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1 三解脱门 二 无相(无想)解脱门


   日期:2021/12/29 15: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无相(无想)解脱门〕   

如能了达五蕴本空,就得解脱。但如果观五蕴本空,而观慧中还存有空想(空的意象),就应进修无想解脱门。”
   当体证到空无自性时,还执着在这个空上,以为有一个实在的空相或空性,这叫空的意象(空想)。那就要进一步再去破这个执著:

“如实观察,要在正定中,止观双运,才能深入。”

这就比较辛苦,必须要有基本禅定的功夫,如果心还没有进入那种不取着安住的定境,要去观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要进入无相(无想)解脱门,要进一步与定相应,才能止观双运而进一步深入。外面有境界是相,然而对空的体证认为是实在的,也是一种相,属于心灵上的空相,一般人比较疏忽,不了解。尤其是修禅定功夫的,包括进入光明清净中,那个光明也是一种心灵的相。所以要真正体会无相或无想,确实要再进一步才能了解。这里讲的止观双运,先让心安住下来,把心缘在一个所缘地方,让它专心,散乱心慢慢就止息了,这是止(修定)。在止的过程中,心逐渐安住,起观就比较明显,所以修行离不开止观双运。

不过有一个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戒定慧是一种次第:止是修定,定了以后,以定心来观照开发智能。然而,还有另外的一种观念:八正道第一以正见为导,菩萨的六度也是以般若为导,为什么要以正见般若为导而不说正定禅定为导?一般人认为定中才能开发智能,到底是先定还是先慧?其实定慧应该是相依相缘的,真正的慧不是狂慧,必然与定相应;而真正的定才能启发智能。所以,我的看法是确以慧为导。比如说现在听法熏习过程中,开发的是闻思修的闻慧,对这个法慢慢了解,心攀缘就少了;在进入正思惟时,理解力很强而能透彻这个法时,心就更安定了。所以八正道第一是正见,接着是正思惟,正思惟相应,明白了,我们的身口意造作逐渐就与正见相应,起心动念就越来越如法,与明(正见)相应了,身心扰动颠倒的条件就慢慢减少了,最后才产生正定。这个正定从哪里来?是从正见到正思惟,再到身口意的调整,内心扰动的条件逐渐没有了,心自然就沉淀下来安住了。这个过程是由首要的正见到正思惟,到身口意的正业、正命、正念而慢慢产生正定。这里讲的正定不是用什么方法修得使心灵不动的那个定,而是由上述的过程导致扰动颠倒执取的条件没有了,心自然就安住了,所以正慧是由正见而启发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以般若为导的,所以导师就讲般若是最前的,也是最后的。最开始就需要般若的慧,最后完成的还是般若的慧。

我不是认为修定不好,而是说不一定非要用四禅八定的定,因为正定应该是与正见相应的。经过正思惟、正业、正命、正念而产生内在不扰动的条件,这样产生的安住安定才是正定。一般人认为我们的心会攀缘执着,那就修定,让心离开外面的攀缘和执着,这样能使心暂时安住。但不能根本解决,犹如石头压草一样,只是使自己的意念暂时不起。但是出定后依然如故,因为内在的条件没有改变。所以必须与般若正见相应的定才是真正的禅定即正定。因此我个人很重视正见的建立,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能,用石头压草的禅定并不能启发智能。所有的外道四禅八定功夫都很好,为何不能开悟解脱?我个人的看法是:真正的定是由智能正知见而建立,反倒不是四禅八定来建立的。

“我们的一切知见,不离六根、六境、六识。六根所取的境相(六境),是色、声、香、味、触、法;而现起的境相,就是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透过我们的六个门户(六根)与外在的六尘(境相)接触,也就是起想(相和想是相通的)。比如我们现在意想起某一件事,那个相就在心上浮现,其实由想就会“看”到相样,有想就有相,没有想就没有相,注意听,要明白想与相的关系。

“现在如实观色等一切境相,如三灾起一样,一切归于灭尽。一切境相灭尽,那观心中的一切法(有)想,也就不起。法想所摄的空想,也不再现起,那就入无想解脱门。”

风火水等灾难会毁灭一切,甚或宇宙的毁灭,从这里体会到外在一切的缘起如幻性。我们在心中起境想是由于执着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实在性。如果知道一切色等相都像起了三灾一样,最后都要灭尽的,心中就不会执着那个相的实在了。看看灵骨塔里面灵骨的瓮子,那不都是灭相吗?如实去观察每一个人,最后一定会死了变成骨灰,这是事实,没有一法不归于灭!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到外面的境界也只是暂时如幻的缘起而已,还会当做它是实在永恒不变的吗?一切都归于灭尽。同样,我们心中执着的一切外相,也是必归于灭的,当实在感的执着不现前时,你想的心也就不起了。

明白了相与想的关系,如果认为一切法空,但还有空的意念在,这个意念就是想(想就是相),执着在空相(空想)还是不彻底的,就要修无想或者无相解脱门。

“一切想不起,所以知见清净——不起虚妄知见,而得清净的法眼。”

了达一切法的实相叫法眼。明白一切法无自性空,而且连空想空相都不执着,空亦复空,就能体会无相(无想)。顺带提一个重点:如果今天修的不是无相解脱门,就会执着在有一个境界:我身心清净,非常光明,看到什么世界很漂亮。其实那还是心相(心有想),注意听!所以无相是不执着一切的相,包括空相都不执着,这才能解脱。如果修禅定觉得身体很喜乐舒服快乐,那还是有相,有想就不会断,不能解脱。所以对一切的境界都绝对不能执着。各位注意,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尤其是修禅定念佛,念到一心的,会产生很多的感应——所谓现象境界。如果还执着在这里,以为修得有德行有境界了,那根本就没有破相(想)。到一切相不起,一切法不着,那才是真正的清净。大家要注意:不要被一些境界现象感应所迷惑,执着在那里以为境界很高,那还是执著在相上。

“内心的贪瞋痴,是依六尘境相而起。得了无想解脱,贪瞋痴也就无所依而灭尽。这样,外离六尘想,所以不起我所见;内离三毒,故不起我见。我见我所见不起,一切执见也就无所依而不起了。这就到了截断生死根本━我见我所见,到大解脱的境地。”

这就是正确的因缘。我们被外在的六尘境相所迷惑而染着,所以会贪瞋痴造业。既然贪瞋痴是依外在的六尘境界而起,现在证入无想(无相),依境相而起的贪瞋痴就无所依止而灭尽。这样外离六尘想(相),不起我所见(身心执着外面境相是我所见);又内离贪瞋痴三毒,不起我见。我见我所见都不起,一切的执见也就无所依而不起了。

佛法讲的破我和我所,“我”见是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我所”是外在的境相。内外的执着都无所依止了,就截断了生死根本——我见我所见,到大解脱的境地。从无相解脱门更深一层了解《杂阿含经》讲的一定要体证无我无我所才能解脱涅槃。“我见”是从我们内在的身心起的执着,返观身心的内在而体会无常、苦、无我,就可以不起贪瞋痴我见;同时,外在的境相也体证到它的非实,所以也不执着了。内无实在的“我”,外无实在的“我所”——无我无我所,这样就破除了生死的根本,才能真正大解脱。但真正要体会无我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我”还有一点点存在,我所就破除不了。注意!有我,才有我所;没有我,哪来的我所(我的)?外面的一切境界——“我的”国家社会、家庭财产、妻子儿女等,因为有了我才引生我的,根本还在我。破了我见,我的(我所见)就不存在了,所以真正的解脱是在破除我与我所,其中最主要还是在我见的破除,我执破了就不再执着有我所,因为我所是由我而引生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