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21-440)


   日期:2022/4/5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421)

  问:“如何是宝月当空?”师云:“塞却老僧耳。”

  “宝月当空”者,喻佛性光明之普照也。如此语话,赵州视之为“塞耳”之物,亦是去知见以明佛性之用意也。知见不除,乃至佛知见不除,亦是自塞眼目。法眼因开井,被沙塞却泉眼,云:“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什么碍?”僧无对,法眼代云:“被眼碍。”是知宗门乃活法,学人应于此处开眼。

  (422)

  问:“毫厘有差时如何?”师云:“粗。”云:“应机时如何?”师云:“屈。”

  《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知修行之要津,在一念之转动间耳。一念之差,则凡圣有别。故虽毫厘之差,竟成天地之隔。赵州云“粗”,亦如云门之“一字禅”,涵盖乾坤去也。那僧于此却有会心处,随即问:“应机时如何?”赵州亦以“一字禅”酬之,云:“屈。”是弯曲、屈服、理亏、或是委屈?一言难尽,留于当人“应机”时去领会吧!

  (423)

  问:“如何是沙门行?”师展手拂衣。

  “沙门行”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但此尚不足以尽之,不足以道之。若非相离相,可谓沙门行矣。赵州“展手拂衣”,乃略示其用,不语则有不尽之意。或云:展手乃示能用,拂衣暗喻去尘。若如此会,虽不失意,亦未尽其妙。人心无尽,随其所意可,随其所意不可,如何是沙门行?

  (424)

  问:“祖佛命不断处如何?”师云:“无人知。”

  祖佛心印,代代相袭,此即“命(脉)不断处”。然此心印如何相袭?赵州云:“无人知。”此“密密意”也。虽然,释迦有密意,迦叶不覆藏,只许老胡会,不许老胡知,于此,祖师示法多矣。龙牙参翠微,问:“如何是祖师意?”翠微云:“与我过禅板来。”龙牙遂过禅板,翠微接得便打。龙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问临济,临济云:“与我将蒲团来。”龙牙乃过蒲团,临济接得便打。龙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又参德山,再参洞山,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洞山云:“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龙牙始悟厥旨。龙牙于此,是知是会?此心印之焕然处,确如赵州老汉所云:“无人知。”

  (425)

  “未审权机,唤作什么?”师云:“唤作权机。”

  “权”于此处有二义,一者称量也,古人云“谨权量,审法度”之谓也。善知识住持正法,则不能离此。二者变通也,法无定法,法通为用也。

  “机”于此亦有二义,一者机枢之谓也。开合收放之基也。二者,事物变化之所由,如庄子所云:“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也。总权机而言,谓指善知识之识人与接人之方略手段也。如良医之治病,病千变,方药亦千变,其中权机在焉。若问为何,虽扁鹊仲景亦难言矣。庄子云:“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则不可也……”虽然,赵州亦尝言之矣:“唤作权机”,此所以为“权机”也。

  (426)

  问:“学人近入丛林,不会,乞师指示。”师云:“未入丛林,更是不会。”

  未入丛林,不会;近入丛林,不会;亦有久于丛林,亦不会者。此何故也?会与不会,与真如何涉?真如无须人会,无须人不会。会,于真如无所增;不会,于真如无所损。然此事逼近如何?圆悟克勤禅师有颂云:

  有消息,太沉屈。
  无消息,转埋没。
  大小藏,从兹出。
  撒沙撒土终无极,
  甜如蜜,苦如蘗。
  明如日,黑如漆。
  击碎千年野狐窟,
  填沟塞壑无人识。

  (427)

  问:“从上古德,将何示人?”师云:“不因你问,老僧也不知有古德。”云:“请师指示。”师云:“老僧不是古德。”

  不从己问,已是有过。见善知识不问而反问古人,过之甚也。这僧朴实,虽不知礼,亦可恕也。于此须知,从耳入者,已是比量,再经转折,致使“三人证龟成鳖”。当年黄檗因百丈说马祖而吐舌,百丈云:“他后莫承嗣马祖么?”黄檗云:“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百丈云:“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赵州见那僧如此问来,云:“不因你问,老僧也不知有古德。”当面如泼他一盆冷水,那僧问话也不会,应受此一折。那僧云:“请师指示。”虽然知过能改,赵州亦循前面话头,云:“老僧不是古德。”法贵当机,若不当机,法即无用。赵州虽声色俱历,要且让那僧明白,莫落在古人胶盒子里去。

  (428)

  问:“佛花未发,如何辩得真实?”师云:“是真是实。”云:“是什么人分上事?”师云:“老僧有分,阇梨有分。”

  “佛花”者,觉花也,亦即佛慧也。智慧之开,如花之开也。佛花未发,即仍为无明所覆,此时如何辩得真实——识得真如而开佛慧?此难事也,难言也。此凡圣、迷悟之间之鸿沟,因何得以贯通?赵州云:“是真是实。”佛花未发,不碍此“是真是实”;佛花已发,亦无丽此“是真是实”。宗门于此提持,顿也,要见便见,拟议即乖。那僧却也灵利,心领神会而问云:“是什么人分上事?”赵州亦不负他,云:“老僧有分,阇梨有分。”人人具足,何得无分。

  (429)

  问:“如何是佛?”师云:“你是什么人?”

  面对“如何是佛”之问,赵州不云“干屎橛”,不云“麻三斤”,既不棒,也不喝,而款款反询“你是什么人?”若能如是参究,如赵州所云:“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

  (430)

  问:“蓦直路时如何?”师云:“蓦直路。”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蓦直路”;“是真是实”是“蓦直路”,“风声雨声”是“蓦直路”,一切一切,皆是蓦直路。

  有僧以赵州“柏树子”话请益叶县,叶县云:“我不辞与汝说,汝还信么?”僧云:“和尚重言,争敢不信。”叶县云:“汝还闻簷头水滴声么?”其僧豁然,不觉失声云:“哪!”叶县云:“你见个什么道理?”僧便以偈对曰:“簷头水滴,明明可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叶县忻然。观众多祖师见道公案,莫不行“蓦直路”。此顿也,非渐也。若渐,则非“蓦直路”矣。

  (431)

  问:“如何是玄中不断玄?”师云:“你问我是不断玄。”

  宗门中有以“玄”称真如的,“玄中不断玄”者,真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也。人之觉照,于未证道时,则有照有不照之时,故真如之体用,亦因人之迷悟而有别矣。那僧既有此问,觉照在焉。故赵州云:“你问我是不断玄。”能于赵州此语中透出,则真“不断玄”矣。

  (432)

  问:“觉花未发时,如何辩得真实?”师云:“已发也。”云:“未审是真是实?”师云:“真即实,实即真。”

  此第二问“觉花未发”也。于第一问,赵州云:“是真是实”;于此云:“已发也。”是“未发”何得为“已发”?有士泣于大慧云:“某参究十年,不得入处,非某愚钝乎?”大慧云:“不然,知此愚钝之心愚钝乎?”士于言下有省。故知既是“觉花”“佛花”,已发、未发皆是多语,以其缘起,非真如故。赵州于“已发也”点拨,那僧即知回头。云:“未审是真是实?”初见光境,难免起疑。赵州有为人到底的心肠,云:“真即实,实即真。”佛云:“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能于万象之中伸出头来,即知“真实”矣。

  (433)

  问:“还有不报四恩三有者也无?”师云:“有。”云:“如何是?”师云:“这辜恩汉。”

  此又一问“四恩三有”的。学佛之人,多有一种妄见难以清除,这即是“不落因果”。以为见道开悟,成佛作祖,自然神通无量,可以超因越果。须知,唯见道开悟之人,方知业力不可思议,因果不可思议。只能随顺因缘,不昧因果,而不得“不落因果”。“不报四恩三有者”欲不落因果也。赵州坦云:“有”,欲擒故纵也。那僧问“如何是?”赵州云:“这辜恩汉。”——仍是落在因果里,怎生出得?

  (434)

  问:“贫子来,将什么物与他?”师云:“不欠少。”

  什么是“贫”?钱财乎?道德乎?孔子云:“君子固穷,小人则斯滥矣。”是知君子身穷志不穷,忧道不忧身,小人则反是矣。以佛法观之,人人是佛,何“贫”之有。且有无不二,穷达不二,生死不二。以是心观之,“贫”为何物?故赵州云:“不欠少。”孔子云:“未闻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也”,此之谓也。

  (435)

  问:“如何是赵州正主?”师云:“老僧是从。”

  赵州正主,可以是赵王,也可以是唐帝。那僧之问自不在此,而欲见赵州本来面目。“老僧是从谂”其中不可有二也。古德云:“即今能语言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别无佛也。”学佛之人,能于此处承当么?

  (436)

  有婆子问:“婆是五障之身,如何免得?”师云:“愿一切人升天,愿婆永沉苦海。”

  唐末五代之时,有一批具眼“婆子”,半数与赵州老汉有关。赵州禅风之播,妙语之传,亦与这多位“婆子”有关。高明如黄檗、德山,若非“婆子”接引,其因缘尚不知落在甚处,是知“婆子”之于禅宗,功德亦巨矣。

  《法华经》云:“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但同时《法华经》又讲述龙女成佛的故事以破之。六祖对五祖云:“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是观之,男女身虽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赵州岂不明其中道理,而从最高处道来:“愿一切人升天,愿婆永沉苦海。”此语看似毒辣,却是极高的赞誉。舍一人而利天下,大愿菩萨如地藏王之行愿也。婆子常与赵州周旋,非此不得闻赵州妙语。

  (437)

  问:“朗月当空时如何?”师云:“犹是阶下汉。”云:“请师接上阶。”师云:“月落了,来相见。”

  此乃三问“朗月当空”者也。赵州答话,又与前二次有别,亦是因问者与前者不同也,此处问答,尤见老辣。“犹是阶下汉”,“阶下汉”者,奴才也;“阶上”者,主人也。虽“朗月当空”,心光透露,犹未作主在,此赵州向上提持,不欲那僧著于“朗月当空”也。那僧原是作家,拶云:“请师接上阶。”赵州云:“月落了,来相见。”由此观之,赵州此语较曹山“恐落偏位中去”,又高明一筹。曹山之语犹硬,赵州此语,已是大化无痕。唐五代尊宿,唯赵州践履足有百年,此功力火候不可思议也。“月落了,来相见”,平田和尚云:“入此门来,莫存知解。”此时“朗月何在?”自得慧晖禅师有颂云:

  午夜山房月色深,
  十分明白堕功勋。
  拨开向上通天窍,
  烟嶂重重不见人。
  正堂明辩禅师亦有颂云:
  万丈寒潭彻底清,
  霜天午夜欲生冰。
  钓鱼要掷金鳞饵,
  拨转芦蓬向月明。

  (438)

  师有时示众云:“老僧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直至如今齁齁地饱。”

  赵州当年广参马祖、石头下尊宿,其情境今几不可得而知矣。唯其语录中多少透出一点半点消息来。想赵州入黄檗,折杀一场,至今犹威风凛凛。其到百丈、药山、沩山时,亦当不减气概。

  “药山一句子”,此何谓也?灯录载云:大众夜参,不点灯。药山垂语云:“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你道。”有僧云:“特牛生儿,也只是和尚不道。”药山云:“侍者点灯来。”其僧抽身入众。又,云岩参百丈二十年,因缘不契。后造药山,药山问:“什么处来?”曰:“百丈来。”药山曰:“百丈有何言句示徒?”云岩曰:“寻常道:‘我有一句子,百味具足。’”药山曰:“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的句?”云岩无对。药山曰:“争奈目前生死何!”云岩曰:“目前无生死。”药山曰:“在百丈多少时?”云岩曰:“二十年。”药山曰:“二十年在百丈,俗气也不除。”

  且道,此“一句子”是什么?为什么赵州老汉“直至如今齁齁地饱。”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投子义青禅师有颂云:

  行尽千峰路转高,
  肯归方忆旧云房。
  贪寻古调单于曲,
  暨蹉胡家一韵长。

  (439)

  师因在室坐禅次,主事报云:“大王来礼拜。”大王礼拜了,左右问:“列土王来,为什么不起?”师云:“你不会。老僧这里,下等人来,出三门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不可唤大王作中等、下等人也,恐屈大王。”大王欢喜,再三请入内供养。

  贱者贵之,贵者贱之,此道人之行事也。若贱者贱之,贵者贵之,则成势利之人,何足以言道也。赵州“三等人”之语,愚弄赵王也,亦六祖“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之谓也。虽然,非此不足以显道法之尊。古之布衣以敢抗王侯者,非他也,怀道术也。功名富贵,虽一时如春夏之荣,亦有秋冬之杀伐,岂可久乎?又何羡乎?此见识气节,虽儒生俗子亦有,何况道人哉!月坡明禅师有颂云:

  人王争似法王尊,
  不下禅床接上根。
  休说君臣犹有间,
  入山先要主宾分。
  西岩了惠禅师亦有颂云:
  折脚禅床接续薪,
  犹堪偃首捐高宾。
  明知裂土熏天富,(裂土者,分疆为诸侯也)
  难斗他家彻骨贫。

  (440)

  师因问周员外:“你还梦见临济也无?”员外竖起拳。师云:“那边见?”(员)外云:“者边见。”师云:“什么处见临济?”员外无对。师问:“周员外什么处来?”云:“非来非去。”师云:“不是老鸦,飞来飞去。”

  临济当年住镇州(即真定府),受赵王王镕之叔祖父王绍懿礼敬供养。王绍懿“为政宽简,军民便之”,是知其贤也。赵州老汉八十余方住观音院,其时亦当王绍懿卒年(866),次年临济亦寂。成德军镇由王镕之父王景崇住持(866——883),未见其与赵州老汉过往。王镕当时方十岁,896年见赵州时不过二十四岁,而赵州年已百十九矣。赵州老汉住观音院三十余年,赵王虽未见,不碍其下信佛之臣民来也。故赵州语录中有见“俗士”、“长官”、“员外”,是临济盛化之后,赵州继化之也。

  这周员外曾见临济来,自会禅宗作略,当赵州询及,员外“竖起拳”,可知非义学也。然赵州用处不同临济,“梦见临济也无?”先即知他底细。见他“竖拳”,又问“哪边见?”周员外虽有二分见地,怎敌赵州,虽云:“者边见”,奈何已入赵州彀中。赵州置“者边”不顾,破阵而入,云:“什么处见临济?”“员外无对”,非无对也,欲效维摩之“默”也。因其似则似矣,是则不是,故语录中以“不对”书之。此宗门之笔法也。赵州将话头一转,问:“周员外什么处来?”员外此番胆实,云:“非来非去”,亦见其修为非浅。惜他面对的是赵州,故不肯许他,讥云:“不是老鸦,飞来飞去。”周员外逢赵州,必有进境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