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日期:2022/2/18 8: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昨天讲到第三十三章,“智明破魔”。昨天咱们讲了一部分。

“精进勇锐”,这个“勇”,很少有人能理解勇是一种智慧,他有时候把勇看成是一种蛮干,把这个蛮干和勇给混淆了。我们这个勇是有智慧的勇,和蛮干是两个概念。蛮干,它没有道理,不顾真理。我们这个勇虽然没有得到真理,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得道。我们不畏千难万险,而且敢为这里去舍掉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敢于取道。

这个勇猛,好像世间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傻,实际上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要与那种懦弱区别开。懦弱的人,他往往说“勇猛是一种愚痴”。世间人看到我们勇猛地精进,他认为是不可想象和愚痴。

比如说,我们勇猛地持戒,敢日中一食,敢不摸钱活着,敢什么都不贪,敢一切都不求人,以此来约束自己。这样勇猛地持戒修行,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他认为“你们自找苦吃,而且是不现实的”,就是佛讲了以后,他也认为过时了。由于他这种懦弱,什么都不会成功的。我们坚持这种勇猛,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说勇猛是大智慧?谁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弟子:勇猛精进就是一心向道。

为什么说勇猛是大智慧?这个是很重要的一关。

弟子:勇猛的人有大定力,大定力的人才能有大智慧。

还有什么?

弟子:还有无我,只有无我才能够勇猛。

我问的是为什么勇猛是大智慧,勇猛和大智慧是什么关系?

一句话,我们不勇猛就堕落虚妄里了。不勇猛就是虚妄,勇猛就是智慧,就是真实。有的人认为:“我修道不必勇猛,我可以慢慢修。”糊弄!实际上你不知道,你的不勇猛正是堕落在虚妄里了。有时候勇猛,虽然身体各方面以及疲劳都上来了,甚至一顿饭觉得饥饿,但是你不知道,那正是破虚妄啊!

我们都是贪着自己的感受,在领受这个四大,被四大所转,所以我们都在六根六尘里转悠。你的感受也是那些六根六尘的作用,六根六尘支配你应该做这个、应该做那个,应该怕热、怕冷、怕苦、怕身体气血不足、怕身体有病,等等的怕,这些怕是从哪来的?我们前一篇已经讲了,是由于爱欲所来的。你怕来怕去,这些东西都是由爱欲所生,你有爱欲的心。如果你空掉这个爱欲心,就不会有怕的概念。什么叫空掉爱欲心?就是真实,你破了虚妄。虚妄,你必须勇猛才能破,你没有勇猛是突破不了这关的。这是我们修行中一个很关键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虽然说是修行,但有的不勇猛,不能把你的“我”放下,而且碰一下子马上就不行了。稍干点活,累了,“累了,明天我得休息了。”干一天休三天。这个勇猛心没有坚持到底,所以离道果就很远了。如果不休息,我们身体很苦、很累,往前走,但是你能克服身体这种感受,就是在破妄,你没有这个决心不行。

哪个祖师大德修行是轻松的?都是千辛万苦、舍身舍命的,甚至让你燃指、燃香去供佛,目的是干吗?破妄,破除这个虚妄,通过这种大勇猛彻底的无我,马上就见道了。我们平时都是在一般的环境里转悠,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生起智慧,因为勇猛可以见到你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就是你真正的智慧。

所以说,想开悟必须得勇猛,勇猛精进。所以这个勇猛很重要,对我们修道特别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个道是否能修下去,都在这上。有的人遇到点困难了,或身体不好,或有想法了,就觉得修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勇猛心还没有起来。如果勇猛心起来的话,他不会打妄想。这种妄想起来,就说明我们的勇猛心还没有到位;到位了,他就不会有这个想法、那个想法了,他不会有的。

你看看历史上的虚云老和尚,七窍流血还在那硬挺着,那腰,别说腰,只要是活着就得咬牙挺着走。进了禅堂,那是硬坐啊,最后打完禅七了,身体也好了,什么都好了。他就是用这种勇猛心把这幻境破了,破的时候必须得有勇猛心。精进行道不能怕苦,你越怕苦,苦越增加,你怕不好使。我们走道见到水就拐弯,见到石头就绕了好几圈,走过去了,所以我们养成了一个回避的心态。你越回避,前面障碍的东西就越多,而且就专门欺负你。

原先我跟大家讲过,我闭关了以后,这可能是闭关将近两年了才发现,从五台山走回来所穿的鞋是小的,也就是三年前了,三年以后才发现这个鞋子是小的。把脚趾盖都挤得胀得那么厚,都变黑了,那腿疼得蹲都蹲不下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始终查不出,也没认真去查,脑袋也不往那合计,脑袋就是转不过这个弯。

那天突然好像灵机一动,“哎呀,鞋小吧?”去拿鞋这么一比量,原先那是42号的鞋,等我拿一个41号的鞋和它一比,它们一般大。我当时就把41号的鞋当成42号的穿,它那号写得大,实际上小,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就是说,你只能精进,不能考虑别的了,有时候修道就是这样。

比如说,我往回走的时候,有一天想写日记,说:走这一道,我想把日记写上。写上干吗呢?将来有个记载啊,是吧?后来一想,不行。为什么不行?还有“写日记”,还有“为自己留下记忆”这一部分,还是一个妄想,不写了,把写日记也放下了。

所以现在就苦多了,想找点材料,记住从哪走的,不知道了,除非凭记忆想那么一点,有很多事就想不到了。但是有一点,就是说,不让任何的时间、任何的事情打扰自己的修行,就是好的东西都不做。所以用这种——不能说是勇猛,就是敢于放下自己的得失,去求无上法。如果写了日记,恐怕就有了名利心,是不是?但这不是说让你们不写日记,你们得写,得忏悔。我那时候是属于那种状态,那种状态是不应该写的。

这个勇猛,特别是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当我们最疲劳的时候,当我们甚至不能再前进的时候,甚至爬都爬不起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是缓下来,还是继续前进?如果继续前进,有可能死亡、有可能成残废,对这个问题,大家会怎么看呢?有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缓一缓,太急了不行,太急了,伤了身体如何如何,或是有想法了。这样的思惟表面上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还有它不正确的一部分。

说:“我要是勇猛精进了,有可能真把身体伤了,伤了怎么办?而且长期不好又怎么办?残废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进去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前境,都是你的境界。什么修不过去了,身体疼痛了,疲劳了,甚至要死了,这些东西都是你的前境。所以佛说:不要半途而废,要“精进勇锐”,要向前精进,只能进不能退,要“不畏前境”。

前年结夏安居的时候来了个师父。我在底下讲了——不能说一天,也讲了很长时间,上来说话就像现在似的,比现在还弱。走那个道,走几步就得停下喘一喘,气上不来了,就像剩半口气似的。那时候上来,每天晚上还要跟大家讲一段,讲一两小时,讲那么长时间。你说,上来已经很疲劳,跟大家又讲了一段时间,讲完正散去的时候,我想回屋休息,有个外来的师父要问我问题,我又得跟他答。答到最后,我那口气感觉就是:出了这口气,可能就一头攮倒(指无法控制的扑倒)那了,有可能就是吐血,有可能就死。

当时我是继续讲啊,还是把话截住?我有那个权利,我说“明天再说”也可以。后来我选择了继续讲,死就死吧!当我正在想这个的时候,他提的问题越来越尖锐,那态度马上就变了,而且你不回答还不行了。原先是态度挺温和地问你,这时候他态度突然变了,变得非常强横、强硬,“哎,这个怎么回事?”他问你。我又继续给他解答,后来一看,也没有什么太大事了,这才算结束了。

所以从那以后,逐渐地这个气血就上不来了,说多了就落下这么个毛病,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那天。我虽然这么精进,也没有什么证道,但是我觉得我的心很真实,没有在那个问题上退得太多,在勇猛上、在为自己的生死后路上没退得太多,我感觉到很欣慰,这已经足够了。这是一个,“不畏前境”。为什么要讲这些?是要鼓励大家。

出关的时候,我的两个脚全肿,都肿得这么粗,落脚的时候都疼得要命,不敢落在地面上,睡觉起来那脚根本就不敢落地。所以我就一点点落地,得一点点走,最后有人架着我走,架着我都疼,脚拖着地走,那都疼。虽然两脚都疼,但我心情非常愉快。

原先有个弟子就说过,他说:“师父,我之所以跟你出家,我观察你那时从来没皱过眉头,没因为脚疼皱一下眉头。从来没喊一声苦、疼啊,没有那个时候。”不是我不想喊或我控制不去喊,而是什么呢?我觉得我心里很自在,很清净。我这算个啥呀?这不算个什么事。我觉得已经对不起大家,还有俩人在搀着我、扶着我,这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不管多大的困难,我们只能勇猛前进,不畏前境,不怕前面的敌人多么多,要“破灭众魔”,把自己的贪嗔痴和“怕”字一定要破除,把一切魔都要破灭。不论什么事情你都要勇猛前进,不要考虑自己,就像我们干活似的,你不要考虑自己,“哎呀,我拿不动这个东西,我拿它干吗?”就不行了。

在这个问题上,有几个人做得都是不错的。身体有病,看到活都是抢着去做,他们从来都是有一种爆发力,抢着干,从来没有说:这活我等着别人去做,然后自己再干吗。就这一念真诚和勇猛心,不再考虑自己的这个心就能破灭众魔,因为这一念心就是智慧。所以说,我们只有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智慧,最后达到什么目呢?“而得道果”,你这么样才能去证。你念佛、参禅也是这样,都是破灭众魔,而且要勇猛精进。

今天继续讲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这是佛讲的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这个“处”,就是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心、念头和所有的作为,都要处在这种状态、这种心理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中道义。处于中,我们才能够去掉执著。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灭;不执著于大,也不执著于小;不执著好,也不执著坏。只有你不执著的时候,才会得中道义。中道,不是我选一个方向,我这面不走,那面也不走,我就专门走中间。你那是执著中间,中间不是中道义,这个是有区别的。

这个“中”,我们有的人可能有点体会,因为有体会的人才知道。你那一瞬间正处在中道上,才会有体会的,你不处在中道,不会有这种体会的。只有有体会的人才能得道,这是我们用功夫时很关键的问题。

佛这么讲,而且我们的祖师大德也这么讲,“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得道就这么容易,顺手一抓就是,这么轻松自在就把道拿来了。什么原因?因为他掌握了中道义。你看看,得道容不容易啊?是真容易。但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中道,怎么去做,这个题目,我说得也比较深了一点,大家慢慢体会。继续讲它的原文。

【释】第三十四章说明了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太紧张,或太懒惰。儒教也讲,你要是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

为什么前进得快,退道也快?谁能说一说?

弟子:前进得快,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困难越多,压力大一些,承受不了的时候就退。我是这样认为的。

为什么前进得快,后退得也快?因为他已经产生了执著,他把执著当成快。执著是生灭法,有快就有慢,所以必然像箭似的,它又退回来了,射出去碰到硬东西,又反弹回来。因为产生了执著,它不是不生灭之法,是生灭之法,这生灭之法有生就有灭,所以它又退回来了。

【释】修道不要忘了道,也不要帮助道。

因为道不可忘,一时忘了道,我们就会懒惰。你也不要去执著这个道,不要帮助道。说:“我今天在修道,如何如何的。”不要忘,也不要去,“哎呀,我赶紧的,今天不修不行了!地下我住不下,我上房顶;房顶住不下,我上山顶;山顶不行,我上虚空,上天上溜达一圈……”用各种的方法来调治自己,今天要是不让我这么做,眼睛就瞪起来了,火就上来了,“我这就叫修道”。实际上呢,产生了这种执著,生灭法就现前了。所以说,不要忘了道,也不要帮助道。功夫要慢慢做,要长期地做,不知道疲劳地做,这个心永远是那么一个心,就是做。

【释】这样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要是不这样子,修道就不能成道。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就像弹琴的弦,紧了就断了,这叫紧了绷;弦不紧,它就松了,这叫慢了松。修道也是一样,要“不紧不慢才成功”。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沙门,晚间诵持迦叶佛留下的《遗教经》。“其声悲紧”:他的声音很悲恸,很紧张的样子。“思悔欲退”:他自己觉得很惭愧,不要修行,要退步了。

犯了很多的过失,差得太多,佛说的要求我们都做不到。他不知道,是佛叫你去做。他认为:我做不到就不行了。怎么办?就不要修行了,还不如不修了,要退步了。

这是修行中的一大弊病。说自己年龄大了或年龄小了;或身体有病了,我不行了;或是我跟不上大家了……自己于是生起惭愧心。最后由于生惭愧心,他这个心里就生起了另一种的思惟。实际上他不知道,那是生理所带来的变化。他觉得这心里枯燥无味,“你看看,又不要钱,吃的是一顿饭,睡觉睡那么点,还得听话,还得干活,简直什么都不让我有,我想拥有微微小小的一点快乐,它都不让存在,哪怕保留一点也好。这个道场一点也不留,毫不留情地给斩掉了!”他觉得自己按照佛讲的做很不容易。

他又生起了一种心——又觉得这个枯燥。是他自己觉得枯燥,但这并不是事实啊,他自己想象的枯燥,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枯燥感。因为他平时都耽着五欲之乐,而且拿五欲之乐当作自己,成天在这里混,他以这个为快乐,他不知道去掉五欲的快乐。当他去掉五欲之“快乐”的时候,在这过程中,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要有一个枯燥的过程。原先舍不得,一旦拿走了,自己也没有啥把握的,自己不成为自己了。

原先觉得有钱好像能发现自己,一天吃三顿饭能发现自己,有了贪欲能发现自己。当这些东西全去掉了,再找自己,怎么找不着了?随便挨说、挨批评,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那个“我”到底是谁呀?他觉得迷惑了,“我是谁呀?”本来是很殊胜的一个因缘,但是他不懂,他认为这是不行了,就突然生起一种悔心,生起枯燥心。

这种后悔的心也不是真实的,这种后悔心是由于他反复地思惟这东西——枯燥和痛苦,他反复地思惟这个东西所生起来的,并不是有个退悔心在那,是他自己慢慢鼓捣出来一个退悔心。他被骗了,所以就不要修行了,他说修行太难,就要退步了。

他没有长期修行的打算,他没有发过这愿:“要生生世世地修行,度众生,而且不是说一生,而是无数生、无数劫永不退心。”得有那种心,不要害怕。说:“我这是不是说大话啊?”不是说大话。有了决心、一句正确的话,力量马上就来了,就会正确地观察自己。

所以在修行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关。特别是我们,在修道时,有时候无价之宝来了,咱们不认识。一看,这修道把“我”全给砍掉了,那“我”就没了。修道本来就修无我,你要是通过事相把“我”砍掉,你上哪找都找不出来这宝贝。

现在,外面山门那就跪了一个师父。去年安居的时候来了,结夏期间又走了。今年又要上这来安居,上这来住。他说:“我不是没道场,我觉得要想成道,要想修行,就得上这来,死也不走。”你死也不走,这也不留,因为他破坏了道场的规矩。所以他也是非常可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他认识的时候,有很多时候就已经晚了,再想回头,这个机会不再给了,因为犯了过失。

在这个修行中千万千万要把握住自己,不能犯过失,一旦犯过失了,再回头已经不存在了。就算认识了,也只能说认识,所以说非常难哪!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在人生中,包括修道也好,都是很残酷的。残酷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创造这个问题,自己把自己前进的路给封死了,所以说很可怕。一旦做错了事情,将来是后悔,但没有地方买后悔药,千万不要做错了想吃后悔药。

【释】“佛问之曰”:佛就问他。“汝昔在家,曾为何业”:说你在家时,做什么职业?“对曰”:这个沙门对佛说。“爱弹琴”:说我最喜欢的是音乐,爱弹琴。

“汝昔在家”,你曾经在家。“曾为何业”,你都是做什么的?佛是大智慧者,佛这是明知故问。沙门答:“弹琴。”这个琴有几根弦,那弦都是一根根拧着的,调好了各种音,然后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再去配合,再去弹,这也是一种技巧。

【释】“佛言”,佛对他说。“弦缓如何”:他说你是懂得弹琴吧!这个琴弦要是松缓了,会怎么样呢?“对曰”:这个沙门就对佛说。“不鸣矣”:就弹不响了,没有音声。“弦急如何”:弦如果太紧了,又会怎样呢?“对曰,声绝矣”:他说:一弹弦就断了,声就没有了。“急缓得中如何”:佛又问,如果不急也不缓,急缓相当,又怎样呢?“对曰:诸音普矣”:沙门对佛说,这样音乐就奏得普遍都响了,和谐悦耳。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佛就告诉他,沙门学习道业也要这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心若调适”:心要是调适,不紧也不慢。“道可得矣”,也不要着急,也不要懒惰,就可以得道了。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说,我们要长期地修行,不要产生各种执著,这也是修道很关键的地方。为什么说沙门学道业必须问师父?当你想起来的时候,想做什么事情,实际上你已经在执著。当你问师父的时候,问师父同意不同意的时候,你已经在适中,正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也是个关键。

有的人不是,“你看,多此一举,问师父干吗?”你不问师父,一个是违犯戒律;另一个,你那个心里本来就急,为什么不问?就是在执著,执著自己的认识,是不是?“这个事我就得这么做,这么做才能解决问题,我的烦恼才能解决。”他没问,就算问了,师父告诉他的一些做法,他也不听。这就产生了执著,他并不清楚。

他说:“我这样做行不行?”师父说:“你去干那个。”有时候师父告诉你去打扫厕所,去干点活。为什么?要缓冲你的这种紧张力,把你的心态调整过来。他却认为“师父在修道上对我们这样指导,这也不在道上,尽要我们干活。”实际上不是,因为你要长期修行的,心一定要摆正。师父把你烦恼的习气——那里面有太多嗔恨,一些因为用功太紧所生起的习气,都给你调平了。你自己掌握不住,也观察不出来,当局者迷。

特别是刚出家的,这些事情又不懂,又不知道怎么去修,就容易犯这种过失。出家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就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同样是犯过失。我们永远没有个明白,才能处在中道;你要是说你明白,已经是在执著,因为佛法没有个明白和不明白的问题。

也不能懒惰,有的人说:“得了,今晚回寮房躺在床上吧!”他就睡觉,左一觉、右一觉地睡。这种人修道是不急,实际上你更错了。急的人,他多少还能有点成就;你这一懒惰,在寺院里混饭吃,上殿也不爱上,坐禅也不爱坐,干活就往后跑。你在这里没啥用,世间还不允许你这种懒惰,何况修道呢?这都是不应该的。

应该是既不急,更不能懒惰,老处在这个中道,总是一直往前走,依教奉行,就可以得道。为什么说这就可以得道呢?道就在这里。当你去掉两边的执著,道自然就生了,你别去寻找那个道。说:“哪个是道啊?”完了,你要是寻找的话,你正在离开道,道是不可寻的。你只要去掉你的执著,道就在其中,正念就现前。关键是你的这个执著没去掉,你想要它现前,可能吗?

你刚出去就满哪找道。你不知道,你正好是应该调心。他不调心,他去找:“道在哪呢?道是什么样的?红的、白的、黑的、蓝的、大的……是哪个?是虚空哪个空间?是山河,还是大地,或是冰川……”他满世界去找道。所以说,这就不行了。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小心。

过去我在盖县茅蓬,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打坐,打着打着……山河大地不见了,前面那个山没有了,整个山没有了,全都是一片海水,整个世界变成一片水。我说:这叫道啊?不能吧?哪有这样的?我也没入定啊,这就是道?哪是道呢?原先的山也不见了……这才一会儿怎么变成这样式的?后来等这个心情缓一缓,再一看,原来这个心进到哪里去了?前面的塑料布上有一滴水(师父打坐的前面有塑料布,上有一滴水珠),这个心进水里去了,就把水变成整个世界了……

(此处录音中断,以下根据《除一分习气证一分法身》补入)

由于不断地修禅定,这意念力太过于集中了,就进入水珠里面去了,把这一滴水珠看得像遍虚空那么大,被这虚幻给骗了。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我们在修行中有一些毛病或身体痛苦的时候,就变成主要矛盾,我们的心特别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它就会变得大得不得了,就像虚空一样大。有时在世间忙的时候,很多问题成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它反而显不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感觉,这感觉在欺骗人。你想,我当时看着整个山头全都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山也看不见了,水也看不见了,树也看不见了。你说,就一滴水珠都把你骗得这么样。所以在平时,我们的思惟有这么大的变化,具有这么强的欺骗性。所以这个也很重要,一定要体会到这个问题。当你明白了就不会上当,不明白,老上当。

【释】“于道若暴”:你在修道的时候,如果很暴躁,很着急的话。“暴即身疲”:你一着急,一有火气,身很容易就疲倦。‘

“暴即身疲”,一暴躁,今天我要磕多少大头,今天我要做多少,今天我要怎么怎么地,着急了。一着急,一有火气,身就会很容易疲劳。表面上是用身,实际上,心也跟着使劲,身心很快就疲劳。

【释】“其身若疲”,如果身体继续疲劳。“意即生恼”,意念就生起烦恼来。“意若生恼”,意念要是生了烦恼。“行即退矣”,就会退心还俗,不修行了。“其行既退”,修行既然后退,不精进。“罪必加矣”,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又加重了。

因为他不精进,有了退道心,一念退道我们这就是地狱,这个太厉害了。有的人说:“不可能吧,这算个啥呀?就是念头想一下子,怎么是地狱啊?”是我们没有那种慧眼,不知道。有时候我们打坐的时候还思惟一下子,还想:“退道会怎么样?”对别人的退道心你都不能思惟的,“这个人退失道心,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目的是干什么?”你就思惟思惟他的心念,那都不行的。你要是思惟他的心念,最后也会堕落的。你觉得是思惟他,实际上你还是思惟你自己,就是借他的名也生退道心。

这个可厉害,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你觉得不咋地,要是退道,天地马上就变,本来是一个光明的世界,马上就黑暗,一瞬间就黑暗,整个世界都黑暗,就那么厉害,太吓人了。我说这话并不是吓唬大家,等大家有了体会的时候,就能观察出来。所以说,“罪必加矣”,罪孽必定加重,奔地狱去了。你看看,若不再往上,下得可快。下的时候快,就是这么样的。

【释】“但清净安乐”:只要能清净其心,安乐其心。“道不失矣”:道就不会失掉,一定会得道的。

“但清净安乐”,只要你清净安乐,心里没有烦恼,非常乐于这种不断的努力和修行,非常清净,就是能安住其心、安乐其心。这样一定会得道的。时间的早晚,只不过就差那么点劲。像纫针似的,你左纫右纫,纫久了,“哎呀,累了,我不纫了,这太麻烦了!”就左纫右纫,早晚一天,你那个线就穿过去了。为什么你能穿过去?因为针眼也给你了,线也给你了,只是你努力的问题,是不是?条件都具备,就差一个努力。你不要因为手纫一会,疲劳了,眼睛累了,就失去信心,往那一放,这个机会就没了。“不缝了,算了!这些没法缝。”

有时候你缓解缓解,再拿起来纫,早晚能纫过去。因为条件具备了,你有手、有线、有针,它能不过去吗?它必然要过去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们修道的时候,有了佛的戒律,有了这些修行的条件,各种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得道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和努力的问题。

我们用功是否用得很好?一定要清净其心,就是不要打妄想,就算有点妄想,自己能够控制它,知道是假的,清净其心。而且自己很高兴、很满意这种修行环境,“挺好,真清净。”你别老打妄想:“哎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你要是生起了看不惯的心,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不能看不惯。有的人常想:“不行,这是大家不容我了。”他不容大家,他说大家不容他,心里看不惯。看不惯,心就不清净了,就不能安其心,离道就远了。

所以说,一定要擅于安其心,这个也是很重要的。擅于,什么叫擅于安其心呢?你得懂得这点方法,或自己找出方法来安其心。有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功德想一想,以此鼓励自己,再把自己的忏悔看一遍,找自己的毛病。

另外,对师父生起信心,对道场生起信心,对僧团生起信心,对环境生起信心,都得生起信心。鼓励自己,往好的地方想,你别老想师父那点不足的地方,那就完了。“你看那师父,佝偻腰,又老,又咳嗽,腿还疼,尽毛病。”你要是想那就完了,这就会失去信心了。“你看,师父慈悲,难得!”这样不断地鼓励自己,说:“遇着真难,今生有幸,还有这么多的师兄弟,都非常好。这个地方修行很清净,虽然有点小毛病,也是正常的,自己也有一身臭毛病,是不是?那缺点多了!”

别人的毛病,我们能忍耐、能原谅、谅解,一定要谅解。为什么要谅解?因为你谅解别人,也就谅解了你的法身,因为每个人都是你法身的一部分,你原谅他就是原谅自己。当我们对别人起了嗔恨心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起了嗔恨心,对别人有了想法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坏其心了,坏你自己的心。所以千万不要有不好的念头,一定要做好的观想。等你有了好的观想以后,很快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我们要得道,就在这上学会作功夫。

曾经有一个出家人就来问我:“执著是不是戒?”我给她回答,我说:“执著不是戒。”她就走了,就没有听下一句话,后来可能是离开了僧团,是一个比丘尼……可能是个沙弥尼,最后离开僧团了。我下一句话还没说,因为她没问哪,还有一句话,她忘了问了,因为“戒不是执著”。“执著不是戒,戒不是执著”。她认为:既然执著不是戒,那我就不执著了,什么都放松、随便,愿意怎么就怎么地。因为她以为戒就是执著,就不持戒了,反而产生了执著。

“执著不是戒,戒不是执著”,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复地、两面地看这个问题。这样的话,我们心里才明白应不应该持戒修行,要不你就上当,不是上这面的当,就是上那面的当。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句话也不容易理解,因为什么?不容易思惟出来。而且你要是不懂得这句话,很容易在修行中就掉进去了,为了去掉执著,把好的东西都割掉了。

就像人似的,这个手指甲应该剪一剪,因为太长了会带来细菌。你一听说剪,太长了,就忘了应该是去掉整个手指甲,还是剪多余的手指甲,你连整个手指甲都给拔下去了,甚至连手都毁掉了。以为这个就是正确了,都干净了,实际上反而破坏了,会产生更大的痛苦。所以我们就应该特别清楚这句话。

“执著不是戒,戒不是执著”,这是我刚闭关的那年说的。大家应该把它记住,对我们很重要,特别有助于我们对佛经、佛的戒律的理解。特别是破一些外道,很有作用的。昨天不是讲了吗?他说:“我们修大乘法,可以摸钱。”他以为自己的修行去掉了执著,他不知道持佛戒不是执著,他把佛戒给看成是执著了,这就犯了一个大毛病。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大家一定要谨慎,有一些好的东西要利用起来。我们有我们的座右铭,那外道到时候找不着你,他一找你,你就能破它,一下就把它破了。这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外道太多。

昨天接到他们邮来的宣化上人对非典型性肺炎的看法,等有时间给大家宣读一下。上人在十年前对这个非典型性肺炎称为“新肺炎”,上人讲话打印了六页,讲得很明确。什么原因引起来的?它是艾滋病的一种延续,就是由于贪欲的问题,就是同XING恋的问题所造成的这种肺炎,非常可怕的。所以上人反复强调,说“我不是吓唬你”。对于这个,我们应该生起警惕。

另外,我们有宣化上人的法来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确实是不可思议。在末法时期,有这样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持戒者,十分罕见的。我们走一条正路不是那么容易的,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走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就是路没找正。所以大家应该生起稀有想、欢喜想。

好,今天到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祥法师)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九 五宗平等弘扬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八 诵大悲咒无附加条件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七 发心出家要真实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六 出坡也是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五 不为剃度而剃度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四 少睡增定慧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三 过斋亦修行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八 无念才是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