔阂,就不会有优越感和主宰欲了,对一切法就懂得尊重,唯有彼此尊重和合,人间才有真正的极乐幸福可言。相反,如果是自我永恒存在的主宰欲(即我见我执),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整个人类的斗争烦恼也都是从主宰欲而来。听说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只有两百多天没有战争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在争斗,因为各个都有“我”, 都想主宰。所以只有真正体悟明白宇宙真理法则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现在表面上看来物质非常丰富,科学非常进步发达,但是人们的精神有没有真正解脱一点?物质生活确实改善多了,但是谁因为这样而幸福解脱呢?现在的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自杀了,很苦啊!以前我们读小学时没有竞争,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打陀螺、玩纸牌等游戏,童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现在幼儿园回来还要补习,笑死人了!小学开始就在摧残幼苗,很惨!虽然吃穿住条件都很好,但是有没有幸福?所以谈解脱不是只有注重外在的物质,真正的解脱是认清真相、了解真理,只有懂得缘起法,懂得真理法则,才能超越苦。也就是说,体悟真理超越虚妄的我执才能解脱痛苦,这就体现出佛法的重要性了。一般人以为佛法是搞迷信、崇拜、信仰,其实佛法研究的就是人生真正的真理哲学、生命哲学、智能哲学。唯有了解这些真理实相的人,才有机会超越痛苦烦恼和生死的束缚,这里一点迷信都没有。

我们从上课到现在一直都在破迷信,破除外道的思想,外道都在搞“祈求、开运、持咒、消灾”。而真正的佛法是探讨我们的身心五蕴,了解万法缘起的运作原理,众生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的真正原因。然后如何去转化原因,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超越生死烦恼痛苦,佛法最终目的是要我们解脱,不是迷信崇拜。但是社会上普遍大众由于没有亲自研究佛法的法义,所以无法明白佛法的真正意义,一般看到的只是求啊、拜啦、寺庙的法会等这些现象,这是佛法的外壳。对于佛法真正的本质却理解甚少,误解很多。讲一句实在话,不学佛那才是可怜得很,因为痛苦永无出期,永远不能解脱。不管你钱财、地位、家庭如何圆满,但总会有老病死的一天,那时就苦不堪言了。学佛法,得正见,在自己的身心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后,对生死就无惧了,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和烦恼,活着幸福自在,死时毫无恐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佛教中有一部份的思想,是将当时印度的学说,加以改良,重新组织而成的,如:1、人生是「苦」的   2、应求「解脱」   3、肯定四大说  4、业是生死因   5、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

那末,佛陀独创的教义是什么?略说三种:   1、无常观(否认实体的常住)    2、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极端)   3、慈悲思想的广大。”

佛法中有些专门术语是原来印度思想界常用的,佛陀加以改良了。如:第一、人生是苦。这本来是印度普遍的思想,所以佛法也以苦集灭道的苦为根本。第二 、应求解脱。佛法也讲解脱痛苦,集是苦的原因,所以找到苦的原因,而使苦灭、集灭就是“道”(方法),这是佛法的解脱内容,与外道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三、肯定四大说。万事万物都是四大所造,佛法把四大也含融了进来。第四、业是生死因。佛教也加以采纳,只是业的内容有所不同。第五、以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入四禅出来后思惟才开悟的,所以也重视禅修的方便。

上面这五种含摄了印度原有的思想,但佛法却有着自己的特质,佛陀独创的教义:

第一是无常观。即否认实体的常住,否定有一个永恒的灵魂(我),否定不变主体的存在。佛法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说无常,其实无常的深义就是常不可得。

第二是修行上的中道主义,离苦乐二方面的极端。印度外道思想归纳起来有修定主义、极端的苦行以及享乐主义,快乐是一边,苦行是一边。而佛法是离开极端二边的中道主义,与外道不一样。

第三是慈悲思想的扩大。后来产生的大乘佛法,以菩萨道为主的思想就是慈悲思想最恰当的表现。耆那教也严禁杀生,重视德行,但我们佛教到大乘佛法时慈悲心的思想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大乘强调关怀十方尽未来际一切有情众生,慈悲心就更宽广了,大家要明白这些同异之处。

“六师的无常观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最终要回归本体界。但佛陀说「无常」,不止是现象上,而是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

    六师也讲无常,他们误认为一切的毁灭是断灭,所以是现象上的厌世观,而终究要回归本体界的。但佛陀所说的无常,不止是现象上生灭变化,本体界也没有固定常住的实体或第一因,所以上帝不可得,本体不可得,第一因不可得,即自性不可得。

外道认为现象是无常的,但是有一个本体是常的,死了回到本体去。佛法不但认为器世间与身心都是无常的,而且一切现象根本没有形而上的本体(第一因),这就是最大不同的地方。

“换言之,没有固定的灵魂,或不变的我可得。佛陀的无我论,是缘起中道的实相论,是与一切外道不共的。”
    所以佛法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不是本体论,也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而是中道的缘起论,这个一定要明白。后面所讲的缘起理论就是佛法真正的中心特质,所以先厘清佛法与外道思想的不共后,才能深入佛法的缘起论。了解佛法的特色,才能铲除神教的观念,铲除有我、主宰、实体的观念。佛法的特质是无常无我的中道缘起论,一定要明白!

“耆那的不杀生,是形式的机械主义。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甚深的慈悲观念,而行为是采重点的方式,并不像耆那教之不可走路、不可吃水吃米的顽固态度。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并不在行动的顽固化和形式的苦行。乃至于断除吾人的生命。佛教教化在家人的态度,是站在世间法即是佛法的显现,这由大乘的慈悲思想而来。对在家人是比较宽容的,故能弘化于外土。耆那的在家人,实行十二义务,每一阶段,渐加严肃,到最后阶段,与比丘一样,能过着数个月的禁欲生活。耆那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很难向外弘化。”

佛陀是印度人,为什么他创觉的佛法能弘化到世界各地,变成全世界的宗教,几乎每个地方都能发扬?原因在于佛法能适应融和每个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因为人人都需要慈悲宽容中道的思想。佛教对在家人不像出家人那样要求严格的戒律,所以能适合人间。但耆那教对在家人最后阶段的修行也要求严守出家人的戒律。耆那教在家出家的宗教义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僧俗密切的结合,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内部本质变化的原因,但耆那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管到哪个区域都一样,所以很难向外弘化。

“修行上的中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特质。佛陀认为:我们应采取适当的食物,来保持身体,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身心是一体的,不是二元的,应身心安然,才能修「禅」。(佛陀对禅定方法与内容也有创新)。”

佛陀在六年中一味修苦行,最后身体弱到在河里洗澡后都爬不上岸,这样的身体怎能悟道?所以佛陀放弃苦行后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供养,恢复了体力,才能在菩提树下进入正思惟,体会到缘起法而悟道。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需要恰到好处的食物营养,但是如果每天讲究注重滋味营养,那就变成执着了。所以佛法讲的是中道,恰到好处,离开二边的极端,这就是佛陀重视的缘起中道法。

“佛陀反对苦行:苦行会消耗身体,养成消极、厌世,以致身心衰弱,而无力量消除烦恼,无法解脱。佛陀的修行方法,是保养身体、舍离苦行,同时也反对五官的享乐,以免精神堕落,而由身心调和的中道精神,修习禅定、内观,以期解脱的实现。所以佛陀的法悦,是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这是他亲身的经历,他原本是王子,享受了王宫的一切快乐,也修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体会到这一切都不是解脱的正因。所以,放下了苦乐两边的极端,体会到中道的缘起法,彻悟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而此境界,是充满活力的现实人生境界,不是伤感、消极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而教化现实人生的宗教,绝不是脱离现实人生的神秘教。”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佛教都有误解,把外道和神教的一些现象和观念行为错认为是佛教,这是极大的误解了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以无执力量为本,所谓“无执力量”是指对一切法的真相明白后,不再执着了,以这样的力量为根本去教化现实人间。佛教不是脱离现实人间产生神秘境界的宗教。很多人误解为信佛都会消极,其实无奈的人才会消极,佛法能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启智能,这样的人怎会消极?我执深重的人,一定是无奈的,不积极的极端就是消极。而真正体会真理实相的人,我执消失了,没有我慢和有所得的心,没有畏惧和得失。他是以慈悲无所得的心来关怀众生,那完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以充满活力的慈悲关怀着众生,又如何消极?只会更积极去利益众生啊!所以菩萨道的精神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什么?无我故!了解缘起法,体悟无我,知道生命是息息的相依相缘,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他怎么还会消极?体会法性的人离开了我执,离开了爱染与自私的心,不再是消极的人生。他的生命由此而活了起来,充满了对众生积极的关怀,无私的奉献给众生,无怨无悔的走菩萨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对佛法不了解,以为学佛者就是人间的事情(包括爱情等)失意了,生意失败了,走投无路才去出家的,这太冤枉了吧?无上的解脱道竟然被冠以“消极和无奈”!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拿我个人来说,那时很年轻,在人间也是做事业的,而且生意做得相当好,但是我的愿望是学法,对法无限的向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对法体验到某一个程度时,了解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毅然出了家。因为剩下来的生命是要贡献给众生的,哪里还求个人的欲望?所以大家对佛教不要误解了,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伟大的!菩萨道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不苦不乐的中道主义,在杂阿含经中,「不松不紧的弹琴」之说法,即指这个。吾人修行,也是如此,太紧了(苦行),身心疲劳;太松了(享乐),也无从精进。六师的修行方法,不是苦行,便是享乐,不是常见,就是断见,这些均被佛陀所放弃。”

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刚开始修行时很困难,上不了路,因此有点灰心,想还俗。佛陀问他:你在世俗时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说会弹琴。佛陀就用琴来开示他:“琴的弦如果太紧会怎样”?回答: “太紧则声音很尖锐不好听,而且琴弦也容易断”。佛陀问:“弦太松会怎样”?回答:“声音不成调”。佛陀又问:“如果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呢”?回答:“这时候琴声会非常美妙”。佛陀就用“不松不紧的弹琴”道理来开示中道的精神:修行也是一样,如果太苦了,身心疲惫,不可能进入一种非常愉悦的禅定境界;如果太松懈了,在五欲中习性太深,也不可能进入身心平衡愉悦的禅定状态,所以修行也要恰到好处,调节身心,使它保持不紧不松的中道状态。

学习到这里,大家已稍稍能明白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了。但是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外道的思想又多少融进了佛法中。大家看到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一般都会反感,觉得很不好。其实那些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复活了的外道精神。所以我们上课的目的就是要先抉择什么是真正淳朴的佛法,什么是混进佛法中的外道邪见。这样不仅不会误解佛法,还能厘清抉择佛法的正知见,有正确的修行用功方法以达到解脱的目标,这是关键。

如果不上课,大家看到社会上的乱象和佛教的很多表面现象,就会很失望而不想学佛法了,甚至会批评佛教。但是厘清了这些观念后,至少可以建立择法眼,知道佛法的正见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就不会将某些方便的适应现象当作究竟的佛法了。如果你真的想解脱,就不会骗自己,一定会探求真正佛法的解脱道内容,会很用心的去抉择。然后才知道该学什么法,在生活中怎样应用体会。

佛法不是让我们厌离世间,而是在现实人间中,在我们的职业和家庭责任中,就在这个当下来应用佛法的理论和修行的方法,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我们的责任应有的规范当下,同样能解脱悟道,这才是佛法伟大的地方。佛法绝对不要求人人出家到深山去苦行,真正的佛法是入世的。也就是说有一些发心的人,他自己用了很多的心血、无限精进而体会到法性后,产生了大悲心,愿意回馈众生,他会入世来跟大家结缘,指导大家怎么用功修行,让每一个有缘人都有机会体会到真理实相。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的,修行并不等于出家,出家也要有因缘,没有特殊的因缘,即便想要出家还出不了家呢!

佛法的平等在于不管男女老幼贫富,不管身体健康衰弱,也不管职业如何,只要真心愿意学这个法,能在生命中去体证实验,每个人都可得到共同的答案――悟入缘起性空的无我,这就是真正的解脱受用。所以不管任何身分和因缘条件,人人都可以修行,这是平等的。

佛法僧三宝中的“法”是何义?法就是必然性。比如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必然产生水(H2O),这与相信与否没关系,只要做实验,出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水。法也是一样,我们用方法看清苦的原因,转化了观念和行为,就不再有痛苦烦恼了,同时对生死的原因也无惑了,当生就能解脱。而且可以像阿罗汉一样自己肯定证明——‘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这里有原理,有方法,有印证的内涵,所以你同样可以一一体会自证有否解脱。佛法是如此无私而珍贵,人人平等。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的人是发心用全部的生命投入学法,有所受用后愿意贡献给众生,所以现出家相来跟大家结缘,那是慈悲的菩萨行。如果你们学法证果了,尤其证到四果阿罗汉以上,那是一定会出家的。所谓“出家”有两个方向:离开家庭到无生的境界去(死后);另外就是还没有死以前现出家相弘法利生。

所以首先要明白,学佛不是特殊的人才能学,而是人人机会平等的。也许大家会受到一些观念的影响:“人家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是众生怎么可能?”不要妄自菲薄哦,你们哪一个不是再来的?有的女众说:师父啊,我们女人业重,少修了五百世。我说:“你怎么知道你这一生不是第五百世?”依据我对法的了解,男女是平等的。大乘佛法讲一切众生含灵都是平等的,人类的男女难道会不平等吗?女众们不要担心,你们这一生都是第五百世,都有机会解脱。如果法是不平等的,我们还要学它干什么?如果只有特殊的人物才能学法,才能被加持收为弟子,这哪里还有一点佛法的慈悲?越是智能不开的人,我们更要鼓励才对,一个“勤”字能补拙么!佛法也说:“初发心即至佛地”,就怕你不发心,只要菩提心初发那一刻就准备要成就了,那是最重要的开始。

我一定要讲这些,因为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没有信心,说什么:“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的业重到像须弥山那么大不能尽。我们生生世世的业力太重了,一片漆黑看不到光明,怎么靠自力?只有等佛的愿力慈悲来救拔,其它没有办法。”这样的说法首先就否定了我们能解脱成就的可能性,那还有救吗?还有机会吗?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那一念心发出来,就开始迈向解脱之路。如果连那一念自信心都没有,怎么走解脱成佛的路?那是永远没机会了!其实不管你过去业力多重都没有关系,只要现在开始发菩提心就有救了,人人学人人解脱。我不是故意和别人唱反调,这里是有根据的。看《杂阿含经》中的记载,佛陀身边跟随他学法的人都见法证初果,这是最起码的成就。很多人(包括外道)来见佛问法,第一次见面就证初果,亲近佛陀的许多人都证了阿罗汉。现在为什么没有?难道现在真的都是钝根吗?其实不然,过去修行人跋山涉水千里求明师,参一个善知识要走两年的时间,问了几句话回来同样又要两年。现在我们听法非常便当,电视、上课、CD、VCD等各种方式,甚至在家里不出门也可以学佛,犹如把法师请在家里一样,有问题还可以随时打电话询问。过去如果三十年会成就,依我们现在这样的条件来讲,三年应该可以成就了。过去到哪里看经典?到哪里去听法?但现在只要你要,佛法免费赠送到家,这样的条件应该容易开悟才是哦。讲这些是希望大家不要灰心,不要听那些灰色的理论,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发菩提心,每一个发心的当下就已经开始迈向解脱了,只是根据自己的用功度决定时间的早晚而已。肯定地告知诸位:佛法是人人学,人人解脱的!否则我们就不要信了,信他干什么?学习佛法,每一个人解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精进用功,一定很快成就;如果一曝十寒,那就谁也拿你没办法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