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禅修备考六则


   日期:2022/3/2 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修备考六则

  中华禅的实质就是道,绝方所,离名相,无言说,故不可传,不可受。既然如此,修禅入道,门径又当如何设置呢?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这是极致之说。为接引初机,历代祖师皆设有禅观次第,入道方便等惠及学人,若能如法修行,自然能契入玄境。

  一曰资粮。资粮当以德慧为美。仁厚宽和,凝重久远谓之德;明辨因果,不为物扰谓之慧。古人云:“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德慧多一分,天机深一分;德慧纯一分,天机纯一分。嗜欲为败德,乃德慧之贼,故必去嗜欲以养德慧,以期负重致远。故明教大师云:“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五祖法演禅师云:“古之人处山林,隐朝市,不牵于名利,不惑于声色,遂能清振一时,美流万世。”心胸与操守如此,则与禅相近,一入禅修,自然得力。

  二曰有志而专。志者致也,惟志于道者,方能修道行道,不为世间法所惑,更不为世间法所累。今学盈万家,方术竟起,动人心,移人志者多矣,若非恒志于道,焉能善於始,善于终。故志必专精如一,专精专一则与禅近矣,为其性定也。性若散乱,而欲习禅,是知其不可也。有德有慧,兼有向道之志,其功行已参半矣。故黄龙慧南禅师云:“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惟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三曰净心。习禅初始,必先循守入禅之心行状态,此状态即是净心。净心乃一切佛法修行的核心,各宗各派,无不以净心为起始,以净心为归宿,禅宗立法化人,更不例外。唐代《传法宝记》载:“及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连念佛名,令净心。”也就是五祖弘忍大师,及东山门下的法如、神秀二师皆以“念佛名,令净心”为重要的入禅门径。六祖大师的教法亦是如此,如《坛经》中所述:“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灯录中众多禅师升堂说禅,开初亦常常是“良久”、“默然”,给宾主双方布下一段净心的时间和空间。

  无净心之前提,学者心思浮燥,胸中热燥,种种思绪念头未能挥去,怎么能进入禅修的状态呢?故六祖在《坛经》中开示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此“无念、无相、无住”乃净心的三个层面,亦因亦果。放在“宗、体、本”的地位,自然是禅宗的根本法门。此处的“净心”,与前面的“德慧”,先是应机的,作用的,属因位上的。功成之时,方转为体上的,自在的,属果位上的,于此不可不辨。

  四曰妙悟。人心烦乱,净心谈何容易,故净心亦须有净心的方法,方能收到成效。宋浮山法远禅师云:“心为一身之主,万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见理不明。见理不明,是非谬乱。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指迷,孰不从化。”

  修行净心主要在修心,修心主要在妙悟。心有真心,有妄心,是一而二,二而一也。妄心动,是心生灭门,妄心息,是心真如门。故妄心非外乎真心,真心亦非外乎妄心。妙悟者,悟此惟一真常之心也。丛林有语云:“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活”,“无须求真,只须息妄”,皆为的旨。心动念起,当观此念生于何处,缘何而起?心移念灭,当观此念灭于何处,缘何而灭?于此观一念之生生灭灭,进而观万念之生生灭灭。于念念生灭中,又观生灭者为何物,观者又为何物?既云禅观,必有所观,有能观,所观之境不去,则能观之心不息;能观之心不息,则所观之境不灭。交相以往,是以“妄情既生,见理不明,是非谬乱,”往返虚耗,有何了期。是以必籍妙悟,方得泯能所,绝感应,灭妄情,显真心。故妙悟则心平,心平则神和,神和则气静,气静则容敬色庄。以此而往,自然可“发而皆中节,”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

  五曰知归。禅修途中,功行尚未纯熟,见地尚不透彻,难免时冷时热,时专时怠,更有佛魔横路,万难拣择。或其精进,住于安乐,其中曲折,亦难尽说,故必当知归,方能护持。宋白云守端禅师云:“禅者智能,多见于已然,不能见于未然。止观定慧,防于未然之前;作止住灭,觉于已然之后。故作止住灭,所用易见;止观定慧,所为难知。惟古人志于道,绝念于未萌,虽有止观定慧,作止住灭,皆为本末之论也,所以云:若有毫端许,言于本末者,皆为自欺。此古人见彻处,而不自欺也。”

  白云禅师之言,可为习禅者铭,并时时照了,以作护念之灵符。人生一世,如涉念头之江河,浩淼汪洋,念念不息,荣辱忧乐在焉。学道入禅者,当以截意念之流为功行之关键。念头之动,即有先念后念,有已然未然,有善有不善,有蠢有智,不可胜数。止为息念,观当入理,定即不动,慧可照了。故定慧止观,吾心之城防也,可镇捕心贼,以安心王。有此功用,自当遇善则作,逢恶则止,真理则住,烦恼即灭。虽然,此“作止住灭”,乃贼后而张弓,功勋途中,要非究竟。已然易见,故作止住灭所用易见;未然难知,故止观定慧所为难知。十年虽磨得一剑,未试焉知其锋芒。即任其剑锋无敌,亦不如以无剑而安天下。何以故?道无内外,无能所,无染净,无生灭,无本末,无前后故。

  习禅之人当志于道,直趣根本,方能归家稳坐,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处最难,万法纷陈,意海波涌,千江千月,当何取何舍?有云:万法归一。且万法归一,一又当归何处?故参禅不是小事,必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意一动,则葛藤生矣。

  德山宣鉴禅师云:“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德山禅师决非作骇人之语,法当如是。如人治病,病根未除,终是隐忧。此是功夫最难处。

  再如宋兜率从悦禅师戒张无尽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细微处,使人不知不觉,堕在区宇。”念头即是命根,虽仅“至极细微处”,亦于使人陷入“三涂业因”、“万劫羁锁”之中,可不惧欤?故欲真参实悟者,“自欺”实为大患。惟不自欺,方能脚踏实地,直趣大道。

  禅修练达者,亦防有“病”,其病在住于禅知禅见之上。白云守端禅师曾对五祖法演云:“有数禅客从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白,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庐山为当时黄龙禅派之重镇,东林常总禅师锡焉,庐山宽敞禅僧个个都是禅门通家里手,白云何故说其未在?法演当时大疑,苦参多日,忽然省悟,“从前所惜,一时放下。”法演禅师出世后,举此公案与学人,云:“吾因兹出了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是知道不在悟入处,不在下语处,不在举公案处,亦不在自己“会得”处。故参禅之时,若以得为得,以见为见,皆是自欺欺人,自救不了。何为归处,吾亦不知,只忆前圣有云:只除妄念,不作圣解。

  六曰提持。禅宗功行,手眼最高,全在至极处下手,方得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此乃顿门,非渐门,故趣入之途不同风俗,如圭峰大师所云之“最上乘禅”也。

  四祖道信大师《入道安心要方便》云:“亦不念佛,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六祖大师在回答印宗法师“黄梅付嘱,有何指授?”之问时更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念佛,看心、计心、思维等种种观行,是动而非静,有内容,有能所,有宾主,须得在时间空间中次第而行。故前念后念攀附而有染,此际彼际生灭而不息,是与清净之真如,南辕而北辙矣。

  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圭峰大师将其中差别,说得明明白白。

  有得必有失,因其非我固有之物也,因其必取之于外也。非我固有,即非本分,取之于外,则易贪著。得虽得矣,无奈只是光景,虽可欣然于一时,欲其长远,可乎?

  故修最上乘禅者,须得直向本心本性上下手,此心此性非从外来,生生世世纯为我有,不因外缘而生,不因外缘而失;不假外缘而智,不假外缘而愚,端的固若金汤。惜世人不知此性本我固有,苦苦在外寻觅,最可又叹息。故洞山禅师见道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此处如何下手?四祖云:“直任运,不令去亦不令住。”禅宗心法,明捷如此,会者言下知归,无须拟议,无须颂赞。故机锋,捧喝等,皆是于此之上自然作用,何尝有半分思量。一涉思量,即不相应矣。

  任运,任本性自然之运,不妄自加减抑扬,非止非观,非定非慧也。或曰:“杀盗YIN妄,亦本性也,岂可不抑?慈悲喜舍,亦本性也,岂不可扬?”曰:此乃净染之性,非本性也。须知菩提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经中具言多矣。不二之门,岂容多途,要在当际体认。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又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于此处参,此处会,即“直任运”也。

  此处火候最难把握,“不令去”,真常自性本自在,“去”为妄念之动,画蛇添足矣。“不令住”,真常自性本自在,“住”亦为妄念之动,头上安头矣。然何以明之?当思四祖之言,此真常之性,乃“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诚如曹洞《宝镜三昧》所云:“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夜半”乃情识泯息之时,真常之性焕然独明;“天晓”,乃情识作用之时,真常之性反隐匿不见。于此当思六祖之言:“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笔行于此,有偈一首为颂:

诵经念佛了晨昏,
遣意将心何足论?
檐下曾听春雨滴,
虚空犹自染苔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