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一 什么是宝镜三昧


   日期:2022/3/2 12: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门说宝镜 之一 什么是宝镜三昧

序言

冯学成居士我认为他是当今的维摩居士,是深入不二法门的人。他很慈悲,为各地的祖师道场和佛学院奉送了不少禅悦和法喜。尤其是近几年在云门佛学院送金送宝,讲了不少祖师的开示,如《三祖信心铭》、《禅林宝训》、《中国禅宗史》等,去年又讲了《宝镜三昧》。讲课前明向大和尚向大家作了介绍,但冯老师很谦虚,要我为之作序。我自惭无力,对《信心铭》、《宝镜三昧》只能望而生叹。因为《信心铭》是禅宗不传之旨,《宝镜三昧》则是曹洞宗的纲宗,领会也难,焉敢作序?好在冯老师已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其中的奥妙,我们只要虚心学习,好好参究,有一个长远心,大家可以有“信心”成为“主中主”的。

佛源 二〇〇六年年闰七月初一于云门

明向大和尚开讲致语

各位法师,常住的师父们,尊敬的同学们,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冯学成老师来给我们讲洞山良价祖师的《宝镜三昧》。冯老师参究佛学几十年,在这方面的造诣和功底非常深厚,对禅宗的机锋棒喝更是纯熟。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曾在雪山“闭关”多年,《五灯会元》这本书都被翻得陈旧破碎了,可见冯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

冯老师出过很多佛学的著作:比如编辑过四川省的《巴蜀禅灯录》、编写过我们的《云门宗史话》,还出过《生活中的大圆满法》、《棒喝截流》、《心灵锁钥》、《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四季禅》《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等书,做了许多文字般若方面的工作,在佛教界和佛学院声誉非常高,曾长期在四川省佛学院和四川尼众佛学院任教,这些年又在我们云门佛学院、河北佛学院任课,定期来给我们做禅学讲座。另外,冯老师在四川成都也办了一个学修传统文化的龙江书院,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禅宗。所以我们今天非常高兴,欢迎冯老师给我们讲授曹洞宗的《宝镜三昧》。

一、什么是宝镜三昧

1、我与《宝镜三昧》的因缘

不好意思,大和尚美言了。其实呢,我是一个很差劲的人。我昨天到这里来,就是想看看老和尚,呆几天就回去。教务长安排我给大家讲讲课。云门寺藏龙卧虎,高人很多,原来是轮不上我来讲什么的,但是大和尚发了话,教务长也来安排,那么我还是在这儿凑个数。

《宝镜三昧》应该说没法讲。大家都知道《宝镜三昧》是曹洞宗代代相传的,是很重要的纲宗秘籍。其言简意赅,文字古奥。字大家可能基本上都能认得,但是里边好多都像道教里的“丹经”一样读起来很费力,所以很多人都说,《宝镜三昧》是禅宗里边的密宗。它属于秘密传承的,因为其文字大家都认得,但是它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

1988年我在四川省佛教协会,贾题韬老先生在讲《坛经》的时候就布置了注释《宝镜三昧》的任务。当时成都的老先生、老居士也多,就叫他们来做这个事,但那批老先生们全谦虚,没有一个人应战,都不接招。于是贾老就对我说:“冯学成,干脆这个事你来做。”我一听,头都大了,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大家翻开《宝镜三昧》看一看,能明白里边说了些什么吗?但是《宝镜三昧》却又是曹洞宗传法的最重要的典籍,最重要的传承依据。

大家都知道从五宗七家到南宋以后,真正得到传承的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所以有“临济临天下,曹洞宗一角”之说。(佛源)老和尚来云门寺之前本身就得受了曹洞的传承,所以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学一学曹洞宗的《宝镜三昧》,还是很有必要的。

2、你知道自己的宝镜在哪里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宝镜”?什么是“三昧”?说到“三昧”,在座的法师比我还熟,说“宝镜”呢也比我熟,毕竟大家在寺庙里成年累月地修行。

先说“宝镜”。大家都看过《六祖坛经》,也在佛学院听过明向大和尚讲《坛经》,都知道五祖大师传法的时候,让大家都作偈子,神秀大师先作了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大师回了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这里的“明镜”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就是破参后所见的性,就是咱们的真如佛性。禅宗讲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三藏十二部,在藏经楼里边,这么一千多年来大家都在看、都在学,很多人对教理是滚瓜烂熟,但是否真正见道,真正地明心见性,那是另外一回事。

当我们在说“宝镜”的时候,有几个人能知道自己的宝镜呢?当年云门祖师的师父雪峰祖师出坡的时候,看到前边有一群猴子,雪峰祖师就说,你看这群猕猴背上都有一面古镜。回来后,就有人问他:“老和尚,你说这面古镜有多大?”雪峰祖师指着一个火炉说:“火炉有多大,这个古镜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大,这个古镜就有多大。”这里古镜是指我们的心,我们的真如。这个真如说小就小,说大就大。

我们要善于去体会自己的心是怎么回事?来来去去的念头,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来,一会儿又无影无踪。那么念头来来去去的时候,我们这个镜子是否把它照住了呢?你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心里边明白,哪怕你是迷着的,你心里边也是明白的。我今天打妄想,我也知道自己在打妄想,我今天发善念,我也知道自己在发善念,总之我对这个是清楚的、明白的,这里就体现了镜子的作用——照。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通过镜子一照,我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了。我长得美吗?我长得丑吗?我脸上洗干净了没有啊?我身上穿戴整齐了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来观照自己,来纠正自己的形象。当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的时候,它为什么来?它到什么地方去?佛经上都在说这个话嘛,就是说自己对自己的念头能作主吗?一分钟以后你说什么话,你能知道吗?一分钟以后你的念头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说老实话我也不知道。

今天教务长让我来这里讲课,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话,要说多少话,心里边也没数。但是念头出来的时候,你知道你的念头来了,你就明白它来了。

3、把心用在念头上

但是你首先要知道一点,念头和知道念头的“那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们经常被念头所左右,妄念来了就跟着妄念走了,善念来的时候就跟着善念走了;一会儿空,就跟着空走;一会儿有,就跟着有走了;一会儿非空非有,又跟着非空非有走了。《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眼、耳、鼻、舌、身、意所见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应该生心。比如说:佛法多么的好,多么的妙,我天天善念不断。这么生心行不行呢?从禅宗的角度上来说,也不行!你干好事可以,你如法修行可以,但是不能把它放在心窝子里边。放在心窝子里边反而成了障道的,成了知见障,成了所知障了,还是不行。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知、能知的这些东西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当我们这个镜子照到一只孔雀的时候,那只孔雀是很美的;当我们这个镜子照到癞蛤蟆、乌鸦的时候,或者说照到一条毒蛇的时候,那么镜子里边的形象就是很丑陋、很可怕的。但是这些影像都是生灭不定的,来来去去的,对镜子本身来说,它是没有这个东西的。它可以生起这些东西,它可以容忍任何东西在它的身上来来去去,但是镜子永远是“那个”它自已。

我们用心,就应该用到这个份上。念头来去我们心里头要明白,要知道,但不能让这个念头把我们的心拴去了、勾住了;更不能去着相,更不能去着意;妄想不留,善法也不留。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能真正证悟,其功能才能体现。真正的功能是这样体现的,并不是说我们学三藏十二部,我们的文字般若的功夫很高明了,就什么都懂了。如果这样装一肚皮的佛法,那这一肚皮的佛法全不是佛法。这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说,从究竟义的角度来说的。从唯识学的“五蕴”来说,这也仅仅停留在“受”或“想”的阶段,若要进入“行”,就必须“造作”,这可是自性流露,是如实思维修不可或缺的。到了“识”的阶段,你能“了别总持”了,转识成智了,才叫破参。

如果从次第上讲,对一个从没学过佛法、接触过佛法的人来说,他就必须按照规矩,从无到有,老老实实地学习佛法的知识,接受佛陀的教育,像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过程一样,一级一级地,依照戒、定、慧慢慢修行。修行到需要进入禅宗真参实证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真如的滋味。

4、三昧的滋味

这里仅就“宝镜”这两个字来谈都是其味无穷的,再翻开佛教的典籍,翻开禅宗的典籍,经常有对“宝镜”的阐述。那“三昧”呢?知道教理的人都知道,“三昧”就是定、正受、等持。但是在中国的汉传佛教里边一说到“三昧”,就有人把这个“三昧”神化了,把它跟什么“七十二变”,《封神榜》里的“三昧真火”,还有现在的什么“三昧神水”等等联系到一起了。

本来印度翻译的“三昧”就是一个等持,心一境性就是一个定,就是我们注意力的一个方向,就是不错、不乱、等持,就是参禅入定。我们能达到这么一个不动心、不为外物牵着走的状态,才能被称之为“三昧”。千万不能胡乱联系,把自己的心思弄到一边去了。大家认认真真听课,认认真真看书,念头不放逸,那就是在定中。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能贯穿,不为外境八风所动,我们就已经有了定的基础了。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地修习四禅八定,才有本钱。如果平时自己心里边都是忙的、慌的、热热闹闹的,一点也坐不住,静不下来,那么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三昧”呢?那就离“三昧”十万八千里了。因为你实际修为里根本就没有三昧,没有这么一个感觉,没有“三昧”的滋味。

我们在这里把“三昧”和“宝镜”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宝镜”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宝镜”,“宝镜”和“三昧”是不二而二的。“三昧”是“宝镜”的用,“宝镜”是“三昧”的体,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明白了这个,我们就明白了曹洞宗代代相传的《宝镜三昧》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个题目上,我们就会有一定的把握,有一定的感觉。

在学《宝镜三昧》之前,我感觉还是应该把临济大师的法语先学一下。如果不学临济大师的法语,那么我们对《宝镜三昧》的第一句“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就不知所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