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棒喝截流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


   日期:2022/2/27 1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曲折多方(下)——试说曹洞《宝镜三昧》

    全提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须善保护。

    “如是”者,开宗明义,直指人心。菩提般若,如是而已矣。如是,如是,非泛语,非闲语;非有指,非无指。读经习论者,翻公案、参话头者,往往将此语一带而过,滑向他方,东寻西觅,费了多少功夫。不知佛祖之根本,菩提之自性,即一念之如是而已。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了不少欠。此虽为老生常谈,平常注解。正因其平常,所以为道,正因其平常,所以为法。此法若直截庄严示人,人皆大笑而不信也。何耶?皆因世人不识自家珍宝,颠倒迷惑不自知也。故视佛法若密,视菩提若密。故佛祖不得已而密相传授,不可直接说破,密说密付以尊崇其事,以警省世人。此大事也,不可令学人等闲视之也,故亦须隆重其事,郑重其事。道在得人,而人实难得,能受持此法者鲜矣,故此法虽属平常,亦须密说密付之。初学之人,习气未尽,道心未固,故须时时“护念”以固持之。勿使动摇,勿使退转,勿为习气及颠倒见所侵蚀。须知护持即“如是之法”,菩提般若,平常心也,人人具足,然何以未能解脱?不知护其正念也。诸佛无密,唯有正觉。正觉不失,则须加护持。护持则为觉,失护持则念乖,乖则迷矣。《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早直指关矣。六祖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是为指月之说,岂虚语哉!故知护念乃见道之机诀,菩提之根本也。洞山掷重拈出,开宗明义,切不可等闲示之。

    此全提时节,且平常之说也,洞山豁盘托出,实证实悟之事,心心相照之际也。苟能见此,又何须下文之衍出。然自觉觉他,菩萨之事也,非五位、偏正、敲唱等回互之,焉能发动初机,遍使回向哉2兹举两则公案,明此之两层意趣:

    时张无尽(即宋代张商英,曾一度为相)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师(圆悟克勤禅师)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日:“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万,万复一,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一二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种之波。”公不觉促榻。师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师曰:“且得莫交涉。”公为之色温。师曰:“不见云门道,见山河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物,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

    (《五灯会元·卷十九》)

    如是、全提、万、一之说,《宝镜三昧》发挥甚多,洞山皆有拈提,且看第二层意趣: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解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五灯会元·卷九》)

    伪山、圆悟之言,可谓透骨透髓,于体于用,皆为的旨。

    契境

    银盌盛雷,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此陷人之机,亦度人之舟,多少人于此错下言头。余亦将错就错,以错改错,不求定解。“银盌盛雪”,何须人去解!“明月藏鹭”,何劳人去寻!此处景趣本来明白,会心之言也,直截之觉知也,无丝毫分别思量之痕迹。不能有所加,不能有所减。一涉增减,蠢愚之念动矣.非“如是”矣。若寻知解,则葛藤蔓衍,难以收拾。为盌(碗)者多矣,金银铜铁,木石陶瓷皆可为碗。碗,盛物也,冰雪雨露,荤素食淆无不可盛。银固贵重之物,雪乃水之一态,冰霜雨雪;江河湖海,皆水而已。能盛之用,不限金木;有水之体,不论霜雪;有佛之性,岂论万殊。月者,夜之明也,夜时暗昧,则不能睹物。月出而明,物乃可睹。世人昏暗。未能有明。若能激发己明,心生日月,岂论昼夜。鹭,水鸟也,昼出夜伏。月色虽明,鹭亦藏伏。不知,非唯路鹭不知,万类亦藏伏不知也。日月恒照而自明,万类待明而起伏,则有制于明晦矣。

    反之,佛性不属知,不属不知;不为明,不为暗。若能反观自照,息其心缘,见其自性,银盌与雪、明月与鹭,无非自性所现。不特此也,万类皆自性所现,耳目所触,无非菩提,随处而真,得大自在。若未能会得此中意,刻心求解,则宇宙万物,重重无尽,各各差别,万劫亦不尽,徒增疑耳。然万物混然一体,互赅互融。法界缘起,摄归本心,即“知处矣。然心亦为空,则万类森然而各有错落,且自住本位。是分亦“有处”,合亦“有处”,无处而处,处而无处。此所以“类之弗齐,混则知处”也,此所以履道一加也。当争者曾见此否?

    巴陵禅师曾于云门处有“三转语”以酬师恩,深得云门禅师之可。其转语云: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着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盌里盛雪。此中意趣是同是别,尽可参之。再举公案:

    雪峰曰:“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世界阔一丈,古镜阔一丈。玄妙指火炉臼:“阔多少”?雪峰曰:“如古镜阔。”

    (《五灯会元·卷七》)

    此即心物同格,能所不二。所以“银盌盛雪”;“明月藏鹭”亦为此“古镜”(自性)所造,安得妄加分别哉!或有以密法视之,以丹炉修之者,乃其自涉因缘,歧路而行,与《宝镜三昧》何关?再看下则公案:

    僧请益“柏树子”话,师(叶县省禅师)曰:“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其僧豁然,不觉失声。师曰:“你见到什么道理?”僧颂日:“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师乃忻然。

    (《五灯会元·卷十一》)

    “银器盛雪,明月藏鹭”是眼边事,此公案“檐头水滴”是耳边事,还有因鼻而明的:

    黄庭坚往依晦堂(禅师)乞示捷径处。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为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坚拟对,堂曰:“不是,不是。”一曰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梅花香么?”坚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坚释然。

    (《五灯会元·卷十七》)

    还有因“触”而明的,不再举。然“类之弗齐,混则知处”于此明矣。

    体则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案臼,差落顾伫。背触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此段点明体则,独彰佛心,义解学人,当为警省。言者,意之动也,无意则无言;文者,言之车也,无文则言之不远。意者言之体,言者意之动,文者意之用。得意亡言,古有明训。言有所指,闻言乃可明指。然此乃二话,非一谛也。如何是佛?干屎橛。如如是佛?麻三斤。若以二谛以求其实,无异刻舟以求剑。然此意何以明之?曰:必绝意而后明,意绝则言语道断,龙象生矣。此洞山本禅宗家法,豁盘托出,杀人刀也。虽然,意者活泼泼也,言语文辞皆其所生,不能生则其意死矣,非菩提也。心意既明,自然生生不息,周遍十方,无不照也。“来机亦赴者”,机有内外,有我他;明性之人,自不滞于机,机来则应。可顺可逆,可纵可夺,可杀可活,随方就圆,随病施药,变化无穷而莫不应机。当知接人之方便,首当善识来机,方能善为接引。不然则瞎人之慧眼,夺人之慧命。能“阵啄同时”,方称大德。

    机者,莫测也,因人而异,变化无穷。唯不守不著者能之。马祖云:“我这里一物也无。”是以布无形之阵。出无相之势,且又非有意、非无意而为之也。乃能不守而守,不持而持,如此方能赴机而各各方便。当知一机之权,不能更应他机。何邪?此机一发,则成窠臼也。所以马祖先“即心即佛”,又“非心非佛”。再“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或“扬眉瞬目是,或扬眉瞬目不是”,皆对机而发也。当知机机相异,万殊而别,各有来路,各位本位,互不相涉。若不达变通,偏枯窒塞,则陷八阵图中不能自拔,枉自踌蹰顾伫,望洋而兴叹矣。如良医施药、病万变,方药亦万变,能变之机在乎医者。若不识医道,徒对种种方,种种药而不知其由来,亦不知其用处,斯人若以成方成药疗人,实杀人也。

    大火者,太阳也,喻般若之自性也。般若如聚大日之火,近之则烧,故不可触;般若如焕大日之明,远之则晦,故不可背。是触之不可,背之不可。背触皆非。世人之于大道亦复如是,人之于大道中,如鱼之于水而不自知,岂须臾离也。而人不自知,以种种妄想,种种贪著分别卜度,而欲求之。是背道而行,自束自缚也。遑论解脱。此处最难下语,如古德云: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既不可即,文安能载?既未曾离,虽文之何益?画蛇添足,徒多事耳。且道不属文,不属知,若以文彩思度,强而绘之,实害道也。故洞山云:“但形文彩,即届染污。”

    或曰:三藏十二部,亦佛祖之所文也,亦属染污事?当知佛及诸圣,广说万法,本乎无法,要在活人心智,归于菩提。且佛法要在自会,自会即是菩提;自不会,于己亦死语也。故六祖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故有诵经万遍未能见道者,何以故?皆离心外求,著于经言而不知返照也。当知佛语祖语与汝有何交涉?汝自家身在何处?兹举公案明之:

    金华俱服和尚,初住菴时,有尼来,戴笠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篓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天龙和尚到巷,师乃礼迎,具陈前事,龙竖一指以示之,师当下大悟。

    自此几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有一供过童子,每见人问事,亦、亦指抵对。人谓师曰:“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人间皆如和尚竖指。”师一日潜袖刀子,问童子曰:“闻你会佛法,是么?”童子曰:“是。”师曰:“如何是佛?”童子竖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童子叫唤走出。师召童子,童回首,师曰:“如何是佛?童子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

    (《五灯会元·卷四》)

    此公案既有“意不在言,来机亦赴”之情,亦有“动成窠臼,差落顾仁”之境。学人可自细参。再看:

    门人道悟问曰:“曹溪意旨谁人得?”师(石头)曰:“会佛法人得。”曰:

    “师还得不?”师曰:“不得”。曰:“为什么不得?”师曰:“我不会佛法。”

    (《五灯会元·卷五》)

    曹溪意旨即六祖之法,亦即如大火聚之活般若。石头和尚从六祖处过来、无怪乎“石头路滑”,端的是“背触皆非。”常人非触即背,皆歧于两头。而佛法乃不二之法,学佛者于此自当留心。再如赵州“至道无难”公案,语句清远,寓无限生机,实该段之最佳注脚。能透于此者,于禅岂远乎哉!

    潜用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般若之性,不属明,不属暗;不属隐,不属显。“半夜正明者”,不因夜昧而隐者也;“天晓不露者”,不待晓明而显者也。浑然自在,不化而化,化而不化,一派圆成。若以为夜暗而隐,天晓而露更欲求之,是头上安头,骑驴觅驴,日中燃烛也。其须臾未离尔躬,起居饮食,劳作游逸,善恶是非,动静出入,无不在焉。其性不君不臣,不即不离而为物作则。则者,总则也,缘起性空之自性也。唯其性空,方得以缘起;唯其缘起,故尔性空。以此之故,万类莫不因其缘起而各正性命,亦因其性空方可得之解脱。以此观之,苦不自苦,因缘而起,苦亦是空。推而衍之,因其非苦非乐,不来不去,卓然于万化之间,虽万劫亦不离异。人若能返观自照,契而悟之,则世间诸苦烟消云散而霓日出焉。世人皆南面望北斗,故见万象飘移,茫无归处。不知北斗中天,恒常不动。处北极而观天字,天宇何动之有;处涅槃观生死,何生死之有;以菩提观烦恼,何烦恼之有。人若能见自性,当下豁然,无限风光自然现前,何等自在。苦乐一如也,何苦乐之有哉!

    又般若之性,寂照不二。寂者,似不动也、无为也。然随缘即动,感而遂通,触机而发,性之妙用当然,无须强加卜度分别,直心而往可也。若以寂灭为究竟,机现而不识,动而不应,木石也,断灭见也,非道也。其已入僵灭死水之中,安能窥大道之奥。

    上段之“意不在言,来机亦赴”,与此段之“虽非有为,不是无语”,虽同一义而宾主有别。前者为己说,后者为人说;前者为自性之豁然,后者为验人之尺度;前者如春日之暖;后者有棒喝之威;若无前番之滋味,焉知后者之舌头。

    前面曾举“如镜铸像”公案,怀让禅师云:“虽不鉴照,瞒他一点不得”,点明万类各具自性自相,非分别卜度而可妄加隐显增减变易;而人自具真心自性,亦非分别卜度而可妄加隐显增减变易。古德云:不须求真,但须息妄。如此,则可见“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之自性矣。

    石头谓药山云:“言语动用没交涉。”药山云:非言语动用亦无交涉。”有僧问投子(大同禅师)“大藏教里还有奇特事也无?”投子曰:“演出大藏教”。“虽非有为,不是无语”,禅宗特贵见地,故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道,亦非常道。心性不活,灵性自昧,虽有功行。其于大道亦无多补。禅宗“转语”之说,即在于此矣。前面所引“云居送挎”和“问杀首座”之公案,即为此之注角。

    法魂禅髓,多寓多案中,岂可忽之!

    透机

    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万物皆因缘而生,且自足形色,与镜何涉?镜者。能显物之像也。像因镜生?因物生?抑自生?形影相即,我为彼邪?彼为我邪?俱是?俱不是邪?

    洞山曾过水睹影,因而彻悟,当时曾有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您么会,方得契如如。

    觅,觅个什么?觅道,觅解脱,觅菩提。然何处可觅?洞山云:“切忌从他觅。”切不可于己之外别加寻觅。非但不可于外界尘劳中寻觅,于己六根六识中亦不可寻觅。何耶?菩提般若之性,人自有之非用觅也。然人不自知,不自识,总以为大道在外,于是千山万水,千秋万载觅个不休。不知宇宙万物,超恒河沙数,无量差别,无量义趣,终古莫穷,且随觅益增。得彼失此,脚跟一动则境界万殊,自然永无结果,且迢迢复迢迢,杏杏复杏杏矣。万物眩目,反失其心性,缚其手足,一点真灵,全被外境摄去,亦为己之妄想想去。而此种种境,实皆自心所造,己识所变。须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真亦唯心,幻亦唯心,自己何尝移动半步?而劳苦不得休息哉!若能将此境一转,就地翻个筋头,本来面目现矣。此洞山总结求道之教训,敦敦道出。非唯洞山,多少祖师亦于此处翻过筋头。故洞山拈出以警示人:“切忌从他觅。”

    “我今独自往”者,放下一切,将眼前种种风光:现在、过去、未来,道不道等种种妄想一齐放下。非但不著于外,眼耳鼻舌身意亦为之不著。恰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能还我一个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独往独来的我。如古德云:“恰处净裸裸处”。不受制于外,亦不受制于内,就可以“处处得逢渠”棗处处见道,无处无非道矣。此何等亲切,何等熟识,何尝有远近内外我他之别。虽然如此,还有一层:“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功夫至此,万不可著,我若是他,则成案臼,即属染污;若不是他,则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则为触,为滞;不是,则为背,为离,均死语耳,未曾活得,当善体会。船之行水,船来水分,船去水合;如临宝镜,形即影显,形去影冥,镜岂滞于形影哉!因其性空,故不即不离,方能妙现万物而不有,常自清虚而不无。非渠非我,即渠即我,能所双泯,自性一如,道与不道全都放下,方可契此如如也。

    洞山先于云岩禅师处有省,及其辞师犹带疑情,当涉水睹影而大悟,方作此偈。《宝镜三昧》为云岩传洞山,洞山或有损益不得而知。或因其于《宝镜三昧》勤参不舍,涉水契缘而悟,亦不得而知。然其相契如此,可知此《宝镜三昧》决非泛泛之文,学者当深究苦参其奥,以引发己机,方不负洞山也。

    古德以镜喻心者多矣,神秀、六祖之偈皆借镜而发。宝镜者,喻佛之大圆镜智也。此三昧以宝镜名之,此宝镜以三昧宾之,全发其体用也。且宝镜三昧为通篇之枢要。亦为修行之因、果。三百七十四字之文,令人证此宝镜三昧也。然何以证之?此吾原不缺也。因亦是他,果亦是他,要在学人善自调服,无负佛祖之密付也。

    前面己引“虽不鉴照,然漫他不得”与“洞山睹水”公案,以证该段意趣。再看:

    僧问:“两镜相照时如何?”师(夹山)曰:“蚌呈无价宝,龙吐腹中珠”。

    (《五灯会元,卷五》)

    此公案深翻一层,正偏皆摄。

    虎丘绍隆禅师,次谒圆悟(克勤)悟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举拳日:“还见么?”师曰:“见!“悟曰:“头上安头。”师闻,脱然契证。悟叱曰:“见个什么?”师曰:“竹密不妨水流过。”悟肯之。

    (《五灯会元·卷十九》)

    此镜照了,面目何在,再看:

    师(雪峰)行次,路逢弥猴。师曰:“这畜牲一”人背一面古镜,摘山僧禾。”僧曰:“旷劫无明,为什么彰为古镜?”师曰:“暇生也。”曰:“有什么死急。话端也不识。”师曰:“老僧罪过。”

    (《五灯会元·卷七》)

    此公案意趣又为之一变,且锋刃相加,使人目眩。要而言之,亦为“汝不是渠,渠正是汝。”修持照了之时,于此切须留心,否则恐错认时节。

    如法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来不去,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未得物,语未正故。

    菩提般若之性,人皆有之,惜其未能自悟也。故佛祖以种种方便,权说、实说而导其悟入。一经悟入,便为佛子。《涅槃经》云:何名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去来、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为有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是故无说。又无语者,犹如婴儿,言语未了,即是秘密。诸佛之言,虽有所说,众生不解,故名无语。又婴儿者,名物不一,未知正语,非不因此而得识物。如来亦尔。一切众生,方类各异。所言不同。如来方便,随而说之,亦令一切因得解释。

    见性之入,亦复如是。人法两忘,心机泯灭。正恁么时佛语,祖语,世间诸圣贤语,善恶是非语,一切一切语。全都放下,与此全无交涉。什么本来面目,向上全提,全都烟消云散,彻底脱落。虽说不来不去,不来不去亦不是;虽说不起不住,不起不住亦不是。未悟学人,多在学理上参究,口辩上用功,非现证离一切相之菩提,何尝稍品空王之法味。只有将分别思维彻底脱去,正当此时,方可更道一句。

    宝镜三昧乃离一切分别思维之现证境界,故不来不去,不起不住;亦来来去去,起起住住;方能腾腾任运,任运腾腾。如此,方能婆婆和和,一体万物。如此,方能不论有句无句。“有句无句”者,即前之“意不在言,来机亦赴”,“虽非有为,不是无语”之纯熟境界也。“婆婆和和”,乃能即一切事而离一切事;“有句无语”乃能即;切理而离一切理。理事泯契无二,能所浑然非一。一大圆藏,恒寂常照。正当此时,尚有何求,尚有何得哉!《心经》云: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万法本空,实无一法可得,若以语言文辞求之,是知其谬矣。故洞山云:“终不得法,语未正故。”语必有所出,出必了境。我语之时,语果我耶?非我耶?汝闻之时,语果汝耶?非汝耶?其间曲折,实非语言之可以明而唯问其心。且历代祖师多有垂示,若以语言文字范围大道,无异扪空击响,落二落三关。请看祖师提持;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哪个是正面?师(临济)下禅床,擒住曰:“十二面观音甚处去也?速道。速道!”

    (《五灯会元·卷十一》)

    道吾问:“大悲千眼,哪个是正眼?”师(云岩)曰:“如人夜里摸枕子。”吾曰:“我会也。”师曰:“作么生会?”吾曰:“遍身是眼。”师曰:“道也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吾曰:“师兄作么生?”师曰:“通身是眼。”

    (《五灯会元·卷五》)

    此两则公案,一紧棗松,要在拶出“真相”,使人“返老还童”。婴儿姹女,人人本具,动静出入,无不与焉。只因业识茫茫,了无归处。猛烈如临济,真刀真火,为人不惜性命,再看:

    临济上堂,云:“有一无位宾人,常从诸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位?”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古尊宿语录·卷四》)

    这个“不来不去,不起不住”的,有人识么?再看:

    师(大慧宗呆)至天宁,一日闻悟(圆悟克勤)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则不然。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虽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悟谓曰:“也不易,你得到这步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遂令居择木堂,为不麓务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悟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师才开口,悟便曰:“不是,不是。”

    此公案曲折往还,两大宗匠一阵一啄,而“有句无句”亦因之得彰。数举公案,俾令灯灯相照,镜镜互融。若会得意,则皆成废纸,何用啰嗦。

    回互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草味,如金刚杵。

    此洞山借周易离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说也。先将离封之六爻分为三叠,即“叠而为三”也。初爻、二爻为一叠、是谓初叠。曹洞宗贵乎“回互”,初叠阳阴回互,以象“正中偏”,是为一变。二三两爻阴阳回互,以象“偏中正”,是为二变。三四两阳天为中叠,虽两艾纯阳无阴,然四爻阳居阴位,亦回互也,名“正中来”,是为三变。四爻五爻阳阴回互,且四爻阳居阴位,五爻阴居阳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为四变。五六阴阳两爻为一叠,是为上叠。上叠亦阴阳回互,且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故名“兼中到。”是为五变。

    按:此二图本清代僧行策所著《宝镜三昧本义》。千载以来,言《宝镜三昧》者仅三四家而已。而论“三叠五变”者则代有其人,余以为唯行策所说为确,细考它人之说,则难通矣。

    “偏正五位”之说与《宝镜三昧》同为曹洞之根本。且“偏正五位”亦由《宝镜三昧》所衍出,此图明矣。于此当简说其要。洞山自有“君臣五位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辩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五位乃曹洞宗人自养之五层境界,亦为堪验学人乏五种尺度。前三位为“自受用之昧,即见性时所现的三种层次,或此或彼,用以自照。后两位乃“他受用三昧”,乃入世度人之境界,自觉觉他。何以然?因其能多一层回互也。三则由渐入顿、五则由顿入渐,要在行者当体自用之际。

    曹洞虽分五位,实则一位,乃至一位也无。若于五位妄生分别,私智卜度,则南辕北辙,永不到家。须知“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之理,故正也、中也、偏也,皆对境之言,均非的旨。以故,正亦寓其中矣,偏亦寓其中矣,于中亦寓其中矣。曹洞五位尽皆回互,无一偏纯之位。学者于此定须留心,今说五位者,归摄一位;才涉一位者,五位全赅。非此不能尽五位回互之妙用。如下文云“如草味,如金刚杵”,草者,五味子也,一籽而五味俱足。金刚杵者,首尾俱阔而中狭,首尾俱虚而中实,恰似重离之卦。知味者,乃知自养养人;金刚杵,则可杀人活人,其间妙用无穷。“君臣五位”于曹山时又衍有“王子五位”,“功勋五位”,涉题虽广,但亦会宗于此。

    回互者,照应也。有阴有阳,有柔有刚,有君有臣、有主有宾,有凡有圣,有心有境,有体有用,尽皆涵融交互,变动不居,不即不离,不二之义也。然回互乃实地功夫,非口辩玄学之资。此日用之火候,若是义理会之,则圣凡有别;互之道大矣,苟非其人,孰能践履之。回互之说,首出石头之《参向契》,其间经药山、云岩、洞山数代相传,更化为缜密如是之《宝镜三昧》,其为法也大矣,兹举公案说明:

    吉祥元实禅师,自到天衣(聪禅师),蚤夜精进,肋不至席。一日,偶失笑喧众,衣摈之。牛夜宿田里,睹星月突然,有省。晓归趋方丈,衣见乃问:“洞山五位君臣,如何话会?”师曰:“我这里一位也无。”衣令参堂,谓侍僧曰:“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入室次,衣预令行者五人分序而立,师至,俱云:“实上座!”师于是密契奥旨,述偈曰:一位才彰五位分,君臣叶处紫云屯。夜明帘卷无私照,金殿重重显至尊。

    (《五灯会元·卷十五》)

    此公案生动活泼,于“君臣五位铺述有致。其间天衣与元实孰君孰臣?五位一位又在何处?此唯明者乃识。再看:

    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师(法眼)曰:“啊哪个是汝不问的指?”僧又曰:“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曰:“月。”僧曰:“学人问指,和尚为什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

    (《五灯会元·卷十》)

    此即运用“回互”之一例也,《坛经》六祖之三十六对皆回互也,然不得以义学之分别视之,因其乃心行之概说也。心能行乎此,则处处皆可回互,处处均为照应,乃能腾腾任运,一体万物也。回互之例多矣,沩仰、云门、法眼诸宗,亦多用回互,前后所引用之公案,亦多有回互于机用之间,望读者审之。

    知权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塗,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此段续言回互,且详而实之也。菩提般若之性,正也、中也,然又非中非正,妙而挟焉。世人皆从中正视道,不知道虽非偏邪,亦非中正。端居中正者,亦为偏也,未能见道。何耶?一有落处,即非菩提,故须妙而挟之。

    敲者,击节也;唱者,和节而歌也。敲之以待唱,唱之而节明,敲唱和合,律吕协矣。接人之机有独有众,临机之人有深有浅,故可敲唱以赴之。敲者,惊天动地,旋乾转坤,将万劫迷雾,一扫而尽;唱则广大悉备,春风和雨,万类皆被。唯此双举,堪与佛祖携手而行矣。敲唱与临济“一喝中具三玄三要”有同工异曲之妙,一为自家作规范,二为勘验学人之机诀。曹洞后世于“银盌盛雪,明月藏鹭”用功深矣,而于“敲唱”,反拱手让于临济门下,使其独擅其美,是可惜也。

    能“敲喝双举”,则能“通宗通塗”,宗通说通无不赅备。圆满菩提必也通宗,圆满功德必也通塗。如此,方能六度备而万行修。古之大德,视世间为一圆满解脱法门。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塗之不通者,焉能通宗。划地自守者,遁居山林者,不问世事者,自救未了,岂能度人。此菩萨行也,故洞山申之再三,必明暗、挟带、回互;敲唱等处处兼带双举,方能挟路而行,以趋完满。一类学人,习禅止于口舌,再勇猛者,毕于心志,均未到家。必挟带挟路,身语意一体,修与行无别,我与他相合,错之然之则吉也。所谓悟后境界,修与不修,于此皆为多语。下此语者,自身更在何处?此处不是是非之地,故洞山戒之云:“不可犯忤。”

    综而要之,以上诸说皆回互也,自性豁然,自然流露之权用也。若往而不返者,是知其不能也。兹举两则公案,以明妙挟、敲唱、挟带,错然等回互之功用权施。

    石头(希迁)参礼,师(青原)曰:“子何方来?”迁曰:“曹溪。”师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若怎么用,去曹溪作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路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涣,什么时至此?”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乏不从曹溪来”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曰:“曹溪。”师乃举起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到西天么?”曰:“若到则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五灯会元·卷五》)

    曹洞回互之纲宗,其渊源亦久矣。青原石头二祖于此公案中,硬鞭软剑,缠绵坚实,与马祖——一临济一脉雄健激扬之禅风,自有别矣。此公案层层回互,曲尽挟带、错然之妙,傍敲侧击,以袭中军,固大手笔也。再看:

    大颠掸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未有心,何言无?无心皆同谤。”师于言下大悟。异日侍立次,头问:“汝是参禅僧?是州县白踏僧?”

    师曰:“是参禅僧。”头曰:“何者是禅?”师曰:“扬眉瞬目。”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本来面目呈看。”师曰;“请和尚除却扬眉瞬目外鉴。”头曰:

    我除尽。”师曰:“将呈了也。”头曰:“汝既将呈,我心如何?”师曰:“不异和尚。”头曰:“不关汝事。”师曰:“本无物。”头曰:“汝亦无物。”师曰:“既无物,即真物。”头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大须护持。”

    (《五灯会元·卷五》)

    大颠禅师后来启蒙韩愈,使之得用,实唐代禅宗一巨匠也。与石头问答往返,亦皆是明暗、挟带、回互之发明。再如前引洞山:云岩师真”公案,更使人“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若于此处得力,放明眼光,此之体用亦不虚设也。

    入微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问,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知权则当明变,明变必先入微,入微而后得体,得体则妙用生矣。般若之性,如是而己,何劳修持,何须文饰。本天之真,纯性之朴。若有丝毫附会,即属污染而失其真矣。唯真而能妙。唯直乃能曲,否则伪也。离道远矣。此真妙之性,不为迷,不为悟;不因迷而有减,不因悟而有加;不因迷而有染、不因悟而得净。独行独来,即事而真,随缘而明,遇机而显。因缘时节,错落而致,一一应酬,——一照了。何耶?因其直往,见了就做,做时亦不著于事理,己入理无碍,事无碍矣。故寂然,故昭著。不舍一物,不著一物,寂然空寥而万化顺应。是顺亦顺、逆亦顺、无细不入,无大不周,而入文殊普贤之境界,缘华藏世界而卷舒自在。若有毫忽之差,则宫商乱矣。此无相之圆融也,学人自当省鉴,于己如是,于人亦如是。若有丝毫未安稳在,定须善自调伏。不尔功亏一篑,是为憾矣。古德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当张商英初悟入,兜率悦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细微处,使人不知不觉,堕在区宇。”今人之习禅更应以此为戒,乾乾而惕欤!且看一代大师雪峰的历程。

    雪峰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什么?”师曰:“今生不着,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至此,又只管打睡。”头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的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师自点胸日:“我这里末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师曰:“我实未安稳在。”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划却。”师曰:“我初至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曰:“又见洞山过水渴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么举,自救也末彻在。”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什么!我当时如桶底脱落相似。”头喝曰:

    “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他后如何即是?”头曰:“他后欲播扬太教,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五灯会元·卷七》)

    岩头与雪峰划却了什么?又证据了什么?“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此即“天真而妙”钦?此为迷、为悟钦?均不相涉。然其间时节因缘,却也寂然昭著。雪峰未安稳时,不敢自肯,不敢以少得为足,乃有鳖山成道之功。其后门人开云门、法眼二宗,其功亦伟矣。

    宗趣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极趣,真常流注。

    宗者,家也,归也;趣者,取也,至也。宗趣合称,言何以归至其家也。此宗趣即申明曹洞之家法也,故洞山郑重拈出,以示其宗人。直而言之宗趣缘何而立?因人有顿渐,未能立地菩提,佛祖以大悲故,因而设立之。

    六祖云:“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和利钝。迷人渐修,悟入顿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顿渐既是假名,自性又无差别,故人人皆可自悟而得解脱。然人有万殊,情识各别,因缘时节,各各不同,安能尽随指而知月哉!故必广设方便,善为接引,以待来机。初悟之人,自受用尚可,他受用未熟,接人度众,未免生涩。洞山既为一方祖师,自当为其儿孙留下典范,故将平生心得熔为一炉,而立此曹洞之宗趣。俾今后世儿孙手脚宽裕,于法无碍也。

    曹洞之宗趣何在!此《宝镜三昧》即宗趣也。宗趣即总纲,对己对人,悟前悟后,皆有凭据。其法推衍开来。则有君臣、偏正、明暗、背触、敲唱、五位、挟带、回互等种种规矩,其后还有“三渗漏”等权施以待来人。

    此处当知,非通“通宗”无以“极趣”,非“极趣”无以“通宗”。通宗,顿也;极趣、渐也。然顿渐又非有二也,要人当人之时节因缘契而会之。此中规矩,非大机大用者无以尽之,须有常流注而不滞之真如涌出方能荷担。反之,其人果能“通宗极趣”,其真如即可常流注。注,磅礴无碍矣。

    若人尚未到此地步,万莫自是,须当精进不怠。苦透得出,得大自在,此宗趣亦为多语。恰如过河须用船,若已过河,船即无用矣。其后尚有来者,此船虽于己无用,然菩萨用心,安能弃船而绝他人之渡哉!且船无人舵之亦为无用,故尚须亲与把舵渡人,方为菩萨。《宝镜三昧》之宗趣、切矩仍在,且千年矣。是船也,无人把其舵,其宗趣,规矩亦死方耳。故通宗极趣,真常流注其在人乎?古德云:“道在得人,人能弘道。当今修持佛法者,于此当留意焉。今于曹洞之宗趣,举其紧要之处:

    师(洞山)又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日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

    (《五灯会元,卷十三》)

    此为“三渗漏”’洞山还有“向、奉、功、共功、功功之说,见下:

    上堂:“向时作么生?奉时作么生?功时作么生?共功时作么生?功功时作么生?”曰:“如何是奉?”

    师曰:“背时作么生?”曰:“如何是功?”师曰:“放下撅头时作么生?”曰:“如何是共功?”师曰:“不得色。”曰:“如何是功功?”师曰:不共。”

    (同上书)

    再看曹山:

    师(曹山)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为玄妙,当详辩明。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曰:“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环宇,高明朗太虚。”曰:“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众。”曰:“如何是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曰;“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曰:“如何是君臣道合?”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师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乃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歧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复作五相:○,渴曰:“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历来簪缨者,休言落魂时。”○渴曰:“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偈曰:“焰里寒冰结,扬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偈曰:“王宫初降日,玉兔不能离。未能无功旨,人天何太迟。”●,偈曰:“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曹山尚有“四种堕”,“四禁偈”等,均为曹洞宗趣要旨:其接人功用如:

    僧问:“五位对宾时如何?”师(曹山)曰:“汝即今问哪个位?”曰:“某甲从偏位中来,请师向正位中接。”师曰:“不接。”曰:“为什么不接?”师曰:“恐落偏位中去。”师却问僧:“只如不接是对宾?不对宾?”曰:“早是对宾了也。”师日:“如是,如是。”

    (《五灯会元·卷十三》)

    此公案与前元实之公案,可见曹洞五位接人之一般作略,与临济之“四宾主”,“四照用”,“四料简”等有同工异曲之妙。《人天眼目》中“曹洞门庭”曰:

    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看他来处,忽有偏中认正者,忽有正中认偏者,忽有兼带,忽同忽异。示以偏正五位、四宾主、功勋五位、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内外绍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体起用也;偏个正者,用归体也;兼个至者,体用并至也;兼中到者,体用俱展也。

    四宾主不同临济。主中宾。体中用也;宾中主,用中体也;宾中宾,用中用,头上安头也;主中主,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勋五位者,明。参学功位,至于非功位也。君臣五位者,明有为无为也。王子五位者,明内绍本自圆成,外绍有终有始也。大约曹洞家风,不过体用偏正宾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见曹洞么?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因明曹洞宗趣纲要,故以上之举不厌其多。今曹洞衰微已久,国内殊乏龙象,故细列之以待有心者也。

    权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绍为素。颠倒心灭,肯心自许。

    知权不知用、非权也。权非实,无权则无以显实,是权中有实,其用大矣。

    能从师学道者,其善根因缘亦深厚矣,然无始以来烦恼集聚,自非一日之可能廓清,是当以宗趣接引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俱寂然示人,耳目所触,无非菩提。然烦恼于中动摇,则难以契会矣。或有行者,参禅打坐,貌似清寂,而心中烦恼妄想,未曾一刻少息。不得以,故以系驹伏鼠之法摄伏其心。虽然,驹不忘驰,首蹄不安,虽系之亦不忘驰;鼠不忘偷,齿爪蠢动,以笼囚之亦不忘偷。此对治之法或一时有效,然如石压草,未及根本;先圣悲之,为法檀度,令其摇心安稳,驰心归静。偷心得泯。此法度者何?即前之规矩也。此种种规矩,不外随其颠倒妄想而分其黑白,变以淄素。而再颠倒之,即所谓“转”也。然菩提般若人人本具,非从“转”而有得也,必因“转”而得明也,是谓取用。

    前面所引公案中。如云岩、洞山、雪峰、香严等(此数则公案不再引用)均有“未安稳在”之时,而不敢自肯自许,必经“悬崖撒手”,“绝后再苏”之境,方得彻底豁然。未能正已,焉能正人。佛法不是小道,安可自欺欺人哉!

    宗教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貍奴白枯。界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

    宗者。佛心是也;教者,佛说是也。必先有佛心而后有佛说。然佛之心量无限,而佛之说有限。经云;“佛所说法,如恒沙之一粒,而未说之法,如大干恒沙。禅宗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之事也。归其本,实乃无法之法,无用之用。虽有古辙,亦为之不行。石头云:“宁可永世受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赵州云:“有佛前不得住,无佛前急走过。”慈明云:“无佛处成佛”,均道出此境。

    《法华》云:“有大通智胜佛,十小劫跏趺生,身心不动,而佛法犹不现前。诸天花雨供养,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宴坐十小劫,谓之垂成,而彼佛先曾修五百四十亿那由他劫。此天文数字之年代也。教下修持,咸言成佛须三大阿僧祗劫。

    禅宗不尔,乃反其道而行之。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自心本来是佛,现在即佛,何须修持,何待三大阿僧抵劫?故只问当下之迷悟。而不计其他。当下顿悟,立地成佛;当下迷惑,不得解脱,是以有三大阿僧祗劫。只此当下顿超之事.敢否承当而已。故百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而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己鉴觉。滞著于善。善根人无佛性。故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百丈之旨深矣。虎缺,古谣云:“虎之伤人一度,耳生一缺,伤人愈多,耳如锯齿,弁者,马之后左足白,且离地也。左尚吉,古以为道德之验。虎缺马弁,俱言其渐也。

    《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应现世间。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此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乘为一乘,要在自悟悟他,且立地成佛也。佛祖教人,皆为此大事,故开示悟入必矣。弹宗为上乘根器者说,为勇猛精进者说。故不循故辙,不依古道,处处皆是解脱门,念念俱是菩提心。来者之意如何,自择扶可也。三藏经论,佛祖之说亦广矣、悉矣。为有情舍识者说,为无情无识者说、为非有情非无情,非有识非无识者说。权说实说,正说反说,直说曲说。说而不说。不说而说,尽皆随缘而发,王界普超,六道咸度。为下者说上。为上者说下。为凡者说圣,为圣者说凡,为苦者说乐。为乐者说苦,尘尘刹刹,无尽无尽。然皆回互照用之方便,而引导其自悟也。“以有下劣,宝儿珍御,以有惊异,键奴白枯”,皆此之喻也。

    人之自性本自清净。与佛无别,一念返照即得解脱。但人情浊杂,识性偏执,皆曲折往返,不肯直道而行。譬如射箭,锋的之间,一线之直而已,箭锋直往,则中的矣,与巧力何干?说巧者,去其多余无用之力也。若箭出如蛇行,吾不知的在何方矣。修道之人亦复如是。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所言,处处不离自性、何尝令人于自性之外而别生增减哉!此禅宗之根本大法,赤显亦密,即是平常心,亦为如来藏。亦是祖师禅,修行者其省之。

    故教外别传者,不为他事,唯示之以其道而已,故曰直指人人心。是以无法之法,太用之用,无心之心示之。不即一法,不舍一法。宗与教何殊何同?若同,干圣不一义;若别。万圣同此心。佛法传布中国,至洞山时已近千载,堂堂皇皇,巍哉伟哉。而信者溺于神异,行者耻于殊荣。禅宗起,切于时弊,而唱导“平常心是道”,异类中行”。如马祖云:“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南泉云:“道个如如早已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此类公案亦多见于灯录之中。如:

    南泉上堂:“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一僧出曰:“吾甲买。”师曰:“不作贵,下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语。

    南泉将顺世,第一座曰:“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曰:“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随和尚去,还得也无?”师曰:“汝若随我,须御取一茎草来。”

    (《五灯会元·卷三》)

    此类公案不少,一是破学人好圣求异之心,二是自净其好圣求异之心,用心良苦。此风一开,后世禅人多以牧牛为修行之喻,洋洋而可观矣。

    入化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古德云:山河大地皆识所变现。又云: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见性之人。分别思维息,平等性智开,大圆镜智显,四智同具。此时亦分别亦无分别,般若如意而行。己已成佛。一切众生,有情无情悉皆成佛。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耳目所触尽是春。非唯己之烦恼化为菩提,一切众生烦恼亦皆化为菩提。此不可思议境地,非唯本人方歌。石女起舞,乃至一切有情无情,过去未来,十方上下,皆同时宣唱佛法。四祖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有如是之情识,必有如是之境遇。一念烦恼,一切境皆化为烦恼,一念菩提,一切境皆化为菩提。智者大师一念三千之说,贤首大师境智一如之说.皆标明此境。然此境实非情识之所能到。更非思虑之所能得。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得以契之。此即《金刚经》所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也。

    入此境甚难,入此境亦甚易。若人发大菩提心,遇大善知识,锲而不舍,因缘得合,必有豁然之时,若自甘沉溺,或耽于小道末技,则难见花开之日矣。兹举如下公案:

    有僧问忠国师:“如何是古佛心?”师日:“墙壁瓦砾是。”僧曰:“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师曰:“是。”僧曰:’“还解说法不?”师曰:“常说炽然,说无间歇。”僧曰:“某甲为什么不闻?”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僧曰:“未审什么人得闻?”

    师曰:“诸圣得闻。”僧曰:“和尚闻否?”师曰:“我不闻。”僧曰:“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师曰:“我不闻,我若闻,则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僧曰:“众生闻后如何?”师曰:即非众生。”

    僧曰:“无情说法,据于何典?”师曰:“灼然,言不该典,非君子之所谈。汝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五灯会元·卷十三》)

    此即著名的“无情说法”公案,河山曾于此起疑,先参沩山未就,后参云岩得明,当时有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始得知。”此后“无情说法”为禅家广为提持,如:

    僧问香严:“如何是道?”严曰:“枯木里龙吟。”曰:“如何是道中人?”严曰:“骷髅里眼睛。”僧不领,乃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霜曰:“犹带喜在。”曰:“如何是骷髅里眼睛?”霜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师(曹山),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曰:“血脉不断。”曰:“如何是骷髅里眼晴?”师曰:“乾不尽。”曰:“未审还有得闻者么?”

    师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曰:“未审枯木里龙吟是什么章句?”师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遂示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同上书)

    此两则公案,为“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之最贴切注脚,识么?

    护持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洞山之《宝镜三昧》,权说实说,皆为申其宗趣也。今又以君臣父子之道郑重嘱咐,视其道至正至大,不可以儿戏视之也。洞山、曹山二祖,于君臣之道,所说已见前述,即偏正五位,君臣五位也。以五位观君臣。“君为正位,臣为偏位。”君者,“妙德尊环宇,高明朗太虚”也。臣者,“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也。然无臣则无君,无君亦无臣,故须“兼带”,使其“君臣道合”,曹山称“兼带”为“虚玄大道,著真宗”,且“最为玄妙。”故此“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亦兼带也、回互也。行道不失其宗者,必兼带回互也。

    虽然,五位之说多矣,任其万变,臣须奉于君,子须顺于父。只此脚跟一稳,临机致用自无碍矣。再者,洞山于此重申君臣五位乃《宝镜三昧》总纲,嘱其子孙奉之、顺之,如是修,如是行。否则即非孝非辅矣。三者,此《宝镜三昧》乃曹洞之宗旨,家法在焉,后人必当奉顺,切忌乱攀门庭,坏我规矩,否则非我儿孙。曹洞得此护持,方延绵至今欤?

    护持之道大矣,修行佛法,在家者必守三归五戒,三归五戒即持持。进而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余戒,皆为其修行,之护持也。无护持,其道则入鬼域,安可入大道之堂奥。

    禅宗于中唐后,一花五叶,故有的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诸宗并秀。与教下之天台、华严、唯识、净土、密律宗均各有其立宗之门库规矩;以接引学人。是条条大路皆通长安也。修行者亦不必率天下而路之,择与已有缘而行之可也。既入其室,必当守其教,安可无规矩哉。前引吉祥之实公案:其师惜其“奈不识宗旨何!”乃方便接引,使之“密契奥旨。”是以百川虽同归于海、仍须泾渭分明,江河有别。

    宋代大慧宗果禅师,大宗匠也,十七落发受具,虽少年亦知有宗门中事。遍阅诸家语录,尝疑五家宗派原初只是一个达磨,甚处有许多门庭。及其遍参尊宿,发明大事,始信有这般事。

    到家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若能相续,名主中主。

    到家者,大事了也,辛苦万劫,终到家也,岂不乐哉!然大事何以为了?了犹未了。到家之人方能四海为家处处家,所谓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欤!虽为无事之人。却承担大千世界;虽已成佛作祖,却随六道而轮回。经云: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义不二故。不舍世间,所以为佛,不断烦恼,所以为佛。佛者,实非泥塑木雕而居巍巍庙堂者也;佛者,实处六道轮回之中而与众生共沉浮者也。是以潜行密用,若愚若鲁大顺大化而不见其迹。同其尘,合其光也。地藏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石头云:宁可永世受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均标明此境。世人以其惑心观佛,诬佛甚矣。然佛虽处轮回之中,却有涅槃之安;虽处烦恼之中,而有菩提之明。若佛均住净土,此世间何人救护。是以经云:众生为成佛之种子。

    我辈学人,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于无上大道,即。当当体而行.所行即道。潜行密用。即道行也。潜行,则可贱可贵,可隐可显。而人不知其迹;密用。则可上可下,可方可圆,而人莫能窥其方。何耶?以其无形无相也。可愚则愚,当智则智;可鲁则鲁,当文则文,而无以辨其踪。当人一经见道,人天仰慕,功德福德,不可算计。然皆舍弃不用,俗人观之,愚且鲁也。虽然,万劫成灰,我于众生实无一点予德,六度万行,只在当念行之,度之,度之,行之。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只有一慈悲心与众生。只是不续而续,续而不续。如是之人,则是三世诸佛,同声赞叹,天魔外道,俯首归依,百万人天中,是主中主矣。此不可思议境也,修持《宝镜三昧》,无上佛法之归宗也。无如是之修行,安可有如是之功行:如是之境界哉。下亦举公案明之:

    牛头法融禅师,初居牛头小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石乌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送信遥观气象,知彼有奇异之人,乃躬身寻访,为说法要。法融奉教而行,鸟不衔花,灵异不现。自下山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

    (《五灯会元·卷二》)

    牛头得法后,若愚若鲁矣,其中潜行密用,谁能识之。古之大德如牛头者亦多矣。今有人者,稍有殊能,唯恐其不尊荣,去道远关,奈祖师何!再如:

    洞山问僧:“名什么?”曰:“某甲。”师曰:“阿哪个是闍黎主人公?”曰;“见。”祗对次,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认得一个驴前马后的,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师曰:“闍黎自道取。”僧曰;“某早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师曰:“怎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

    (《五灯会元·卷十三》)

    “恁么道即易,相续也大难。”只此一语,”可使三千众退席。何以故?身语意三业一体,眼耳鼻八识一如,于过去现在未来不动。处处圆满,念念菩提。于斯人也。旷劫难逢,岂非大难。然佛祖灯灯相传,一灯能破千年暗,今有百千万亿灯遍照世界,我在什么处,知么?

    高峰原妙禅师,宋元间三大德也,初参雪岩,雪岩打出。一再往,方得亲近。一日雷岩忽问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便打。如是其不知其几,师叩愈虔……后入参堂半月,偶梦中忆断桥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三昼夜目不交睫。一日少林忌。随众诣三塔讽经次,抬头忽睹五祖演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募然打破拖死尸之疑……,一日雪岩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师日:“作得主。”又问:“睡梦中时作得主么?”师曰:“作得主。”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师无语。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机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地方安声立命?”……师奋志入归安,自誓日:“拼一生作个痴呆汉,决要这一著子明白。起五载,因同宿友推枕堕地有声,廓然大彻。自谓泅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高峰原妙禅师行状》)

    此则公案,甚有层次,且波澜无穷。观唐宋之时,禅门师僧,或有言下而悟者,或有闻声而悟者,或有触物而悟者……其悟之先,曲折如高峰者多矣。灯录之中,往往仅举其悟时因缘,而省其精进之劳苦,是以后学误以为言下大悟,何须许多周折。实证实悟非同儿戏。观云岩先依百丈二十年,参南泉、归药山,其间几多曲折。香岩亦先依百丈,后依沩山,其问又几多曲折,望学者省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