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棒喝截流 八、诗文禅风——文字禅欣赏


   日期:2022/2/27 20: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八、诗文禅风——文字禅欣赏

    禅诗“一线观”——五祖法演禅诗品析

    1991年,笔者曾拟作“禅诗三百六十五首品析”完成了二百余首时,因故搁笔,未能完稿、在这里,正好从中摘选部分以充实这部小册子的分量,作为枯燥文章的调味。在“引言”中所引的那首“赵州问庵主颂”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来看五祖法演禅师的一些别开生面的诗偈:

    因斋上堂偈

    不寒不暖喜春游,士女倾心结预修。

    自觉一生如梦幻,始知百发类浮沤。

    子规啼处真消息,芍药开时野兴幽。

    此个门风谁会得,等闲白却少年头。

    品析:禅师们的诗偈真是太多了,比某些职业诗人的还多。士女们供寺庙一堂斋饭时,老和尚也有诗偈应酬。

    清明时节,不寒不暖,草幽花香,乾坤间生机最盛。在这个时候,老和尚却以“梦幻”、“浮沤”之类来警省世人。是的,修道悟道,必须得个“真消息”,不可须臾有懈怠之心,这就是禅宗的“门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南宋名将岳飞那首著名“满江红”中的一句。五祖法演禅师八十余岁时去世,时当ll04年。也就是宋徽宗即位第四年的那个建中靖国四年。岳飞遇害于1141年也就是宋高宗绍兴七年,《满江红》比法演禅师晚了两代,这一前一后,句子几乎完全一样,想来岳飞少年时对五祖法演的法语也较为熟悉。这并非怪事,当时的文化风气就是这样的,岳飞的“老领导”宗泽、李纲都与圆悟克勤“有缘”,其“战友”张浚还是圆悟克勤的学生,南宋这批著名将相对禅宗都有所好,所以对圆悟克勤(圆悟禅师的“圆悟”两字,还是宋高宗御笔亲封的呢!)的老师当然不会陌生。

    话说回来“等闲白却少年头”,不论出家修行或入世建功立业,都是“闲”不得的,勤奋是不会辜负人的。

    到兴化上堂偈

    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似锦柳如烟。

    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

    品析:这是法演禅师应邀到庐山兴化寺说法时顺口道出的一首诗偶,清雅绝尘,境意玄远。但禅师往往不同于一般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游仙诗,这里有“正话反说”的机锋暗寓其中。“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看似对超然世外生活的赞誉,其实是对不问世事、隐居修行的批评。因为真正的禅师,是要扫除这种爱恋和贪著心理的。当然,不说这些,这首诗摆在书房和客堂中,其韵味依然是感人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出世心”,这首诗妙就妙在两头俱到。

    咸淡偈

    太平闻说,口似匾担。

    品析:这是法演禅师在舒州太平掸院上堂时所说的一个偈子,所以以“太平”自称。前面有“油盐酱醋都是禅”的章节,这里又多了一个论证。禅师的妙处,。就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随手抓一样东西都有禅趣让学人感受。

    有盐则咸.无盐则淡,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这样真实的感受,是用不着去证明和争论的——禅,同样是用不着去证明和争论的。若要加以证明,彼此争论,那就隔山隔水了。所以在这个地方,那些禅师们的舌头,个个都如同匾担一样硬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前面曾介绍有云岩禅师初见药山时的那段公案,药山问云岩,百丈那里有哪些特别的语言,云岩说,百丈常说有一“百味俱足”的句子。药山说:“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俱足的句?”当时云岩回答不出个所以。如以法演禅师这个偈子来回答药山,能过关吗?

    谢典座上堂褐

    变生作熟虽然易,众口调合转见难。

    咸淡若知个中味,自然饥饱不相干。

    品析:生活中的哲理俯仰皆是,禅机同样俯仰皆是,就看人们能否入“味”?为大家做一顿饭是很容易的,但能让口味各别的人都吃得满意就是难事了。肚子满满的人,面对山珍海味也吃不下去;饥肠碌碌的人。一碗野菜也会吃得挺香。

    曾过当年“粮食关”,在今天又有“牛肉烧饼二锅头”日子的中年人,对此应是熟悉的。但是,到底什么是“真味”呢?与“饥饱不相干”的那个“味”又是什么呢?法演禅师这里当然是在说禅,谁又能“参”得其中之“味”呢?

    吕中升座偈

    白云相送出山来,满眼红尘拨不开。

    莫谓城中无好事,一尘一刹一楼台。

    品析:这是境界极高的偈颂。出家人要修行,自然得躲避万丈“红尘”,所以步入干仍深山修道。“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可以说是每个修行者的座右铭。但真正的禅师则更上层楼,“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就在这“拨不开”的“红尘”之中,就是自己修行的道场啊!“一尘一刹”——既是尘世,也是净土,更是自己修行成道的楼台!

    颁马祖“日面佛,月面佛”偈

    丫环女子画娥眉,蛮镜台前语似痴。

    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前著罗衣。

    品析:马祖当年病重时,寺院的院主来问安,并探询“尊候如何?”马祖回答说:“日面佛,月面佛。”——这也是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日面佛寿万动,月面佛寿止一日,这是什么意思呢?许多参禅的都解不开其中之谜。而法演禅师这首偈颂,生动地道出了其中的韵味。

    宋代以来;以“艳诗”入禅已成为风气,法演禅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的一位。一位妙龄少女把自己打扮起来,面对镜子顾影自怜,认为自己是天下最美的——僧人们对道的追求,与少女们对美的追求,心情不是同等的吗?成佛就是天下最美的人嘛!没有一番“语似痴”的诚信,没有那番工整的自我打扮,如何能使自己“美”得起来呢?修行难道不是如此吗?这里可以看到禅师的慧眼与手段。

    时间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而且是我们这个“心”的功能之一。若把心放在时间的连续性上,就是“日面佛”;若放在时间的间断性上,就是“月面佛”,这实际是禅宗对“生灭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关键在于你能把这两者统一在一起吗!

    上堂偈

    庭开金菊宿根生,来雁新闻一两声。

    昨夜七峰牵老兴,千思万想到天明。

    品析:这首诗,还有法演禅师其他一些诗句,若不加注明,放在《唐诗三百首》中,其韵味亦不稍让。春情秋思,人之常情,但必须知情达意者方作韵唱得妙。禅师的情怀,既与常人同,又与常人异,这个“千思万想”,想的是什么呢?原来是“昨夜七峰牵老兴”,舒州白云山的七峰是法演禅师多年的“道伴”,是他芒鞋拄杖常游之处。但如人人老了,秋霜又来了,还能如壮年那样不避崎岖、常来常往吗?

    与能表白起丧偈

    今朝正当三月八,送殡之人且听说。

    君看陌上桃花红,尽是离人眼里血。

    品析:能表白应为“能核白”,是白云山海会堂修补经书字画的憎人,去世后,法演禅师为他做了一堂法事,并作了这首偈子送他。在“起丧”仪式上,法演禅师说:“本是你送我,今朝我送你。生死是寻常,推倒又扶起”,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禅师对生死的自在。“君看陌上桃花红,尽是离人眼里血”,这不是世人的哀怨。禅宗强调“物物上显,头头上明”,这种心境的“不工”,这里的“禅眼”又在什么地方呢?

    拟云送信禅者作丐

    春晴触石欲高飞,皖伯台前度翠微。

    本自无心为雨露,何曾有意泄天机。

    风雷依势声光远,草木乘阴色泽肥。

    莫谓功成空聚散,岩房潜约几时归?

    品析:僧人离开寺庙外出行脚,身上不名一文,一衣一钵,乞化度日,是谓“作丐”。在春夏之交,还晴乍雨之时,法演禅师以云为喻*送别了“作丐”的信禅者。云者,聚散无形,可为雨露,可为霜雷,可为溪泉,可为湖海。无根无本,无居无所,任运自在,比水还多几分灵动。故参禅之人,多以云水观心。法演禅师这里对云作了雅致和深寓禅机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一个禅者的胸襟。

    送化主·其一

    岩缝迸开云片片,半胧幽石半从龙。

    为霖普润焦枯后,却入烟萝第一重。

    品析:化主即对寺庙和僧人在经济上有所供献的人,俗称施主。佛教强调布施一利他主义,默默奉献,不计报酬和荣誉。这种品德是极高尚的。法眼禅师以云为喻,歌颂了这种美德,诗境也优雅高妙。你看,一丝丝、一片片的云从山岩的缝隙中逸出,有的徘徊缭绕着山岩,有的升上天字化为云龙。在化为雨露滋润了枯焦的大地后,又婷婷袅袅,化作淡淡的轻烟,温柔地抚摸大地,抚摸人的的心……。

    送化主·其二

    莫论人情与送情,大都物理自分明。

    皖公山下长流水,今古滔滔彻底清。

    品析:对那些品德高尚,只讲奉献,不计报酬的人来说,他们不仅深具人情,而且深合“道情”。对他们而言,说人情,说道情都是多余的。为什么呢?他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嘛,他们对“物”对“理”,心中明白得很,用不着老和尚再多说什么了。他们的心,如同皖公山下千年不息的溪水那样,从古至今都是清彻洁净的啊:寄高台本禅师法兄

    春山望极几千重,独自凭栏谁与同?

    夜静子规知我意,一声声在翠微中。

    品析:这是一首怀念道友的诗。高台本,即南岳云盖智本禅师,与法演同为白云守端禅师的弟子。

    安徽淮南的白云山,与湖南的南岳衡山不知隔了多少重山山水水。禅师们虽然四大皆空,但同样承受着聚散离合的滋味,但道友之间的心意是相通的。在夜深人静之时,那老林中的子归鸟似乎也知道禅师的心情,一声声的啼唤,回荡在无际的翠微中……

    寄旧知·其一

    隔阔多时未是疏,结交岂在频相见。

    从教山下路崎岖,万里蟾光都一片。

    品析:这也是一首怀旧的诗,但与前面那首相比,笔调为之一变。上一首还有婉约之情,这一首则慷慨阔大了。“隔阔多年未是疏,结交岂在频相见”与秦少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同工异曲,但毫无儿女之态。路,从来是崎岖不平的,中间不知有多少山山水水。但天上高悬的明月,是不受那“崎岖”隔障的,无论天涯海角,这一片月光不是可以把一切都沟通吗?

    寄旧知·其二

    朔风扫尽千岩雪,枝上红梅苞欲裂。

    缥缈寒云天外来,吾家此境凭谁说。

    品析:这首诗真有唐人边塞诗的雄风,全然没有宋诗中常见的那种纤弱,更不像出自禅师之手笔。“朔风扫尽干岩雪”,其气势当然胜过“黑云压城城欲摧”了。“枝上红梅苞欲裂’”,在如此朔劲的寒风中,反而透出了春天的生机,真是“峰回路转”的“又一村”。禅宗最重“转机”,在浸谣人们心态的各种境遇中,你知道“转”及其作用意义吗?“缥缈寒云天外来”,这里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但禅师们的那个“心”,又向谁说得明白呢?

    次韵酬吴都曹

    山家幽趣最幽微,路转峰回到者稀。

    一钵黄菁消永日,满头白发立玄机。

    绕岩瀑布窗前落,哭月狂猿岭上飞。

    自得平生观不足,那知浮世是兼非。

    品析:人生的分野,在于一个“趣”字。这个“趣”,就是暗中运载和主宰命运的力量。“趣”在哪一“家”,依就是哪一“家”的人。禅师们的“趣”在“幽微”之间,命运也是不落红尘的,自然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这样的“趣”,在一草一木之中尚且韵味无穷,更何况在大地山水之间,自然就“平生观不足”了。而世间那些荣辱得失,是是非非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当然用不着去费心劳神了。

    方内方外的禅诗唱和

    禅,对世内世外是一视同仁的,必须“打成一片”的。同样,禅师也不会去分方内方外,有禅趣的人自然可以“侃”上几句禅诗。能做禅诗的人,并不能证明他就“明心见性”了,真正如五祖法眼禅师那样的人并不多,而五祖法演的禅诗极少为世人所知,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方内土大夫们的禅诗,苏轼(1036——1101)可以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自号“东坡居士”,是正儿八经的佛教信徒和禅门弟子,年龄比法演禅师小十多岁,并早三年去世。下面我们通过东坡先生在禅诗上的变化,看其对禅领悟的程度。先看一首《南柯子》的词: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在这首词的“序”中,苏东坡还写道:“东坡守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旋涡大通禅师,大通愠形于色。东坡作短句,令妓歌之。”

    苏东坡青年得志,一举成名。廷试就高中榜眼而进入翰林院。初次外放又在富甲天下的苏杭为太守,踌躇满志,可一世。他聪明绝顶,三教融通,又调皮捣蛋。这首词,可以看到东坡先生青年的轻浮无知,也是引起后来宦海沉的内在因素之一。

    在佛门胜地,他以地方长官的身分,公然不顾“宗教政策”,带着一群妓女去“疯”,老和尚不高兴,他还随口填这首《南柯子》令妓女唱,“却愁弥勒卞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这是何等的轻狂。“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原是禅师们往来问讯或相互勘验的惯用机锋,东坡信手拈来入词,还公开表示“逢场作戏”。这时的苏东坡,怎么能谈禅呢?所以在宋人笔记中,在《三言》中记载和描写的他先生,当时绝非佛印禅师的对手。

    东坡在许多传说中,包括他兄弟俩的回亿中,都认为他是云门禅师法孙五祖山戎和尚的转世,土世就是大禅师,所以《三盲》中才有那类描写。不过后来,东坡先生连遭贬迁,在庐山东林寺听了黄龙禅派的东林常总禅师讲了“无情说法”的公案后,对禅有所悟入,就写了一首悟道偈子,并为常总禅师“印可”: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声。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前面对“无情说法”曾有所介绍,东坡听了这个公案有所“省悟”,这首诗偈就是他的见解。既然“无情说法”,那溪声山色都在说法,一晚上听了“八万四千偈”,其中说的什么呢?天知道,所以不知“他日如何举似人”了。

    苏东坡仕途颠沛,所以对老庄禅愈加留意,极仰慕陶渊明的风节。所以他在黄州时,仿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作了——首《稍遍》的长词,以舒和其抑郁之意: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余前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噫!归去来今,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天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呕,泛舟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月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难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肪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在这首词中,东坡先生的心境是复杂和矛盾的,压抑感沉重;其中的禅趣和仙风是外在的,只是调和心理时的一剂药物,尚未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奇怪的是,宋词苏辛并称,辛稼轩也作了两首这个《稍遍》,《稍遍》在《全宋词》中并不多见,但辛稼轩的境界韵味;在同样的词作中,苏东坡是难以相比的,尽管辛稼轩当时同样处在落魄之中。今选其第二首。苏东坡是借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而发,而辛稼轩则是借庄子的《秋水篇》等篇而发。稼轩对禅亦有所入,陆游在送他的诗中曾有“参透南宗牧牛话”之句可作佐证。下面看他的词。一壑自专,玉柳笑人。晚乃归田里。问谁知,几者动之微。望飞鸿、冥冥天际。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从今自酿躬耕米。嗟美恶难齐,盈虚如代,天耶何必人知。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变乃怜玄,毂亦亡羊,算来何异。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当贵非吾愿,遣送乎欲何之?正万籁都沉,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埃。看一时鱼鸟忘情喜,会我已忘机更忘巳,又何曾物我相视?非鱼濠上遗意,要是吾非子。但教河伯,休惭海若,大小均为水耳。

    世间喜温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两词相比,优劣自见,苏东坡先生是生硬地把《归去来辞》放入《稍遍》的词中,而稼轩先生则是烂熟会心于庄子,并融通禅意,“会我会忘机更忘己”,“大小均为水耳”,东坡的辛酸,在稼轩这里化为豁达和幽默。东坡先生的兄弟苏辙子由先生,则比其兄平和沉静多了,对禅的悟入也实在一些。前面我们多次提到黄龙禅派的宝峰克文禅师(1025一ll02),在住筠州洞山时,子由先生贬迁至此,由此而产生一段感人的方外方内因缘。先看宝峰克文送苏辙的:

    寄苏子由

    遍因访祖参禅后,拙直寻常见爱稀。

    有道却从人事得,无心应与世情违。

    时光易变谁惊老,真趣难穷自觉微。

    尤荷多才深此意,喧哗声里共忙机。苏家这两兄弟,虽文名满天下,但仕途多蹇,累遭贬迁,失意之时,极多留心佛道。在这首诗中,洋溢着克文禅师与苏辙的友谊。“拙直寻常见爱稀”,坦诚、直率,不加修饰,但却高出了平常间客套式的推重。大道不离人间事,但也不等于世间的人情世故,所以是“有道却从人事得,无心应与世情违”。能从中自然而然地步入大道,所得到的境界就不是不问世事的那些修行者所能达到的了。这里的“真趣”是无穷的。但能从中得到“自觉”的人并不多。最后克文禅师特别推重苏辙能从“多才”的负担中走出来,并通过了大道的“深意”,在喧哗尘世中“忘机”的那种难得的慧力和功夫。苏轼兄弟仕途险恶,后来被打成“元祐党人”的鬼窟,可以说是身陷绝境,难以翻身。宋哲宗即位时,大赦天下,苏氏兄弟曾一度被起用,克文禅师又写了首诗送苏辙。

    寄绩溪子由

    达人居处乐,谁谓绩溪荒?

    但得云山在,从教尘世忙。

    文章三父子,德行两贤良。

    却恐新天子,无容老石房。

    宋哲宗虽即位,但年幼无能,太后执政,新旧党争不已,苏氏兄弟仕途莫测,克文禅师敢于写出这样的诗来送苏辙,可以说是“舍命”交知己了。“但得云山在,从教尘世忙”,对钻营于利禄的人,这样的蔑视毫不为过,那类人哪里知道云山”的风范呢?从宋神宗到宋徽宗三代皇帝对苏氏兄弟的不遇来看,克文禅师对“新天子”也不敢抱有希望,这些执挎皇帝会有多大的作为呢?深明世事的克文禅师心中是有数的。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预见,后来,苏氏兄弟虽从流放的深渊中走了出来,但仍然没有得到昭雪,东坡先生当年就病逝于路途之中,子由仍然受到冷遇,当了十年的“遗老”而去世。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克文禅师的风骨和对苏氏兄弟巨大的精神支持。“文章三父子,道德两贤良”,就成了后世对苏氏父子兄弟的定论和口碑。

    克文禅师和苏辙的交往长达二十余年,神宗元丰年间,苏辙贬到筠州时,就与住持于洞山的克文禅师交好,并时常虚心请教,下面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约洞山文长老夜话

    山中十月定多寒,才过开炉便出山。

    堂众久参缘自煞,郡人迎请怪忙还。

    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

    今夕房客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苏辙和克文禅师间道义相交之厚,还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亲密与随和。

    克文禅师法事忙碌,山中十月也不得清闲,在寺内要为僧众们日日说法,而城中的信众们也时时前来迎请。虽然劳累,因苏辙之约,仍作通宵之谈,毫无倦意,更无烦态,从容自在,不愧是一代高僧,致使苏辙有“欲随明月列林间”的感受。

    克文禅师其间曾一度游金陵,当时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听说他来了,曾“倒履相迎”,几次谈话后,安石大悦,把自己在南京城的公馆都布施给克文禅师作寺庙,——就是著名的保宁寺。王安石又奏请宋神宗赐克文禅师法号,神宗皇帝亲书“真净禅师”以示尊崇。在与王安石的交往中,克文禅师还无形地化解了苏氏兄弟与王安石间的积怨,使王安石当政期间,没有更多地对苏氏兄弟加以迫害,这也是克文禅师的功德了。

    苏氏兄弟与克文禅师相交甚久,彼此书信与诗歌往来必定不少。惜大多散失无闻,在《苏辙全集》中,与克文禅师的诗仅有两首,除上面那首外,还有:

    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

    窜逐深山无友朋,往来但有两三僧。

    共游渤澥无边处,扶出须弥最上层。

    未尽俗缘终’引去,稍谙真际自虚澄。

    坐令颠老时奔走,窃比韩公愧未能。

    元丰七年九月,苏辙被调任安徽敲州绩溪县令。克文禅师和石台禅师前来相送,此诗聊表苏辙答谢之情。

    作为流放中的“犯官”,其境遇是十分限险的,能与当时国内著名高僧交往,无疑给苏辙极大的精神鼓励,并使其从中得到升华。

    渤澥即太虚,喻禅境幽微之处;须弥山即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中人天共处的“婆婆世界”的另一譬喻,“最上层”,——下苏辙与禅师交往后,感觉自己的精神如同从地狱中解放出来,并被“扶”上了三十三天。颠老即唐代大颠禅师,韩公即指韩愈。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往潮州,遇大颠掸师点化而明佛教。在这里,苏辙以克文、石台等禅师比大颠,而自己则不敢以韩愈自居。可见人生无论顺逆之中,有一二方外之友,不失为人生幸事。

    略谈《碧岩录》

    近些年来,国内有关禅诗的专著不少,上面章节所介绍的,内容虽单调微薄,但却是不为人们所注重,或难以看到的部分。作为本书结构之一的“诗文禅风”,也仅有一个章节,所以不可能有更多更广泛的介绍,笔者也不愿对人们广为熟悉的内容再画蛇添足。

    但是,真正意义的文字禅并非禅诗可以代表。因为作为“诗”,尚不是禅宗“武库”中的“家火”。有资格作为“宗门武库”中的兵器,必须是禅宗“直指人心”的那些方法,禅宗内的偈颂虽多,只是粗铜粗铁,尚不足以达到兵器的标准。以文字禅达到这种标准的,大概只有玄门宗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百则”和以此基础而成的《碧岩录)。

    《碧岩录》在禅宗内声望极高,与《坛经》一起被称为“合壁”之作,因为其中的禅机太浓了,太“专业化”了。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圆悟佛果克勤禅师。大慧宗杲禅师对该书不以为然,认为那些参学的人只要读熟《碧岩录》,就学滑了,虽然没有开悟,但却可以产生出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难以检验,为防患于未然,大慧宗杲不顾自己老师的情面、公然一把火把刻版烧了。

    大慧宗杲是多虑了,因为他看得懂《碧岩录》,未必其它禅僧、士大夫就能看懂。虽然烧了原版,有书的人正好,“再版”逐利,既无“知识产权”的约束,政府也不来收税,何不乐而为之呢!这一烧,反而烧出了“效应”,一时间《碧岩录》风行天下,并流行于日本和朝鲜,至今不衰。《碧岩录》又名《碧岩集》,是克勤禅师住夹山碧岩时,应门人请益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百则”所加的“评唱”。雪窦即今浙江奉化四明山溪口的雪窦寺,重显为宋代“云门中兴”的著名大师。克勤禅师对重显的“颂古百则”有如下的评议:(以下引文均见,《碧岩录》)

    雪窦颂一百则公案,一则则焚香拈出,所以大行于世。他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剥得熟,方可下笔。何故如此?龙蛇易辨,袖子难瞒。

    克勤禅师这一则话,可以说是道出了“文字禅”的起因,对雪窦重显禅师(980—l052)也是极为推重的。吾师本光老法师在其《碧岩集评述》中,曾有如下之语:

    佛果评唱“雪窦颂古”——《碧岩集》,一出对当时影呻颇大,有谓在碧岩会下亲承法音,悟入者颇多;更有谓读《碧岩集》悟入者,亦不可胜记。此处当知:闻法悟入团不易,看文字悟入更不易,有观行基础可尔。离观行(坐禅之谓)而言悟入,实非稳便也。传说佛果弟子大慧欲毁《碧岩集》版,恐学人滞在言句,障自悟门。如此则用心良苦,但未免多事。何以故?《碧告集》不易读,奚为毁版?读不懂障个什么?读懂又岂有障碍?留之亦可。真个“透得公孪”。盘剥得熟,不但懂得雪窦“颂古”意、佛果“评唱”意,自妄懂得公案落处。

    本光老法师在这里对《碧岩录》的意义是讲清楚了的,百刚太繁,下面我们选两则来“透”,略作一观。

    举:马大师不安([克勤云:]这汉漏逗不少,带累别人去也)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克勤云:]四百四病一时发,三日后不送亡僧,是好手。仁义道中可杀新鲜,养子之缘)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

    (克勤云:)马大师不安,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大师云:“日面佛,月面佛。”祖师若不以本分事相见,如何得此道光辉?此个公案,若知落处便独步丹霄。若不知落处,往往枯木岩前差路去在。若是本分人到这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的手脚,方见马大师为人处。如今多有人道,马大师接院主,且喜没交涉。如今众中多少人错会,瞳眼云在这里:左眼是日面,右眼是月面。有什么交涉——驴年来梦见在!只管蹉过古人事。只如马大师如此道,意在什么处?有的云:点平胃散一盏来,有什么巴鼻!到这里作么生得平稳去!所以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只是这日面佛月面佛极是难见,雷窦到此,亦是难颂。却是他见得透,用尽平生功夫指注他,诸人要见雪窦么?看取下文。(下面是“雪窦颂”)

    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二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此颂文中还有克勤的夹批,太繁故省)

    (克勤云:)神宗皇帝在位时,自谓此颂讽国,所以不肯入藏。雪窦先拈云:“日面佛,月面佛,”一拈了却云:“五帝三皇是何物?”且道他意作么生?适来已说了也,直下注他。所以道,垂钩四海,只钓狰龙,只此一句已了。后面雪窦自颂他平生所以用心参寻。“二十年来曾辛苦,为君几下苍龙窟。”——似个什么?一似人入苍龙窟里取珠相似,后来打破漆桶。将谓多少奇特?元来只消将个“五帝三皇是何物?”丑道雪窦语落在“汁么处?岂不见兴阳剖侍者,等远录公问:“娑竭出海乾坤震,觌面相呈事如何?”剖云:“金翅乌王当宇宙,个中谁中出头人?”远云:“忽遇出头,又作么生?”剖云:“似鹘捉鸠君不信,髓髅前验始知真。”远云:“惩么则屈节当胸退之步。”剖云:“须弥坐下乌龟子,莫待重遭点额回。”所以三皇五帝亦是何物?人多不见雪窦意,只管道讽国。若恁么会,只是情见。此乃禅月题“公子行”云: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轻忽。稼稿艰难总不如,五帝三皇是何物?”雪窦道:“屈!堪述,明眼衲僧莫轻忽。”多少人向苍龙窟里作活计?直饶足顶门具眼,肘后有符。明眼衲僧照破四天下,到这里也莫轻忽。须是仔细始得。垂示曰:青天白日,不可更指东划西。时节因缘,亦须应病与药。且道:放行好?把定好?试举看!

    以上所引,是《碧岩录》的第三则,而且是其中不长的一则,若对禅宗公案不熟。对唐五代文学不熟,天知道其中说了些什牟。欧洲人言必称希腊,行文中也多以《圣经》为成语典故,中国人没有这些文化积累,往往不知其中说了些什么。《碧岩录》所引的这一段也是如此,既有庄子,又有五代诗憎禅月大师,又有宋神宗皇帝,还有马祖不安,雪窦评唱,加上浮山远禅师与其侍者的机锋往来,看得人眼光缭乱,根本不知所云。好在前面对禅宗内部结构多有介绍,特别在五祖法眼的那首诗中,对“日面佛、月面佛”作了交待。笔者的解释,至少不会如克勤禅师在评唱中所批评的那类“错会瞠眼”。

    在这一则评唱中,克勤禅师是一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时又“围魏救赵”,一时又“层层剥剃”,总之那些人的见解全都不是,那么,什么才是呢?雪窦说:“明眼袖憎莫轻忽”,而克勤说:“放行好?把定好?试举看!两位大师推得干干净净,结果谁也不说。既然什么都没有说,那个“日面月面”又是什么呢?——你最好别再问,也用不着去知道,你若知道了,两位大师的棒子弄不好要打得你头破血流,话再说矮点,设身处世,以勤奋为要,不要成了禅月大师所讥讽的那些“不知五帝三皇为何物”的纨挎。宋神宗号称“英明”,联想到东坡兄弟的遭遇,雷窦禅师的著作不能“入藏”又算得了什么!再看一则:举:道吾与渐源至一家吊慰,源拍棺云:“生邪?死邪?”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为什么不道?”吾曰:“不道不道。”回至中络,源云:“和尚快与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吾曰:

    “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源便打。后道吾迁化,源到石霜,举前话,霜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曰:“为什么不道?”霜云:“不道不道”。”源于言下有省。源一日将锹子于法堂上,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霜云:“作什么?”源云:“觅先师灵骨。”霜云:“洪波皓渺,白浪滔天,觅什么先师灵骨?”雪窦著语云“苍天!苍天!”太原浮云:“先师灵骨犹在。”

    (原文中还有克勤不少夹批,今省去)。

    (克勤云)道吾与渐源至一家吊慰,源拍棺木云“生邪?死邪?”吾曰:“生也不道;死也不道。”若向句下便入得,言不便知归,只这便是透脱生死的关键。其或未然,往往当头磋过。看他古人行住坐卧,不妨以此事为念。才至人家吊慰,渐源便拍棺问道吾云:“生邪?死邪?”道吾不移易一丝毫,对他道:“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渐源当面蹉过,逐他语句走,更云:“为什么不道?”吾云:“不道不道。”

    道吾可谓赤心片片,将错就错。渐源犹自不惺惺,回至中络又云:“和尚快与某甲道,若不道,打和尚去也。”这汉识什么好恶!所谓好心不得好报。道吾老婆心切,更向他道:“打即任打,道即不道。”源便打。虽然如此,却是他赢得一筹。道吾怎么丸滴滴地为他,渐源得怎么不瞥地。道吾既被他打,遂向渐源云:“汝且去,恐院中知事探得,与尔作祸。”密遣渐源出去。道吾杀伤慈。源后至一小院,闻行者诵《观音经》云:“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说法。忽然大悟,云:“我当时错怪先师。”争知此事不在言句上。古人道:“莫量大人,被语脉里转却。”有的情解道:“道吾云,不道不道,便是道了也。唤作打背斤头,教人摸索不著。”若恁么会,怎么生得平稳去?若脚踏实地,不隔一丝毫。不见七贤女游尸陀林‘遂指尸问曰;“尸在这里,人在什么处?”大姊云:“作么作么!一众齐证无生法忍。且道有几个?千个万个,只是一个。渐源后到石霜,举前话,石霜依前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源云:“为什么不道?”霜云:“不道不道。”他便悟去,一日将揪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意欲呈已见解。霜果问云:“作什么?”源云:“’觅先师灵骨。”霜便截断他脚跟云:“我这里洪波皓渺,白浪滔天,觅什么先师灵骨!”先既是觅先师灵骨,石霜为什么却恁么道?到这里若于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处言下荐得,方知自始至终,全机受用。若尔作道理,拟议寻思,直是难见。渐源云:“正好著力。”看他悟后道得自然奇特,道吾一片顶骨如金色,击时作铜声。雪窦著语去;“苍天!苍天!其意落在两边。太原早云:“先师灵骨犹在”;自然道得稳当。这一落索,一时拈向一边,且作什么生是省要处?作么生是著力处?不见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若向不道不道处透得去,便乃坐断天下人舌头;若透不得,也须是自参自悟,不可容易过日,可惜许时光。雪窦颂云:

    兔马有角,牛羊无角,绝毫绝嫠,如山如岳。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何处著?无处著,只履西归曾失却。

    雪窦偏会下注脚,他是云门下儿孙,几一句中,具三句的钳链,向难道处道破,向拨不开处拨开,去他紧要处颂出。直举兔马有角,牛羊无角。丑道兔马有什么角?牛羊为什么却无角?若透得前话,始知雪窦有为人处。有者错会道:“不道便是道,无句是有句,兔马无角;却道有角;牛羊有角,却道无角。”丑得没交涉!殊不知古人千变万化,现如此神通,只为打破尔这精灵鬼窟。若透得去,不消一个了字。“兔马有角,牛羊无角,绝毫绝嫠,如山如岳”,这四句如摩尼珠一颗相似。雪窦浑身论地,吐在尔面前也。末后皆是据款结案。“黄金灵骨今犹在,白浪滔天何处著”,此颂石霜与太原浮语,为什么“无处著,只履西归曾失却。”?灵龟曳尾,此是雪窦转身为人处。古人道,他参话句不参死句。既是失去,他一火为什么却竟头争:

    垂示云:诸佛不曾出世,亦无一法与人。祖师不曾西来,未尝以心传授,自是时人不了,“向外驰求。殊不知自己脚下一大段因缘,千圣亦摸索不着。只如今见不见,闻不闻,说不说,知不知,从什么处得来?若未能洞达,且向葛藤里会取。试举看。

    一则死人公案,雪窦说了,克勤又说,并且翻来复去的说,宋人参禅,到这里也是够罗嗦的了。什么“不立文字”,“不得向语言中会取”,怎么一则公案,就费了千七八百字,克勤禅师如此,原不得已,宋代学禅的已经走入这个“精灵鬼窟”,毫无办法,所以只好以楔出楔。“生邪死邪”公案,前面章节中好在有所交待,不然在这里就更罗嗦了,“兔角牛角”公案,也好在前面也有介绍,这里就避免了许多麻烦。总之,不论雪窦克勤,两位大师说了许多,却没有说一丝道理任人领会。只是说了一个道吾禅师不为其学生说破的因由,同时讥讽了那些以为“不说就是说”等似是而非的“相似禅”。一个人若能达到“见不见”——能见他人之所不见之处;“闻不闻”——察觉他人所之不觉之处;“说不说”——能说出他人不能说出之处;“知不知”——知晓他人所不知晓之处,——这样的境界,自然就与众不同了。但这个功夫从哪儿来的呢!“自己脚跟下一段大事因缘”如何明白呢?只有自己问自己,自己去参究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