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6 二、正思惟


   日期:2022/1/2 15: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正思惟

又称正志,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

听闻到正法,还要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我讲的如何会变成你的?那就要思惟消化,真的明白了然于胸,在生活中试试看果然如此时,那就变成你的了。在生命中试试看,好好如理思惟,是否真的无常无我无生?听了很多法能否融贯,这都要透过正思惟。

“从理智方面说,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达到更深的悟解。”

由外在的闻法而来的叫闻慧;正思惟就是思慧。有时我会对学员说:你们不要为了应付师父讲课而听,觉得受了菩萨戒,不去听法就是犯戒,不得已来听一听。或是听说这个师父讲得不错,我们去听听考考看,是否如此?这样你们会得到什么呢?听闻正法,把握到重点,回去后一定要很深细的去思惟。我常讲,如果你今天听完回去后,六天的忙碌又把法义忘掉了,根本就不透过思惟消化融入自己的知见生命中,那作用是有限的。一定要透过我们内在更深的体会思惟,还要更深密的去思考,才能消化融贯理解,才能了然于胸,在生命中才会产生作用。为什么一星期只上一天课?其它六天是留给你们思惟体会的,慢慢去了解深度,在生活中试试看。今天讲的,明天回去可以用用看,六天就是体会的机会,体会越深,下一堂课就越听得懂。所以正思惟一定要的,不要说我今天听了,回去就忘了,根本就不管了,那你听了一百次也不见得有很深的功用。你们回去还要下功夫的,不是为师父用功,是你的事啊,因为你将来生命中要达到真正的解脱受用,你的内在就要有那个功能,不透过这样的用功,怎么会达到那个境界?所以不是为师父修行,不是为佛陀修行,是你的事呀,我只是像老婆婆心切,像妈妈叮咛再叮咛,一再一再地这样讲!

“从情意方面说,是经思考而立意去实现。思慧不仅是内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实现的行为,使自己的三业合理,与正见相应。有正见的,一定成就正信;有正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因此,古译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正思惟是思慧,但有一个重点,是经过内心的思考而发为一种意志力。我们要去实现这一种意志的决定性也是在正思惟中建立的,所以又叫正志,意思是透过正思惟而产生正确的意志去实践。

建立了正见后,我们的信心就坚固了,知道这个法的可贵,内心是很安定肯定的。有了这样的信念,一定会产生想去体证的意向,这一种过程会强化迈向解脱的欲愿,所以古人又译作正志或正欲。

“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就「向于厌」。”

明白了无常的内涵,再经过思惟消化,更肯定了生命要迈向解脱的需求,此即向于厌。“厌”就是厌离,厌离对人间的贪欲执着,厌离生死不断的轮回,所以会想迈向解脱。

“众生对自我及世界是恋着的;正思的向于厌,就是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

众生一向对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即我与我所)很执着贪恋,如果能长命千万岁,那是绝对不会想离开这个人间的,越久越好。但是向于厌就不一样了,因看到人间一切是无常苦迫的,知道它的非实性,带来的只是贪欲执着、痛苦烦恼,对这样的苦迫我们怎么还要呢?所以对这些让我们染着的世间万法,尤其是名利权势及恩恩怨怨,自然就不执着,慢慢看淡看破而放下了。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因为看到了缘起因果的必然性,明白有生必有灭,对于这些生灭之法越染着必然越苦,所以才能放得下。

“所以厌于世俗,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

这个很重要。是了解因果生灭的必然性而厌离世俗,不是变成颓废消极的。而且正因为知道因果的关系,要解脱涅槃,就必须具备解脱涅槃的原因条件,首先就要厌离人间的贪欲(不是厌离一切万法),更积极建立解脱的因缘,怎么会颓废消极呢?在这样的前提下,自然会厌离染着贪爱,而勇于建立具足解脱涅槃的条件。不发心离开染着,也不建立解脱的条件因缘,你怎么可能完成?这一生不完成,来生必然会相续,怎敢懈怠?所以真正懂得缘起而厌离人间万法的人不是消极的,反而更积极地为自己的解脱制造因缘而铺路。菩萨的六度其中之一是布施,需要外财(钱)、内财(体力)及智能。如果没有具备这些,如何去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要具备这些条件就要下功夫精进,要很积极的去用心具备这些资粮。一些人听了这个法后误解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就消极了。其实有正见的人消极于名利贪爱,而积极从事建立菩萨道的资粮,否则无法解脱成为菩萨,哪里谈得上会消极颓废!深信因果就不会消极颓废:厌于世俗人间的贪欲,是对治众生对贪欲的执着;勇于为善求真,修习戒定慧,是为解脱从事菩萨道而具备资粮。这个很重要,大家要有信心。

“从无我的正思中,「向于离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着。如听到美妙的歌声,听来悦耳,但是像秋风过耳,不曾动情,歌声终了,也不再忆恋。又如手足在空中运动,毫无碍着。”

活在人间,我们的六根不可能不起作用,只是不再被人间的一切欲望染着而已。即使听见悦耳动听的歌声,也知道很好听,但是没关系,只是不要执着,声音过去就过去了,好像春风吹过来刹那就过去了一样。你不能因为春风吹来舒服会染着而叫春风不要吹,只要了解春风“吹来即过,了无所得”的本质,那就不会染着了。明白这点,音乐或美丽的一切色法也都不会障碍你了。因知道万法的缘起无常无自性而不染着。这才叫离欲即离贪欲染着,而不是把万法都消灭或厌弃。

比喻身心在虚空中活动没有障碍,因虚空是无碍的。在万法中也是一样,如果不贪爱颠倒执着,万法是无咎而没有障碍的,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清净,只是我们自己起了贪欲才染着。明白了,就知道自己该厌离的不是万法而是贪染执着。

“从涅槃寂静的正思中,「向于灭」。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为目标。这三者,表示了内心从世间而向解脱,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

我们这一生到报尽为止只有一个目标——向解脱涅槃迈进!碰到外在的一切境界,时时刻刻都与正见相应,在经验中去体会如何离贪欲而迈向解脱涅槃。故向于涅槃解脱道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出离心即是要迈向解脱涅槃的大方向,不可在人间欲望中染着而不可自拔。

“正见可说是从闻(或从佛及佛弟子闻,或从经典闻)而来的慧学──闻慧;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思慧。”

学习正见有三种方法:一、有机会听佛陀亲口说法,那最好;二、佛不在了,从佛弟子们来听闻;三、从留传下来的经典闻法。

儒家也懂慎思明辨,无论是听闻法师或弟子说法,或是经论上的,我们都要明辨是非:究竟的要知道它是究竟;相似不了义的,要知道它是相似不了义。这样分别慎思后才不会随波逐流,经过慎思明辨就叫思慧,都属于正思惟的范围。

“大智度论说:「思惟筹量,发动正见,令得力,是名正思」。可见,正思惟实是「知」与「行」的桥梁,换言之,从知而行的关键在于正思惟。”
    大智度论是这样来解释正思惟的:透过思惟,而从内心里去度量,然后发动正见,慢慢产生精进力,这叫正思即正思惟。

正思惟是知与行的桥梁,是从知而行的关键。听法只是观念知识上的了解,随后而行的是实践即落实到证悟。透过明辨慎思,如理消化,理解贯穿,然后发起身心的欲望正念即正欲,发动为精进力来实践,正思惟即此过程间的桥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