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上(141-160)


   日期:2022/3/29 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41)

  问:“思忆不及处,如何?”师云:“过这边来。”云:“过这边来,即是及处。如何是思不及处?”师竖起手云:“你唤作什么?”云:“唤作手,和尚唤作什么?”师云:“百种名字,我亦道。”云:“不及和尚百种名字,且唤什么?”师云:“与么即你思忆不及处。”僧礼拜。师云:“教你思忆得及者。”云:“如何是?”师云:“释迦教、祖师教,是你师。”云:“祖与佛,古人道了也,如何是思忆不及处?”师再举指云:“唤作什么?”僧良久。师云:“何不当头道著,更疑什么!”

  赵州这里,端的是老婆心切。药山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药山云:“思量个不思量的。”问:“不思量的如何思量?”药山云:“非思量。”

  仰山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由此可见,这“思忆不及处”实乃参悟修证之紧要处也。平昔若不于此下硬功夫,哪有资格入祖师之室。

  这僧亦是老参,故有此问,赵州召之:“过这边来。”人们见色闻声,举手投足,原无须思忆。闻召而至,原不及思忆。但那僧识性特强,亦在此妄生分别,云:“过这边来,即是及处。如何是思不及处?”赵州一伎不成,又施一伎,故有竖手之问。那僧却也能申强辞:“唤作手”,反问赵州唤作什么。赵州小露风光,云:“百种名字,我亦道。”马祖曾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故于事相可是可非,可增可减,可语可默。那僧再逞舌辩,云:“不及和尚百种名字,且唤什么?”此已回到问话的原处,所以赵州云:“与么即你思忆不及处。”那僧于此已无法再辩,故心服而礼拜。

  赵州恐他落在死水里,又云:“教你思忆得及者。”那僧问:“如何是?”赵州云:“释迦教、祖师教,是你师。”那僧于死水中尚不肯出来,云:“祖与佛,古人道了也,如何是思忆不及处?”赵州于是再举指云:“唤作什么?”此非手,亦非非手。那僧一时不知应如何下语,故拟议良久。赵州喝云:“何不当头道著,更疑什么!”

  思忆所及处,念头之来去而已。思不及处,一念未萌之处也。一念未萌之处,乃百念之根基,万法之源底。于此,可思邪,不可思邪?

  (142)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老僧耳背,高声问。”僧再问,师云:“你问我家风,我却识你家风。”

  下对上曰参请,上对下曰教授,相若者,方可相互勘验,此宾主间之礼数也。那僧原无入头处,却来赵州探查“家风”。赵州倚老卖老,那僧就落入彀中。故赵州云:“你问我家风,我却识你家风。”此处宾主历然。

  云门参疏山,疏山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云门云:“请和尚高声问。”山便高声问。云门云:“和尚早朝吃粥了么?”疏山云:“怎么生不吃粥?”云门云:“乱叫唤作么!”疏山乃洞山下尊宿,后对云门助益极大。云门施出赵州手段,当时却使老疏山落在下风,于此可见赵州不可思议处。

  (143)

  问:“万境俱起时如何?”师云:“万境俱起。”云:“一问一答是起,如何是不起?”师云:“禅床是不起的。”僧才礼拜次,师云:“记得问答?”云:“记得。”师云:“试举看。”僧拟举,师问。

  此则公案之末,疑有丢失之句,可循其脉识之。赵州禅风,立于沩仰、临济、曹洞三家之后,而在云门、法眼之前,故对云门法眼二家之宗风,有明显的影响。入宋以后,对临济、云门、曹洞的影响,则更胜当时。

  万境俱起时自然是万境俱起,答在问处,法眼常用此机,收功甚伟。那僧不识玄机,只得继续循语脉而问“不起”。赵州云:“禅床是不起的。”那僧似有所悟,便礼拜。赵州未容他拜毕,问他记得问答否?那僧云:“记得”。赵州云:“试举看”,僧拟举。“记得”、“拟举”,皆为境起,而非“不起”。若能于“起”时“不起”,“不起”时“起”,那僧则不负赵州。“师问”后不知去向,读者也只好向起与不起之间去“参”了。

  (144)

  问:“如何是目前佛?”师云:“殿里的。”云:“这个是相貌佛,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云:“即心犹是限量,如何是佛?”师云:“无心是。”学云:“有心、无心,还许学人拣也无?”师云:“有心、无心总被你拣了也,更教老僧道什么即得!”

  “殿里的”,与“柏树子”、“干屎橛”、“麻三斤”等,均是唐五代时,祖师们截断众流时所用的名句。问者虽被截断思虑,但因解心太重,刹那后又生。故那僧云:“这个是相貌佛,如何是佛?”端的蹉过了也。赵州只好与他周旋,先“即心是”,再“无心是”。那僧徜徉其间,取舍不下,故问:“有心、无心,还许学人拣也无?”赵州终施杀手:“有心、无心总被你拣了也,更教老僧道什么即得!”——于此之处,更不可思议,会么!于此公案,雪堂道行禅师有颂云:

  不立孤危机本峻,
  赵州老子玉无瑕。
  当头指出殿里的,
  划尽茫茫眼里花。
  月林师观禅师亦有颂云:
  如何是佛殿里的,
  世出世间难可比。
  万国同歌河海清,
  稽首礼拜原是你。

  (145)

  问:“远远投师,未审家风如何?”师云:“不说似人。”学云:“为什么不说似人?”师云:“是我家风。”学云:“和尚既不说似人,争奈四海来投?”师云:“你是海,我不是海。”学云:“未审海内事如何?”师云:“老僧钓得一个。”

  宗师接人,只是直指“这个”,赵州“不说似人”,“是我家风”,已将风光泄尽。“你是海,我不是海”更见赵州骨气和卓然不群之精神,端的令人神往。“钓得一个”,自去消受,与他人全无交涉。欲识赵州家风么,只这是!

  (146)

  问:“祖佛近不得的是什么人?”师云:“不是祖佛。”学云:“争奈近不得何?”师云:“向你道不是祖佛,不是众生,不是物,得么?”学云:“是什么?”师云:“若有名字,即是祖佛、众生也。”学云:“不可只与么去也。”师云:“卒未与你去在!”

  欲入宗门,道难即易,道易即难,赵州说了也。众生之为众生,就在放不下这分别思虑,非凡即圣,非心即物,非无即有,总在其中穿凿,奈何!赵州权实遮表四法用尽,那僧尚云:“不可只与么去也!”赵州何尝让他“与么去”,“卒未与你去在”,真是“过尽千帆都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147)

  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狐狼野干是。”

  野干,即射干,古代传说中一似狐之兽,善爬树。赵州以“狐狼野干”等兽答平常心问,于平常中有透出狰狞,用意何在?总莫似东郭先生去也。

  (148)

  问:“作何方便,即得闻于未闻?”师云:“未闻且置,你曾闻个什么来?”

  得闻,非现量,即比量;未闻,则是现量与比量未起之处。现量、比量,均可在念头中现行;未闻,则念头中无踪无迹也。赵州云:“未闻且置,你曾闻个什么来?”“闻于未闻”,唯此径也,唯此一方便也。舍闻,何“未闻”之有?明了方向,便无迷途。

  (149)

  问:“承教有言,随色摩尼珠,如何是本色?”师召僧名,僧应诺。师云:“过这边来!”僧便过,又问:“如何是本色?”师云:“且随色走。”

  摩尼珠即如意珠,能随人意之求而皆满足之。是珠极净无色,而能随色现色,故又名随色摩尼珠。那僧问:“本色”,乃问真如也。赵州呼其名,僧不省。赵州又唤他“过这边来”,他亦不省,再致“本色”之问。赵州只好摇头,云:“且随色去”。那僧全为境所转,不知转境,欲求“本色”,难矣。

  南阳忠国师当年“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侍者乃耽原禅师,于“唤”中悟道。香林澄远居云门十八年,为侍者,云门平常只唤“远侍者”,香林应诺。云门云:“是什么?”香林当时也是呈见解,弄精神,终不相契。一日忽云:“我会也!”此祖师用处,于千呼万唤之中,将出“本色”——本来面目、真如让学人自去体认。只是这问赵州之僧,当时尚不识入处。

  (150)

  问:“平常心的人,还受教化也无?”师云:“我不历他门户。”学云:“与么则莫沉却那边人么?”师云:“大好平常心。”

  拿到文凭,毕了业,还再复受其学么?吃饭饱肚,还受食么?“我不历他门户”,赵州此语一出,原可天下太平。可那僧计较分别心不死,又问:“与么则莫沉却那边人么?”故赵州讥云:“大好平常心。”不知平常心为何物之人,真可惜了平常心这话头。

  (151)

  问:“如何是学人保任的物?”师云:“尽未来际拣不出。”

  需保任者,非物也。既明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需保任者,如是而已,非关物事。故赵州云:“尽未来际拣不出”——若能拣出,何堪保任!

  (152)

  问:“如何是大修行的人?”师云:“寺里纲维是。”

  纲者总纲,维者四维,纲维合称,法度也。“如何是大修行的人?” “寺里纲维是”,赵州此答,足可上碑。唯有大修行的人,方可为教建立法度。然赵州意不尽于此,实为向上之提持,纲维又从何而来?从大修行人来。何为大修行人?周遭是问,妙不可言。

  (153)

  问:“学人才到,总不知门户头事,如何?”师云:“上座名什么?”学云:“惠南。”师云:“大好不知。”

  “门户头事”,即门径也。能与一呼一唤中让人得门径而入,且当下知归,非眼明手快之祖师,孰能当之?

  (154)

  问:“学人欲学,又谤于和尚;如何得不谤去?”师云:“你名什么?”学云:“道皎。”师云:“静处去,这米囤子。”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宗师设教,多承此而发。马祖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南泉赵州,亦曾多宣此义。那僧知于此,故绕个弯子问“不修之法”。赵州引蛇出洞,又识他心机之闹,故云:“静处去,这米囤子。”米囤子者,虽积而无用也。

  (155)

  问:“如何是和尚大意?”师云:“无大无小。”学云:“莫便是和尚大意么?”师云:“若有纤毫,万劫不如。”

  学者闹心不除,总如葛藤,才附着便加缠绕。这僧来问赵州大意,赵州答了“无大无小”,何须再申“莫便是”之问。惹得赵州恨恨地说:“若有纤毫,万劫不如。”——有纤毫情见,万劫见真如不得。觅“大意”者,于此当省。

  (156)

  问:“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什么人语?”师云:“出来便死。”

  有祖师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闻此语已,即应反观自照,息其闹心,以体涅槃之境。这僧不知反照,反以此语来问赵州“是什么人语?”买椟还珠之徒,故赵州斥之。欲究大道,动念即乖,拟心便错。“出来便死”,则更落其后矣。

  (157)

  问:“不是佛,不是物,不是众生。这个是断语,如何是不断语?”师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断语者,断见之语也。那僧敢疑祖师之言而斥为断语,亦见其胆识。非此即彼,既信不过非心非佛,那就还他个即心即佛。于此可见赵州全不在言辩上作手脚,善与来者“随波逐浪”。

  (158)

  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云:“老僧自小出家,不曾眼花。”学云:“和尚还为人也无?”师云:“愿你长见毗卢圆相。”

  毗卢圆相,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之法身也。禅宗祖师常云“踏毗卢顶上行”,是超佛越祖之提持也。又,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密教之本尊也。那僧来问其“圆相”,已非是禅僧来由。赵州不与其语玄说妙,而据本分老实而言:“老僧自小出家,不曾眼花。”伟哉赵州,于此当鼓腹而歌!学佛者落神异怪诞之歧途者不少,不知大道原无此等光境误人。赵州古佛若欲诓人,借此等话题足以驱使天下。所以不语者,固持于八正道也,固持于本分也。虽然,毗卢圆相即毗卢圆相,为修行者之归宿,故赵州亦祝之:“愿你长见毗卢圆相。”于此可见赵州接人之度数与分寸。

  (159)

  问:“佛祖在日,佛祖相传;佛祖灭后,什么人传?”师云:“古今总是老僧分上。”学云:“未审传个什么?”师云:“个个总属生死。”云:“不可埋却祖师也。”师云:“传个什么?”

  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学佛之人,谁不明此道理。但明理非实信真解,于行于证,更是被滞在此岸,这僧故有“在”、“灭”与“传”的种种差别见。对此种差别,赵州以“古今总是老僧分上”而一口吞尽。那僧再问“传个什么?”赵州云:“个个总属生死。”是佛也有涅槃,祖也有圆寂,众生有生死。大道就运行其中,佛祖亦以此示法、传法。但众生总信不过,以为生死之外别有大道,“不可埋却祖师也”,即为一例。赵州云:“传个什么?”留与众生各自去参、各自了断去吧!

  (160)

  问:“凡圣俱尽时如何?”师云:“愿你作大德,老僧是障佛祖汉。”

  若“凡圣俱尽”,则无“如何”之问;有“如何”之问,则“凡圣未尽”,而有“凡圣”之见。“愿你作大德”——成圣,“老僧是障佛祖汉”——为凡。赵州与南泉“水牯牛”一脉相承,是以真“凡圣俱尽”的风范示人,做到了入火不烧、入水不溺的境界。若常人,则畏此水火而不敢入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