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上(161-180)


   日期:2022/3/29 12: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61)

  问:“远闻赵州,到来为什么不见?”师云:“老僧罪过。”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信或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赵州以平常心接人,平生不弄奇玩巧,亦不摆阔显贵,故无“道相”示人。

  此僧是亲见赵州,不见赵州?德山参龙潭,至法堂云:“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引身云:“子亲到龙潭。”德山遂栖止焉。赵州云:“老僧罪过”,“过”在什么处?

  (162)

  问:“朗月当空,未审室中事如何?”师云:“老僧自出家,不曾做活计。”学云:“与么即和尚不为今时也。”师云:“自疾不能救,焉能救得诸人疾。”学云:“争奈学人无依何!”师云:“依即踏着地,不依即一任东西。”

  赵州为人真切处,令人感动不已。这僧是实修者,所问在功夫要紧之处。有的学人,明体后不知如何起用,则惑于起用也。赵州自不负他,云:“老僧自出家,不曾做活计。”是平生用处,和盘托出。

  僧问百丈:“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百丈云:“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佛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为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百丈以理开示,赵州以行示范,若得正信,自有好消息。

  那僧尚未有省,旋问:“与么即和尚不为今时也。”赵州云:“自疾不能救,焉能救得诸人疾。”法不归己,则为无用,能自救者,方能救人,此赵州为人处也。那僧依然不省,悲泣云:“争奈学人无依何!”禅宗之道,在于“自修、自行、自成佛道”,那僧舍己外求,已与禅道不相应。但赵州慈悲,又为之说出两句惊天动地的法语:“依即踏着地,不依即一任东西。”若未见道,依与不依是两头语;若真见道,两边三际断,十方三世一切无碍,依与不依,皆为多语。“踏着地”、“任东西”,这事事无碍之境界,唯赵州可当之。

  佛果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侍五祖法演于一亭上夜话。及归灯已灭,法演于暗中云:“各人下一转语。”佛鉴云:“彩凤舞丹霄。”佛眼云:“铁蛇横古路。”佛果云:“看脚下。”法演云:“灭吾宗者,乃克勤耳。”此为北宋末,杨歧四大师之佳话。“彩凤舞丹霄”者,一任东西也;“铁蛇横古路”者,踏着地也;“看脚下”,入地三尺也。此公案可为赵州注脚。

  (163)

  问:“在心心不测时如何?”师云:“测阿谁?”学云:“测自己。”师云:“无两个。”

  阿弥陀佛!真是“赵州眼光,烁破天下!”“在心心不测时如何?”加上“如何”,则画蛇添足,怎逃得过赵州法眼,若在他师,或得印可去也。“测阿谁?”赵州于此,翻起波澜。“测自己”,则尾巴已露,赵州据实告之“无两个”。

  《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为其二也。《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僧“测自己”,虽是实修,却落入次第禅门中。而赵州这里,唯有顿法与人。

  (164)

  问:“不见边表时如何?”师指净瓶云:“是什么?”学云:“净瓶。”师云:“大好不见边表。”

  《信心铭》云:“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此为对真如诸多描述之一。若实证此,原无须问人。赵州指净瓶问:“是什么?”那僧果然落入彀中,云:“净瓶”。既是净瓶,即有“边表”。此为涉知见者戒,更为仅知颂名言者戒。

  百丈因司马头陀选沩山住持,因云:“若能对众下得一出格语,当与住持。”遂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华林觉云:“不可唤作木揬子也。”百丈乃问灵祐,灵祐踢翻净瓶便出去。百丈笑曰:“首座(华林觉为百丈首座)输却一座山子也。”那僧若能如沩山和尚踢翻净瓶,或可当“不见边表”。

  (165)

  问:“如何是归根?”师云:“拟即差。”

  《信心铭》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老子亦云:“归根曰静”。归根即是回归本元,回归于道,亦名得体。赵州云:“拟即差”,此何谓也?拟心则为念之动,摄念方为归根之门径。故凡有所拟,皆念之浮动,非归根也。

  (166)

  问:“不离言句,如何得独脱?”师云:“离言句是独脱。”学云:“适来无人教某甲来。”师云:“因什么到此?”学云:“和尚何不拣出?”师云:“我早个拣了也。”

  当年圆悟对大慧云:“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大慧宗杲因之日后大悟。

  “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乃悟后之事,悟前万莫以此自居。既未能“独脱”,常因其“不离言句”也。要“独脱”,必须“离言句”。须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为虚语。故赵州云:“离言句是独脱。”

  那僧原有入处,为表自己已入“无宾主”之境,故云:“适来无人教某甲来。”赵州拶云:“因什么到此?”那僧却要堪验赵州,云:“和尚何不拣出?”赵州云:“我早个拣了也。”虽无宾主,而宾主历然。无此回互,则落死水中矣。

  (167)

  问:“非心不即智,请和尚一句。”师云:“老僧落你后。”

  唯心能知,故有智;离心无知,故失智。“非心不即智”,这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那僧请赵州道出,如使哑子说话一般,人怎生道得出?赵州身经百战,自不会为他难倒。“老僧落你后”,是有心,是无心?是有智,是无智?生铁棒一般,让那僧嚼着……。

  (168)

  问:“如何是毕竟?”师云:“毕竟。”学云:“哪个毕竟是?”师云:“老僧是毕竟,你不解问者话。”学云:“不是不问。”师云:“毕竟在什么处?”

  韶国师参法眼,有僧问云:“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源一滴水。”那僧惘然而退,韶国师在侧,豁然开悟。此法眼宗风,是承袭赵州乎?

  但赵州与那僧之问答,却波澜叠起。僧问如何是毕竟,赵州答之以毕竟。那僧又问:“哪个毕竟是?”毕竟者,物之尽极也,万法之源也,非言语所能到,非思虑所能及。赵州以“毕竟”答其毕竟之问,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当下契之则可。那僧再问,已非毕竟矣,故赵州坦然云:“老僧是毕竟”—你是不知如何问话的人啊!那僧强辞云:“不是不问。”赵州拶云:“毕竟在什么处!”那僧不在言外体究,老在语句里穿凿,真是误了此段因缘。

  (169)

  问:“不挂寸丝时如何?”师云:“不挂什么?”学云:“不挂寸丝。”师云:“大好不挂寸丝?”

  不挂寸丝者,喻一念不生也。有“如何”之问,早已非“不挂”,故赵州询之“不挂什么?”那僧不识赵州之机陷,云:“不挂寸丝”。故赵州嘲讽云:“大好不挂寸丝。”

  僧问云门:“不起一念,有过无过?”云门云:“须弥山。”这僧之问,其过一目了然。两则公案互勘,更明赵州之用处。

  (170)

  问:“如救头燃的人如何?”师云:“便学。”学云:“什么处?”师云:“莫占他位次。”

  生死事大,欲了此事,万莫懒散,须有“救头燃”之紧迫感才行,须立即办了才行。赵州答那僧云:“便学”,学“救头燃”之行动也。那僧又问:“什么处?”当下修行之紧要处何在?此问极佳,善问之也。赵州云:“莫占他位次”。非赵州不能出此语。“救头燃”时,那容思虑,如手及火,立即缩回,无半点思虑处。这个“位次”万莫以他事替代,若有替代,则玉石俱焚。于此,明赵州用处么?

  (171)

  问:“空劫中阿谁为主?”师云:“老僧在里许坐。”学云:“说什么法?”师云:“说你问的。”

  赵州之语,可上碑者多矣,此又一例。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法皆无有始。故虽云“空劫”,却不离“现在”。此“现在”通三世及一切处,唯佛祖知之。故赵州云:“老僧在里许坐。”非唯赵州,天下众生谁不曾坐断空劫?但众生无知而已。那么,在空劫中能作主的,又说什么法呢?赵州不云念佛念法,亦不云苦空无我,而云:“说你问的。”答在问处,天衣无缝。法从心生,答从问生。赵州之答语,可令天下问话者语塞——于语塞中,能有言语道断之感么?云门三句、临济四喝亦全在里许矣!

  (172)

  问:“承古有言:‘虚明自照’,如何是自照?”师云:“不称他照。”学云:“照不著如何?”师云:“你话堕也。”

  《信心铭》有云:“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此乃实修之功夫和所显之境界,非入者难知也。那僧问:“如何是自照?”欲入其门也。赵州云:“不称他照”,指示门径也。“自照”即前所云“莫占他位次”,“他照”则失位也。“自照”是本分事,最易亦最难。易者,自家事自家了,非干他人之事,岂为不易?难者,天下有几人能将自家事了毕?非但不能了毕,入门之径尚不知在何处,又何谈自了?

  入道门径唯有“自照”,与“他照”无干。那僧又问:“照不著时如何?”一昧求“他照”而不知“自照”也。故赵州斥之云:“你话堕也!”

  (173)

  问:“如何是的?”师云:“一念未起时。”

  “如何是的?”亦询真如之问也。“一念未起时”,如实之答也。学人真的能于“一念未起时”见,则知“的”矣。

  (174)

  问:“如何是法王?”师云:“州里大王是。”云:“和尚不是?”师云:“你拟造反去,都来一个王不认?”

  此处赵州之答话,可令人捧腹,亦可令人眼酸。唐末藩镇割据,王令不达于京畿之外,故各镇之民,知有诸侯而不知有天子。而修行之人,亦多著于外相而不知自省,故赵州借此讽之。

  (175)

  问:“如何是佛心?”师云:“你是心,我是佛,奉不奉自看。”学云:“师即不无,还奉得也无?”师云:“你教化我看”

  佛心者,觉心也。赵州云:“你是心,我是佛”,挑明人我凡圣,让其“奉不奉自看”去(奉者,信也)。那僧信得及赵州,却信不过自己,故云:“师即不无,(我)还奉(信)得也无?”赵州又施出宾主互换的方法,让那僧居主位“自看”,故云:“你教化我看。”古人有云:“不居其位,不知其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教化我看”,将那僧推上主位,不知那僧见也未?

  (176)

  问:“三身中,哪个是本来身?”师云:“阙一不可”。

  法报化三身,为不可分之一身,若阙其一,“本来身”—法身即不可见。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离开烦恼,哪有菩提?离开生死,哪来涅槃?

  (177)

  问:“未审此土谁为祖师?”师云:“达磨来,这边总是。”学云:“和尚是第几祖?”师云:“我不落位次。”学云:“在什么处?”师云:“在你耳里。”

  禅宗喝佛骂祖,乃破相显真,扫他归己之格外提持也。达磨来后,中土祖师不计其数,是法平等也。“我不落位次”,于万象之中独露真身,真祖师之气象。“在你耳中”,现在即是,与“位次”何涉,与“此土”何涉。习禅之人,当知“直指”之妙用,“现在”之机诀。

  (178)

  问:“不弃本,不逐末,如何是正道?”师云:“大好出家儿。”学云:“学人从来不曾出家。”师云:“归依佛,归依法。”学云:“未审有家可出也无?”师云:“直须出家。”学云:“向什么处安排他?”师云:“且向家里坐。”

  永嘉禅师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能“不弃本,不逐末”,已稳居正道,何须再问。赵州语中,常用“大好”二字,为反诘而非赞也。那僧是过来人,故能云:“学人从来不曾出家”,以示其安住于本分。赵州却欲勘他,如对初学之人开示云:“归依佛,归依法”。那僧不续赵州而云“归依僧”,跳出赵州语脉,拶云:“未审有家可出也无?”赵州人是大智若愚,云:“直须出家。”那僧再拶:“向什么处安排他?”赵州云:“且向家里坐。”此语一出,天下太平。而于常人,则如灯影里行相似。

  (179)

  问:“明眼人见一切,还见色也无?”师云:“打却著。”学云:“如何打得?”师云:“莫用力。”学云:“不用力,如何打得?”师云:“若用力即乖。”

  “明眼人”者,得一切智也,何有色而不可得见?问话之僧,著于“明眼人”也,故赵州开示云:“打却著”。“莫用力”,“用力即乖”,乃功夫之真切处。《信心铭》云:“止动归止,止更弥动。”这样的体验,不知坐破几多草垫、行破几多草鞋方能得出。“用力”者,拔苗助长也,弄巧成拙也。这力度火侯,非积岁月之功实难到位。

  (180)

  问:“祖佛大意,合为什么人?”师云:“只为今时。”学云:“争奈不得何?”师云:“谁之过?”学云:“如何承当?”师云:“如今无人承当得。”学云:“与么则即无依倚也?”师云:“又不可无却老僧。”

  “祖佛大意,合为什么人”?类似这样的问题,前代祖师已有精采的回答,而赵州这里的回答,更给人一种贴近的感受。“只为今时”,这点睛之笔,永不败色。须知一切法不离“当下”,一切人不离“当下”,若离开这个“当下”,万法就无立足之地。“祖佛大意”离开了“当人”的“当下”,亦毫无意义;“祖佛大意”的核心,正是揭示“当下”之秘,使人在“当下”中成就、解脱。这是祖佛常说的“关子”,不在“当下”用功的人,是不知法味的。

  那僧感叹于今时未能入得“祖佛大意”,是祖佛之过,还是自己的过错呢?在赵州提持之下,似有领悟,故问“如何承当”?若著于“承当”,是有法也,故赵州云:“如今无人承当得!”一切现成,“承当”何用?那僧感叹云:“与么则即无依倚也?”既“无人承当得”,众生又“依倚”何处呢?赵州自信地云:“又不可无却老僧。”

  “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金刚三句在赵州这里,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以说赵州老汉就是活的金刚三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