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


   日期:2022/3/8 15: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二)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之上

“师住澧州夹山灵泉院,评唱雪窦显和尚颂古语要。”

这是开编的一个交代,《碧岩录》是圆悟祖师在北宋末期住持夹山灵泉禅院,就是今天明禅大和尚住持的地方,圆悟祖师在那个地方当方丈的时间也不长,估计也就是一年半截的时间,但是就给我们留下了精妙绝伦的《碧岩录》,也就是对雪窦祖师“颂古百则”的评唱。

下面的“垂示”可以说是《碧岩录》里面很精彩的提持,我们在学《碧岩录》时,凡是有“垂示”的地方一定要留意,圆悟祖师对这些公案的提持、评唱、总纲全在垂示里面,禅宗里面的机关、禅宗里面的窍门也全在垂示里面埋下了伏笔。我们有的人只看公案,看评唱,忽视了垂示,那不行。你看,在这则垂示里面,首先就把几重境界都点出来了。

“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人都有天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什么叫是非判断能力?不是我们说长道短的是非,不是人世间的烦忧是非。这里是什么?这里是云门佛学院;那是什么?那是山那是水;今天晚上天上有星星和月亮,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月亮不是星星,星星不是月亮,这个就是是非。是非严格地说是我们对外在事物进行的判断的这么一个先天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佛教里面就叫“本觉”,也可以说叫“根本智”。我们平常说要“破参”,要得“根本智”,好艰难啊!在禅堂里面十年、二十年,蒲团坐穿好几个,草鞋都穿破几百双,你都不能“破参”,为什么呢?本来现现成成、本自具足的本觉、根本智,为什么不能现前呢?就是颠倒妄想把我们遮盖了。另外,有的事物在是与不是之间,对于人的认识和判断,就必须演变、延伸我们的逻辑能力,不管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它都是在是和不是等是非之间运行,我们的思维才能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我们的理性的运行就这样展开了,这个在佛教里面是作为“比量”。眼睛看见,耳朵听见的那是“现量”,对于现量境,比量境,我们一定要把它区分开来。

“隔山见烟,早知是火。”我们在云门山中经常看到,那边山背后烟了,也是农民家里面煮饭,炊烟袅袅的;也可能是烧田,烧秸秆,把杂草烧了肥田。为什么会有烟?有烟是因有火。现在有烟幕弹,舞台上固态二氧化碳化的烟,并不是有火才有烟。在古代来说,有火就有烟,有火就有光,有光肯定有火。这是因为我们现量经验的积累,而形成比量。我们通过比量,即通过逻辑的分析,有此即彼。“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大家都是见过牛,见过羊的。看见牛角,看见黄牛角就知道是黄牛;看见水牛就知道是水牛;看到山羊的角就知道是山羊;看到时绵羊的角就知道是绵羊。男人也好,女人也好,老人也好,小孩也好,这个举一反三,这是经验的积累。然后通过逻辑的分析,通过比量的判断,而得出应有的结论。

佛教的经论上有很多说理的,不论是中观的、唯识的——这是印度佛教的两大系统。天台的、华严的,它也讲究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推导。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它都有一系列有现量证验,都有比量的推演,更是通过语言形式、文字的形式来摄受大众、开示大众。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道,来了解佛、祖给我们留下的这么一些开示,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比量,不是现量。祖师说的是他们在所证的果位上跟我们说的,对祖师而言是现量。

有一次,我在成都遇见了一些学佛的居士,说佛法说的头头是道。我说:“什么是道?什么是佛法?你们干净利索的讲解来听听。”噢!涛涛不绝。我说:“不是,不是”。然后拿了个苹果“请你尝尝苹果。”他就把苹果吃了。我说:“你说这个苹果是什么味?”他:“嗳,这苹果味还不好说吗?这个苹果甜吗,还有点酸吗,脆脆的。”我说:“我再拿个梨子给你,你再品尝这个味,你再说。”他在说吃梨子的语言和说苹果的差不多。他在说吃梨子和说吃苹果表达语言差不多。我们再吃柑子、吃橘子,你说这语言表达的区别有多大?没有多太区别的。但是我们自心呢?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吃苹果时,苹果的滋味绝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苹果的滋味绝不等于梨子的滋味。但是要用语言说出来的时候,你要把梨子的滋味和苹果的滋味说的真正的,说得别人一下就明白了,那不简单,不容易。那位学佛的朋友想了半天,越说越糊涂,越说越不明白,自己说了半天,“哎呀!说不出来”。我说:“好了,一个苹果的味你都说不清楚,你还把佛法的味给我说清楚啊!”所以没那么容易。

尽管如是,但是“举一反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我们进入佛门,学经学论,了解佛教内这些现量比量的事,的确是出家人本份事。出了家不学经论干什么?不在禅堂打坐干什么?不出坡又干什么?象我们一天十二时辰,常住规定的要干什么,大家习以为常。每天,敲钟,打板,上殿,过堂,坐香,常住里面该做事的做事,佛学院里面该上课的上课,这个都是寻常茶饭。这寻常茶饭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我们养道,是为我们解脱。什么是解脱?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明心见性,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这里面,圆悟祖师就把禅宗的精神一下就透露出来了,就展示出来了。这跟前面的不一样,前面的是资粮,是我们学修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隔山见烟,隔墙见角,举一反三,目机铢两,这些都是日用动静中的日常用心。这个日常用心是基础,作为我们明心见性而奠定的基础。但我们要向上提持,那么,就得过截断众流这一关,大家都知道截断众流是我们云门宗的纲宗。昨天我已经讲了我们的心非常的大,竖穷三界,圆裹十虚;念念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在这个相续不断的,意根不断,念根不断的烟笼雾绕之中,你怎样见本来面目啊?我们见到的东西都是烦恼知见啊!

我经常用这个作比喻,拿到镜子一看,里面这个是我吗?拿自己的照片来看,是不是我?是我。但是我是不是那个镜中的影像,不是那个照片中的影像。我们心里思维的内容,并不是我们的心——心可以有无穷的内容展现。学净土的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们的念中,心里的内容就是阿弥陀佛,净土宗的内容。学天台,学华严,学维识的,内容也就是其中相应的内容。我天天参禅,心中多是禅的内容,这一切都是心的内容。那赤裸裸、净洒洒的是什么?那就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我反复说过,什么叫语言道?思维就是言语之道,也叫思维流。心行处是什么?我们的烦恼就是心行处。言语道,就是第六识的运行的轨迹,第七识运行的就是心行处。所以要言语道断,如果不通过截断众流,把我们的思维这么一种惯性把它斩断,一刀给断干净怎么行!我们的心,天天不是这个的念头,就是那个的念头,没有一刻稍停。要清静下来,不起一念,谁能不起一念啊?八识田中的种子,不是菩萨,谁作得了主啊!那面对念头,应该怎样调理呢?功夫怎么用呢?我跟一些打坐的人说:“试试放慢思维的频率看看”。

为什么呢?我们的思维频率很快,聪明的人那个脑袋一晃,一秒钟,几十个念头,乃至几百个念头一下就来了;说话也快,脑袋转动也快。我说你能不能够放慢你的思维念头,慢慢慢,慢到什么程度?慢到一秒钟不起一个念头,慢到一分钟不起一个念头。并不是说不起念头,不起念头那不行的,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就象水田里头的沼气,东一个泡起来了,西一个泡起来了,你也不知道什么方位会冒一个泡起来,说不清楚。所以通过一个慢的节奏,让我们的心念慢慢慢、慢慢慢,如果一分钟起一个念头,那么前念和后念之间已经得定了。如果你一小时才起一个念,那么你这一个小时之间前念后念之间已经得定了,已经入定了。所以,这个叫善巧方便。怎样使我们这个烦燥、狂乱的心安定下来,所以这个是曹洞宗默照禅里面用功之处,使我们思维频率慢下来。

但临济云门用逼拶的方法,对念头层层剥剔,象剥笋一样,一层层剥,剥到最后是个“空”。云门宗的纲宗之要就是截断众流,当头一棍,或者一喝,使你在失魂落魄之中,前念失落,后念不生,也能够达到这种状态。虽然到了这种状态,但很多人就稀里糊涂就过了,他就没有回光返照。功夫用得紧的人,就在这么一刹那间,就体会到了言语道断的光景,一下就品到了法味,他就欢喜雀跃。

明白了其中的机关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知道,平常自己的念头起落,要主动的去感受,其实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处于被截流时的状态。昨天,我在老和尚那里,很多人来看老和尚。面对众多的参叩者,老和尚依然无一语示人,仅用一顾一喝。在老和尚面前,众人都被老和尚的顾与喝弄得颤慄不安,想说的话全都没了,这就是截断众流了,但是他们就没有回光返照。

另外,“东涌西没”,你想我们的念头是不是东涌西没,特别是用功的,“哎呀,我又打妄想了”,“啪”一下把它按下去,这个妄想按下去了,那个妄想起来了,就象以前坐的跷跷板一样,这边压下去,那边起来;那边压下去,这边起来。要把它弄平不容易,一碗水端平不容易。东涌西没,作为一个没有开悟的人,念头是东涌西没。作为接机的人,他又不一样,他要截断众流,他的方法就是要让你东涌西没,你东边起来了,他要把这打下去;西边来了,我要把你西边弄下去,这就跟临济祖师的夺与不夺一样,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实际上都是一回事,所以是“逆顺纵横”。

有的人过着顺境,吹捧他几下“你日子过的好啊!很顺利啊!”他就很了然。有的人在逆境之中不觉难过,天天被板子敲打着、被别人欺负着,他淡然处之,不觉得有什么麻烦。但有的人趾高气扬,受不得批人评。有的人穷得富不得,你要他从逆境中走到顺境,他就生病了,没有福报,中了一个彩,得了一百万,就成神经病了。有的人过得顺境,过不得逆境,今天升官了发财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在上面报告,还领导,一下被“双规”了,到监狱里面去了,你看他非常精神的眼神啊,当公安局、检察院、纪委的找他的时候,他就象斗败了的公鸡一样,眼神一下就跌下去了。本来翘得很高的尾巴,一下就耷下去了。

真正的道人,他逆顺纵横而自在。逆顺可以说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寺庙之中,有顺有不顺;另外,有一个在我们心境之中,也有顺有不顺,外面的环境无论怎么变,承受的是我们的心啊!外面的环境不论是顺利、还是是非,都要用我们心里的喜怒哀乐来承担它。那怕是法上的,今天我们在一块学修佛法,“哎呀!我学的法是不是?我现在的见地怎么样?”遇见一个老参说你错了,一板子、一棒子给你敲过来,你又进入逆境了,尾巴又下去了,不舒服。如果说:“哎呀!你高明啊!见解非凡啊!你大彻大悟啦!这是顺境。怎样在顺逆两难的情况下,真正的得自在。

“与夺自在”,与,给予;夺,夺去。什么是与?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是与。什么是夺?有的人一肚皮的知见要把它夺掉,因为知见成了障碍,成了法障,要把它夺掉,这就是禅宗高明处。有的人发了财了,不得了,骄傲。叫他布施,他不愿意,就样要把他的傲慢,把他的贪婪的心夺掉。当然在《碧岩录》里面谈的还不是世间的东西,因为它谈到最高的法。所以我们再看“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他都是在机上,我们在参禅悟道的这个过程中,所遇见的种种状态,他能自主把控“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他是自在的,他在接人的时候自在,在接机的时候自在,在自受用的时候更自在。

下面,圆悟祖师就紧一句,“正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我说,不论你学问有多高,什么教授?博士导师?他们是学者而不是道人,对佛法、对禅只是参观者,不是参与者。有的人才气纵横,富贵有余,但是他们不是道人。我们要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有没有道人气相,道人气相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他行履处。行履处很简单,就是咱们的行住坐卧,语默之间,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看破一个人。有些眼光犀利的人,真正的过来人,饱经风霜的人,深黯世事的人,他看你一眼,就知道你的来历,知道你的深浅。下面就“看取雪窦葛藤”,什么是葛藤?就是指言不及义的废话。当然这是正话反说,在禅宗公案里,正话反说的比比皆是,这个“葛藤”,就是雪窦祖师所举的公案。

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说这不唧溜汉):“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是甚系驴橛)磨云:“廓然无圣!”(将谓多少奇特!剑过新罗,可杀明白)帝曰:“对朕者谁?”(满面惭惶强惺惺,果然摸索不着)磨云:“不识。”(咄!再来不值半文钱)帝不契,(可惜许,却较些子)达磨遂渡江至魏。(这野狐精!不免一场懡椤。从西过东,从东过西)帝后举问志公,(贫儿思旧债,傍人有眼)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和志公赶出国始得!好与三十棒!达磨来也)帝云:“不识。”(却是武帝承当得这则公案)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胡乱指注,臂膊不向外曲)帝悔,遂遣使去请,(果然把不住,向道不唧溜)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也好一时赶出国)阖国人去,他亦不回。”(志公也好与三十棒,不知脚跟下放大光明)

这就是公案的正文,公案的正文中间括弧里面就有雪窦祖师的下语义,雪窦祖师,咱们云门宗的祖师,我们要明白括弧里面的语是什么意思,这也是禅机,是祖师表明他境界的这么一个风光。举梁武帝问达磨大师,括弧说“这不唧留汉”,什么叫唧留?就是精精神神的,我们看电视里少林武僧出来的时候,全身结束,很光鲜。师父们在做法事的时候,一身法相庄严;出坡时又干净利索。不唧留就是不风光,失魂落魄的样。这不唧留汉,流汤滴水的。祖师才有这样的派头说话啊!

“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是甚系驴橛?”我们如果看《五灯会元》都知道,船子和尚接夹山善会和尚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我们有很多的人被真理所迷惑,陷入所知障、知见障里面。这是老佛爷说的,祖师说的,老和尚说的,善知识说的,终身奉持,对不对?对,也没错。但是就这句话,就生生世世把你象毛驴一样的拴在那个木桩上啊!把你拴死了。大家都读《金刚经》,都知道金刚三句:“佛所说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很多学佛法的人,都落在第一句之中,一辈子都进入不了第二重境界——“即非佛法”。他是对学佛法很精进,很虔诚,但是他永远都是在“佛所说法”的这个圈子里面,他没有进入“即非佛法”的层次。“丈夫自有冲天智,不向如来行处行” 啊!要打破知见障,还我自由身,见自己的主人翁,然后你才明白“是名佛法”。

经过这一番转身,你才明白那个系驴橛。“圣谛第一义”——透了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并体证了佛法的最高真理,你就解脱了。如果你是一个书呆子,你只知道做学问,象大学里面的教授一样做学问,看看文字过去,看看文字过来,不知道佛法的本味是什么?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佛教的学问。不管中观的、唯识的,但是连蒲团都没有沾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连什么叫禅悦都没有感受到。你说他学了些什么?也就是一个书呆子,书虫,那没用。我们要在法上活过来,所以圣谛第一义,它是开启我们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智慧之门就是我们自身本具的,我们天天诵经诵论,该不该诵?该诵。这是初入门的小学生,中学生应该这样,乃至大学生、博士生也该这样,但是,你不能总是当学生吗,你是要毕业当老师嘛。要在学问上得自由、得自在,得解脱嘛。所以我们看“如何是圣谛第一义?”雪窦祖师下了一句“是什么系驴橛啊!”达磨就说:“廓然无圣”。梁武帝一辈子修庙、印经、度僧,功德无量;学问也大,编写了不少大部头的经论集子,并在后面都有解释,现在就不多表了。在《碧岩录》里,圆悟祖师评唱里面还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廓然无圣”,就把梁武帝的知见与功德一笔钩销,因为梁武帝是一个菩萨皇帝,自己三次舍身出家,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出家的皇帝还只有他。后来,他的皇后、丞相又花了几亿的人民币把他从庙里面赎回来,哎呀!你还是给我们当皇帝。三次在瓦光寺出家,三次被朝廷从寺庙里面把他赎回来。他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信佛的这么一个皇上。但是,他执著于他的这些事相之中。达磨祖师就是用了禅宗的方法,给他一笔抹掉——“廓然无圣。这边也不多解释,因为后面还有评说的。括弧里面说:“满面惭惶强惺惺。果然摸索不著啊!”讥讽梁武帝被达磨祖师打趣了一下。但梁武帝还有威风,故达磨又说:“廓然无圣”。

那么“对朕者谁啊?”与我打交道的是谁啊?听说你是南天竺来的,是传佛心印的圣人啊!我是皇上,皇上也是圣人啊!你怎么能够说是廓然无圣呢?我们俩个难道不是圣人吗?你不圣人我就是圣人,我不圣人你就是圣人。所以说梁武帝还陷入在这个上。但是达磨祖师更进一步说:“不识。”我们看老和尚经常用这个话,有的人来参,参了若干次,和尚说,“你是谁呀?什么时候来的?来干吗?”“我都来了好多次了,跟老和尚见了、谈了几次了。”“不认识,不认识,不知道。”老和尚也是用这种禅机来,但是很多人不会,以为老和尚真的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是不是呢?不是,老和尚心里明白得很,他是用这种方法来接人,但是呢?很多人就不会老和尚的意。

达磨祖师说:“不识。”梁武帝也不会啊!“帝不契”,括弧里面“可惜许!却较些子”。不契是好事,如果他什么都会了,达磨祖师何须到中国来呢?就没必要嘛。大家都会祖师西来意了,那就不用达磨祖师来了。于是,达磨祖师遂渡江到魏。因为那时候南北分据,梁武帝是南北朝的时代。因为东汉以后,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了梁武帝的时候,北魏已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他就到北边的东魏去了。“这野狐精!不免一场懡罗。从西过东,从东过西。”我们以后再来感觉这些语句。如果这些语句我们都讲的话,一年也讲不完。

达磨祖师渡江到了北魏,梁武帝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志公老和尚。志公老和尚就问梁武帝“陛下还认识这个人吗?”这个括弧里面很有趣,“和志公赶出国始得,好与三十棒!达磨来也!”志公也应该显示一下达磨祖师的威风啊!祖师得自在以后,还可以在这公案里面纵横自在。我们就不行,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地看公案。帝云:“不识。”的确是不识。第一,他不认识达磨祖师;第二,他根本不知道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这么一套东西。志公又说:“这个是观音大士啊,传佛心印来了,了不得,不得了啊!”当然啦,梁武帝听到这么大的来头,是观音大士啊!哎呀!我怎么能让他走呢?于是,赶快派人去把他请回来。志公又说:“哎呀!陛下晚了,请不到了,还别说你去请,就是全中国人去请也把他请不回来的。”这个公案说明什么呢?当然也不用我说,因为下面圆悟祖师的评唱就说得很清楚。

“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磨,据《达磨传》和《五灯会元》里面说,他在南天竺的时候,遥观东方,感觉在震旦之地有大乘根器。在印度,尽管是佛的故土,但是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在佛教最兴盛的时候,他的基本的群众都是婆罗门,就象现在伊斯兰的国家,他全民信教,全民信的都是回教,是伊斯兰教。在印度,全民信的都是婆罗门教。在老佛爷诞生前这么一千多年,就有婆罗门教,佛陀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搞革命而创立了佛教。尽管创立了佛教,但是整个佛教是建立在婆罗门的这么一个汪洋大海之中,哪怕是佛教最盛的时候,不管是阿育王的时候也好,孔雀王朝的时候也好,佛教虽然兴盛,仍然只是高级知识分子、高级贵族在学,虽然也有穷苦老百姓的参与。但是,整个印度仍基本都是婆罗门教。后来,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冲击,婆罗门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印度教。而佛教在伊斯兰教的强势冲击下,被赶出了印度。以前是到中国北传了一支;后来,印度佛教就进入了西藏,也就是五代的时候传入了西藏。

在佛陀灭度后的千年间,印度的部派佛法的时代先估传到斯里兰卡,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这些国家,这些东南亚的国家没有大乘器象。梁武帝见达磨的时候,那个时候西藏是什么呢?西藏还是还是原始分散的游牧社会,直到唐太宗时,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文成公主嫁过去以后,才开始有文字,才开始有佛经,才开始有这样那样的东西。所以,在达磨祖师的时代,西藏一盘散沙,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藏族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所以,那个时候只有中国有大乘器象,达磨就泛海到中国来。唐末有位诗僧贯休,因为躲避中原的战乱,到四川来,因为那个时候四川还比较太平,王健在四川称帝,就是前蜀王的皇帝,他就送蜀帝一首诗“万水千山得得来”。因为圆悟祖师是四川人,是对贯修的诗读得很熟,顺手就把这个“得得来”用上了。“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就把禅宗的宗旨标在这了。在达磨来中国之前,中国不知道有禅宗这么一套传承,禅宗这么一套无上的法统。

“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便能于后头与武帝对谈,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这个就谈到了禅宗的好处,达磨的好处。因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是很简单的,要见便见。什么叫顿悟?顿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有时间有空间就不叫顿,就是叫渐。他没有内容的,有内容,你就二了,一个能知一个所知,你就马上二了,顿就不是不二,不二里面哪有什么时间?哪有什么前后因果之类种种闲家具啊!没有的。如果能这样的话,看得到便有自由分。那么你在法上、在事上、在命上才自由自在,才能够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

我们经常随语言转,对《六祖坛经》大家都是很熟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我们诵《法华经》本来是好事,被《法华经》拖着团团转,这个不是一个道人的气象。但很多人诵经、抄经,你说有没功德呢?有,下面都说有功德,但是这个功德和《六祖坛经》里面讲的功德是两回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也引用了这则公案来谈。“不随一切语言转”,我们心里面来来去去的念头,也是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念头就是无声的语言。我们不仅不能随着外边的声尘去转,也不能根据我们的法尘去转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嘛,还有一个法尘嘛。法尘就是思维语言上的东西了,包括我们念头上的东西都是法尘。所以“不随一切语言转”,也不要随着自己的念头转啊!包括张三李四的,魔说的,佛说的什么什么的,他都是属于这里面的转,都随着他转。“脱体现成”,什么叫脱体现成呢?明心见性了,一切放下了,见到自己的主人翁了,那么你就脱体现成了。

“便能于后头与武帝对谈,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达磨祖师的事迹,我们从《高僧传》里面,从《灯录》里面见到两个最经典的故事,一个是达磨见梁武帝,包括了一苇渡江;第二个就是面壁九年,就把二祖大师接引过来。达磨祖师的事迹在《高僧传》里面并不多,但在《五灯会元》里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但是实实在在的,就是与梁武帝的会谈,并给二祖传心,这两个方面才见了达磨的功夫。你说明心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禅宗的精彩,禅宗的光辉表现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两处。至于只履西归,则是一则美丽的传说,与禅宗的宗旨没有多少关系,也就无须我们去深究了。

“无计较情尘,一切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虽然恁么,能有几人?”我们经常落在计较情尘上。当年,我在学三祖大师《信心铭》的时候,包括在云门寺也讲,北京也讲,在成都也讲。“至道无难,惟嫌拣择”,《碧岩录》的第二则公案也谈这个,就是“至道无难”。计较情尘,我们情是什么,第七识里面的嘛,第七识里面根深蒂固的我执就是情。而法执是第六识上的,但是根子是在第七识,没有我执,那来法执。所以计较情尘,就是我们在第七识上的这么一个东西,这么一个病根。要一刀截断,虽然恁么,能有几人?

要截断众流,言语道断,只有这样才能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啊!我在举赵州老和尚的公案的时候,他见了俩个坐庵的,其中一个庵主,赵州老和尚把头一伸过去,就开口说:“有么?有么?”这个庵主就把拳头一举,就什么意思呢?赵州老和尚说:“水浅不是泊船处啊!”水太浅了,不是我抛锚的地方,不是我歇脚之处。到了第二个庵主那里,赵州老和尚又把头伸进去:“有吗?有吗?”这个庵主又是把拳头一伸,赵州老和尚说:“哦,了不得!能杀能活,能纵能夺”。同样的一个公案,同样的一种表现,前面是贬,后面是扬。这是怎么回事?你能在里面说是说非吗?好象第一庵主不适应赵州老和尚,说他水浅嘛,不是泊船处嘛。第二个庵主则能纵能夺,能杀能活,这是表扬他吗?那就错了,那你就是在是非上去计较。这些公案,不是幼儿园里面的小孩子玩的游戏,“听话”就乖,“不听话”就不乖。不是这样的,禅宗哪跟你讲是非啊!没有这些是非的。所以要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我们经常在是非两头忙个不停,能不能敢于把是非两头一下放下,不去“辨得辨失”!什么得失?都是两头转。

“虽然恁么,能有几人”?所以,我们说一个时代有那么一、二个祖师就已经不得了了,我们也不能说遍地都是祖师,尽管我们说遍地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法华经》里常不轻菩萨大家未来都是佛。是,大家都是佛,但是大家又都是地狱里面的种子,都是要下地狱的,这也是。大家都是烦恼众生红嘛既是烦恼众生,又都是在未来的佛土里绿卡已经拿到手了的。所以,我们要看到,我们一只脚在地狱里面,一个身子又在人间红尘之中,我们的脑袋也许到了天堂,我们的另外一个身子也许到了极乐世界。我们也是分身无量啊,为什么分身无量?你的业麻,有的时候干的这件事是地狱业,有的时候干了那件事有了功德了,有了阴功了,可以上天堂。有的时候,玉皇大帝那里存了一个折子;有的时候,阎王老子那,地狱里面存了一个折子;有时念了几声“阿弥陀佛”,又到极乐世界里面挂了一个号,先预定了一个房间。我们人就是这个样,怎样能够使这些东西通通的一刀两断,能有几人啊?出家人那么多,象我们老和尚的有几位啊?象虚云老和尚的有几位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