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241-260)


   日期:2022/4/1 17: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41)

  问:“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时如何?”师云:“一切皆在里许。”

  真如自性,不受一尘,亦不舍一法,是“一切皆在里许。”直下明此,即可得大休歇处,此心可安矣。

  (242)

  问:“如何是一句?”师应诺。僧再问,师云:“我不患聋。”

  此为第三位问“如何是一句”者也。赵州从无陈饭与人,这里又略露风光。那僧若是灵利,于赵州“诺”时,早应窥破机关。谁知他耳不聋,心却聋,故再问。赵州岂是耳聋心聋之人,只得申辩“老僧不是耳聋。”

  (243)

  问:“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师云:“急水上打毬子。”

  此问看似简单,却不好答他。《涅槃经》有“婴儿行”之教示,为其“五行”中之一行也。《涅槃经》云:就自利释之,则菩萨之大行,总离分别,如彼婴儿,故名婴儿行。就利他释之,则人天声闻缘觉之诸乘,犹如婴儿。菩萨为化彼,以大悲心示现此等小善,故明婴儿行。

  “菩萨之大行,总离分别,如彼婴儿”,若此,还具六识别也无?若离分别,则无六识;若有六识,则不离分别。赵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却令人费解。灯录于此话头,尚有豹尾。那僧不领赵州之语,往问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投子云:“念念不停留。”好个“念念不停留”,投子乃赵州少有的知音之一,此为赵州作注,不亦宜乎!“念念不停留”者,亦分别亦无分别也。说分别,无妄生之分别也,赤子之心,尚未染污故也。于此,雪窦重显禅师有颂云:

  六识无功伸一问,
  作家曾共辨来端。
  茫茫急水打毬子,
  落处不停谁解看。
  白云守端禅师亦有颂云:
  何谓识兮还具六,
  八万四千殊不足。
  初生孩儿尚喃喃,
  急水打毬拦口筑。

  赵州此则语,《碧岩录》中有所评唱,可参照看。

  (244)

  问:“头头到来时如何?”师云:“犹较老僧百步。”

  “头头”者,处处也。明心见性之后,体用无碍,头头上显,物物上明,于此,自可庆快平生。这僧眼界初开,以此来问赵州。赵州既不非他,也不肯他,而云:“犹较(差)老僧百步。”法贵流通,执则成滞,此乃赵州善为人处。赵州如大乐师,絃缓则紧之,絃紧则缓之,要使音律谐和。人心亦复如是,人之心絃,又当如何调理?

  (245)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老僧自小出家,抖擞破活计。”

  “家风”之问,盛于唐宋,赵州语录中,亦多见问。“家风”乃历代祖师的传承,为行之有效的教法。赵州所答,从不与人同,此云:“老僧自小出家,抖擞破活计。”原来,这“破活计”即赵州“家风”。

  僧问马祖:“如何得道?”马祖云:“我早不合道。”南泉云:“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一僧出云:“某甲买。”南泉云:“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语,赵州代云:“明年与和尚缝一领布衫。”此赵州之家风,识么?若说这“破活计”,自“水牯牛”生后,唯知“本分草料”,不尊不荣,不富不贵,无人希罕,唯自取去。故慕名而来者,多失望而去。是赵州讽云:“今佛法在南方”也。

  (246)

  问:“请和尚离四句道。”师云:“老僧常在里许。”

  “四句”者,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四法印之“四句偈文”;有“有非空,空非有,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之“四句分别”;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之“四句执”;还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四句成道”。

  这僧之离四句,当为“离四句,绝百非”之“四句分别”。赵州不论这“四句”所指,概言“老僧常在里许”而一坐坐断,一口吞尽。须知万法不离自性,“离”与“不离”又为何物?

  (247)

  问:“扁鹊医王,为什么有病?”师云:“扁鹊医王,不离床枕。”又云:“一滴甘露,普润大千。”

  “医王”者,医中之王也,经中常以之赞佛。如《无量义经》云:“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服。”《涅槃经》云:“成等正觉,为大医王。”

  扁鹊者,战国时之良医秦越人也,入秦为秦太医所嫉,使人杀之,后世尊之为医王。

  医王则不应有病,此世人糊涂之见也。如来亦尝以寂灭示众生,以显诸行之无常。赵州云:“扁鹊医王,不离床枕”,此与众生无别。如来住世时,每日亦“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亦与众生无别,以示佛法在世间。虽与众生无别,然“一滴甘露,普润大千”,则唯佛能之,唯医王能之。

  (248)

  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云:“这畜生。”

  宗门中常以“露地白牛”,喻真如自性。若无实证,亦一句名相而已,与真如何涉?后代祖师制“十牛图”,于顿门中又以“圆”而训之,可见成“牛”之难。赵州早年于南泉门下,已识“牛”得“牛”,故数十年来,对“牛”性极熟,何以言之?“这畜生”,真是一言难尽……

  (249)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侧目视之。云:“犹是隔阶趋附在。”师云:“老僧无工夫趋得这闲汉。”

  “大人”者,见道人也;“大人相”者,法身之相也。赵州于那僧之问,“侧目视之”,此“视”,是启云门之“顾”欤?(云门大师有顾鉴咦之宗风),后世宗师,亦多有人以顾视接人者。那僧是作家,知赵州用处,故云:“犹是隔阶趋附在。”法身无相,描也描不成,绘亦绘不就,以目“视”之,亦有滞迹也,故那僧以“隔阶趋附”非之。赵州岂与他周旋,抗声云:“老僧无工夫趋得这闲汉。”将“大人相”发配七千里,这里,何“隔阶趋附”之有?

  (250)

  问:“才有心念,落在人天;直无心念,落在眷属时如何?”师云:“非但老僧,作家亦答你不得。”

  佛有“内、大”二眷属,“内”者,阿难等侍者也,“大”者,迦叶等诸大弟子及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也。密乘亦有“内、大”二眷属之说。凡夫之报,落在“人天”等六道之中。“无心念”喻修行至致而成佛,亦有“内、大”二眷属围绕。该僧之问,可谓“超佛越祖”之问也。赵州若答他,便“落在人天”;不答他,便“落在眷属”。赵州自有为人处:“非但老僧,作家亦答你不得”。两俱不“落”,出入自在,且无痕无迹,不可思议之手段也。

  船子云:“直须藏身之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同安云:“不向如来行处行。”赵州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且道,当落在何处?如何又不落在此处?

  (251)

  问:“凡有施为,尽落糟粕,请师不施为答。”师叱尼云:“将水来,添鼎子沸。”

  赵州门下,往来参学者亦多俊秀。上之诸问,多为行脚万里,广见尊宿,摸著鼻孔者也。故赵州不得不施出格外手段,以降龙伏虎。

  “将水来,添鼎子沸”。火猛水沸,一可釜底抽薪,二可添水止沸。那僧之问话,可谓“鼎沸”之语。赵州置这僧于不顾,可谓“抽薪”;“叱尼”可谓“添水”。双管齐下,是有“施为”,是“无施为”?是“落糟粕”,是不“落糟粕”?一虚一实,端的赵州“好手”。

  (252)

  问:“如何是般若波罗蜜?”师云:“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问虽是平实,却不好答他。若据义而答则触;不据义答,则背。施出格外手段,又当中规中矩。六祖云:“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即是。”那僧既如此来问赵州,岂是为了启蒙?赵州于问话上加“摩诃”二字答之,可谓“答在问处”。是宗门之人,于“般若波罗蜜”亦应“摩诃”之。无“摩诃般若”,安能“波罗蜜”!此电光石火之际,见者自见,不见者自不及见。

  (253)

  问:“如何是狮子咬人?”师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莫咬老僧。”

  丛林中常有“狮子咬人,韩獹(猎犬)趁块”之语,喻利根人如狮子咬人——直入菩提;钝根人如韩獹之犬——寻寻觅觅,曲折往返,不知指归。呈此问端已是韩獹而非狮子也。赵州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莫咬老僧”,已如狮子,将那僧一口咬住。那僧又何曾见过狮子?

  (254)

  问:“离却言句,请师道。”师咳嗽。

  赵州道了也,且是“离却言句”的,此间有何滋味?

  (255)

  问:“如何得不谤古人,不负恩去?”师云:“阇梨作么生?”

  “古人”者,历代祖师也;“恩”者,祖、佛、父母、国土之恩也。祖、佛施无缘慈,同体悲,原无法可说,无众生可度,是欲“报恩”者,“谤古人”也。若不“谤”,则又“负恩”。宗门之中,常以这上下两难、是非难择之语拶人,非大手段,不得透出此罗网。赵州云:“阇梨作么生?”这题目,还是留于学生去作吧,自己得出的,才是自己的。

  (256)

  问:“如何是一句?”师云:“道什么?”

  又是一个直问真如的,然真如“只许作家会,不许作家知”。赵州既不棒,亦不喝,反问他云:“道什么?”这回光返照之际,或可得窥光境。

  (257)

  问:“如何是一句?”师云:“两句。”

  庄子曾云:“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过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庄子已知此理,何况赵州。真如为不可说之“一句”,说真如者非真如,言句而已,故赵州云:“两句”。若再问,则三句四句,至无穷矣。古来论道之语,固无穷矣,然道为一,亦未因之而万,习道者当于此省之。

  (258)

  问:“唯佛一人是善知识如何?”师云:“魔语。”

  “唯佛一人是善知识”,则佛法乃无用之法,佛乃无用之人,众生则无可度化,是知此语为魔语无疑。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为善知识,才有佛之教法,才有般若波罗蜜,此佛之所以为善知识也。

  (259)

  问:“如何是菩提?”师云:“这个是阐提。”

  此“阐提”通烦恼。佛云:“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是菩提烦恼,一体而二相也。二祖见达磨,云:“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未宁”,烦恼也,“安”则菩提矣。是欲知菩提,当先识烦恼,当在自心烦恼处看出光明,看出自在,则知菩提矣。

  (260)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云:“好个儿孙。”

  不知东,则不知西;不见小,则不识大。欲知“大人相”——法身,须先识“儿孙”—小人之烦恼相。法于此中建立,法幢于此中建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