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81-400)


   日期:2022/4/4 13: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381)

  问:“如何是万法之源?”师云:“栋梁椽柱。”云:“学人不会。”师云:“栱斗叉手不会。”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学佛者,谁不知心是万法之源。然知此理者,未必已据实际理地,往往又是“说者不会”。那僧来问,赵州云:“栋梁椽柱”,果然将那僧怔在那里,坦云:“学人不会。”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栋梁椽柱”是法,“栱斗叉手”亦是法。赵州非唯会农事,亦解裁剪,这里又表明他会木匠活,“栱斗叉手”,架房之用也,因“栋梁椽柱”而须“栱斗叉手”之用。古人云:“日用之为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能于平常的日用动静中体察“万法之源”,能于自心细微之处体察“万法之源”,才能真知、真见也。“学人不会”,灼然;“栱斗叉手不会”,亦灼然。

  (382)

  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著。”

  赵州语录五百余条,语甚简洁,于事多略,许多事迹,散见于灯录之中。如这则问答,灯录中详载云:洪州新兴严阳尊者,讳善信。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著。”师曰:“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于言下大悟……

  “一物不将来”,严阳尊者已体悟万法皆空,更问“如何”,赵州已知他脚根尚未实在。“放下著”,虽万法皆空,却尚著于“空”,故赵州要他将此执著放下。严阳尊者大疑:“既是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空”还放得下么?好个赵州,早于其“空”中见其“有”,“放不下,担取去。”严阳尊者毕竟是顿根利器,于赵州老汉颠弄之下,立即言下大悟。此公案,遂为丛林佳话,为后世学人宝鉴。真净克文禅师有颂云:

  移高就下纵威权,
  解脱门开信可怜。
  不得空无真妙诀,
  动随声色被勾牵。
  天童正觉禅师亦有颂云:
  不妨行细输先手,
  自觉心粗愧撞头。
  局破腰间斧柯烂,
  清洗凡骨共仙游。

  (383)

  问:“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师云:“人从陈州来,不得许州信。”

  前人证道歌诀中,有“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之句,意谓遇见真善知识——作家相见时,“语”,是多余的,“默”,也是多余的,那么,除“语默”之外,他们将如何交流呢?这僧以此话问赵州,端的不易回答。赵州老汉久经沙场,“达道人”也见过不少,也“对”过不少,自然不会负那僧。赵州云:“人从陈州来,不得许州信。”陈州即今河南淮阳,许州即今河南许昌,赵州禅师时均为唐忠武军节度使辖地,可谓“近在咫尺。”“近在咫尺”而不通音信何也?无须也,家人相见,多礼则成外人。庄子笔下,有不少“道人”,他们相见时,常是“眸子一运”,而“莫逆于心。”禅宗讲“心心相印”,不讲“嘴嘴相印”。因为大道流行,一切语话都是多余的,无语话也是多余的。于此,佛性法泰禅师有颂云:

  世有逃影畏行人,
  奔陈告诉漫劳神。
  若知形影原无二,
  坐对高堂秋月轮。
  乌巨道行禅师亦有颂云:
  满满弯弓射不著,
  长长挥剑斫无痕。
  堪笑日月不到处,
  个中别是一乾坤。

  (384)

  问:“开口是有为,如何是无为?”师以手示之云:“者个是无为。”云:“者个是有为,如何是无为?”师云:“无为。”云:“者个是有为。”师云:“是有为。”

  有为与无为的分界何在,的确难以表达。凡有所表达,皆是有为而非无为。这与表达真如一样,凡有所表达,都非真如。故面对那僧一再追问,无论赵州怎样应答,仍在有为中打转,最后只得云:“是有为。”

  实际上,有为与无为并非“动如参与商”而不能相见。无为就在有为之中,无相就在有相之中,菩提就在烦恼之中,关键在当人之眼明白否。若明,虽是有为却无为;若不明,欲入无为却有为。须知圆顿大法,乃有为与无为不二,若执著于无为,反落有为之中。是不著有为,不著无为,随缘尽性,尽性随缘,方是衲僧本色。赵州答那僧之问,不是表现得炉火纯青,不露半点痕迹么?

  药山一日在石头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什么?”药山云:“一物不为。”石头云:“恁么即闲坐也。”药山云:“若闲坐,即为也。”石头云:“汝道不为,不为个什么?”药山云:“千圣亦不识。”石头以偈赞云: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明?

  “从来共住”,“任运相将”,石头之语可谓尽有为无为不二之能事毕矣。药山现身示法,为学者开示了其中的门径,祖师之惠后学多矣。

  (385)

  师示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386)

  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师云:“佛,佛。”

  此两则应合为一则看。于一百二十六则中,赵州已有“不喜闻”之语,今再语之,是我佛何负于赵州哉?须知佛者觉也,学佛者,自觉也。若人不以佛之智慧解脱之法门以求自觉,将佛当作巫神一般,虽极礼敬,亦毁佛也。此其一也。二者,若人学佛,死在句下,不知自性本净,为佛知见所缚,亦诬佛也。唐五代禅宗祖师呵佛骂祖,多因此而发。故赵州虽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然于“为人”之问下,亦答“佛,佛”。此亦“金刚三句”之用乎?

  黄檗在盐官会里,唐宣宗时为沙弥。黄檗于佛殿上礼佛,沙弥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黄檗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沙弥云:“用礼何为?”黄檗便掌。沙弥云:“太粗生。”黄檗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沙弥便走。

  “不著佛求”,又“常礼如是”,黄檗与赵州共,足以为学佛者典范。

  (387)

  问:“尽却今时,如何是的的处?”师云:“尽却今时,莫问那个。”问:“如何是的?”师云:“向你道莫问。”云:“如何见得?”师云:“大无外,小无内。”

  “的的处”者,彻法源底之究竟处也,本来面目,真如自性之所在也。“尽却今时”者,于当下中也。这僧之问,其一只脚已跨入,另一只脚尚未入也。赵州不负其问,如实指示云:“尽却今时,莫问那个。”真如自性,就在这当下一念中,提起便行可也。若问,则头上安头矣。故赵州“莫问那个”,可谓慈悲之极,泄露天机矣。那僧却迟疑不肯入,偏要头上寻头地问:“如何是的?”赵州却也耐烦,也知循循善诱,仍云:“向你道莫问。”那僧略有回转,但仍是迟疑,故问:“如何见得。”赵州云:“大无外,小无内。”“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庄子对道的描述,赵州信手拈来以答那僧,亦不得已而强言之也,“莫问那个”,此上火候者向上之事也。若初入门者,则当“穷追那个”。“大无外,小无内”,黄叶止啼,不可于其中弄光景也。

  (388)

  问:“离四句、绝百非时如何?”师云:“老僧不认得死。”云:“者个是和尚分上事。”师云:“恰是。”云:“请和尚指示。”师云:“离四句,绝百非,把什么指示?”

  “离四句,绝百非”乃中观中之至言,然因人而有死句活句之分。于言句上明得,死句也;于心性上透出,方为活句。赵州云:“老僧不认得死(句)”,已是向那僧开示了也。那僧未识其机,反责赵州云:“者个是和尚分上事。”赵州也不赖他,坦言“恰是。”那僧再求指示。既是“离四句,绝百非”,一切语言都为多余,又怎能“指示”呢?“把什么指示?”此赵州怒其不敏耶?

  (389)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此语又是足以上碑,此功夫语,非道理处也。“内无一物,外无所求”,非死心踏地,在性分上见得透彻,看破红尘,看破五蕴,决难到此地步。今人常问见道者的证据,此即证据也。见道之人,必于身语意三业处有所焕然一新处,“内无一物”,则内外无碍,应酬自在;“外无所求”,则外无所累,无所拘系,解脱相也。身语意若不至此,虽神通变化,亦一野狐精也,何足炫夸。德山曾云:“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塗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故学佛者,必应于名相义理,转入心性,方谓修行。否则一书虫耳,与佛法何涉?

  (390)

  问:“如何是归根得旨?”师云:“答你即乖。”

  《信心铭》云:“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是知“归根得旨”,要在“绝言绝虑”上。“归根得旨”者,归涅槃而得无为也。若欲在此上“多言多虑”,则“转不相应”矣。若“绝言绝虑”,则“无处不通”矣。赵州云:“答你即乖”,是老马识途,岂为虚言所困。

  (391)

  问:“如何是疑心?”师云:“答你即乖也。”

  对上一问,“答你即乖”,无可疑也。对此一问,仍云“答你即乖”是可疑也。那僧问疑心,赵州让其生疑心,是让其饮水,自知冷暖也。若去释“疑心”,让人听个明白,哪里还有“疑心”的滋味。“疑心”者,心之“能”之蠢动相也,欲攀缘而无可附执之张惶也。其与真如几无障隔,回头头觑破,则如洞山所云:“分明觌面别无真,休向迷头犹认影。”岂不快哉!

  (392)

  问:“出家的人,还作俗否?”师云:“出家即是,座主出与不出,老僧不管。”云:“为什么不管?”师云:“与么即出家也。”

  “座主”者,大众一座之主也,如言上座首座。于禅家云住持,于教家云座主。而禅家称教下法师皆云座主。此来问赵州者,乃教下之法师也,故赵州以“座主”称之。

  出家为见道解脱,见道解脱则世出世不二,方名出家儿。此座主有“作俗否”之问,于世法尚有迟疑,不敢横身为人,将世、出世法打作两截,是知其功行未到,尚未符“出家”之实,故赵州云:“出家即是”。若能于“出家”处实修实行,则应无“作俗否”之疑矣。赵州于此又云:“座主出与不出,老僧不管”。出家是自己分上的事,“出与不出”应在身语意三业上照看,更应在心性上透出,终归是自己的事。赵州“不管”,是责其自决也。座主云:“为什么不管?”赵州云:“与么即出家也。”赵州是真出家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不为一切所动,不为境转,已入化境,故能“不管”。赵州以“无为”以示座主,不知座主会也无。

  (393)

  问:“无师弟子时如何?”师云:“无漏性智,本自具足。”又云:“此是无师弟子。”

  “无漏性智”者,无漏性与无漏智也。法性清净,本离烦恼之漏垢,故云无漏性。离烦恼无染之清净智,即无漏智也。无漏性智,亦众生本具,若能断惑,即能证入。若无此本具之无漏性智,佛教之一切教法便莫能建立。故赵州云:“无漏性智,本自具足。” 又云:“此是无师弟子。”若有师,则非“本自具足”矣。

  (394)

  问:“不见边表时如何?”师云:“因什么与么?”

  《信心铭》云:“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亦是对真如自性的一种描述。这僧将来问赵州,是问体?还是问用?赵州不在“如何”处答他,而反询其“因什么与么?”乃斟验其根基。真修实证之人,方见自性“极大同小,不见边表”。若是学语之人,则散漫不知归矣,此是赵州善为人处。

  (395)

  问:“澄而不清,浑而不浊时如何?”师云:“不清不浊。”云:“是什么?”师云:“也可怜生。”云:“如何是通方?”师云:“离却金刚禅。”

  “澄而不清,浑而不浊”者,即“不垢不净”也,真如者,如是而已矣。那僧以此来问,赵州云:“不清不浊”,亦是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也。那僧拶云:“是什么?”是知赵州避讳而不直言,故追问之。赵州云:“也可怜生。”如云“苍天”,再退避三舍。那僧再进一问:“如何是通方?”“通方”者,“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也,亦曰“竖穷三际,圆裹十虚”也,俱为真如之体相。赵州早知他落处,故最后一语喝断:“离却金刚禅”。“金刚禅”者,金刚喻定、金刚三昧也,菩萨于最后位断最微细烦恼之禅定也,其智坚利,犹如金刚。此亦赵州“有佛处不得住”之用意也。

  (396)

  问:“如何是囊中宝?”师云:“嫌什么?”云:“用不穷时如何?”师云:“自家的还重否?”又云:“用者即重,不用即轻。”

  “囊中宝”,亦自性真如之喻也。既是自家怀中物,又何须问人。故赵州云:“嫌什么?”世间事就是如此奇怪,自己怀有无价宝,不知珍惜运用,老是羡慕别人,认为别人的比自己的贵重。那僧是明白人,又问“用不穷时如何?”既是真如佛性,自然是用无尽时,运用无穷。世间名利权势俱可用尽,而唯真如用之不尽,更足见珍贵,超过一切宝物。赵州云:“自家的还(珍)重否?”既是自家的,既扔不去,卖不掉,人还珍重它么?赵州又云:“用者即(珍)重,不用即轻(贱)。”这宝生生世世服侍着人们,而人不知,更不知其妙用,故轻贱之。若知而尽其妙用,则知珍重矣。洞山于《宝镜三昧》中,开篇即云:“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须善保护。”是“用者即重”也。

  (397)

  问:“如何是祖师的的意?”师涕唾。云:“其中事如何?”师又唾地。

  第二百七十八则,赵州亦曾因此问“唾地”,今又为之,何故也?不是问“祖师意”,“其中事”么?唾地也不知!投子问翠微:“未审二祖初见达摩,有何所得?”翠微云:“汝今见吾,复何所得。”投子顿悟玄旨。一日,投子又问:“西来密意,和尚如何示人?”翠微驻步少时。投子云:“乞师指示。”翠微云:“更要第二勺恶水那?”投子便礼谢。赵州唾地,翠微恶水,二老天机酣畅,真是大快人心。

  (398)

  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无行。”

  《心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知无行之行,乃是无上行。若不知无为法,穷尽有为法,亦是未了汉。

  (399)

  问:“真休之处,请师指。”师云:“指即不休。”

  “真休(歇)之处”,唯涅槃也。此乃无相不可说之处,岂能以言语道之。故赵州云:“指即不休。”僧参曹山,云:“某甲从偏位中来,请师向正位中接。”曹山云:“不接。”云:“为什么不接?”曹山云:“恐落偏位中去。”是知祖师接人,出语皆恰到好处,端的妙不可言。丹霞子淳禅师有颂云:

  月中玉兔夜怀胎,
  日里金乌朝抱卵。
  黑漆昆仑踏雪行,
  转身打破琉璃碗。
  又有颂云:
  故国安居象帝先,
  夜明帘外信无传。
  金鸡啼破玉人梦,
  晓色依依锦帐前。

  (400)

  问:“无问时如何?”师云:“乖常语。”

  药山于马祖处悟时,云:“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无下口处)。”赵州语录中,使人无下口处多矣,此又一则。“无问”有二,一者,愚痴者如木石,不知问也;二者,见道之人,无须问也。这僧囫囵问来,若是功行不深,见不迅捷,则难以答他。哪知赵州老汉,早见他语堕之处:既是“无问时”,则“如何”之问则多余;若问“如何”,则非“无问时”。故赵州讥云:“乖常语”——人们亦常不自觉地堕在其中,知么?于此又怎生出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