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三 全提向上祖师禅


   日期:2022/3/3 8: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云门说宝镜 之三 全提向上祖师禅

1、“宝镜三昧”的妙句

临济祖师接着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担枷锁。罗汉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为作佛念经,纵然自在还为妄。渡生心切,须信慈悲也是贪。”这段话说简单也不简单,临济祖师的这一段法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就是宝镜,就是三昧。

我们本来要讲《宝镜三昧》的,但是看到前边临济祖师的这段法语,我觉得把它当成《宝镜三昧》的题解是很恰当的。我看各位同学和各位法师听得都很专注,我心里也很欢喜。这个就是如是之法。下面看《宝镜三昧》的正文: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2、禅宗是金屎法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为什么要“密付”呢?佛法三藏十二部是公开的,所有的典籍、语录,全都是公开的,在流通处里都能够请到啊。但是,请到了,打开看了,你未必就得到了什么。佛法的密意要用自己的心作钥匙,才能开启自己内心无始以来封闭的门。无始以来封闭的是什么门呢?就是真如这道门。但是又是什么把这道真如之门封闭了呢?是我执、我慢、我见把它封闭了。所以,放下我执、我慢,这把钥匙就会打开真如之门。这个是历代祖师代代相授的,从达摩初祖到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一代只传一个的,所以说它是佛祖密付。尽管说一切现成,但真正的说一切现成的时候就不值钱了。

所以啊,以前有人又说禅宗的法是“金屎法”。没有开悟的人觉得它比黄金还贵,开了悟以后就把它视如狗屎,甚至比狗屎还贱。为什么呢?一切现成,每个人都有,于是就不会觉得它珍贵。就像没有当老板,没有当百万富翁的时候觉得一百万多好啊,真正当了百万富翁以后,手里有一百万也就这么一回事,在广东这边买一套房子都不够,这一百万也就显得不值钱了。

佛祖为什么要密付呢?如果不是秘密地传承,那么就没有人会相信。心想我都是佛了,那我每天磕头、烧香不是多事吗?如果是秘密的话,让大家觉得这是达摩传二祖、二祖传三祖⋯⋯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个法了不得啊,比华严、唯识都高明,这样子给大家造成一种悬念,造成一种落差,大家才会相信这个法,才会去追求这个法。如果不崇高,大家就会觉得这个白毛猪儿家家有,没劲。

尽管如是之法,尽管《宝镜三昧》不过如是之法而已,但“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需善保护。”大家得到了这个法,从师父那里得到了认证,师父就会告诉你要善自护念,要好好地检点它、护持它。如果不护持,就应了禅宗里的一个说法——顶堕。好像开悟了,明心见性了,非常了不起,可过两天又忘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顶堕——从顶上又落下来了,贪嗔痴全部现前他都不管。有人说贪嗔痴慢都是菩提,道理上是这样,烦恼即菩提,菩提即是烦恼,没错。但是你要修到、证到才行啊,你没有证到位或者你放弃了修行的护念,去杀盗YIN妄,地狱自然会找到你。在那里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需善保护”。

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是中国的圣人,他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活到七十岁了,自由自在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还有一个“不逾矩”,还得规规矩矩不能为所欲为。出家人在寺院里要“不逾矩”,在家人在社会上也要“不逾矩”。尽管贪、嗔、痴都是菩提,但是贪、嗔、痴不犯,才更是菩提。杀、盗、YIN、妄也是菩提,杀、盗、YIN、妄也不犯,更是菩提。因为只有在道理上和实践上同时修,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

3、宁静祥和中的一点禅心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从做诗的角度说,这两句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但是大家想一想,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银碗盛雪”?什么是“明月藏鹭”?以前,四川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说这个是大密法,其密意必须有秘密传承才会知道。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庄子》里有一句话:“澡雪精神”。就是说要用冰雪把我们这个热闹的心、污浊的心洗干净。我们的心力、我们的精神都要内外透彻,才能叫做“澡雪精神”。“银碗盛雪”实际上就是一尘不染。银碗是白色的,雪也是白色的,很规整,很晶莹,所以它就是内外澄彻,一尘不染。那么“明月藏鹭”又是什么意思?好比让一个画家命题作画,画一张叫做“明月藏鹭”的写意画或是花鸟画——你们想想,明月当空,那个白鹭藏在什么地方?藏在我们佛学院里边吗?藏在树上吗?藏在水里边吗?它在睡觉吗?还是在干什么?画家完全可以自由发挥。那么,这个“明月藏鹭”跟我们的禅心,跟我们的真如又是什么关系呢?是心吗?是境吗?是心境不二吗?所以,这个只能自己去感觉。这里曹洞祖师用诗一样的、最美丽的语言把我们的真如自在之性点化出来。“明月藏鹭”透出的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境。我们的心能不能进入这么宁静、这么祥和的状态,同时又充满了生机呢?有的人修行修得死水一潭,死人一个,这样不行。没有生机不行,为什么呢?了悟生死,弘扬佛法,若修成死水一潭,你还怎么去弘扬佛法,怎么去普度众生?

“类之弗齐,混则知处。”大家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地、宇宙、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好人、坏人、东方、西方、是非、善恶,太多的种类了,太多“弗齐”的东西了。为什么“弗齐”呢?只要我们的分别心一打开,它就有“弗齐”的东西,就有分类。看到差别是分别心的天性,自然分类也是分别心的天性。怎么消掉我们的这个分别心呢?那就需要我们把这个分别心变成妙观察智。第一步得把我们的第七识变成平等性智,即把烦恼识变成平等性智。只有把烦恼的第七识变成了平等性智,才能使我们的第六识变成妙观察智,也唯有这样,前五识才能变成成所作智,第八识才能变成大圆镜智。

“类之弗齐,混则知处”,实际上也是在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这个道理。要说分别无穷无尽,要说无分别那就没有分别了。大家想一想,晚上躺在床上两腿一伸、两眼一闭还管它什么?睡觉。就像小孩子们玩累了,一上床很快就睡着了。睡着了,如果不做梦,东方、西方、天上、地下便什么分别都没有了。我们要锻炼自己进入一种无分别的状态,只有进入这种状态我们才能进入真如境界;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我们才能“善能分别诸法相”,并在“善能分别诸法相”的同时,“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动和不动是不二的,它在分别诸法相的时候,同样是一动也不动的。

实际上,我们经常能进入这种状态。比如我们每天散步,每天望着远处的山,心里有什么分别吗?没有,一点都没有。看习惯了便没有什么分别,每天都花开鸟叫的还动心吗?不动心。如果是北方人来到这里,看到云门寺这么美,一下子就动心了,不想走了。老修行的人在这里呆久了,他看到此处的风景还会动心吗?他不会动心的,太熟悉了。我们怎么样从不熟悉到熟悉,怎么样从不懂到懂,并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出思维的妙处,品味出真如的妙处呢?以上举了一个现实、简单的例子,大家感觉一下,给这句“类之弗齐,混则知处”一个落脚处。

4、我为什么没选择密宗

我们学习佛法,要有择法眼、要有正眼。佛陀在八正道里边就教导我们要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八正道。近年来,寺院里边流行的各种修学方法,整个来说是比较混乱的。我们看“类之弗齐”,古代有这样的现象,现在也有这样的现象。

有些学佛的人禅宗祖师的不学、三藏十二部不看,却说学习、修行一定要去西藏、要去东南亚,包括念佛都要到新加坡。这里不是谈别人的是非,而是强调刚才临济大师所说的,要有自信啊!中国佛教的实际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寺庙。寺庙的实际又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座的各位出家师父、各位法师们。

我曾坐了八年监狱,其中有六年是在藏区,跟多位活佛喇嘛关在一起。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人见到我就问:“冯老师你为什么不学藏传佛教呢?”说实在的,当时那些活佛喇嘛都非常关心我,但之前我一直在海灯法师、本光法师那里学汉传佛教,积累了一定的资粮。再者,我想与其花上几年的功夫去学藏文、学藏语,不如把我这几年的时光放在学汉传佛教上,岂不更好?我关监狱里时已经二十六岁了,到藏区快三十了,学语言、学经典不像小孩子那样快,所以再学藏文、再学藏传佛教的经典,未必能够学好。我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古汉语的底子也很好,汉文的《大藏经》一看就能明白,同时对自己也有信心。在与那些喇嘛们交流时,在佛法上的感觉也是一致的。

其实,无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修行不上路不行。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要把自己的三业与修行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人考量自己修行的依据与标准。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都要如是修、如是行,如果不如是修、不如是行,那么无论是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南传佛教也好,跟你都不相应。另外一点也不得不提,学佛求道要有因缘,要看自己的法缘在什么地方。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不是简单想当然的。

如果你是藏族人或是生在西藏,适应高原的气候,吃酥油、糌粑都习惯,那么你在藏区出家,修修密宗是可以的。但汉族人就不同了,据我了解到的,有一半的汉人到了高原就拉肚子,水土不服,高原反应很厉害。三、四千米的海拔,一般汉族人受得了吗?还有青稞面能吃得惯吗?冬天冰天雪地的时候呆得住吗?这些还只是生活上的问题。关键是语言这一关你过得了吗?

有一个在藏地长大、会说藏语的汉族人跟喇嘛说:“我看藏经应该没有问题吧?”喇嘛笑着说:“你读报纸可以,看看一般的书也可以,但真正的经典你看不懂。”为什么呢?经典里边的文字不是我们现在所说话的文字。现在大家都会说汉话、都识得汉字,但翻开“四书”、“五经”,真正能懂的有几个?再说,即使佛经里有许多直白的话,汉文《大藏经》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

我认为自己的因缘还是在汉传佛教,在禅宗上。这几十年的业命因缘的确也全在这里。我学汉传佛教,不但能修,也能讲一些,写一些。有时大家还叫我一声老师,这几年几座佛学院还请我去讲课。如果当年我选择了密宗,情况就不一样了,我肯定不可能到西藏三大寺里去讲课吧?所以说人要知时节因缘,如果一个人不善于判断时节因缘的话,那么他就是个呆虫。如果自己的眼睛都是浑的,还想见证法身慧命那就难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方面的厉害。我长年居住的成都,是一个最容易接触藏传佛教的城市。清朝末年,西藏的喇嘛要到汉地,成都是必经之地,是第一站。当时诺那活佛、贡嘎活佛、喜绕加措活佛,还有太虚大师办了一个汉藏教理院,请了一些喇嘛。有很多居士跟着喇嘛学,有的学有所获,但有的未必就学到了位。像能海法师,虽然在西藏学了格鲁派的法,但在藏地没有寺院,还是成都文殊院送了一座小庙,让他住持多年。

5、汉传佛教的法统与道统

现在,整个汉传佛教是这样构架起来的:一是虚云老和尚的家底。南华寺、云门寺是虚云老和尚的家底,云居山是虚云老和尚的家底,包括云南鸡足山、净慧法师住持的柏林寺,大家可以看到,目前禅宗的基础重镇大都是虚云老和尚的家底。另外就是太虚大师下面的一批弟子。但是太虚大师的弟子多是知识分子,没有寺庙。有些法师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都还俗了,后来他们没有自己的寺庙,别人的寺庙又不接纳他们;还有一些到了台湾,到了香港,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就。

所以我们要看法统,要看道统。汉传佛教的法统、道统主要是禅宗。目前这个道统局面最大、最实在的就是虚云老和尚这一脉。所以云门寺这里的传承,同学们千万要留意、千万要用心。这也说明了“混则知处”的道理。

历史上有些人很厉害,但他没有法统,没有道统,以为自己看了很多书,觉得自己开悟,然后自立山头。但过不了多少年,这个山头就崩溃了,整个佛教界就会说他走到邪道上去了。所以说道统很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寺庙出家,在什么寺庙剃度,接了什么人的法,那么我们在历史上就站不住脚。这个是中国佛教两千年来的经验。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的宗派,比如“三阶教”,在隋文帝的时候就受到政府的镇压,而且还受到佛教自身,包括禅宗、密宗、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的批判。再比如宋朝的“白云宗”、“白莲社”等等,当时也立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但到后来就彻底走到对面去了,整个佛教都不承认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统、法统不正。

说到这儿,就想说说现在的“心中心”法门。这个“心中心”法门不知大家是否知道里边的因缘?当年贾题韬老先生跟我说起过大愚法师。大愚法师是何许人也?大愚法师出家以前是湖北省的财政厅厅长,蒋介石北伐成功以后,他成了通缉的对象。因为他是吴佩孚的人,是北伐革命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太虚大师下边剃度出家,但是太虚大师那边他呆不住,就到了四川。四川军阀21 军军长杨森,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的时候,吴佩孚是他的教导主任。所以尽管杨森没有参与北伐革命,但是蒋介石喜欢他,所以那个时候大愚法师来投靠杨森。杨森并不敢接待他,他只好住在居士家里。后来太虚大师也到了四川,办汉藏教理院。

有一天,大愚法师晚上做了个梦,说梦中传授“心中心”法门。太虚大师批评他,说你不能这样,还是要在祖师门下讨传承,在祖师门下得印证。太虚大师是不承认这个“心中心”的。但是大愚法师不听,自己又在《大藏经》里边找,说在唐密里边找到了依据,但结果还是说不清楚。后来这些官司都不了了之,解放后佛教各派服从党的领导,这个公案也就放在一边了。这些年“心中心”又热闹起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元音老人起来之后,全国各地包括四川、河北、广东、福建、江西甚至台湾那边都有相应的传授。很多老和尚,包括咱们的佛源老和尚也都在谈这个事。就是怎么样看待“心中心”法门?别的地方我们没法谈,但是在云门寺这里,我们是有传承的、有祖师的,所以在坐各位当然是学云门宗才是自己的本份,要坚持自己的道统和法统。

去年《禅》刊登了一篇《大愚祖师与王恩洋的对话》,大愚法师以一个老禅和子的姿态与王恩洋挑战。王恩洋是学唯识的,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唯识学大师。从登在《禅》刊上的王恩洋的一则日记中看,明显大愚法师的那套东西败给了王恩洋。文章登出来后,就有学“心中心”的人打电话来问我,我说:我还没有看到那篇文章。他们又问我应该怎么对待?我就说,回到祖师门下去,看看《五灯会元》,看看《景德传灯录》,看看天台宗的、华严宗的历代祖师是怎么说的。最简单的也是最方便的是把六祖《坛经》看一看、学一学,比较比较什么法好。这里的关键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道统、法统的问题。

修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寺庙,没有一个好的师父,没有一个明眼人指路,那是不行的,只能说你是跟着凑热闹。就像前几年有一位青海无上师,说什么可以即刻开悟,只要你跟着她,她传你一句口诀马上开悟。那年她的大弟子到成都传法,找到了我,说冯老师你不错,要不然你当我们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成都地区传法的代理人吧。哈哈,当总负责人,要给我封官了。我说:“怎么行呢?那个青海无上师我没有见过,她到底修行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如果她修行好,我拜她为师没有问题,如果连我都不如,那我如何拜她呢?”

这话一说出口,青海无上师那里就再也不来找我了。我这个人也有一些怪脾气,但到了云门寺,见到老和尚就五体投地。因为老和尚这个法是从虚云老和尚那里得来的,而佛源老和尚的行持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人跟我说,当代老和尚中骨头最硬的是咱们佛源老和尚,禅功最硬的也是咱们老和尚。老和尚是百炼成钢啊,是令人尊敬的本色道人!并不靠现在市场经济中搞包装、搞热闹、搞宣传的那一套。

所以“类之弗齐,混则知处”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一定要用在自己身上,注意我们身边的事。面对法统上混乱的事,我们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大家在云门寺不管是学还是修,真的是大家的福报。这两天我跟这里的法师聊了许多,他们也都感叹能在云门寺学修佛法是大家前生修来的福报。大家要珍惜,要爱护这个道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