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九章 返本会道


   日期:2022/2/11 2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解】此第九章,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博闻者,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个第九章,就是“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告诉我们修行须因闻而要思,思完了要修。

“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你不能光是在口和耳朵上下功夫,停留在这块儿去学习。“博闻者”,就是什么都要明白,什么都要学。“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就是想法记住名言。“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里就讲了,有的人特别喜欢“口耳之学”,一说一大套,只要讲起来,那嘴就停不下来了,那是什么都“明白”。讲完了,一样也没做,有时候连半样也没做。有的人就喜欢听,人家这个讲得如何如何,讲得好,那个又讲得如何如何好,全是到处去寻着听。他不是通过口说和耳听来“闻而思”,不去搞思;也不去“思而修”,去修。他不走这条路,他是只管说和听,其它的就不管了,到此为止。“我听完算完事了,我记住就算学习了。”他不知道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通过思惟更应该去修。闻思修,光知道停在闻上。

闻思修,应该通过闻去思,然后通过思去修,最终的目的是修,能够修行才是对的。有的人就停留在这一段,再也不走了,他以为这就是重点,“我看完书了,我会了。”实际上你会啥?你一步没思,其意不解,最后还不去修。所以说,等于零啊!这种人就是“博闻者”,就是特别喜欢闻,不知“随文入观”,不知用闻而去真正地思,去观自己在不在。“惟图强记名言”,就是硬记,记住名言。这种人叫“博闻者”。

还有一种人叫“爱道者”,喜欢道,但是“不知道本即心”。他光知道去闻,以为闻就是心,“我这一闻,我就知道了,我就明白了!”他不知道,闻只是初步的功夫,也不知道“道本即心”,所以不在心上下工夫,“妄于心外取道”,这种人叫“爱道者”。

“守志者”,不往外求,他主要是有不贪名利心。守志者,宁可穷死、饿死也不贪图名利,有志气。名利对他来讲没有用,所以他就可以“念念趋向菩提”,念念奔菩提走。只要放下名利,他就奔那个菩提走,这就是守志者。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宣化上人提出这些,就是要守志。如果你能够守志,就会念念趋向菩提。怎么样守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我们能够不去化缘,从来不为自己去着想,就就能够守志。

特别是化缘,这个很重要,现在很多人都提倡化缘,说出家人应该化缘,出家的目的也是为了化缘,他不是为了了生死,他为了去化缘。他说什么呢?他说化了自己过去所欠的缘。他不知道要从内去化,而上外面去化,跟人要钱去了。要完钱,不但原先的缘没化了,又结了一个新的缘,又欠了一笔新债回来,越化越重。所以说,化缘最叫人瞧不起,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守贫。为什么要守贫呢?

弟子:只有贫才能了道。

弟子:虽然贫但还有道。

弟子:为了去掉贪嗔痴。

弟子:去掉贪心。

弟子:这个守贫就是守道。

守道人?道就是贫?

弟子:道不贫。

那怎么守贫就是守道?

弟子:这个贫不是指世间上的贫,而是去掉那些贪嗔痴。

这个贫不是世间的贫,是出世间的贫。

弟子:少欲知足为贫。

为什么要守贫呢?这个贫不是真贫,是真富。怎么去守?要少欲知足,不能贪。别一天老贪,一天老换衣服,都没完没了,那不行,不能贪,要少欲知足。因为啥?你不知道,你这面贪了,心里就少了,它俩是一回事。你要是算不开账,就是个傻子。你本来有个无价之宝,这个东西才是无价之宝呢,它可以帮你了道、了生死,能够让你脱离痛苦。你有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如果你去贪一下子,起了贪心;起了贪心,你就会把这个无价之宝卖出去。就像用一个无价的珍珠换了一个糖吃,换个糖豆吃,为了一点的甜,把你最好的东西卖出去了。

你只要外面一多,里面就少,它俩是一个,是你拿那宝贝去换的。说:“不是,我没看着啊,我也没拿什么东西,我只是张口要一要就完事了。”你不知道,你这个心能变化无穷,想要啥有啥。如果你忘了,只要是一起贪心,一起心动念,物质是有了,心就被污染了,所以你就把那宝贝失去了。你说你划算吗?

有时候白给都不要。给我,我也不要。要完,我那东西少了。说:“我没起贪心,它能少吗?”一样,你没起贪心,别人主动给你,它也是你的东西。为什么有这东西?这东西就是你心里化的,是不是?这东西无缘无故就现前了?那是你心化来的。你觉得你没要,给你了,那也不行啊。你要了那玩意,就等于出卖你的宝贝一样。

就像一个骗子,他想骗你的宝贝,“给你!你看这东西好不好?”你寻思:好。就收下了。妥了,你收了他东西,吃人家的嘴短,用人家的手短,人家要你最好的宝贝,你就得给人家,就这么样。所以说,千万要算好这笔账,不能吃这亏,精打细算,聪明人不干那傻事,是不是?千万不要去贪,一贪就坏了,贪了就失去宝贝,就这么厉害。

人能不能没有贪心呢?不可能一点没有,但你一定要控制。怎么控制?要少欲知足:行了!这东西我能生活就行了,能穿暖就行了,能吃口饭养个肚子就行了,剩下的我就修道,我可不要那些东西。要那个东西,就把我修行的这点东西全卖了,我不能换那些垃圾回来。这里要是堆一大堆,那就坏了!

我要是看那东西堆了一大堆,我就知道,那是自己产生的垃圾。所以千万不能攒东西。攒了,以为便宜。你看这白给我,那也白给我;这个也结缘,那个也结缘,都结缘给你了,你扛回家去了。说:“这和我没关系,都是他的,不是我的。”实际上,那就是你的东西,都是因为你心里有了贪心,使这个宝贝产生变化。你若把那玩意弄过来可就坏了,那真是动你血本(指清净道心)。所以说,应该守贫。

守贫就是守道,外贫心不贫,不要外富心贫。你看东西越多,一大堆东西,满床全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坏了!这说明你的心没在道上,大部分都在玩上了。这一本书、那一本书,这东西也多、那东西也多……可不能干那种傻事。

所以说不化缘、不攀缘。为什么不攀缘呢?化缘,我们都知道了,那不合适,化缘等于出卖自己一样,所以我们不去化缘。那为什么不攀缘呢?因为一切众生皆因攀缘而流落生死。为什么有六根呢?就是因为你对尘发生了想法;你发生了想法,六根就生出来了;六根生出来了,就对六尘采取了喜欢、爱、取,由爱发生取,由取变生,有生就有死,生死的忧悲苦恼就上来了。你刚开始只是动想法,然后就要动行为,行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结果?就产生了生死,有生死就有忧悲苦恼,生死轮回就是这么点事。

你有六根,外边就有六尘,它都是你的灰尘变化的,相对的变化。有了六尘就会产生六根,有了六根就会对六尘进行吸取,所以六根就越来越大,就又变成了六尘。它俩本来都是你那个心,但是由于你的攀缘心,就变成六根和六尘,所以就产生了六道轮回。

我们都是攀缘心,见到色随色走,见到味就随着味走,见到了香随着香走。有的人特别喜欢吃,一看这好,“叮当叮当”就吃,使劲吃,吃饱了还吃,“便宜啊,你看来得多便宜,我也没上别人碗里拿去,都是我自己的。”你不知道,你自己这一碗,若过分地贪,实际上就被六尘转了,因为你的舌根被六尘给骗了。那个味从哪儿生出来的?你们说一说。比如说,今天吃那个开心果,你说开心果那个味道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心里。

从心来的。有没有不同的说法?你说。

弟子:从舌根。

从舌根来的。你说说那玩意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贪心来的。

这是明白人。这答对了!

从贪心来的、从虚妄来的,它不是从那开心果来的。开心果没啥味,开心果只是六尘的一种幻象。由于我们六根不断地贪着,六尘不断地表演,最后产生了味觉。舌根它啥也不是,舌根只代表了你那个贪心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你的贪心。人家没有贪心的,照样有舌根,但那是假的。所以说,那个味觉不从舌根来,虽然表现在舌根,实际上是贪心的变化。

答对了这是真明白,明白是明白,但一定要做,别去攀缘。

所以说,不攀缘最重要,我们都是处处攀缘。为什么叫你行道时瞅眼前这个卧牛之地啊,吃饭只让你瞅钵中食啊,做什么事情都得跟师父说啊,就是不让你去攀缘。

我们被六尘给转了,以为东西越多越好,实际上越多越可怕。当然,我们修道不能说一点不用,那干脆没有就完事了。也不能那样,怎么办呢?少欲知足。有点就行了,够用就可以了,多了不要,白给也不要,没有用。你要了,就等于他到银行提取你的存款一样,你给人付出。你这面虽然没付,但你后面有会计给你支付出去了。

你像领导似的,“这给我收起来吧!”是,你收得挺利索的,也没有人跟你要账,其实早就有人在后面替你付款呢,付谁的?就付你那点东西。最后你一查家当,“哎,我这东西(清净道心)怎么没了呢?”你哪知道,你早就给“卖”了,那管家告诉你:“那天你不是买这个了吗?”“我没说买呀,他说给我的。”那给你就不花钱吗?能好使吗?他在后面提款。所以说。别上当,攀缘最可怜。

我们不攀缘,攀缘就是轮回。有爱就有取,你只要爱,就会去取,就产生行动了;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就会生起来,这是十二因缘里的。所以我们在放生的时候,跟畜生道就讲这个,让它知道这个十二因缘,因为它堕落畜生道就是这么堕落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堕落到那里面去,攀缘以后就会堕落到那里。

另外,还要不求人。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不贪。为什么说要不求人?那求人多痛快呀,比如办事,“哎,你过来,帮我把鞋提一提。”你说多痛快?还省事。“你过来,帮我把地扫一扫。”多省事!为什么这么省事,还告诉你不让你求人呢?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求人?

弟子:嘴上痛快了,心里已经失去了。

嘴上痛快了。有时候他不用嘴去求人,比划,“过来,过来!”离了老远就打招呼,意思是帮我一把。

弟子:不求人是不要你动心念,一求人,心就动了。

弟子:求人能障道。

弟子:求人就是把自己的宝贝送给别人了。

你是怕吃亏,怕把你宝贝卖出去,所以不求人?

谁还能说,为什么要不求人?

我们要知道,求人就是出卖自己。出卖自己就是插个标,你求人一次就是低价出卖自己一次,这叫低价出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低价就是说这个人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说:“我卖给你得了。”在自己脑袋上插个标,“你认不认识我?不认识我不要紧,我把我送给你。”那个人说:“我要不起,我怎么能要得起呢。你挺好的人,我想叫你干啥,你也不能听我的呀!”那怎么办呢?

“那我就卖给你。”

“怎么卖?”

“低价出卖。”

“那你想要点什么东西?”

“得了,给个大饼子吧!”

“给你一个大饼子。”

得了,人家给你一个大饼子,来生你就做牛做马去偿还这笔债。——你欠人大饼子。他前面拿着你写的“合同”——“卖身契”(指因果业),你欠人家的,你就得跟着他走。因为他这有“合同”在那块,你欠人家的。所以说,求人等于卖自己,千万别干这傻事。

所以我们不求人,求人最痛苦了,有求就苦。为什么有求就苦?因为有求心就动,最根本的就是你动心了,动了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所以说,化缘、攀缘、求人,最终问题都是动了心,动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可以起各种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去搞这种东西,自己骗自己的事不干。我们要学聪明一点,别干这种事情,为了自己也得学聪明。

【解】守志者,念念趋向菩提,不杂名利心也。

守志者他不攀缘、不化缘、不求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不管你怎么变,他绝没有这种心,所以他永远不变,心里没有变。由于心不变,才能真正地随缘。还有一种,他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人,对名和利都远离了,所以说念念趋向菩提。

【解】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

还有一个“奉道者”,依教奉行,“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奉道者这种人就更好了,因为他已见道,他知道什么是道,所以外物对他是没有作用的,他不会随着外物转,而念念体会心源。

怎么样去体会心源呢?不复向外觅,他不会向外去寻找什么,他向哪寻找?寻找他的本心,念念在道,不向外觅。对一切外相他都看成如幻如泡影,没有实际可得的,什么都没有可得的,生老病死苦都是没啥可得的,所以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你想,我们是念念不停地生灭,他是念念都不离道,可了不得了,念念在道上。谁说一说,怎么念念在道上?

弟子:每时每刻都在念佛,就是念念在道上。

每时每刻都在念佛,都是在念道,好,挺好。还有能谁说呢?

弟子:念念不失这个心,不分别一切,念念不动心。

念念不动心、不分别,是不是?这挺好。还有谁能说一说念念在道?

弟子:不起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连这个心都不起。说得挺好。

弟子:一念不生。

你这么会用啊!一念不生,那不在道上才怪了。

弟子:摄心。

摄心。怎么摄心?

弟子:不离道。

怎么不离道?

弟子:不起散乱心。

怎么不散乱?

弟子:时时看住自己的心,不向外求。

哦!不向外求。

弟子:时时在见性,不离自性,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

怎么不离自性?

弟子:念念不生不灭。

念念不生不灭。既然有念念,怎么还念念不生不灭?

弟子:这个念是无念的念,并不是说有念。

好,无念的念。

弟子:反闻闻自性。

反闻闻自性。怎么反闻?

弟子:觉照。

觉照。怎么照?

大家答得都不错,因为这里面再往下答也没法答。我们虽然答了很多,大部分都在名相上,但是终归还是有所体会。主要就是不要外觅,见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你自心所显现,没有什么可得和不得的事情。你说有人骂你,那谁骂你啊?

弟子:虚幻的人在骂,不是真的。

弟子:自己的贪嗔痴。

自己的贪嗔痴。还有谁能说一说?

弟子:是自己的心里所造的业缘。

弟子:在心动分别。

我讲了半天,都白讲了,昨天我讲了“恶还本身”,今天又讲了提婆达多,最后你们给我答得还都是这个。所以说,给你宝贝你不认。骂你,什么是骂你?骂你是助道,是你的需要,是帮助你成就。我们老是这样式的,我这几天就讲这么点事。你需要挨骂,你不挨骂不行,因为啥呢?因为你不挨骂就要走错路,另外你的火候需要人推你一步,来助你道。那谁在骂你?谁需要?谁在帮你?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你不要以为是坏事,骂表面是坏事,实际上是你的功德在起作用,你的功德起来了。

你想,无始劫来你造了那么多的业,骂你一句,你忍了,就把无始劫的罪障给了了,谁给你这机会?哪有那么便宜事?不给你那机会,想挨骂,谁骂你呀?有人说:“我最需要别人来帮助。”天天叨咕人家来帮你,人家来了,“咣咣”给你两个嘴巴子,完了还踢你一脚。“哎,我天天在这坐着求人帮我,你怎么打我?你这个人真是的。”完了!一起嗔恨心,这点功德就没了。不起嗔恨心,马上就得。就是这样,知道不?骂你、打你,那都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在帮助你、成就你,是你的需要,所以你要是不明白就上当。本来是挺好的一个事情,你不认识就错过了。

我上回都给你们讲了多长时间,我在本溪走着,有人骂我是骗子,我要是不做这个助道想,做这个需要想,那个机会就错过去了。我反复想:这肯定是帮助我,绝对不能是无缘无故地骂,肯定是有其内容,而且是来帮助我的。究竟帮哪块,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哪块需要帮助?最后想起来了,原来说三天回去,我要是不回去,犯妄语。

你说,人家骂我,我得怎么感谢人家?是,心里不痛快,那能痛快吗?一时的不痛快,但是你换来的是你这一辈子不后悔。你这一辈子如果犯了一次妄语,你不如不犯啊!你犯了再忏悔有啥用啊?你忏悔终归是忏悔,不如不犯,那个多清净,功德多大,是不是?

骂你是你的需要,为什么有人骂你?因为你不打妄语这功德积下了,所以才有人骂你。不是其它功德,是你平时不撒谎,人家才告诉你,叫你守住不撒谎,人家是来帮助你。那个骂你骗子,那意思就是说:你赶紧回去,要是不回去你就犯妄语了。他说你是骗子嘛,你要是犯了妄语,不就是骗子吗?他问得很清楚:你是不是骗子呀?你要不是骗子就赶紧回去,你要是骗子,那晚上就别回去。那问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们若不知道,一旦过现实的关时,大部分就上当了。那个时候,我是稍明白一点,知道他是助道,肯定是帮助我,已经下定义了,没有别的,肯定是在帮助我,肯定是我需要的东西,绝对是好事。虽然一时想不起来,但不管怎么难,我也要想这个事,就这么反复地想,保持这一念。就是用所得来的一点经验吧,不能说是智慧,最后到底叫我想起来了:哎呀,今天晚上正好三天,要不回去不就犯妄语吗?就是出门的时候,我说:“我过三天再回来。”就顺便说了那么一句话,最终还是想起来了。那天正好是第三天,最后我就回去了。

你想一想,他帮助我成就了什么?“不妄语”这一条。你知不知道,一次不妄语,你会提前多长时间,甚至多少劫来成佛道的。他帮助你多大啊!你用什么来衡量?衡量得了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骂你的人那都是助道、是需要,是功德的表现,千万不要把功德往外推。一生气,“这人太可恶了,你骂我,我就骂你。”完了,坏了!他给你送礼,你不但没有真正的领会和接受,最后的结果还造成恶缘了。在这考验面前,不是成佛就是堕落,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念念都要体会心源,就不要往外觅。什么叫不外觅呢?就是说一切外法皆是自心的变化,心外无法,都是自心的变化,你体悟到这才能念念地返回心源。大家讲的都很对,一念不生,如果念念不生,那肯定是回去了,那还用合计吗?大家讲的都不错,但是有些具体的东西你还要三思念之,有些要具体的化在所有的行为中。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单一的,不是成天在那打坐,有时候还做不到那些事,我们还属于凡夫。凡夫怎么办?我们也得去做,但是每样我都让它变成反观观自性,就是反闻。

什么是反闻?就是不往外闻。什么叫不往外闻?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显现,这就是不往外闻。念念收回,六根不再瞅、不再闻,别老贪吃的。什么事情都是一样,不能贪,贪东西也不行,贪吃的也不行,贪表扬也不行……什么都不能贪。刚开始不贪还挺难受,六根不往外瞅也是挺难受的,那眼睛憋得也很难受。那耳朵恨不得听谁说话,唠几句嗑,哪怕有个鸟叫唤,听得都挺高兴。那玩意确实是挺难受,因为耳根、眼根都流浪惯了,你叫他去念佛,那不行,念佛?念佛还不如去听听念佛机或法师讲法录音呢。那时候“叮当叮当”,就完了!那六根越抻越长,越抻越远。所以说,你想成道,一定要知道这些关键的地方。

我们修道就是杜绝这些东西,就让你把这个心收回来,硬收。说:“这收回来,我太难受了。”那时候确实难受,若不难受你早收回来了,这还用我吗?是不是?自己早收回来了。就因为它难受,你才去收。你收回来以后,它有一个不难受在那等着,那是真不难受。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

今天就讲到这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祥法师)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六 出坡也是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五 不为剃度而剃度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四 少睡增定慧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八 无念才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