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三讲、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日期:2022/3/19 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信心铭》

第三讲、建立人生的根本道场

命根不断的问题

三祖用《信心铭》作为标题,这本身就是要让大家树立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心。只要信得过,便是至道无难。三祖大师给我们开示了“至道无难”的法门,并指出所谓的艰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唯嫌拣择”。后面两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是对“唯嫌拣择”的诠释。

大家都知道十二缘起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学修佛法的人应该对十二缘起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由此才会明白人的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人生生世世不得解脱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原因就是因憎爱而起。正是因为“爱取有”,换句话说,就是贪嗔痴等一系列六道众生的属性,把我们束缚住了,使我们不能解脱。

憎爱就是拣择。我们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环境、面对自己,不外乎非憎即爱。这是人之常情。由憎爱就产生了是非、长短、高下、美丑、凡圣等无穷无尽的分别。如果我们把憎爱之心熄灭,那么拣择就无立足之地。憎爱之心熄灭,就无分别知见;分别知见一熄,大道本源便能洞然明白。

人之所以是人,就因为这个根本烦恼生生世世与我们纠缠不清。很多人修行几十年,在戒、定、慧上极有功夫,非常了不起。但就是这一念之心没有尽净,一念之爱、一念之憎没有陶冶干净,便“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佛法修行的真实功夫,就体现在这个上面。

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不在熟睡的状态中,亦不是休克的病人,那他每天眼睛一睁,面对万事万法便会起心动念,便有分别取舍。修行到了一定火候,可以在见地上、认识上达到无分别的状态。很多高明的法师,破了初参的人都能达到这种状态,面对内境、外境不动心,不起心。但一般人只是在清醒的时候有这种功夫。

高峰祖师参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雪岩禅师问他:“日间浩浩作得主么?”答曰:“作得主。”白天清醒的时候,面对万事万法,各种不同的人和事,不管是顺是逆、是简是繁,一般人都能作得了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答云:“作得。”我们在座的各位想一想,你在睡梦时,面对梦境能作主吗?恐怕未必!很多人因为具有正知正见,有个“警察”站在脑门上,白天还管得住自己的言行。但是,晚上人睡着了,警察下岗了,做梦时你就未必作得主,贪嗔爱憎之心或许就会跑出来调皮。如果一个人在梦境中还能作得了主,那么他的见地就可以说是入根了。

《中庸》里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像我现在这个样子,坐在这里像模像样地给大家当老师讲课。回到家,我一个人的时候也可能要打点妄想,脑子里也可能会冒点莫名其妙的东西出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在自己心思放逸的情况下或许会冒点杂念,这也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处在这个状态之中。就像在路上开车,警察在的时候没有人敢闯红灯,如果警察不在,没人管了,闯红灯的人就多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就涉及到如何对我们的身心性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问题。很多祖师都在谈这个问题,命根不断,这是一个大问题。有些人好像已经明心见性了,已经破参了,但为什么有些地方还是过不了关?这就是命根不断。

张商英与德山托钵公案

宋哲宗的时候,张商英为江西漕运使,后来在宋徽宗时还当上了宰相。张商英酷好禅宗,平时常与禅僧们来往,并在庐山被东林常总禅师印可,是著名的居士宰相、护法宰相。因他学问好,官也大,诸山长老都对他很恭敬。他也自视甚高,一般的禅师他是看不起的,只推崇印可他的东林常总禅师。

有一次他到南昌,各大丛林的禅师都来迎接他,他也对禅师们也分别作了回拜。最后他去拜会兜率悦禅师。兜率悦短小精干,张商英听说他很聪明,就十分客套地说:“听说禅师的文章做得不错啊。”兜率悦大笑说:“文章对我而言,如同禅对于宰相而言,各是各的专长罢了。”言外之意,对文章我是外行,但对禅来说,你同样是外行。这很没有面子啊!张商英很尴尬,心里也有点不舒服,就大肆推崇东林常总禅师以贬低兜率悦。兜率悦并不买账,竟然拂袖而去。

张大居士心里装着这件事,很不了然,过了两天又去见兜率悦。这次兜率悦真的不客气了,他质问张商英:“你说你开悟了,东林禅师又印可了你。那我要你平心而谈,在禅宗的公案中,有没有你不能理解的呢?”张商英不愧是是修行人,在这个事上也还老实,想了一想说:“一千七百多则公案我都参过了,我对‘香严独脚颂’和‘德山托钵’这两则公案还没有弄明白。”兜率悦说:“真正开悟的人一通百通,你在这两个公案上过不了关,那么对其它公案的理解也未必正确!”于是张商英就向兜率悦请教对“德山托钵”公案的见地。

“德山托钵”公案是这样的:德山禅师座下有两个出众的弟子,师兄是岩头全豁,师弟是雪峰义存。当时雪峰禅师在众中作饭头,给大众做饭。有一天饭熟得晚了点,德山托着饭钵来吃饭,雪峰看见师父来了,便说:“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没说话,低头回方丈室去了。一会儿岩头来了,雪峰把刚才的事告诉岩头,岩头说:“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大德山当然是指德山禅师,小德山则是指雪峰禅师。他这话是说师父和师弟都没有透彻“末后句”。德山知道了,就把岩头喊来,问:“汝不肯老僧耶?”你在我这里得到印可,明心见性了,现在你又不承认我了吗?岩头于是“密启其意”他悄悄地跟德山耳语了几句,德山不语。第二天,德山禅师上堂说法,竟然与往常不同,全然不是以前纯棒纯喝的风格了。岩头在堂下听了,拍手大笑:“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果然,德山只活了三年就圆寂了。

“德山托钵”公案历来被视为宗门里最难懂难解的公案之一。什么是末后句?难道师父还不及自己的徒儿,要徒弟“密启其意”之后,才能参破末后一句?还要徒儿为自己来做授记,果然只活了三年?

德山禅师在唐朝末年,在唐懿宗年代可以说是威风八面。当年,德山禅师常年闭门修行,足不出户。常德太守把德山精舍修好了,请他出来当住持,他不出来。太守没有办法,只好说,你不出来住持寺庙,我就安个贩私盐的罪名,把你关入牢狱。迫不得已,老和尚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才开始住持寺庙。他仅仅只住持了六年时间,其“德山棒”便名震天下。就这么了不得的一位大禅师,可以说在六祖、马祖以后没有几个能比得上,居然被在他名下印可的徒弟戏耍一通,还说他“未会末后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破牢关。这个公案好像是徒弟在教化师父,师父也就接受了徒弟的指挥、安排,居然还改变了原来的上堂说法的风格,居然如徒弟预言,硬是只活了三年!

这个公案难度极大,其中有许多疑点难以解释,不知难倒了多少禅客。兜率悦问张商英:“岩头所说的末后句,是真有其事呢,还是虚有其事呢?”张商英说:“当然真有其事。”兜率悦大笑而起,便回到方丈室。张商英碰了壁,晚上在庙里睡不好,苦苦地思考这个问题。到五更时起床小便,不注意把尿盆踢翻了。就在这“当”的一声中,忽然大悟,对这则公案一下就明白了。他迫不急待地穿好衣服,去敲方丈室的门,大叫:“我已经捉到贼了!”兜率悦问:“赃物在哪里呢?”张商英默然不语,回去写了一首偈:

鼓寂钟沉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

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记来。

第二天见面,兜率悦看了他的偈子,开示道:“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知不觉,堕在区宇。”这就是说,参禅是因为众生的命根没有断,思维的惯性谁也难改,有点蛛丝马迹,就要顺藤摸瓜。所以禅宗才要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来斩断这条命根。兜率悦最后对他说:“现在给您道喜,您终于是过来人了。但你要注意呀,在生命、精神的极细极微的地方,往往会使人不知不觉地又重新陷进去了。所以要继续修持,要保任他啊!”

你看,参一个话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公案所阐述的也就是《信心铭》中所说的“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禅宗与唯识

从某种角度说,人的确是十分复杂的精神动物,善善恶恶什么都具备,所以证果修行不易。用唯识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在阿赖耶识中,能藏、执藏、所藏一应俱全,极乐世界、地狱等等的一切种子,也都在这里。阿赖耶识还有一名称,叫异熟识。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异熟识?为什么阿赖耶识又叫异熟识?打个比方吧,异熟识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基因DNA。今天DNA的这个窗口打开,你可以这样;明天那个窗口打开了,你又可以那样。那些有家庭遗传病的人,小时候身体很好,但后来因遗传基因问题,就会出现疾病。我们在自己人生这百年时间里,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境遇?身体为什么也有不同的变化?小时侯有小时侯的样子,中年有中年的样子,老年有老年的模样。为什么前几年我喜欢这样东西,这几年我的喜好又有不同?

这说明我们阿赖耶识的内容是分阶段而显现的,它的内容并不会在一个时间段里全部显现出来。它是分期分批异熟的。这个时间段这个种子成熟了,它现形了。现形了一段时间,它落下去,另一个种子又成熟了。我们有时表现得很聪明,有时大脑又会短路,总是不能一直保持清明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的命运等等,都是处于变幻莫测之中。一般人遇到人生不幸,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而学佛的人知道,这是因为有个阿赖耶识在起作用。

把禅宗和唯识宗搭配起来,融为一体来学,难度会很大。但是,如果以禅宗为纲,再学唯识宗并不难学。如果我们先是陷入唯识学当中,再学禅宗就不易体会到禅宗的妙趣。另外,学唯识很容易陷在支离破碎之中,而禅宗是先把最要命的东西掌握住。它不管什么阿赖耶识异熟不异熟,再异熟也是在当下一念之中表现。就像我眼前的这个镜头,不管什么内容都必须经过这个镜头进行表现。如果我们把当下一念收拾好了,那么就会避免被动地受八识田种子干扰的狼狈。

在谈“有”和“无”的时候,我经常打这样一个比喻:我们的注意力就是一束光,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一间漆黑的房子,里面什么都有。我们把注意力,也就是这束光,投射在哪个点上,哪个点上的东西就清楚了,明白了,于是这个东西就是“有”。而这束光没有投射到的地方,就是“无”,就是“空”。我们的注意力会转移,这束光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点上。当这束光从A点转移到B点,B点清晰了,于是B点就是“有”,A点就是“空”,就沉寂下去了。光束的移动过程形成我们的意识,或者说成为我们的思维所能感知的地带。光束照射之外,就是我们的未知地带。如果我们能如此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熟悉自己的思维程序,了解“能”与“所”这两方面的关系,我们就能明白这其中的玄妙,进而使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在修行的时候找到关键之处,找到下手之处。

我是一个居士,是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今天我的注意力放在佛法上,那么我法喜充满,得智慧自在;如果明天注意力落在烦恼上,烦恼把我的注意力占据了,那我就是可怜的众生。人们不得自由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作不得主,在自己的念头上作不得主。

在天使与野兽之间

我们如何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永远保持在光明地带?反过来说,善善恶恶这些东西都是生生灭灭的,都在我们的注意力之中生灭来去,在当下一念之中生灭来去。如果我们能明白“当下一念”是不动的,并能把握它,不为来来去去的念头所动,那么我们基本上就有相应的功夫了。如果你还被念头所左右,善念来了,菩提来了,高兴得很,神气十足;麻烦事找上门来了,你又很沮丧,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抱怨自己学了几十年的佛法,怎么这么不中用啊?那功夫就还差得远。为什么会陷入无能为力之中?因为你没有力量,没有功夫把它转过来。

这就涉及到禅宗的宾主问题。面对外境或者心境,都要把它放在当下的觉受之中,放在当下一念之中,对它进行调配取舍。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但莫憎爱”,那无论是外境还是心境,就都奈何不了你啦。憎爱之心放不下,它就是主,你就是奴;若是做到了“但莫憎爱”,你就是主,它就是奴。你可以指挥它、安排它,对它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个人是要有这种英雄气慨才行!

很多善知识都说参禅是大英雄的作为。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是佛啊,比皇帝还要骄傲,还要威风!如果没有这样的大英雄气慨,你怎么参禅呢?真正的大英雄敢于断臂,在取舍上勇承当,敢于提得起,更敢于放得下。众生之所以可怜,就是这个提不起,那个又放不下,很多人就被是是非非的念头缠死了。

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东、西方学说是有差异的。以西方的心理学为例,是把人处于病态时所显现的人性弱点抓住了。我看过弗洛伊德的一些书,里面的案例大多是针对病人而言的。西谚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弗洛伊德心理学是把人“野兽”的一面抓住了。但佛法,包括中国的圣贤之道,它是以圣贤的心理占主导。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心中没有野兽心理的一面,但我们的文化提倡的是圣贤心理,反复薰习的也是圣贤心理。所以在中国古代,一个人从小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继而学习“四书五经”,之后与佛法有缘的人,又学习佛经。好学者反复薰习的是圣贤之道,是仁义礼智信,是菩提般若。那么所谓魔鬼的、野兽的心理,在他们那里就淡化一些,处于冷冻状态,不容易现形。

当然,如果魔鬼心理现形那也不得了。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学好艰难,学坏容易。人有多面性,所以,我们要牢守圣贤的教化与路数。但是,如果不明心见性,不在命根上顿断,那么圣贤的教化和路数也不可靠!正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用佛教的话来说,有些阿罗汉也会退转的。

我常听南怀瑾的师兄李更生老师说“顶堕”之事,三十多年前与本光法师在一起时,他也经常说顶堕之事。一个修行很好的人,见地很高明了,功夫很了不得了,但在这个时候稍不注意,就会一个跟头从上面摔下来,猪狗不如。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命根不断。如同一个人得了癌症,需手术切除肿瘤。如果恶性肿瘤没有切除干净,即使仅留下一个癌细胞,它都会复发转移,致人死亡。所以,必须斩尽杀绝,否则永远都存在“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的可能性。这个是我们在见地上,也是在起心动念中的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使我们成为圣人,也可以使我们成为魔鬼。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四句话的确是把道理说尽了,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毫厘”上。能不能在“毫厘”上不落痕迹?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能不能达到透顶透底、彻法源底的功夫?今天,有个恶念来了,我把它打下去,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没有错,但这个是对治的功夫。你今天把这个念头打下去了,明天还会有另外的念头冒出来捣乱。你会穷于应付,生生世世都收拾不尽。所以关键还是要回到那句话:脑门顶上要立个“警察”,这个“警察”永远都不要下岗,觉照力牢牢地把当下、目前的这个“我”监护好。

如果我们永远是正念当头,正念贯顶,那么佛来斩佛,魔来斩魔,毫不含糊,任何念头都不会干扰你,牵引你。这个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一切法的根本,是修行一切法、成就一切法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们把这一念的觉照丢掉了,丢失了,放淡了,那么一切法都无力,一切法都无用,所以念念都要提得起。向上提持,是禅宗祖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个话并不是虚言,即没有谈玄也没有谈妙,它是现实的修持上的功夫。向上提持,当我们把这一念放在脑门心上,就可以解决“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但莫憎爱”的问题。

春熙路上看芸芸红尘

参禅的关键是在念头上的“明”。我们要把念头上的能与所、主与从、宾与主的关系搞清楚,时时刻刻都处于明白之中,这样你就不会犯迷糊。明白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取舍呢?有憎爱就有取舍。在我明白的时候,面对是非、顺逆,又该怎么办呢?

该取就取,该舍就舍,该爱就爱,该憎就憎!你是主人,你不会为境所动、为境所转,那么一切都是你的下饭菜。这是用的一个方面。作主之前,你是被动的,是心和境的奴隶;作主之后,你是主动的,是心和境的主人。但是我们要知道,作主的这个本身,它是非憎非爱的,是无拣择的。所以三祖大师说“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这就要求我们当下一念干干净净,清清明明。你说它是,它不是;你说它非,它不非;你说它爱哪一个,它也说不清楚爱不爱;你说它恨谁,它也说不清楚恨不恨。它本身是无形无相,无来无去的。面对客观环境,面对自己的心境,我们应莫存顺逆,保持一种万法平等的观念,以这种感觉来面对我们来来去去的念头。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你在川流不息的春熙路逛街,但来来去去的人都和你没有关系。你走你的路,他办他的事,互不相干,正所谓视同路人。如果碰见一个熟人,你就得打个招呼,聊上几句,这叫缘份。平时我们观察自己的念头起落生灭,很多念头就像我们在春熙路上遇到的来往路人一样,都与自己毫无关系。有些虽然是善念,来就来了,去就去了。同样,有些不好的念头,你也把它视为路人,让它来去自由,自生自灭。但有些念头,比如今天早晨九点钟上班,这是正当的,是应该应酬的事缘,你就得去做。同样,对我们修行、学法有帮助的念头,并不是随意说放下就放下了,而是该提起的,就要提起来!

但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讲,更进一步要一切法都不留,一切念头都不留。就像赵州老和尚所说:“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外,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除了吃饭上厕所用心,其它事来了就来了,不会用心着力。过去的祖师们说“雁过长空,影落碧潭;雁无遗迹之意,潭无留影之心。”一只大雁从湖的上空飞过,难道它还想:我的身影多么美丽,不如留在这湖面上。它不会有这个心,飞过去就飞过去了。如果我们用心达到了这样的功夫,那就潇洒自在了。真正一个出世间的人,看破红尘的人,应该有这种潇洒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素质,才能把平常的喜怒哀乐、贪瞋痴慢放下。

我们断不了的烦恼,不外乎是我们心理上种种情绪的积聚,是种种心理内容对我们精神的污染,从而引起不了然。如果我们真正能在念头上看穿、看破,把它放得下,我们就离解脱不远了。这本身就是解脱,还要到哪里找解脱呢?

美与丑、爱与恨

要得解脱,其基本功还是要回归到见地上。如果见地不明,见地不牢,今天遇到一个大善知识把你说动了,明天又遇到一个活佛,把你说服了,你就总也把持不住自己。这也是命根上的问题。法无多法,十分简单,但最关键、最要命的,还是“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这些也正是我们日常举心动念需要注意到,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人不外乎在七情六欲之中,在喜怒哀乐之中遭遇烦恼。平时,不管我们做什么事,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事归事,本身并不麻烦。真正麻烦的,是我们在这件事上或者与这个人的交往中,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的念头或者说我们的烦恼,是在情绪上而不在事情上。就像我们到市场买米,这件事很简单,多少钱一斤买回来就是了。就怕你嫌这个米新鲜那个米陈,这个米便宜四厘,那个米贵了三分,于是买米这件很简单的事,就变成了一件烦心事。对人也是一样,麻烦就麻烦在你对一个人的喜好,就像四祖见牛头禅师时说:“境缘无美丑,美丑起于心”。

万事万法本来是没有情调的。一堆狗屎在那里,它绝对不会说自己臭得很,是你感觉狗屎很臭。我们见到西施赞叹她的美丽,是你觉得西施很美。我们因喜怒之心而生喜怒之情,这种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本来万事万法安住本位,它是自自在在的,只因为我们人有种种情调,便产生了爱憎与顺逆,产生了种种差别,就给我们带来烦恼。同样是炒股,输了一百万,张三想不通,跳楼自杀了;李四想得通,输就输了,东边不亮西边亮,我还可以重头再来。同样一件事,放得下就太平,放不下就倒霉。

所以说,束缚我们、给我们带来麻烦的,并不是人和事本身,而是我们自心在人与事中产生的种种情绪。爱憎也好,顺逆也好,都是由这种情绪带来的。它不属于理性范畴,而是属于情感范畴。它不是第六识,而是第七识上的内容。

所以修行要在第七识上,也就是烦恼识上下功夫,第六识你不用去管它。每个孩子聪明不聪明,读书行不行,这本身是平等无别的。没有哪个孩子特别聪明,也没有哪个孩子特别愚笨。聪明的人内心世界受干扰的因素少,而内心受干扰多的孩子,读书就要迟笨一些。孩子如此,成年人也是如此。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总会受到干扰。我们受到什么样的干扰呢?受名利的干扰,受面子的干扰,还受佛法的干扰,受种种感觉的干扰。有的人某种感觉很好,但这种感觉会害他一辈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