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九讲、禅者的气魄与胆识


   日期:2022/3/21 12: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信心铭》

第九讲、禅者的气魄与胆识

传佛心印的人

三祖大师在说《信心铭》的时候,是有对象的。《信心铭》所宣讲的对象是上根利器,是福德因缘俱足的祖师大德。有祖师大德的因位,你才有资格学习《信心铭》。同样的,临济大师在黄檗祖师那里挨打,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挨的,祖师的棒头有眼,得是那个人才能挨那一棒,不是随便哪个都可以挨的。

所以在云门寺里,在佛源老和尚那里,很多出家人都想在老和尚那里挨棒子,总觉得挨了老和尚的棒子能消业障。他们说挨了老和尚的骂舒服得很,心里又怕挨骂,又想挨骂。怕什么呢?怕的是自己真把老和尚惹火了,影响了老和尚的身体,另外也不知道挨了老和尚的打骂后,会有什么后果?总之是心中无数。有很多人在和我摆龙门阵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好像都有些迷信,总想着老和尚打了、骂了,自己就能舒服些了。有一个人跟我说,有一次他去老和尚那里挨了一棒子,下来以后浑身舒服,眼明心亮的,感觉业障也消了很多,打坐也精进了。我听了以后,只觉得好笑,这当然是他们对老和尚的迷信了。

还有一位居士,两口子十年八载都没有生小孩,什么医院都去了,什么办法都想了,还是不行,于是就到老和尚那里求子。老和尚曾笑着跟我说:“他们是不是把我当成妖怪了?”但老和尚慈悲啊,说遇到了这些众生也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摸着他的头说:“好,送你一个儿子。”哪知道第二年,这俩口子也确实生了一个儿子。哎哟!这下不得了了,他们不但送红包供养老和尚,事情也越传越神,没有生育的都来求老和尚送儿送子了。老和尚跟我说:“我哪里有这些功夫,这都是偶然的事情,他们要信这个,我拿他们没有办法。”老和尚经常是无可奈何地说这些事情,说:“既然我与众生的缘是这样的,那就顺这个缘吧。”一般人找老和尚,有求法的、有求财的、有求平安的。老和尚是菩萨嘛,怎么能不面面俱到?怎么能违背众生的愿呢?只好一一满足了事。

但是,老和尚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呢?还是道法!是虚云老和尚当年托付给他的代代相传的禅灯!佛的心印需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那么这个心印到底是什么呢?哪个人能够走到这个门下?能传佛心印的人确实很少啊!《五灯会元》里记载那么多,从释迦牟尼佛传到南宋末年也就一两千人,但其中很多是语焉不详,只有只言片语。真正亮堂堂地为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也就六祖、马祖、石头的几代传人及五宗七家的那几位开山祖师,只有他们给我们留下了禅宗的整套教法。其他很多祖师都属于丛林中的隐士。尽管他得了心印,明心见性了,但他不住红尘,不住寺庙。对此,从洞山祖师参龙山和尚的公案就可见一斑。

当年洞山祖师遍访高人,走进一座深山中,看见溪水里漂着几片白菜叶子。他想,山里的老熊吃庄稼、猴子吃菜,也不会把菜叶子丢在水里,那一定有高人隐居山里。于是他逆流而上,翻山越岭,终于看见一片菜园子,旁边搭了一个草棚子。在草棚子里,他看见了白发拖地、衣不遮体的龙山老和尚。老和尚问洞山祖师:“此山无路,你何以至此?”洞山祖师也答得巧:“此山无路,老和尚何以住此?”老和尚说:“我不从人天来。”于是,洞山师问:“你不从人天来,从哪里来呢?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 老和尚回答说:“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现在大家都还常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消息。当年郭沫若在和毛泽东的诗中引用此句:“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洞山祖师朝拜之后,在龙山和尚那里学了很多法,受到很多启示,住了两天便告辞回去。刚走不远,一回头就看见后面火光冲天,龙山老和尚的房子着火了。他赶快跑回去救火,却发现老和尚已不知去处了。

另外一个公案,是说马祖的学生大梅祖师悟道之后,在山里隐居了十几年。后来,他的师兄请他出来弘法,说马祖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你还是要出来弘法,光大祖师门庭吧。大梅祖师写了一首偈子,委婉地拒绝了这件事。这首诗写得非常美: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时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出家人在深山里不像我们有棉布衣服,有丝绸麻布,而是用荷叶拴在腰上当衣服穿。吃的更不讲究了,有几棵松树开松花结松果,也就够他们吃一辈子的了。还可以学松鼠,秋天把松果储存起来,冬天也可以吃。如果一旦被人发现他在这里隐居,就马上换地方,再找一个不被人知的地方去隐居。

所以,禅门历代祖师当中,出世隐居的很多,真正出来应世的人很少,包括三祖大师也是自己没有庙子,一会儿在安徽,一会儿在广东,后来在罗浮山隐居了十几年。三祖大师的一生是神龙不见首尾,好在还给我们留下了《信心铭》。现在的三祖寺,也都是后人为纪念他而修的。

学佛所遇到的矛盾

这些隐居修行的祖师们处在现证真如的境界上,他们不需要以语言传世。老佛爷已经把三藏十二部都给大家留下了,历代祖师也给大家留下不少法语,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

佛法是一个整体,而作为出家的僧人,也有多种的可能性。一位祖师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佛法全部体现出来的。有的译经,有的造论,有的修禅,有的住红尘大庙,有的在山里隐居,有的偶尔还示现点神通。一个人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都完美地体现出来。我们毕竟还是肉身呀!哪怕你明心见性了,也不可能尽天下之能,把什么好事都做完了。如果我们不带迷信色彩,实事求是地看,历代祖师也都是这样。

玄奘大师是大乘菩萨,他的文才,他翻译的经典天下第一。但他在翻译了一千多部经论之后,累得吐血,是活活地累死的。当初他打报告给唐高宗,要求去少林寺习禅,同时兼译经论,高宗皇帝舍不得他,不放他走,还给他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说就在这里译经,不要走。所以我们要看到,历史上戒定慧具足、福德具足、神通具足的修行人是极少的。

赵州老和尚虽然长寿,活了120岁,不但明心见性,而且在禅法上有独到之处。但是,你知道他一辈子吃了多少苦啊?看看他老人家写的《十二时歌》,就知道那种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衣服、裤子都没有一件多的日子有多苦。直到118岁时,赵王才发现赵州老和尚这个大菩萨,把他接出去供养。可是没有两年,他老人家就圆寂了。如此说来,虽然赵州老和尚是得道高僧,禅名震天下,但他老人家福报不行,弘法的场面也不大。当年他所住持的观音院是河北赵州的一座小庙,哪里能和南方丛林相比呢?他活那么大岁数,80岁高龄了都还在当行脚僧,大家想想,那过的是什么日子?

所以,我们说佛法是一个整体。佛法的因缘、众生的因缘到底是怎样的,各人有命数,不能强求。但关键的一条要留意的,就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要把种种见、种种执著,包括“想要成佛”等种种非份之想,统统熄灭掉。

从空有的关系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把烦恼打碎了,就是空。比如说,我今天想升官,明天想发财,这个是妄想。但是,这个“想升官发财”的心与“想学修佛法成道”的心有什么差别呢?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有所求。但你有了学佛之心,真正懂得了“空性”的道理,成佛的念头自然都要淡下去,不能让它成为束缚我们的一种知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透彻光明,才是真修佛法。我们不能把学佛挂在嘴上,挂在相上。只要妄心一死,真心就自然现前。

所以我们看历史上,包括现在有些学佛的人,说起佛法头头是道,而真正用“身语意”三业仔细去审查他、检验他,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们的言行就应了文革时的一句话:“马列主义作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说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说佛法的道理也头头是道,但自己遇到了事情,烦恼现前时,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一定要警惕自己学佛的目的。

佛法本来是智慧的学问,是自在的学问,本来的目的是使自己得解脱,但是,有些学佛的人却使佛法成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这是学佛的人所遇到的矛盾。我们学修佛法一定要明白这个利害。在学修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执著,不能把自己束缚了。什么是真智慧?什么叫真正的佛法?如何现证佛法?要想立竿见影,拿来就用,现现成成地得自在洒脱,就必须落实在“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一句功夫上。

如果要展开了讲这两句话,十天八天都讲不完,因为其内涵太丰富了,案例太多太多,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学佛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经验,如实地作检查。关键处就在这里——息见即真。息妄就是真,无须另求真。所以祖师经常讲“头上安头”、“骑驴觅驴”的故事,就是用来警醒大家千万不要这样。息妄,就已经得真了,证真了。息妄之外哪里还有什么真呢?离开了我们的这颗心后哪里还有什么佛?净心是佛,此心是佛,当下是佛。佛菩萨都是这样开示、这样向上提持的。

要在这些事情上考功夫

前面已经反复讲过“二见不住,慎莫追寻”,这里依然还要加以强调。什么是“二见”?空、有是二见,是、非是二见,烦恼、菩提是二见,涉及到二见的太多太多。文化大革命前后这么几十年都讲辩证法,讲矛盾。矛盾就是“二见”,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是必有非,有美必有丑,这些统统都是二见。二见也可以说成是烦恼见和佛见、圣见和凡见。这里要让你“二见不住”,统统都不住啊!

有些人不落凡就落圣,不落圣便落凡。总之,在我们的思维之中,在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之中,总是要落在一边。落在烦恼之中,当然是凡夫;落在圣见之中,你还是凡夫。所以现在很多大学中的知识分子也很麻烦。知识倒是有了,而且很丰富,但自己的烦恼来了怎么解决呢?自己的身语意怎么安住呢?还是不懂。他们不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还知道天地良心,还知道礼义廉耻,还知道良知良能,并且在这些方面作反省,有“慎独”之类的修养。而现在呢,很少有人谈天地良心、礼义廉耻之类的话了。

我认识一些在研究生班、博士班进修的老板,他们与真正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是三比一或四比一。你看,现在是三个老板搭一个真正的博士生。他们出钱给博士生,这个给几百元,那个给几百元,博士生就当勤工俭学了,帮他们写论文,帮他们做笔记,然后大家拿文凭。教育搞成这个样子,真正是可怜可悲!还有一些官员的文凭也是这样拿的。这个话题扯远了,这里的关键还是说二见不住。

二见不住,第一不落圣见,第二不落凡见,不落是也不落非。但是,什么都不落,那又应落在什么地方呢?这又回到前面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了。“不住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办?“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又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聚会,共同学习《信心铭》,都是带了眼睛耳朵来的,都是带着心来的,但按这里说的,又要你全部放下。放下了,我们又拿什么来听,凭什么来学呢?大家要在这个事情上参。

学修佛法就是要在这些事情上考功夫,在这些事情上过关,而且必须在这些事情上过关。一个方面,我们要学修佛法理论知识,要在佛法的理论知识上实践;另一方面又要放下。学修的时候大家欢欢喜喜,你让他放下所学的知见,他不但舍不得,而且比较恐怖,特别是学修多年的佛教徒,其心里更是恐怖得很。

原来尽在我心中

当年,李绪辉老师带我去见贾老,一见面,贾老就给我来了一个棒喝:“你谈谈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时候觉得贾老硬是在以性命相见,我也是糊里糊涂的,大胆地跟贾老说:“好!贾老,您仔细听,我给您汇报。”贾老说:“好,你说。”这时,我却不再说了。等了半天,贾老问:“你怎么不说呢?”我回答:“我已经说完了。”贾老当时大大地表扬了我一通。

后来贾老问我:“你现在怎么样呢?”我就如实回答说:“修点观法,早晚打打坐。”就是本光法师以前传给我的烦恼观、八不中道观、八识次第观等等观法。皈依的时候,修皈依默观次第;学《心经》的时候,修《心经》默观次第;时间长了,还要修天台、华严、唯识的观法。贾老听后,说:“唉,学这些干什么?把它丢了,丢了,你拿三个月不观,如何?”我说:“好啊。”说实在的,我坐了那么多年,也真有点不想坐了。再说那时候已经结婚了,老婆一看见我打坐就生气,感觉不稳当。贾老既然这样指示我,我也就照直去做了。结果放松下来,很舒服。一旦把有相的、执著的功课放下,把以前局限自己的圈子、境界放下了,新的一个天地就打开了。其实,以前观想的东西已经很熟悉了,念头一提,全部东西都在那里,你可以不管它。你把这些真正放下了,新东西、新感觉就来了,不久自己就有更上一层楼的感觉。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就像我们爬峨眉山一样,当你爬到清音阁,看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时,你不会因此驻足不前;到了万年寺,万年寺更漂亮了,那我们是不是在这里长住不走了呢?还是要走。到了洗象池也很舒服,但还是要往前走,要一直走到金顶。在金顶,一览众山小,才知道峨眉山的全貌如何。但是,还是要下山,你又不出家,在金顶也住不下来,你还得下山。从山脚到山顶才是峨眉山的全体,山脚不是全体,山顶不是全体,半山腰也不是全体,整个峨眉山,山上山下才是全体。

佛法也不是哪一个法门如何,全部法门聚合在一起,才是佛法的全体。但是全部佛法,你也不能把它攥在自己的手心,还是要放下来,走到法门之外,你才能看清它是什么。如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天天陷在佛法里面,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只有走出佛法,再回头一看,噢!佛法原来是这样。

有一年,李更生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只变一两个字,把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改掉,就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让它的味道变完,意思变得恰恰相反。当时,李老师问,你们有没有本事来变一变?我就说:“好吧,您看我这样变如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识得庐山真面目,原来尽在我心中。”

本来就在我心中嘛!但是没有一番出入,你又怎么知道?所以在佛法上要能出能入,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佛法。这也是三祖大师讲的“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的道理。这样才是真正入于佛法。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二见不住,一般人守不了。为什么呢?害怕。特别是学佛很多年的人,对佛法有感情的人,让他把佛法丢下,确实很可怕,比要他命还痛苦。佛法丢了,还有什么呢?三祖给你说:“慎莫追寻”,妙就妙在这里。

我们之所以偷心不死,之所以在佛法上无所进展,不能焕然一新,恰恰就是在“追寻”这两个字上。学佛的人好追寻,总觉得老师那儿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传给我,总觉得上师那还有什么东西秘不示人。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就像德山老和尚说的一样:“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曾经有人问雪峰祖师,在德山祖师那里学到了什么?他回答说:“我当时是空手去,空手归。”这才是佛法的真谛!离开了这个,一切法都是幻法,一切法都是黄叶止啼之说。大家要把这个东西咬死,敢于咬断。

慎莫追寻,确实很艰难。大家都在追寻,特别是天天打坐,天天观想的人,你让他把这些丢了,三个月不去做不去想,那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可以说负担是很沉重的。这个沉重也是正常的,习惯了就对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让人懈怠下来,什么都不管了,从此退出佛法,金盆洗手了。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要让你更上一层楼,并不是说把佛法丢了,就从此不学不修了,不是。我们所要丢的,是思想观念中的佛法,是文字、形象上的佛法;要丢掉我们执著的那个似是而非的佛法。把它丢掉了,你才能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才能知道在骨子里至清至纯、至正至大的佛法是什么!修行者确实要有大丈夫的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金刚经》说:“佛所说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许多修行的人一辈子都在“佛所说法”里打转,没有进入“即非佛法”的境界。只有通过了“即非佛法”这一关,才算破参,才知道“是名佛法”的无上境界。

当年,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现在大家也想一想,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呢?我们自身不是佛就是法就是僧。六根六尘十八界,是不是法?苦、空、次第,是不是法?般若、华严、种种坛城、种种观想、种种手印,是不是法?这些都是法,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要把这些全部砍掉,之后再看剩下的“是什么人”?这个才是见宇宙法界的真如实相。马祖也厉害,回答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等你一口把长江水喝干,再给你说。大家留心,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要仅仅看到祖师们问答的语句,觉得他们好像活得很潇洒,也很自在,其实这些语句都是修行的命脉啊!

我们能够不与万法为侣吗?我们的举心动念全在万法之中,不入佛法就入魔法,要不就是世间法,处处都在法之中。法生法灭,法起法落,没有一刻不在法里面摸爬滚打,真正可怜。你能澡雪精神达到一法不生、一法不留、真如独脱的这么一种火候,这么一种精神吗?到那个时候你再看,你是什么?万法又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经常用马祖的这句话,用“一口吸进西江水”的精神来要求自己?西江水用来比喻人的意识流,如同临济大师圆寂的时候留下的一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沿流不止问如何?”——我们的生命之流、意识之流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六道轮回之中头出头没,沿流不止,思维也不止。但就是在这生命之流、意识之流,在无止息的流转之中,我们要明白“真照无边”的东西就在这里。我们的菩提,我们的真如,我们的佛性就在这里大放光明。这个“真照无边”的东西是离名离相的,是无名无相的,但在流动的过程中就有名有相了。

比如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在源头叫通天河,到了川藏边界是金沙江,到了四川叫川江,到了四川湖北之间叫三峡,到了湖北叫荆江,过了武汉叫扬子江,等等。它有这么多名称、这么多相啊!三峡有三峡的相,长江流过武汉、南京、上海又各有其相,各有各的味道。如此这般,你说长江是什么?

同理,你说说到底什么是佛法?难道密教显教各大门派,大乘、小乘等等就把佛法概括了吗?未必吧。拿佛的话来说:“我所说法,如恒河中一粒沙而已,未说之法犹如大千恒沙。”真如无穷无尽,佛说法四十九年太有限了。人类文明也就几千年的时光,但进入20世纪以来,历经知识大爆炸的100多年,其变化是多么惊人。再过一万年,人类文明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这是无穷无尽的。

凡夫们“现在”的容量很小,我们只有打破“现在”的局限和规范,把“现在”推向过去、未来,并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会知道自己的真如之大。真如是如此之大,它不仅可以一口吸进西江水,还可以把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物,一口吞进!在这个时候,你能否悟道?有心的人就会在这里悟道。

必须要过这一关

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并不是在嘴上说的,不是打广告做策划,它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我们能得到祖师语言的提持,就可以见真如自性,立刻明心见性,因为它是对种种次第法门的一种超越。

能不能就在我们现在的一念之中“吸尽西江水”?就在一念之中“不与万法为侣”?平时,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就要往这个地方靠。这就是祖师的向上全提,也就是向上提持。他就是要让我们突破在狭隘的次第法门之中摸爬滚打,让我们在次第法门之中,在生灭次第之中,一念顿超!

所以,大家要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如果在思维中不养成这种习惯,那我们永远离不开眼前的“地平线”,它会一直障碍我们的眼睛,哪怕你修法修得好了得,哪怕你神通变化的功夫都有了,都是很可怜的。如果我们学修的时候,念头经常在这方面做顿超的提持,回向反观自己: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我能不能够把万法一口吞尽?而且就在当下吞尽,不把它放到明天。你经常这样试,经常这样向上提持,那么就会找到感觉。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注意力没有放在这个事情上,也不敢把自己往这里放,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福报和智慧。其实,这个法哪里需要什么福报智慧?说迷说悟都说远了,只要你敢于如是行,就这个样子,一下子就过来了。

禅宗的法说简单就这么简单。我们能不能够如此?我不但要敢于如此,而且必须如此。一下子过来之后,自己哈哈大笑,你才知道什么是“不受天下老和尚的舌头所瞒”;才不会在学修佛法的时候继续上当受骗。所以“二见不住,慎莫追寻”,这些都是要命的话。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二见不住,慎莫追寻”,那么对不起,“是非”之心一来,你就会“纷然失心”。为什么?因为你不见本体,不见真如嘛。同时你又陷入是非之中,念起念落,随因缘而转,那你的学修就完了。今天,大家听冯老师讲“二见不住,慎莫追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明天,又遇一位金刚上师传给你一个法,回去磕十万个大头,再打坐、观想等等。这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冯老师讲的是说食不饱?会不会说禅宗轻飘飘的,太简单了?禅宗又不拜佛,又不打坐,又不念经,又不诵咒,什么都没有,是不是总觉得不像佛法了?

学佛法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要如法如仪地诵经礼佛;要上供下施,诸如此类。这当然是肯定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你看,禅门祖师都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想明心见性,就必须要过这一关!过了这一关就不是那个样子了。明心见性以后,你愿意供佛诵经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出家师父,每天上殿做功课,也都是自己的份内之事。此处大家要明白,如果不明白就会“纷然失心”,以至于我们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只见景象,不明本体,重新落入生生世世的恶性循环之中。

住山修行的本钱是什么

三祖大师说到这里之后,马上又说:“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些语言对于在庙子里呆久了的人来说,耳朵都听得起茧疤了。但你是不是有入心入骨的感觉?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呢?

什么是二?什么是一?我们已经多次说过,“二”是万法,“一”是念头尚未启动。念头的阀门打开了,万法就来了,二就有了,是非取舍、利害凡圣、前后左右、美丑善恶等等都来了,所以说“二由一有”。如果我们把念头的阀门一关,那么“二”也就没有了。有些寺庙里常坐禅堂的老参,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知道“二由一有”。但是,要做到“一亦莫守”就很艰难了。“一亦莫守”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的另一个版本,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说而已。

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心守着。马祖当年说“即心即佛”的时候,很多人坚信不疑,于是这个说那个说,大家都说“即心即佛”。但什么是即心即佛?再往深里问,许多人就不知所以了。马祖为了破除众人的执著,又说“非心非佛”,又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马祖又把自己以前说的话推翻。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执著于“即心即佛”,结果对什么是佛,还是找不到感觉。

大家都熟悉俱胝和尚一指禅的故事。俱胝和尚初住山时,一个人在草庵里修行。一天,一位比丘尼来到庵前,绕着俱胝和尚的茅棚转了三圈。俱胝和尚对这位比丘尼师父说:“师兄,把斗笠取了吧,这里又没有雨,又没有太阳,还戴着它干什么?”比丘尼师父说:“你说得出一句符合禅机的话,我就摘下斗笠。”这样一连问了三遍,俱胝竟一句也应对不上来。比丘尼见状告辞。俱胝和尚说:“天色晚了,这时候下山有虎狼,你还是先别下山,暂且在这儿住一宿吧。”谁知这位比丘尼不依不饶,说:“道得即住,道不得即走。”俱胝和尚仍无言以对。

现在五台山、终南山住茅棚的修行人很多,但你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未必知道。很多人也在闭关,你问他什么是佛法?他也未必知道。能闭关修行,其精神确实值得称赞,但要说如此修行是不是能真正明心见性?这个就谈不上了。古人有这么一句话:“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你得有本钱啊,没有本钱你能干什么呢?

这个俱胝和尚就没有本钱,要不怎么会留不住那个比丘尼呢?他这种行为对现代人来说,也许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在以前,特别是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修行人的戒律都守得很好,也就不会胡思乱想。

当时,俱胝和尚留不住比丘尼,心中大为感叹:“我空有男人的身形,却没有大丈夫的气慨,连女尼的问题都回答不出!”他觉得很惭愧,没有什么资格坐山修行,于是准备弃庵到各处游方,寻找善知识,找明眼人参学。当天晚上有天神给他托梦说:“你不要走,明天就有大乘菩萨来给你说法。”第二天,就在他打算下山的时候,来了一位天龙和尚。天龙和尚见他神色不定,问是何故?俱胝和尚便将昨天发生的尴尬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天龙听罢,没有说什么,只是竖起了一根指头。俱胝见状,陡然间大悟了。

不向如来行处行

自从见了天龙和尚之后,俱胝和尚坐在山上的名气就大了。后来经常有人来讨教:“老和尚,佛法是怎么一回事啊?”俱胝和尚总是竖起一根指头,于是俱胝“一指禅”就闻名天下了。

俱胝和尚门下有一童子,经常在旁边看师父举一指示众,觉得佛法也并不难。每当师父不在,有人来问法时,他也学着师父的样子,竖起一指。于是有人在俱胝和尚面前夸赞说,这童子也会佛法。俱胝和尚听后,有一天,袖子里暗暗藏了一把刀,问童子:“听说你也会佛法?”童子不无得意地应道:“是的,师父。”俱胝和尚接着问:“如何是佛?”童子竖起一指。俱胝和尚突然抽刀,不等小和尚反应,就把他那根指头削掉了。童子痛得大叫一声,往门外跑去。只听俱胝和尚唤了一声:“童子!”童子回首。俱胝追问:“如何是佛?”童子下意识地举起指头,一看,原先的那根手指不见了,顿时大悟。

当然,这只是一个公案,未必是真有其事。但这个公案很好,给人一种很好的启示。用这个公案来阐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是很到位的。我们总是认为有一个什么法,它是万法之源,是真如佛性。但是,这个你也不要守,若是天天陷到菩提里面,天天陷入般若里面,就既不是菩提,也不是般若了。所以,必须把这些东西全部甩出去。

比如我今天吃饭,总不能把饭一直放在胃里吧。这样久了不消化,还得吃药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消化吸收,没有新陈代谢嘛。吃进去的东西在胃里呆两个小时就够了,该跑到肠子里面去的就入了肠子,该变红血球的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的变白血球,那些杂质该排泄也会有相应的渠道排泄。佛法再好,一直把它装在脑子里食古不化,那也不行。所以必须“一亦莫守”,才能使我们真正潇洒自在起来。

要做到一亦莫守,非得有英雄气不行。如果没有英雄气,没有大丈夫气,如何能像同安禅师所说的“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那样去承担!哎呀,你居然敢不向如来行处行?你这些佛子佛孙是不是变成魔子魔孙了?不是!真正在这个方面有大眼界,有大手段的人,他非得这样做不可。这是祖师开示。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多好啊!“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个,就会把自己摆在一个很可怜的地位上,万劫与佛法无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