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吴立民居士:佛教的称谓及职称


   日期:2022/1/6 15: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称谓及职称

吴立民

〖编者按语〗

  吴立民所长这篇文章是应赵朴老的建议而写的,我们觉得在本期当代佛教文化专辑上发表有其特别的意义。一般来说,提到佛教文化人们很少会想到称谓及职称与文化的关系。但读过《岳传》的我们知道牛皋向一老者问路是一声:“呔,老头”,而岳飞则下马拱手称其“长者”,说明称谓反映不同的文化是很直截了当的。

  过去人们相互称呼同志,觉得很自然,但有人见到领导如不称呼其官衔就诚恐让对方感到不恭。至于老板、太太这类称呼那时说不出口,而现在这些称呼给人的感受早已与过去不同,这都说明了称谓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就佛教本义来说“名”本是“说是,即非,是名”而已的,无需过分认真,但就世法而言,教内的称谓及职称则同样反映了不同心态的文化。

  本文后段作者将赵朴老关于称谓的意见较完整地作了转述,这些意见值得大家思考,而作者将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佛教称谓及职称详细阐述出来,对于解行相应,名实相符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薛西) 

  佛教观法入微,名相繁多,加之梵语译汉,梵汉合字,音声衍义,较为复杂。表现在称谓及职称上亦是如此。但佛教强调解行相应,因而非常重视名实相符。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机缘条件的变化及适应世法的方便,这方面的参差也很大。例如佛教称在家女众叫大姐,平辈或同修叫同事,俗语佛源,至今沿用甚好。又如梵语僧伽,汉译曰:“和或众”,僧字就是僧伽之曰,怎说众呢?本来一个人,不能称僧,一个人只能称比丘某甲。义净三藏是到过印度的人,他说:“僧伽是四人以上之称,一个人称僧,西方无此法也。”又如和尚是和合一众的上首,是一人的特称,今俗称出家人,皆呼和尚,按正名之义予此一人称僧,或称贫僧,同样不合;再如阿罗汉,义译为杀贼,今简称罗汉,直呼为贼,也属不当,然均习以为常,人亦不察矣。

  考之典籍,诸如对法师、经师、论师、讲师、律师、禅师等等称谓或职称,均有特定内涵,不能随便乱用。据载:法师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又作说法师、大法师。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据北本《大般涅?经》卷十八载,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师。

  关于法师之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七、澄观之《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等所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法师十德,即:

  (1)善知法义;(2)能广宣说;(3)处众无畏;(4)无断辩才;(5)巧方便说;(6)法随法行;(7)威仪具足;(8)勇猛精进;(9)身尽无倦;(10)成就忍力。

  《华严经》之第九善慧地菩萨,修行一切功德行愿而作大法师,善能守护如来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与大众演说妙法,令众生得大安乐,具足如是十德者,方称为法师。

  二、行四法

  (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词章句;(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言行一致。

  就法师之类别而论,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卷六法师功德品载,依法师之专长及其弘法之差异而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后又演为六种法师、七种法师或十种法师。

  [三藏法师]印度早已采用此名词,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又作三藏比丘。中国则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之高僧,其中的玄奘最为著名,称为“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唐三藏法师”。

  [经师]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之僧侣。《四分律》卷十三列举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等五项。特别是指善于读诵经文者。在中国,原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梁《高僧传》列有十多位经师传并详述经师之沿革,后泛指通晓三藏中之经藏者。

  [论师]为梵语阿毗昙师之意译。指通晓三藏中之论藏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三举出经师、律师、论师之别。阿毗昙众特重论藏,而对论藏作解说者,称为论师。后成为造论阐扬佛法者之称,主要指大乘之行人。如造唯识论疏之十大论师即是。

  [律师]又作持律师、律者。即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之人。如北魏慧光,唐法砺、道宣、怀素等皆称律师,以娴四分律见称。后则指通达律之人而言,与经师、论师、法师、禅师相对。据《宝方经》卷五载,菩萨以十法得名为律师。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六举出律师者应行下列三法,方不愧为律师。即:(1)本毗尼藏,毗尼,律之义;(2)坚持不杂;(3)受持不忘。

  [讲师]可大别为讲经、讲律、讲论。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已有讲经说法之事。中国之讲经,始于后汉末年,曹魏时,朱士行开讲《道行般若经》,为讲经(僧讲)之始;东晋尼师道馨开讲《法华》、《维摩》二经,为尼讲之始;元魏时,法聪敷扬《四分律》,为讲律之始;姚秦时,鸠摩罗什授僧嵩法师《成实论》,为讲论之始。有关讲说者之称谓,或称为讲师、讲僧、或称讲主、讲士、讲近。唐宋之世,立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勘验僧尼,后一般以能讲经说法之师为讲师。

  [禅师]指通达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一切禅法者;以后至部派佛教时代,比丘间产生各种专门人才,如经师、律师、论师、三藏师、法师、禅师等。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禅师。在中国,因禅宗之兴起,禅师之称,不限用于坐禅,扩为参禅,且多用于禅宗名德。但对于天台宗、净土宗等专习坐禅者,亦称禅师。后朝廷亦赐有德之僧予禅师号。中国以禅宗北宗祖师神秀获谥“大通禅师”为最早,后有南宗祖师慧能于示寂后百余年获“大鉴禅师”。生前即有赐号者,以宋宗杲之受赐“大慧禅师”为嚆矢。

  以上诸称,可说都是僧人学行的职称,虽不如禅林职位那样明确固定,但其本上已形成为佛教的不成文法。

  中国自姚秦以后,由于禅宗的兴起和百丈清规的制定,逐渐形成寺院管理制度。职位制度比较明确,宋代以后,诸宗融合,除密寺外,一般较大寺院皆循此制,以迄于今。

  此外,佛教寺名、刹名,亦复多样复杂。大体上说,中国寺院开始,一般均是律寺,因戒律为修行基础之缘故,禅宗兴起,参禅者与持律者往往不能协调,且禅法多有创新设施,于是禅宗脱离律寺而别建禅寺。禅宗之前,有专以讲经说法为主之寺院,如天台宗之讲寺。宋以后,禅、教、律三派并立,寺院亦大体分为禅寺、教寺、律寺,亦有称为禅院、教院、律院。鉴于现今寺院,特别是重点寺院,大都是古寺院,历史悠久,命名有由一仍其旧,不变为宜。新建寺庙命名,可暂一律名寺,待佛教寺院新的管理制度明确后,再行统一规定为好。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时至今日,由于佛教自身建设不够,加之世俗影响渗透,称谓的泛滥已到非整顿不可的时候了。诚如赵朴老所指出的:

  “现在人们称呼有时太滥,往时‘爷’、“少爷”、‘老爷’、‘老太爷’、‘太老太爷’等等,流至佛门,‘师’、‘法师’、‘大师’等等,乃至将古代之‘三藏法师’改称‘三藏大师’。‘大师’难道比‘法师’尊贵?

  “鉴于佛教界称呼颇滥,任何比丘皆被称法师,有时对法师尚不过瘾,改称‘大师’,已发现将‘三藏法师’改为‘三藏大师’者,与世俗之‘老爷’、‘老太爷’、‘太老太爷’无异。称‘法师’、‘佛爷’,连云南上座部佛教也沾上了这一不良习惯,必须矫正。”

  朴老郑重指示:“对比丘(一般僧人)称‘师’即可,‘法师’称号不宜轻易给予。具有法师资格者则称法师”朴老还指出:“还有‘活佛’之名亦宜改,此系汉人之不懂佛教者叫出来的。藏人仅称为‘朱必古’,即‘转世者’,可译为‘转世尊者’,简称为‘尊者’。”

  朴老这些指示,对目前佛教界(包括三个语系)称呼太随便太滥的敝病,真是一针见血,一语破的。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重视“正名”,“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何况佛教“八正道”中,“正语”一道是其他七个正道的载体和表现,讲经说法,举办佛事活动等等,都需“正名”、“正语”,方能弘法利生,成就法务。而且佛教称谓,不但关系佛教教义的正确发扬,关系佛教自身建设的健全,而且关系社会口语的净化,关系众生口业的修持,作为历史文化现象来说,它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佛教所说“共业”的重点之一。密教以“真言”命宗,即因三业集中表现于口业,“真语即真言”。佛是如语、实语者,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世法如此,佛教亦不例外。

  鉴于兹事体大,建议中国佛协教制委员会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同组织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分 两步走。一个方面是关于佛教通常称谓的问题,如上述“大师”、“法师”、“活佛”之类,第一步,通过七届佛代会,作出决定,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实行。第二步,对佛教称谓问题,经过调研,作出统一规范化的规定。这是佛教教制必做的基础工作。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佛教学位和职称问题,它与佛教教育制度是紧密相连的。第一步,也可通过七届佛代会或常务理事会,作出必要的决定。第二步,联系佛教教育制度的健全,建立较为完整的佛教教育学位学术及修学职称制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