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4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一 行


   日期:2021/12/22 12: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项 行 (业)  

行:行为、造作迁流之意,指依无明而起的身心活动。”

十二支缘起里面的“行”,指的是没有解脱的无明众生的造作,所以又叫业。佛法的重点内容是无明、贪爱及行(业),要明白什么叫业力,业力如何产生,为什么会影响到未来际的生死相续?

“以性质说,有:罪行、福行、不动行;以所依说,有:身行、语行、意行。身心动作及引起的动力(业),也名为「行」,因造作之义,同于「业」故在此,指能招感现在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语、意)。”
    我们的意念一动就造成身体和言语的行为,所以,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指的是意念、身行、语言。之所以有身体的行为和语言,一定是先动了意念,意念不动不会产生行为,所以身口意都在造业。业有福业(行)、罪业(行)和不动业(行)。行善是善业,作恶是恶业,修定是不动业。

现在身心的造作会产生未来的影响力,这也叫行。这个影响力即未来的业(无表业),会影响到未来的身心行为和果报。很多人不了解这点,说看不到这个具有影响力的业。其实我们可以感觉得到的,比如今天做了一件善事帮助了别人,身心会很欢喜,身体也会觉得很轻安。反之,如果今天犯了罪,在心灵上就会留下作用,连作梦都会恐惧。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的情绪会影响到晚上。如果常作同样的行为,久了会变成惯性,业力就更强大而固定。习性就是习以为常而产生的一种惯性作用。过去世的身语意三业能招感现在的果报,同样,现在的身语意三业也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所以都叫行(业)。

“业的定义:是由身心的活动而留有力用,因活动所引起的势用,或称「生活的遗痕」。古说业有「表业」与「无表业」。「表业」,为善为恶的行为;「无表业」,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

身心造作产生的作用能影响未来,这个力量叫业。业分表业和无表业。表业,就是现在已经表现的身口意的造作,构成了外在的行为;无表业,就是由行为的造作而产生的潜在功能动力,但还没有表现出来。现在一般讲的业力指无表业,也就是潜在内里暂时还没有产生果报现象的作用,但会影响未来而受报。

“从业的发展过程说,由于触对现境,或想前念后,思心所即从审虑、决定而发动身语的行为;在这身语动作的当下,即引起业力。可见,业是经内心与身语的相互推移而渗合的。”

导师的这段话把业力的造作讲得很清楚:我们的六根与六尘相触,或是内心的记忆而引起思惟,思前想后,思心所从审虑到决定,然后发动为身体和语言的行为。这个造业的过程,一般人都不了解。要产生行为前必定有其先决条件(动机),一般很少没有动机而胡涂行事的。有的是根尘相触而引发,有的是内心的观念而产生,二者都经过思惟、审虑、决定,最后才产生行为。所以当我们在考虑、思惟、决定以及发动为身语意行为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业力。

这里大乘与小乘的说法有一点差别。构成造业的条件是行为的表现,这是根本佛法的说法。比如说拿刀子杀死了一个人,杀业才能成立。但是大乘佛法后来发扬为不是只有行为,进一步谈到了动机。比如看到一个人就非常瞋恨,恨不得杀死他。当这样一念起来时,虽然还没有表现出行为,大乘佛法认为就已经构成造业了,认为这就是动机,就是杀业。所以大乘讲究的是身口意,身是行为,口是言语,意是动机(思惟模式),这个要求就更高了。我们之所以会有行为,一定是先有内心的动机,所以注意喔,修行就要注意到我们的动机(起心动念)。如果能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就能发觉,那么当下就能停止,就不会产生恶业了。如果产生了行为才叫造业,那就太慢了,已经发生了要停止也来不及了。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在观照,时时刻刻在注意,心念一动马上就发觉了而停止,那就不会变成行为,这是修行重要处。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不是只注意外在的表现,而是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微细处都很明析,当心念一动时马上就发觉,不再继续下去,更不会变成行为,所以真正用功处是在动机即起心动念处!业是经身语意行为的互相渗合而造成的,不是无条件原因动机的。

“所以业不能看为个体性的物质或精神,也非附属于身心的某部份;而是不离有情色心,不即有情色心的潜能。总之,业依有情的和合相续而存在。”

这几句话也很重要。众生对业力很容易执着,好象业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住在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在五蕴物质的色身,就是在心灵的部分。甚至有人认为,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是储存在脑部的某部分。我们都有一个观念,业力使我们生死轮回,它总是一个什么东西住在身心的什么地方,然后在我们死的时候,从这里跑到那里去轮回。这就是实有感的想法。其实这里就点出重点:不能把业力看为是个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也不附属于身心的某一部分。那业力到底是什么?导师说:业力不离有情的色心,但不即是有情的色心,它是一种潜能。“不离又不即”,这就难了解,就像我们讲的“非有非无”。不即不离,“即”=就是,“离”=离开,业不就是身心,但也不离开身心,它是因有情的身心活动而存在的功能。如果执着它是实有的,就会说它是物质或心灵的,住在身心的哪一部分,好象实有固定的一个东西。其实它只是一种功能作用,是不离身心而有的功能作用,但它不是实体的物质。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不然把业力实有化,那就与“自性”以及外道的“神我”是一样的了!这个比较难了解,到后面我们会进一步深入细致讲解,让大家体会深一点,那时身心有体证的人就会渐渐了解的,不要急在一时。

业依有情的和合相续而存在,如果没有我们有情和合相续的这个身心,业力就无法展现。所以业力是“非有非无,不即不离”的,大家慢慢体会,不要把业力实有化,业力还是缘起如幻性空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