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日期:2022/3/22 16: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庄子也指月

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了这么一段话,可以拿来与三祖大师的《信心铭》合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很多学《庄子》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段话的厉害啊。“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已经把这个讲到了。天地万物已经与我为一,岂能有言乎?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而密不可分,没有天地哪里有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现现成成,因缘俱足的。

今天,我们大家因缘俱足,聚到一起来共同学修《信心铭》。有的人觉得这里讲的东西与他不相应,就不可能来;或是他这段工作忙,没有时间,因缘不俱足,今天也没有坐在这里。总之,凡有缘的今天都在这里了。当然,往远里说,大家今天能聚在一起的因缘很多。比如没有居士给我们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好的房子,不行;大家没有健康的身体,也不行;没有空气,我在这里说话谁也听不到;没有地球,我们也不可能坐在这里……所以各种因缘都应俱足,缺一不可。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也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你为什么生在中国没有生在美国?因为你的缘份在中国。你为什么生在成都没有生在北京、广州?因为你的因缘在这里。因缘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没有道理可讲。一个人的经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也是因缘俱足。你要说为什么,说得清楚吗?你要找原因,找得到吗?其实没有必要说清楚,也没有必要找原因。

一切俱足,万法俱足,我们大家现在能坐在一起,就是万法俱足。所以庄子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份儿上,就此打住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这里已无话可说了。

如果要说,“既已谓之一矣”,我们所说出来的“一”,那是语言文字上表达出来的东西,它与本身的东西往往是两回事。比如说,这张照片上的人是我,但这张照片又绝对不是我。但你说它不是我吗?它又不是别人,明明是我,大家都认得出来,照片上的那个人就是我嘛。所以,学修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及思维。

我们平时所说的理障、所知障,就是把“谓之一”和“一”搅合在一起了,把“指”和“月”搅合在一起了,认为“指”就是“月”。其实“指”不是“月”。月亮是月亮,“指”是一种标识,是指月的标识。所以说,理论是理论,尽管这个理论非常正确、绝对正确,但它还不是我们的真如本身。

这是贼都偷不走的东西

我们有了前面的认识,再看到“系念乖真”时就应该明白,哪怕你的“系念”是绝对的佛法,是百分之百的佛法,是上师灌顶传授的无上大法,都不是你的真如本身,都只是“指”,不是那个“月”。那个传给你的法毕竟是传给你的,就像是别人借给你的钱,不是你自己的,总有一天要还。真如本身必须是你自己能当下起用的,我们学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系念乖真,禅宗所谓的破参,就是要破这个,就是要在这个地方转身,在这个地方跟自己以前的所在告别。只有真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一切所知的、已知的、这样那样的影子全都化在自己身上,滴滴归宗,万法回归自我才行。在修行上非得这样不可。如果不这样就永远都落在二见之中。“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是“系念乖真”的注解,“系念乖真”是把“二由一有,一亦莫守”用在功夫上。前面是在理论上讲,但这个一定要用在功夫上。

我们在参禅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回归自己,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善知识们说的打成一片。把自己所知所解的东西和自己的身心性命打成一片,没有彼此,没有能所。当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最容易的过程。大道无易亦无难嘛,要敢于说入就入,说了就了。男子汉大丈夫脚一蹬——了!入!悟!就要敢于这个样子。这样悟入进来之后,修行起来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老实话,好多讲这个的,都没有讲到这样的份儿上。我不是在这里自夸,反正我这样说不为挣钱,也捞不到名,更不会有什么仪式,接多少供养。相反,好像是轻而易举就把这些说出来了,显得很低很贱。但是,这是贼都偷不走的东西!我把它摆在你们的面前,相应就相应,不相应就是不相应,得到得不到,都在你自己。

如何把自己的心扉打开,与道相应?或者说我的心扉打不开,自己把道走邪了,但我敢于承担,这也是道。学习《信心铭》要用心去体会,要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体会,调动全体八识来体会,才能进入。

系念乖真”后面一句是“昏沉不好”。两个句子之间好像隔了十万八千里。但大家在修定或观想的过程中,往往不是“系念”就是“昏沉”,这是两个必然的现象。要想清清明明地进入定境,历历孤明,牢而不失,不容易做到。严格来说,禅宗也不讲究这个。禅宗才不管你昏沉不昏沉,系念不系念。要入就入,你昏沉,真如不少半分;你不昏沉,非常精进,真如也不增加一点。真如就是这么怪,并不因你用功精进,真如就增加了,也并不因你杀人放火,真如就减少了。真如永远在这儿,动也没有动。

大道体宽啊!真如就在那里,关键是如何体认真如?如何自证真如?总的来说,昏沉肯定不好。如果我们明白了昏沉之中,真如并不因此而离远,也并不因此而少,我们实际上就不昏沉了。

不用你着半点力

有人问大慧宗杲禅师:“老和尚,我这人真笨呀,好多师兄参禅都有境界,我怎么参禅这么多年,一点境界都没有?我这个人是不是太笨了?”老和尚说:“你笨?你知道自己笨的那个心笨不笨呢?”你既然知道自己笨,那你就不笨了。就这么一句话,那个人就有所悟入。所以说,禅宗的法不需要花俏,它是当下的一种体验,当下的一种感受,说进去就进去了,不费吹灰之力。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因为有疏亲,所以有爱憎、有取舍。有疏亲、有爱憎、有取舍,那你就劳神了。如果你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就不劳神了。真正在心上放下了,何用疏亲?哪个法好、哪个法不好?哪个人好、哪个人不好?哪个寺好、哪个寺不好?没有分别了,万法平等,万法自住法位。天地自然运行,圣人自然取用,不需要你妄生分别。这样日子过起来多了然!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用功用得不好的人,就是劳神劳过了,用心用错了。所以禅宗的功夫不在用心上,不在用力上。着不得力,着力就错;若不着力,一切放下,就对了。

赵州门下有一位严阳尊者。他参赵州的时候,问赵州老和尚:“一物不将来时,怎么办呢?”——佛法学通泰了,定境也好了,已到了“一物不将来”的火候,完全是空空道人,一切都不执着了。他问这个时候怎么办?赵州老和尚看他一眼,说道:“放下着。”严阳尊者在禅史的记载中很神的,是玩老虎的,平常两只老虎给他当坐骑,神通广大。严阳尊者又问老和尚:“我既然是一物不将来,还放下个什么呢?”我是心也空了,事也空了,什么都空了,还放下什么呢?赵州说:“放不下,担起去。”严阳尊者言下大悟。这时才是真正地大彻大悟了!

原来,他背了一背篓的空。所以三祖说“不好劳神,何用疏亲”。在禅宗的世界里,不用你着半点力,也就是《心经》所说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确不需你作用着力,不需你做任何增减。难道真如还需要你把它垢净一番才是真如?而且你未必把它污染得到,真如是不会被染污的。所谓的污染,都是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净是念头来去,不净也是念头来去,它们来来去去与真如半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打破了这层,就叫破参。

下面一句又马上转了过来,“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很多人修行的时候,欲取一乘,好像进入佛法以后,对色身香味触法就开始厌恶了。其实没得什么好厌恶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尽管《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身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住,并不是说它没有,并不是说要让你厌恶眼耳鼻舌身意,讨厌色声香味触法,不是那个意思。

正是因为有六尘,才成就我们的菩提。六尘不恶,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万象就是六尘,六尘打开了,抖伸了就是万象。难道见道的人能把天地万物剿灭,能把六道轮回剿灭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勿恶六尘。以前,维摩精舍的袁焕仙老先生有首偈子,是这样写的:

功德烦恼铸成,为何欲断烦恼?

诸佛都具二严,拈一放一自扰。

况彼福祸皆空,遇空何悟何好?

达者头头显智,愚人处处颠倒。

这首偈子写得极其到位,美不胜收。如果大家有气慨,有英雄气,把它当成一杯美酒喝下去,喝得云里雾里的,那就有几分相应了。就怕这边是菩提,那边是烦恼,总是有此岸与彼岸之分,那就完了,永远过不去。

稳坐在般若船上

三祖大师说:“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这是过来人的境界,我们平时所说的悟后起修,离不开这一条。什么是一乘法?唯一一乘,唯一佛乘。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大圆镜智中可以说是归一了。一般说归一得体需要破参,破参即得一切智。

佛教讲深广二般若,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切智是深般若;一切智智、后得智是广般若。有的人是由深入广,有的人则是由广入深。这是依每个人的法缘不同而有所差别,并不是说非要从深再入广,非要先破参再习修万法。有的人就是由广入深的,他先学修万法,在六度般若法门中,在与自己相应的法缘之中学修某种法,然后在一定的因缘下破参。所以,学修佛法是不能一刀切的,要根据自己的因缘而定。

破参是绝大多数人要走的路。在奠定了佛教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精进地修持与自己相应的某种法,修到一定火候的时候,参话头也好,打禅七也好,克期取证的方法等,都是为了破参。有的人缘份比较好,先入了破参的路。但破参之后还是空空道人,还需学修万法。菩萨见道以后,正好学修万法。

破参与学修万法之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线。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知行关系是一样的。有的人是先行后知,有的人是先知后行,有的人是知行合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根据各人的情况,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非得先行后知,或者先知后行,或者知行合一,那是学者们的文字官司。在生活中你要纯粹地、干净地单走哪一条路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心就是一种实相,它有的时候是一种明了的思维状态,有时又是散乱的思维状态。人的思路往往是东一条路,西一条路;今天在天上,明天在地上,后天在水里头;有的时候在做梦,有的时候在闲耍;有时发气,有时动情;一会儿贪心起来了,一会儿妄想又来了。每个人脑子里都是东一下西一下的。

但是,如果你懂得用心,善于用心,哪怕你在打妄想的时候,都能警醒自己向上一提,往“道”这条路上引。这样的话,你破参也好,明心见性也好,就有了方便的入处。转烦恼为菩提离不开这个。

以前,本光法师教我们的时候说:“随所在处,建立学处。”即在任何生活环境,任何心理状态中,把一切心理活动,一切意识思维全部回归到道上。人的心理有时处于正见之中,有时又在打妄想。如果有谁说自己随时随处,百分之百地正念提起,一点闪失都没有,那是骗人的话,再大的善知识都要打妄想。但善知识之所以是善知识,是他能把妄想引到道上来,这个就是功夫了。就怕你打妄想的时候,跟着妄想跑,不知道回头,不知道觉照。建立学处就是要在这里建立学处。

建立学处之后,还需坚持这个学处,把这个学处稳定下来。如果这样的话,不论在任何场所,不论在顺境逆境当中,我们都是稳坐在般若船上,安然地渡过人生苦海,这是禅宗的妙用。

三祖开示的精妙之处

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打坐修观是必须的功课。但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中,大家都有工作,有些人还担任了单位的要职,如果一天24小时都在佛堂里参禅打坐,不去挣钱,不养家糊口,那是不可能的。第一,我们不是专职的传教人员,不是寺庙里的出家人;第二,我们也不是退休人员,不是家里有几亩地可以吃地租的这类人。我们还要养家糊口,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还要了结自己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修行呢?禅宗给了我们无上的方便。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六祖还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我们再来看“欲取一乘,勿恶六尘”,这是三祖开示的精妙之处,也是佛法的真谛所在。如果我们还恶六尘,害怕色声香味触法,回避色声香味触法,那我们就显得太脆弱了。尽管《金刚经》中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身香味触法生心”,但不住并不是逃避、害怕。

也许刚开始会有一个害怕、逃避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明白六尘与六根的关系,明白自心与六尘六根的关系。在这儿参破了,过来了,你就知道什么是“一乘”了。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一乘”啊!你在这里明白了它无有分别的一体相,明白了缘起性空的关系,你就破参了。破参之后,你就会觉得六尘已无可恶之处。六尘就是成道的资粮,成道的种子。六尘本来就是诸佛的法身,有什么值得可恶的呢?根本没有可恶的。所以我们真正破参见道以后,就会明白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在一合相之中,没有什么是不合理的,任何事物都在法海之中,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之中,都各就各位,自住法性,共同组建了佛菩萨的法海,共同组建了无尽的佛法及佛法体系。离开了烦恼哪里还有佛法?所以,若是真修实学,我们一定要明白“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并不是把“眼耳鼻舌身意”当成病看而舍弃它;同时,又不执着于“色身香味触法”,在不着与不恶之中找感觉。由因到果,直到因果不二,在这里面破参。

破参之后要归圆。到那个时候真正的佛法是圆顿大教啊!由顿归圆,由圆趋顿,我们要有这样的眼界和手法。如果没有这样的眼界和手法,那我们在学修上就有点蜗牛缓行的感觉了。方法问题在学修中非常重要。善知识之所以是善知识,禅宗之所以是禅宗,就是在方法上取胜。

禅宗的殊胜修行

在中国佛教史上,从汉代到两晋南北朝,尽管诸宗流行,实际上有修证的人并不多。有也不外乎是小乘禅法上的修证,都是在不了位之中,最多得罗汉果位。而像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的开宗一派的大师们,严格地说,他们是菩萨应世,未必是自修而成。也就是说,他们是大菩萨乘愿再来。

玄奘大师是译经累死的,以如今某些人所谓的标准衡量,他有证量吗?他忙得连打坐的时间都没有,禅定的功夫都没有,你敢说他有证量?但是,我们看他的智慧与慈悲,如果不是大乘菩萨乘愿再来,能有这样的智慧和慈悲吗?再说智者大师,他不但有证量,而且在菩萨的慧照上、慧觉上更是非凡的。天台宗的几位祖师都是大菩萨,来历非凡。

不管天台、华严、唯识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但作为佛教宗派来说,其教下在唐武宗灭佛以后,就基本上没有出色的祖师出现。在此之后的中国佛教史上,光辉灿烂的全部都是禅宗的祖师。那个时候并不是没有修唯识、天台、华严的,不但有而且很多。但他们都成了先生级的、教授级的、法师级的人物,你要说他已证得真如法性,修成菩萨,不敢恭维。真正能够明心见性,有证境的,那就是禅宗了。禅宗殊胜处在哪里?就在方法上。在隋唐纯熟的佛教理论基础上,禅宗在修行方法上有了质的突破,所以才形成了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禅宗的辉煌。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这句话本身就是方法上的突破。祖师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是不敢说这种话的。学佛的人还要亲近六尘?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啊!只有禅宗把这种说法作为一种正面教育,正面开示提出来。佛经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生怕烦恼把我们缠住了。但这里告诉你勿恶六尘,甚至还可以去亲近亲近六尘,而且是“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只有在这里过了关,六尘拿你没办法了,这时候心能转境,而不是心被境转了,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六祖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你真正明心见性,六尘不恶了,见到仇人都能以亲人相待。这个是古来真正见道、行道的人才有的感觉,甚至包括基督教中的一些修行人,都能找到这种味道。

我们平时的喜怒好恶,都是被动的喜怒好恶,没有把它们归到道上来。朋友就是朋友,敌人就是敌人,冤家就是冤家,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冤亲平等的法乐。如果真正体会到了冤亲平等,万法平等,我们才会有“六尘不恶”的感觉,才能“还同正觉”,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真正具有佛菩萨的胸怀,真正具备佛菩萨的慈悲。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真如状态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对六尘也好,对六根也好,对六识也好,我们面对自己的心,面对外境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应该如何作为呢?智者无为,即是随缘尽性,尽性随缘。

以前,袁焕仙老先生经常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他是把因和果、凡和圣等等二法,都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了。无所谓作,无所谓不作;无所谓有为,无所谓无为。其实《金刚经》已经把这些道理说得很通透了,“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金刚三句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圆觉经》里也如是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圭峰大师对此评说道:“此为妄心顿证,又名妄心如觉。”像这样的境界,完全是由华严到禅宗,都是一脉相通的。

我们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平时面对自己的内心外境,我们应该有一种把握,有一种感觉,体会一种从被动到主动,然后再到被动的潇洒自如的过程。其实,我们对境起心的同时,也可以说对境不起心。我们经常处于起心与不起心、动念与不动念之间的状态。比如说,这里我们已经来了很多次,但你能把屋子里的摆设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吗?我可能说得出来一部分,面对我的桌子、烟缸、电视机等等,我说得出来。至于墙上有几盏灯,屏风后面有什么东西,我就不知道了。面对来听课的人,有些人我要起心,为什么呢?因为和他们很熟悉,一见面就会起心。其他一些不熟悉的人,来来去去连名字都不知道,晃一眼,过一会儿就忘了。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处于起心与不起心,动念和不动念之中。我们走在繁华的春熙路上,来来往往、千千万万的人,你难道每个人都去握一下手,打一声招呼?如果遇到你的好朋友,那感觉就来了,一下子就起心动念了。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们经常会处于一种真如的状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状态。但是,我们的这种状态是很被动的。

如果我们能在大是大非上、大风大浪中,处于既起心又不起心,既分别又无分别的了然状态,那就十分了得了。对我们来说,出现这种状态的机会太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真如自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它辛辛苦苦地侍候了你这么几十年,让你喜让你乐,让你忧让你愁,但你确实不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既然“这个”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生死轮回你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们真正得了心的体用,也就是说见到了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对自己、对周边的环境、对人生宇宙,就有一种“哎呀,闹了半天,如是而已”的感觉。这是一种由衷感叹和自在潇洒的感觉。到了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什么是智者无为,再看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你才会觉得都是愚人自缚啊!

很多佛教徒看到还没有学佛的人,往往会生出这样的慈悲心:愚者自缚啊!他们怎么连佛都不信啊?这么殊胜,这么舒服的佛法,他们怎么就不来学呢?我们劝人学佛,个个都是巴心巴肝的,很动人很感人。但是没有办法,人们就是愚人自缚。人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束缚着不得解脱。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其它事他都想得开、放得下,但唯有一件事就把他缚住了,就让他麻烦到家,痛苦到极点了。

有些愚人自缚者是浑然不觉,而更多的人是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改不了。既然知道自己有毛病,却屡教不改,这是不是愚人呢?真正的智者,他不会用绳子把自己捆住,他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总之,像孙悟空一样潇洒自在。

折叶飞花皆利器

我们回头再看“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的境界。其实,我们从很多祖师公案中也都看了这种境界。有一次,云门祖师讲开示的时候,说了一句:“十五日以前即不问,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 他让徒弟们下转语,可所有的徒弟没有一个敢开腔的。他只好自己接了一句话:“唉呀,日日是好日呀。”写《禅宗无门关》的无门老和尚,曾作过一首诗,大家都很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个就是潇洒自在、六尘不恶的感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个就是六尘。但是这个六尘呢,因为禅者“无闲事在心”,所以它不讨厌,很舒服,很安逸。一般人很容易陷入风花雪月之中,心生种种情绪,心生种种烦恼。但是一个智者、一个禅者,却能于六尘之中,获得法身愉悦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善于在心地之中养喜神,养法乐。如果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不能把自己的法乐养起来,每天就像欠了别人的钱,拿不出来,惶惶然地过日子,那只能说明你学修的路子走错了。如果你能够真正把一切放下,每天都有欢喜心,日子过得舒服顺畅,才真正像个学佛的人。

观自在菩萨,为什么要观自在?其实菩萨本身就是自在的,还观什么?观都是多余的,是说给我们凡夫听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自在、智慧上下功夫。每天一早起来,眼睛睁开就问自己:“我今日自在否?此时自在否?”也就是用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暗示自己:我今天要快乐!

去年,有个太太俱乐部请我去给她们讲课。这些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都有太多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我给她们讲儒家的“三从四德”。当然了,现代社会讲“三从”显得太迂腐了,我就重点讲了“四德”。我当然不是按照宋儒的“四德”那么机械地讲,而是联系现实讲得很活泛,讲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要开窍了。我说,一个女人,首先你自己要驭己有术,要得自在。自己得自在了,才可能驭夫有术。如果一个女人驭己无术,那一定也是驭夫无术,驭儿也就无术。

如果展开了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中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还有很大。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人事,就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了。用得好,就像金庸小说中所写的,“折叶飞花”都是利器,都能取人性命于无形。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这样的本事。如果说学了佛法,又说自己明心见性的人,做起事来还这里有障碍,那里也有障碍,像东郭先生一样迂腐,那你所说的开悟就要打个问号了。如果一边说自己神通广大,一边还上当受骗,连世间法都踩不透,你说自己明心见性了,有谁会信服你?

六尘很可爱

当年,很多人在离欲老和尚跟前问法,随便你怎么问,怎么说,老和尚都说:“你们说的都是分别知见啊,佛法不是这个道理。”当时,我就问老和尚:“我们对佛法的种种认识都是众生见,那么,凡圣之间的这条鸿沟怎么过得去呢?”我们念头一冒就是妄想,那什么是不妄想?怎样跨过凡圣之间的鸿沟?

当时,老和尚的大徒弟韩真先生说:“你们不要在这儿乱说,有成就的人都是童子出家的。你们这些人怎么能这样提问题呢?”平时他们对老和尚是很恭敬的,话也不敢多说,问也不敢多问的。当时,我也没有管那么多,就说:“释迦牟尼佛也不是童子出家,他还是有老婆孩子以后才出家的。”老和尚一听就笑了,说:“你晓得了就晓得了。”总之,他不会跟你多说什么,说也说不清楚,真是不可说,不可说。但你说“不可说”,佛经里面又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与佛菩萨之间的这条鸿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把这条鸿沟消除?实际上《信心铭》全部在给你谈这个问题。鸿沟有没有?有。但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关键是你敢不敢把这个承担下来。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众生之所以是众生,他一定认为六尘可恶,世间很可恶,烦恼很可恶。你真正见道以后,六尘很可爱,众生也很可爱啊。佛见了众生欢喜得很,佛不会把众生一巴掌打到阴山里面去,因为众生是他的衣食父母,是他的法身父母啊!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法了。所以“六尘不恶”,六尘很可爱。眼耳鼻舌可爱,色身香味可爱,若想成正觉,这些全都是法药啊。

什么是佛法?众生是佛法的种子,众生是诸佛的种子,烦恼是菩提的种子。烦恼和菩提不隔一分不隔一线。什么时候你觉得“六尘不恶”了,你就成道了。你觉得六尘可恶,你还讨厌六尘,害怕烦恼,那你还是众生,还有此岸、彼岸之分。如果没有这个界线,说没有就没有了,所有障碍都在一念之中转过来,烦恼就是菩提了。若是转不过来,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最终的结果是菩提也变成烦恼了。所以佛经里面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不二故。”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我们要敢于在这个地方承担,这个也是在功夫上谈。六尘恶不恶,与自己的境遇有关系。关键是你能不能转境。顺境的时候怎么过?逆境的时候怎么过?作为在世间生活的人,在顺境之中要谨防栽跟头,走下坡路,要学点“持盈保泰”之术,使自己稳住。繁荣昌盛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对立面看清,免得一脚踩虚了。

现在当老板、当官的犯事的很多,这个上法院了,那个判死刑了。案发之前一个个不得了,了不得,又有钱又有权,一天到晚日子不知道怎么过了。在困境中的人呢?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要敢于奋斗,敢于争取自己的未来。所以说,顺境要逆过,逆境要顺过,你能把这个心境转过来,不说你成菩萨,也起码是智者,是贤人了。如果有了钱,尾巴翘了,有了权,鼻孔朝天了,那离危险的境地也就不远了。处在逆境之中也没有必要每天垂头丧气、阴阴暗暗的,要善于养和气、养喜神,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是基本功夫。社会生活中都需要这种功夫,何况学修佛法的人。

对学佛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如果连这点转境的功夫都没有,转心的功夫都没有,那我们所学的佛法都学到哪里去了?满嘴的般若波罗密,结果做出的事跟蠢猪差不多。在云门寺的时候,经常听佛源老和尚骂人:“蠢啊,比猪还蠢!”

实际上我们并不蠢,就看能不能转过来。一个人要善于看对立面,要善于转化。知道转的人,他就与缘相应了,不会受某种局限,而显得活泼灵动。所以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真正的智者他是稳坐于无为的。

禅师们都会太极推手

什么是无为?不违反自然,不违背规律,不违背规矩,顺规矩而行,就是无为。所以,无为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那样,好像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事情都不管。不要去破坏规矩,不要去破坏因缘,不要去破坏因果。任性随缘,随缘任性就是无为。如果把无为理解为百不思,百不想,什么事情都不做,连吃饭的钱都不去找,那就很麻烦了,对自己的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碍。

“智者无为”,这个无为是对应有为而说的。有为与无为实际上是不二的,只有无为才可能无不为。所以说,顺应规律、顺应因果、顺应世间常理、顺应天地良心,总之顺应了这一切,你才能真正地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你性格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在哪里?你要舍己所长,就己所短,想有为一番,那样不行。只有你顺着自己的长处,顺着自己的因缘走,借力打力,才会四两拨千斤,于事业上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在哲学上有种种讲法;在道家的学术上,特别是在王霸之术上,也有种种的讲法。当然,这个话题不是我们主要讲的内容。智者无为,用于世间法该如何讲?在出世间法上又怎么讲?这些都应各有专题,这留到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交流。

智者有智者的气象,智者的对立面是愚人,愚人往往自缚。自己把自己拴起来的人和事太多了,这个大家都深有体会。有些人在“有”上把自己拴起来;有的人用“无”把自己拴起来;有的人用成见把自己拴住;有的人则用各种理论把自己拴起来。过来人看着我们把自己拴起来,就像大人看小孩子犯错误一样,很可怜,也很可笑。但我们往往像小孩子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众生犯错误,我们众生意识不到,佛菩萨看着觉得可怜可笑。到底是什么把你捆缚起来了呢?

四祖见三祖,来向三祖求解脱之法。他一见老和尚就说:“唉呀,老和尚,你度度我嘛。”三祖说:“你求什么呢?”四祖说:“我要求解脱之法。”三祖问:“什么把你拴住了?”四祖想,是啊,什么把我拴住了?没有什么把我拴住啊。就这么念头一转,四祖就大彻大悟了。我刚才说了,我们要经常在自己心里找“无碍”。你内心有碍还是无碍?如果有碍,那个障碍又是什么?

有一参禅的人见到药山祖师说:“老和尚,请你给我传一点佛法,我弄不明白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请你老人家开示一下。”老和尚说:“你不明白是你不明白,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说这个事情搞不懂,那是你搞不懂。你搞不懂,你去搞懂就对了,别人拿你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你说这个事情疑惑不解,那是你疑惑,我又不疑惑,跟我有什么关系?祖师的语言非常干净,祖师接人也没有过多的名堂,他把事情全部推给你。

你不知道什么是三座大山吗?那好,你去背一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是烦恼?那也好办,去烦恼一下就知道了。你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吗?那就去菩提一下嘛,等等。所以很多祖师带徒弟,他并不是什么都教给你。祖师们都会太极推手的这一套。以前有个徒弟问师父:“有人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我该怎么回答呢?”师父反问他:“如果你当了大和尚,你的徒弟也这样问你,你该怎么回答啊?”

所以,禅宗不会给你说现成的答案。师父说的是师父的,又不是你的。我是亿万富翁,钱在这儿,我不会拿给你用。你要用,你得自己去挣。你该怎么回答?师父完全让你去调动自己的般若、自己的菩提。所以,我们在学修的时候,就一定要把这个立场认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